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现代散文列表式单元教学法的运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题材广泛、结构自由且在写法上不拘一格,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散文是最为广泛的文学体裁。散文形散神聚,虽然在结构上比较自由,但是主题明确,情感体验丰富,通过学习散文,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把握文中的线索,从表象的写人写物中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同一单元的文章具有相似性,以单元的形式开展教学,可以使学生系统掌握阅读散文的方法,列表式则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散文的特点,找出文章的线索。
   一、教材中单元和教学的关系分析
   在语文教材中,都是按照单元的形式安排课文,不仅仅局限于高中语文教材,其他学段的语文教材在编排上也是这种形式,新课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小标题以及内容指南,不仅对本单元需要学习的体裁、内容进行了简要说明,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实际教学当中,单元事实上起到的是指导作用,其不仅仅是简单介绍单元主题以及相关内容,而是在为实际教学指明方向。通过对每个单元的课文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单元编排的文章在某一方面存在相似性,单篇教学的形式固然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核心内涵,但是割裂了文章与文章之间的联系,无法从更高的层面分析这些文章的共性,教学活动缺乏系统性以及整体性。将单元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对文章类型特点、文章结构、语言特点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这些文章的共性[1]。综上所述,语文教材中单元和教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作为教师,应摒弃仅将单元作为内容介绍的偏见,充分发挥单元的引导作用,并且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方案。
   二、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三点,即形散神聚、意境深邃以及语言优美,其中“形散”指的是题材广泛、结构不拘一格,在题材的选择上范围较大,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同时作者可以根据文章内容需要对结构进行自由调整;“神聚”指的是中心集中,线索贯穿全文,所谓“神聚”主要是指文章立意方面,即文章主题要明确,所有的内容均是为主题服务。散文描写人和事多是表象,其根本在于情感表达,而情感往往就是贯穿全文之线索。“意境深邃”指的是文章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受,情感真挚,抒情性比较强。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进行创作,由浅到深、由此及彼依次描写,采用寓情于物、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寓情于事等多种手法表达自我情感,从而实现物我的统一[2]。“语言优美”指的是散文在语言上富于特色,事实上散文本身就有“美文”之称,语言生动活泼、明丽清新,行文流畅,富有乐感,清新隽永。
   三、高中现代散文列表式单元教学法的运用
   高中必修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类散文,共包括3篇文章,分别是《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以及《囚绿记》,列表式教学法主要是采用列表格的形式对文章的创作背景、表现手法、线索、表达方式以及主旨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课文。
   1.教学流程以及课时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流程设计共计5个环节,分别是导学环节、自学环节、课堂研讨环节、课堂练习环节以及测试环节。
   本单元的课时设计拟用10个课时完成教学3篇文章的教学工作,其中导学设计1个课时,学生自学3课时(每篇文章1课时),课堂研讨4课时(每篇文章1课时,总结1课时),练习1课时,测试1课时。
   2.列表式单元教学法设计举例
   (1)作者、相关作品以及创作背景
   《荷塘月色》/朱自清
   相关作品:《春》《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航船中的文明》《正义》《春晖的一月》
  创作背景:文章创作于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白色恐怖笼罩整个中国,在大环境的动荡下,作者渴望超脱现实世界。
   《故都的秋》/郁达夫
   相关作品:《立秋之夜》《钓台的春昼》》《移家琐记》《寂寞的春潮》
   创作背景:文章創作于1934年,经过“九一八”事件后,日军的魔抓伸向华北地区,平津地区受到威胁,作者怀着最后看一眼北平秋色的心情故地重游。
   《囚绿记》/陆蠡
   相关作品:《海星》《竹刀》
   创作背景:文章创作于1938年,经过“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作者旅居上海,借常春藤表达永不屈服黑暗的信念。
   (2)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特点:分为虚写和实写两种手法,虚写多为想象和联想,实写更为写实。
   作用:结构紧凑,内容充实;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形象更加突出、鲜明。
   《故都的秋》
   表现手法:衬托
   特点: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以类似事物衬托描写事物;反衬是以相反或者相异的事物衬托描写的事物。
   作用:突出主体;形象鲜明;渲染主题;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囚绿记》
   表现手法:象征
   特点:通过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或者形象来概括和表达抽象的事物。
   作用: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含蓄深远;引人深思。
   (3)线索
   《荷塘月色》
   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线索:情感变化;行迹
   思路:出门——煤屑路——荷塘周围——回家;不平静——寻求平静——得静——失静[3]
   顺序:空间变化
   《故都的秋》
   文眼:“北国的秋清、净、悲凉”
   线索:情感
   思路:院子——槐树——蝉——雨——果    顺序:由淡转浓
   《囚绿记》
   文眼:“我怀念我的同窗和绿友”
   线索:对常春藤的情感变化
   思路:喜绿——寻绿——囚绿——释绿——怀绿[4]
   顺序:由浅至深
   (4)表达方式
   《荷塘月色》
   表达方式:细节描写、场景描写、人物描写(动作、语言、心理、外貌)
   描写特征:月色:缥缈朦胧;荷塘:淡雅幽静;树木:模糊阴沉
   …… …… ……
   (5)文章主旨
   《荷塘月色》
   情感变化:颇不平静——喜悦
   主旨:勇敢而真诚地坦露了一个正直而文弱的知识分子面对暴行时的愤怒而又无奈的心路历程,渴望自由,希望超脱现实世界而不得。
   …… …… ……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主要原因在于各文章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以单元主题为引导学习文章,可以系统性把握散文的特点,从而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列表式的教学方式可以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效果,将文章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以及思想情感。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相较于单篇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充分理解单篇文章,同时也能把握单元所有文章的共性,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徐丽珠.初中写景抒情散文单元教学方法探微[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01):123-125.
   [2]吴欣歆.探尋作者的精神家园——散文专题单元中的《荷塘月色》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09,000(012):27-30.
   [3]卢凤霞.处处奇法写奇景句句悲凉发心声——《故都的秋》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09,000(011):68-70.
   [4]徐江,刘承英,戚笑微.“知人论世”:语文教学的哲学错位——《囚绿记》是颂扬民族性格还是认识生命尊严[J].人民教育,2009(10):37-42.
   [5]张亚菲.《囚绿记》教学设计——基于文本对主旨的多元解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2010(008):98-99.
  敬金华,四川省蓬溪实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更应该把传统文化等相关内容纳入教学中。这样不仅扩充了语文知识面,更符合语文作为母语的一面。   一、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解读   1.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涵。教育教学是传递文化、弘扬文化的一种形式,所以由此可以得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际上就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换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推动中国古典文化体系、中国社会历史顺利
学校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基地,语文课堂则是主阵地。学习古典诗词,是传承文化经典,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孩子觉得古诗词很难学很难背,很多孩子并不能品读到诗词之美,那么古诗词教学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呢?2018年2月央视推出《经典咏流传》节目后,我们发现,班上很多孩子竟然会唱节目中的曲目,甚至连白居易的长篇《琵琶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能一字不差的唱出来。受到启发
《当兔子撞上树桩》是一篇关于“等待”的话题作文,出现在高考模拟卷中。作为考场作文,该文却先后被《作文报》、《作文评点报》、《三峡青年》、《双语作文》、《作文导报》等多家报刊杂志刊载,这实属不易。作为学生临场发挥之作,该文没有生动华丽的语言,没有使用新颖的材料,也没有运用什么特殊的艺术手法,但文章却令人百读不厌。不少编辑打电话询问文章的写作过程,交谈阅读的感受。那么,该文为何能被反复转载,其魅力与秘
相比于小学教育而言,初中阶段不仅在科目数量上有所增加,其教学内容的难度也有了明显提升。而语文学科因其特殊性,不仅在中考分数里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更承担了宣讲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帮助学生养成高尚品德的重要任务。用心研究初中阶段语文科目的教学内容可以发现,其中大量增加了与古诗词有关的篇幅,并在古诗词的选材上有着严格标准。这就为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许多素材,若教师能够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更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当中,收录了著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著名作品《致云雀》。能够收入高中语文教材,足以说明其教学价值,也因此,关于这篇课文的解读在许多杂志及平台上随处可见,而即使是在非教学专业的杂志上,也能看到不少名家的观点,这使得对这篇课文的解读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那么是不是说对这篇课文就没有了解读空间呢?答案显然并非如此。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思考出发,让学生在课文解读的过程当中领会课
【备课思考】   人教社最新版统编本教材与旧版人教社教材相比,有很多改变,其中,中学起始阶段汉语词类知识点拨也由过去的在七年级下册最后几页附录罗列知识点,变为现在的结合文本具体讲解,以小方框的知识补充形式呈现在七年级的课文后,教师可以有指导地进行随文教学。对于词语的语法知识点教学,即便是放在随文教学中进行,更多也只是停留在辨析层面,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能不能打破分析与写作之间的壁垒?能不能从认
在语文语用教学中,文本“言意”中的“言”指的是语言和语用,是语文的工具性属性;“意”指的是文本的主旨与情感,代表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属性。语文老师要在教学活动前,全面了解与掌握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把对文本意象的深入探究作为“言意”理解的切入点,进行精导、善导,从而帮助学生梳理“言”“意”之间的关系,提升语用认知。   一、以导促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一)阅读指导——提升“言意”认知体
新课标特别强调了“思维发展与提升”。但是以往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课例,提出的问题多是循规蹈矩、老生常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为什么以往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究其原因,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够新颖有趣。教育心理学认为,新颖有趣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本文的创新点是设置了新颖有趣的教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本课例包括了以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所谓“其文直,其事核”,即文笔端正客观,叙事确凿有据;所谓“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说不虚夸其美,不隐讳其恶,对人物做到善恶必书,公正而完整。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把“不虚美,不隐恶”界定为《史记》的史家传统,节选了《高祖本纪》和《李将军列传》两篇文章。  我們对《史记》“不虚美,不隐恶”
一、问题的提出    以往研究语文教育史,大都分“古代”(自春秋战国起至清代鸦片战争爆发)和“现代”(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两大历史阶段。至于“近代”部分,或是作为“古代”的延伸,或是作为“现代”的上溯,大都一掠而过,即使有所论及,也大都语焉不详,远不能反映其丰富的内容;“现代”部分,包含了“当代”,而现今的所谓“当代”已超过半个世纪,时间跨度和空间广度都应当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来考察,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