基于精读与跳读的课外名著阅读案例分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也曾说:“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读书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推荐了必读课外名著书目,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列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假设初中生每天都有固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初中三年累计阅读1095天,要完成规定阅读量,那么平均每天必须阅读2375字。如果学生每天都能拿出1小时进行课外阅读,这个阅读任务自然能够轻松完成。实际情况不容乐观,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很难拿出完整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累计时间更难达到1小时。因此,学会合理运用精读与跳读的方式进行阅读就显得非常重要,是学生能否圆满完成初中课外名著阅读任务、顺利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关键。
   精读又叫细读,是一种逐字逐句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的阅读方法,以吃透阅读材料的每一层意思以及语句背后的深意为阅读目标,通常需要反复阅读。宋代文学大家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就是说的精读对自身学问提高的重要作用。跳读则是有意识地抓取关键地方进行阅读,跳过无关紧要非关键内容的速读方法。跳读是对阅读材料有取舍地进行阅读,可以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关键讯息,捕捉文本本质。在对整本书进行阅读时,通常需要交错运用精读与跳读的方法,从而提高整体阅读效率。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类文字信息,跳读可以帮助人们从中迅速筛选出有用信息,节省时间和精力。
   一、阅读方法选取策略:精读?跳读?
   (一)以兴趣为引,分配阅读精力
   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同样要遵循学生兴趣优先的总原则,让学生从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开始,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坚持读书养成阅读习惯,真正做到爱好读书。对教师来讲,课外阅读脱离了自身视野掌控和考试大纲范围,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觉性。能不能拿起书本?能看进去多少?一切都是未知数。因此,在进行课外名著阅读时,可以在指定书目范围内,由全班学生自主选择先读哪一本,选定后再由每名学生自主选择哪一部分精读哪一部分跳读。通过两次自主选择,让学生以兴趣为引导,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名著中的名著。同时,由于影视剧和动画片的普及与推广,孙悟空以平面视屏形象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在小学的课外阅读中,学生也多曾阅读过无障碍版《西游记》。到了初中,有了一定了阅读基础和较高的阅读能力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白话版《西游记》的课外阅读。未删节的《西游记》全书60余万字,对初中生来说是难啃的大部头,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对全书精读,可以由学生各自选取最愿意精读的章节,按照投票书进行分组阅读。
   (二)以问题为导,击中阅读目标
   对学生来说,课外阅读并非漫无目标的,而是要实现锻炼阅读能力、开拓阅读视野,以及陶冶身心性情等多重目标。为了实现以上阅读目标,名著阅读虽在课外,却不能脱离课堂和老师。在学生阅读时,老师同样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方向,帮助学生实现阅读目标——读好书,好读书。当然,对于精读与跳读的不同内容,设置的问题也需要明显区分开。精读问题设置上讲究专而精,学生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才可以回答出问题,从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跳读问题设置上讲究概而要,对主脉络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快速把握文章概要,不遗漏重点,也不浪费时间纠结细节。
   因此,精读与跳读的方式选择上,应尊重学生兴趣,给予他们自主选择权。同时,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精读与跳读的正确方法,提升阅读水平和效率。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之中体真味
   精读是一种深耕细读的阅读方法,需要反复研读文本,从文字表面读出作者深意。语文课堂中,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的每篇课文,都是一次精读的过程。课外名著阅读中的精读,说白了就是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重演语文课堂研读过程,独立体悟文章真意。精读的第一遍是通读,将文中生词、生句式找出来、整明白,并在這一过程中基本弄清文中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之后,再三研读寻找段落结构、前后关系、逻辑层次等。精读的过程伴随着思考,每一瞬间思维都在碰撞中产生火花,需要及时圈画批注,加深记忆的同时增强阅读效果。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老先生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主席作为他的杰出学生之一,严格遵循这一教导,成就了自身渊博知识和高深智慧。
   在《西游记》的阅读中,学生大多对大闹天宫的情节比较感兴趣,愿意选择精读“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这一章节。第一遍排除生字词干扰后,学生基本上能明白这一节的主要内容讲的是齐天大圣被派去管理蟠桃园后,先偷桃后偷酒还顺走仙丹,带着仙酒回花果山,并打退前来捉拿他的李天王等天兵天将。其中情节跌宕起伏,读来令人通体舒畅。但是仅仅理清情节还不够,还需详细分析其中关键之处。比如,大圣每次行为都是主动挑事方吗?每次事情谁有理谁无理?请从文中找出证据。通过这些题目,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章节内容,对世界前因后果展开探索和分析。通过上下文寻找,学生能够发现大圣去守蟠桃园是因为玉帝派遣。玉帝为什么突然派遣他守蟠桃园?因为许旌阳真人在早朝上向玉帝提议。许旌阳真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提议?因为大圣每天闲逛,对所有人都称朋友。天庭每天闲逛的人何其多,其他人没有因此被提议安排岗位,那么问题真正出在大圣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地称呼“朋友”。如此,通过层层追问,学生就能发现吴承恩在此隐藏的讽刺之意。
   三、蜻蜓点水而知夏始,跳读之中明概貌
   在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我们已经在熟练地运用跳读方法。在公告栏寻找自己的班级信息时,在查看课程表准备下节课的资料时,在运动会后查看表彰名单时……寻找自己的名字,寻找下节课程,寻找自己班级,都略过其他的次要信息,只关注了自己心目中的重点。在课外阅读时运用跳读方式主要防止两点,一是跳跃幅度过大,忽略了太多重要内容;二是跳跃幅度太小,摄取信息太多不利记忆和梳理,也浪费时间精力。因此,在跳读时掌握跳跃的程度至关重要,需要老师设置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根据目标学者合适的跳读步伐。
   在学生选择《西游记》作为现阶段课外阅读材料后,组织学生为精读章节投票时,学生选择章节就是一个简单的跳读过程。《西游记》全书分为一百个章回,投票前学生肯定无法将每个章回的标题认真看完,只能快速扫过,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几个进行投票,其他没有印象的章回其实大多被跳过了。只阅读各章回的标题,就可以让我们对整本书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印象勾勒,跳读本来就是从标题开始,各章节标题是首要阅读对象,对跳读有着定位的作用。章节标题之下,各章节的重要段落也是跳读的重要内容,阅读重要段落时不必一字不落地仔细阅读,同样可以选取关键语句跳读,一般收尾两句比较重要,可以作为跳读的重要关注位置。以大闹天宫这节为例,老师提出跳读问题:天兵天将第一次围捉齐天大圣结果如何?直接跳读到第五回的最后一段,即可找到答案。
   精读与跳读是学生课外阅读中常用的两种基本阅读方法,可以有效提升阅读效率。同时,精读与跳读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能力,帮助生活更加便捷。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尝试运用多种策略,帮助学生熟练使用这两种阅读方法,真正实现“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
   参考文献:
   [1]曾琬然.基于生本理念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以《西游记》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1(08):53-55.
   [2]李亚敏.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以《西游记》为例谈课外阅读指导[J].小学语文,2021(03):69-72.
   [3]梁文.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名著阅读实施路径探析——以七年级教材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21(01):39-42,48.
其他文献
在语文语用教学中,文本“言意”中的“言”指的是语言和语用,是语文的工具性属性;“意”指的是文本的主旨与情感,代表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属性。语文老师要在教学活动前,全面了解与掌握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把对文本意象的深入探究作为“言意”理解的切入点,进行精导、善导,从而帮助学生梳理“言”“意”之间的关系,提升语用认知。   一、以导促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一)阅读指导——提升“言意”认知体
新课标特别强调了“思维发展与提升”。但是以往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课例,提出的问题多是循规蹈矩、老生常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为什么以往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究其原因,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够新颖有趣。教育心理学认为,新颖有趣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本文的创新点是设置了新颖有趣的教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本课例包括了以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所谓“其文直,其事核”,即文笔端正客观,叙事确凿有据;所谓“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说不虚夸其美,不隐讳其恶,对人物做到善恶必书,公正而完整。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把“不虚美,不隐恶”界定为《史记》的史家传统,节选了《高祖本纪》和《李将军列传》两篇文章。  我們对《史记》“不虚美,不隐恶”
一、问题的提出    以往研究语文教育史,大都分“古代”(自春秋战国起至清代鸦片战争爆发)和“现代”(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两大历史阶段。至于“近代”部分,或是作为“古代”的延伸,或是作为“现代”的上溯,大都一掠而过,即使有所论及,也大都语焉不详,远不能反映其丰富的内容;“现代”部分,包含了“当代”,而现今的所谓“当代”已超过半个世纪,时间跨度和空间广度都应当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来考察,才符
散文题材广泛、结构自由且在写法上不拘一格,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散文是最为广泛的文学体裁。散文形散神聚,虽然在结构上比较自由,但是主题明确,情感体验丰富,通过学习散文,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把握文中的线索,从表象的写人写物中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同一单元的文章具有相似性,以单元的形式开展教学,可以使学生系统掌握阅读散文的方法
【设计理念】   1.古典诗论中的暗传理念   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历来崇尚诗文的暗传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根抵筹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司空图则在《与极浦书》中云:“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两位文学理论家分别从语言、技法角度强调诗歌的暗传之美。   2.西方人本主义教育观中的得法理念  
整本书阅读衍生出的一个问题是:阅读之后怎么办?2014年,上海余党绪老师有过相同的疑问,后来他认识到:既然老师精心挑选了,学生也用心读了,就应该想法设法让文章化为学生的资源,发挥它建构语文能力和提升语文素养的功能。[1]为此,他们开展了“万字时文”综述写作活动。受此启发,从2016年起,笔者一直坚持开展整本书阅读综述写作,引导学生侧重对一学期整本书阅读内容,进行归纳、比较、分析、概括等处理,最后完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课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自然而然将作文教学看成一项最重要的教学工作。然而事实上,大多数语文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详细批改每一次每一篇学生习作。如何及时有效地完成作文批改任务,便成了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如何解決作文教学中出现的矛盾与困惑  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条批改作文的妙招——学生互批作
1949—2019年,语文教科书经历了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嬗变与开新,文质兼美的散文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和主要篇幅。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下简称《从》)以9次入选频率,稳居人教版教科书散文选篇前列,其教学内容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内隐性、不确定性和增殖性。   一、教学内容的嬗变轨迹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静态的文选型教科书为依托,以编者的隐含意图为线索,在师生交互作用的场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让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成长,这既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体现,同时也是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必备品格培育的需要。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这样的经典文本,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成长,这些成本的风格各有不同,所处的时代可能也有所差异,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无论是豪放又或者是婉约,都能够对学生的成长带来有益的思考。在这其中,有一种文本并不多见,这种文本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