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吴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f01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吴大约是真的老了,他开始显得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当老吴还是小吴的时候,他在镇上很受欢迎。粉面扑着的鹅蛋脸上,唇红齿白,工心描出的眉斜着切进鬓里,吊起的眉梢都是有情的。他的戏腔也最圆正,因此当时他是流行的。
  可随着時间的推移,似乎只剩下寥寥几个人还记得戏,记得唱戏的小吴。他就像戏曲里最无用的水词,被忽视,就要被人遗忘了。
  可他偏偏没有被遗忘的人的自觉,自顾自地在自家院子里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戏。矮矮的墙头没能拴住那字正腔圆的调子,于是,当早晨的太阳还没赶上云头时,路过的人就能听见红漆油门后的腔调。委婉低回,一遍又一遍,那样不合时宜。
  老吴去菜市场买菜时,剁猪肉的人在刀板的撞击声里嘲弄他翘起的手指,那样忸怩的姿态,惹得菜市场一片哄笑声。老吴走在巷子里,身后滚在泥巴里的孩子追着他,拿他走路时踩着的小步和不自然的步伐打趣,模仿着他,窃窃地笑着。
  老吴好像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些。
  他仍旧天亮了就开嗓,低低高高的调子揳进了早晨的空气里,把东升的日头都遮暗了。他仍旧循着自己走路的姿态,仍旧忸怩翘起指尖,好像要靠他那瘦弱的身躯让别人记住什么。
  他的勇气那么不合时宜,那么固执。他要靠自己去和人的本性中带着的遗忘规律作斗争,倨傲着不愿意被新潮打下去。他盲目地勇敢着。
  后来,老吴请邻居去他家听他唱戏,可并没有几个人赏光。尽管如此,老吴依旧取出戏服。
  可老吴太老了,穿上戏服像一个滑稽的丑角,快秃了的脑袋让他像裹上了衣服的树根,皮肤没有了从前的白净,声音也没有年轻时那么高昂有中气。可他催动着自己哑了的嗓子,迈着小碎步,穿着不合身的戏服,执拗地唱了下去。可谁还稀罕一个既老又丑的角儿呢?
  宽大的戏服窸窸窣窣,没有戏台,寥寥几个观众也不耐烦地走了。老吴仍然站在那里唱着,婉转的腔调因为沙哑也变得像老旧的缝纫机被踩出吱呀声。
  谁也不知道戏曲的结尾。唱了那么多年的戏,那起起落落的腔调只有老吴一个人勇敢地坚守着。
  老吴的戏好像结束了,但又好像永远没有收尾。
  王雨涵: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三(10)班学生
  指导老师:独苌伟
其他文献
听母亲说,她嫁给父亲那天下着大雪,大片大片的雪花,白茫茫的,遮天蔽日,几米外看不见人。父亲赶着雪地里的马爬犁,带着一袋小米,从几十里外的大山来接母亲。没有聘礼,那一袋小米,解了母亲一家当时的饥寒交迫,救了弟妹的命。那年,母亲18岁。  母亲嫁给父亲那年正赶上闹饥荒。姥姥去世早,姥爷常年有病。母亲是长女,过早承担起养家的重担。看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弟妹饿得面黄肌瘦,命不保夕,母亲不得不早早嫁人,换
期刊
今冬大雪时节,忽然想寻一只瓦缸,那种最粗鄙的陶土烧制出来的,不需釉彩,不需图绘,最本色的瓦缸。脸盆般大,到小腿肚高,就够了。  起因是我在菜场上看到了满目的香肠腊串,红彤彤、油光光,饱满结实,一挂一挂如张灯结彩,用喜庆的形式炫耀着一种满足。吸引我的不是它们的味道,而是它们勾起了我对那些深藏家族印记的年味儿的追忆。  瓦缸用来腌鱼。这是门手艺,虽然并没有尝试过,但我想试试。  江南人家都有腌货的传统
期刊
它叫野香蕉  野香蕉这个名字应该是后来才有的,其他地方是不是这样我不敢说,起码在江苏的盱眙应该是。因为盱眙不产香蕉,香蕉是热带或亚热带水果,而盱眙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交界处,气候条件不允许香蕉生长。我见有人在院子里种过一棵香蕉树,夏天叶子长了好大,也很绿,郁郁葱葱非常好看,只是结不出果子,还没入冬就枯萎了,软塌塌地瘫了一地。  野香蕉长在盱眙的山里,其他地方应该也有,我猜应该是一个见过香蕉的人给它
期刊
“啊!我的天!”正在书房里写作业的我听到一声尖叫,发生什么事了?我赶紧跑向了客厅。妈妈正站在体重秤旁,嘴里一边咕哝着什么一边又再一次踏上体重秤。“妈妈,您怎么啦?”我不解地问。“不行,不行,我一定要减肥!”妈妈咬牙切齿地握紧了拳头。  妈妈特别臭美,自从她生完弟弟之后,一下子胖了好多。“减肥!减肥!”成了她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我仔细看了看妈妈,好像她的腰上确实多了俩“游泳圈”呢!我也朝妈妈挥了挥小拳
期刊
夜,11点5分。  大地入静,万物朦胧。  我独自在这朦胧的夜色里,醉汉般游走。恍惚兮四顾寂寥,飘飘乎不知何往。白天的热闹已然消尽,路上很少有车,行人更是难得一见,晃悠于朦胧中的我便显得很突兀。  我不能停下脚步,因为我承受不了静止的痛苦。我只有在不断的晃悠中,才能消解病齿的暴虐。  这是教训,刻骨铭心。  早在两个月前,我便收到了两颗牙齿背叛的信息。医生也严肃地向我发出了当断则断的警告。但我总是
期刊
一想到鲁迅,我脑海里浮现出的,就是他不苟言笑的脸。黑白的木刻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火一样的情绪,锋利的眼神轻而易举地流露出轻蔑来。犹记得他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一个“ 排”字,何其戏谑。我每每读至此段,忍俊不禁和叹惋之余,心里腾升起畏惧:鲁迅果然是锐利的,一针见血的,不留情面的。抱有这般成见,我主动对鲁迅晦涩难懂的杂文和阴阳怪气的小说敬而远之。随着距离的慢慢拉长,我对鲁迅的偏见也寸寸延伸——他可
期刊
文学鬼才梁遇春在悼念徐志摩的文章《吻火》中提及,徐志摩曾在点烟时低语:Kiss the fire(吻火)。死于飞机失事的徐志摩,其一生真的就如同吻火一般,绚丽而短暂。睢宁高级中学高三(10)班的杜欣玥,对徐志摩这句话感触颇深,在她看来,写作就像是吻火。  “实话说,我并不喜欢新月派诗歌。”留着短发的杜欣玥,透露着不同于她年龄的干练,“尤其是民国时期的新月派,因为本身有着中国诗歌所讲究的空灵,受到欧
期刊
古人曾给好文章定了个六字标准——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文章的起头要奇句夺目,引人入胜,如同凤头一样俊美精彩;文章的主体要言之有物,紧凑有气势,如同猪肚一样充实丰满;文章的结尾要转出别意,宕开警策,如同豹尾一样雄劲潇洒。  现在很多学生总为新鲜别致的作文开头而大费脑筋,却没有工夫为作文构思精彩的结尾。  今天,我想带着《莫愁·小作家》读者一起,给我们熟悉的童书结尾归归类,并且思考如何让一篇文章、
期刊
一年四季都有吆喝声,每一季的吆喝声都不尽相同。  从前住在镇上的街里,冬天的清晨,天亮得早时,卖山芋的红漆三轮车嘎吱嘎吱的声响便荡漾在胡同里,像一个跛脚的人穿着木履踩在落叶上,使人暗地里担心。上小学时,每到有同学被提问但回答不上来时,遇到尖刻一点的老师就会恨恨地说:“站起来跟么(干嘛)的?卖山芋的?”其实卖山芋的人既不憨也不愣,只是太过老实,不像卖冰糖葫芦的成天循环一首:“糖葫芦好看它……”卖山芋
期刊
上中学时,我就带过便当,跟父母列出种种必须带饭的理由,其实只是想体会一下在教室里吃午餐的新鲜感。菜是前一夜就做好的,米饭则是带生米。  早上到食堂,米里加上水,放到木头的大蒸格上蒸,因此我早早就掌握了烧饭时米与水的比例。那时带的不过是家里的剩菜,记得蚕豆大量上市的季节,也曾带些生蚕豆撒上五香粉蒸熟了吃,一大盒蚕豆既是菜又是饭。便当上并没有特意做记号,带饭的师生寥寥无几,从未听说过有人错拿别人的便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