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人骂了房地产泡沫很多年,但泡沫还在飞。在教育界,泡沫同样存在,主要表现在教育的功能扭曲、功能过度和品牌浮夸。远的不说,单说眼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全通教育”就是一个典型。当然,在这一波汹汹舆情中——激愤的多,理性的少;主观的多,客观的少;“打土豪”的多,善意提醒的少。
打土豪又分不了田地,国人这是何必?在教育界,多几个土豪有什么不好?至少与迅猛发展的房地产业相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相形见绌。
全通教育带给我们的不可能只有泡沫,也一定有成功的探索和启发,用喜忧参半形容应该是比较贴切的。
全通教育“通关”了预期
投资预期出来的品牌
国人之所以知道“全通教育”,多半来自于它的股票名称。全通教育股票(300359)自2014年1月21日在创业板上市发行,一年多时间暴涨十倍!换句话说,投资1万元一年后变成了10万元,这创造了中国股市历史上的奇迹。于是,它招来了众人的“羡慕嫉妒恨”,才有了当前的汹汹舆情和“口诛笔伐”。
就事论事,股票涨十倍奇怪吗?中国石化从2.9元上涨到29元;中国第一只股票深发展(如今的平安银行)也曾经从5元涨到48元,而它的历史最高点竟然有62元。可以说,在中国股市有着“十倍战绩”的股票比比皆是,没有达到的股票都不叫“股票”。更为夸张的是,若宝钢股份复权,从2002年的1角涨到2007年的20多元,则是一个什么概念?两百多倍啊!在2015年的今天,全通教育涨十倍又有什么奇怪?依据历史标准做参照的话,全通教育还有上涨空间。
先不谈股票暴涨十倍合理与否,我想说股票价值与企业品牌价值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一个属于商业经营,一个属于资本运作,对企业品牌价值的判定就会出现很大差异。商业经营更多着眼于盈利模式,而股票等资本运作更多看预期,就是所谓的“看好”,看好了才会投资。全通教育的股价反映了广大投资人对全通教育未来发展的期望值,并不代表它现在就“值”这个价。从这个角度来看,全通教育的股价是不是太高了,还真不好说,恐怕要过一两年才能见分晓。
因此,别拿股票价格当作企业品牌价值,因为这是两码事。品牌的价值潜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是股票价格所能诠释的。
全通教育“通关”了政府
政府有钱“任性”砸出的品牌
广东省中山市政府东区办事处持续三年,每年拟投入1000 万元购买在线教育,选择全通教育作为长期合作伙伴。除此之外,当地许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费基本上落入了全通教育的囊中。2015年3月28日,《时代周报》记者来到东区朗晴小学。一名校领导透露,“东区政府给全通教育3000万,下个星期就来帮我们做两个智慧课室。”
换句话说,中山市政府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预算,基本上都被全通教育包了。有了政府这棵大树,全通教育坐在金山银山上吃喝不愁。中山市政府近十年来投给了全通教育多少钱,或者说给了多大块蛋糕,恐怕这是全通教育和中山市政府的秘密,谁也不清楚。
作为创新企业在发展之初就能获得政府如此青睐,真是命好。全通教育的品牌崛起绝非偶然,这与中山市政府的强力推动是分不开的。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等主要领导这两年经常去全通,心心念念要把全通教育搞成中山的“一张牌”,打到全国去。换句话说,政府这样“任性”砸钱,如果企业搞不起来、牌子打不出去、股价涨不起来,那么确实“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啊!
有了与中山市政府合作的“先导案例”,就有了一块“全国复制”的敲门砖,全通教育陆续敲开了全国各地政府采购的大门。在山东、甘肃、河北、四川、贵州等省,全通教育走的都是政府采购路线,把市县一级的教育主管部门搞定,蛋糕就会越做越大。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预算非常庞大,这么一大笔钱怎么“瓜分”?市场前景相当诱人。当然,这也是一块新的滋生腐败的温床,只是目前被科技的外衣包裹着。由此,我对中山市政府相关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上能否善始善终表示担忧。全通教育内部人士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我帮你(政府)引进新公司进来,让你可以享受GDP,那么你给我什么?你给我大楼以及免租金等政策扶持。”
全通教育“通关”了游资
资本大鳄强推出的品牌
我不知道,陈炽昌和林小雅夫妇创办全通教育的初衷,是否真要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有所作为,还是只为打造一个“赚钱概念”。不过,至少他们发现了“在线教育”“教育信息化应用”等新概念的巨大商机,并经过十年努力也确实有了一些突破。该公司目前的业务覆盖14省50多地市,服务300万教师用户,服务学生家庭超过3000万,500 多名线下服务团队与近 48000 所中小学建立了长期服务关系。
更没有想到的是,全通教育的一些概念勾起了游资的兴趣。资本玩家向来对实体经营不感兴趣,而是热衷于资本运作。热钱的本质就是纯粹投机盈利,而不是制造就业、商品或服务。在这些热钱中,我不能不提到一只“老鹰”,他就是吴鹰——北京中泽嘉盟投资中心的掌门,资格与辈分在马云之上。吴鹰很早就在互联网热潮中长袖善舞,是一个资本运营高手,很会玩“种钱”的把戏。他曾主导很多经典投资案例,常说自己最厉害的是能发现未来有可能成功的公司。这一次,他果断出手投资全通教育,并将其推向“风口浪尖”,又一次玩出了十倍增值的把戏,使我们不能不佩服这只老鹰的“快、准、狠”。
吴鹰懂不懂在线教育无关紧要,他会“种钱”就可以了,更何况在中泽系大股东里有俞敏洪。他作为新东方教育的品牌形象,必然给全通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好戏开场了。民生证券作为保荐机构发起了第一轮攻势,紧接着申银万国、方正证券、平安证券、安信证券、国元证券、申万宏源、广发证券、国海证券等十多家机构一哄而上,采用车轮战术,纷纷对全通教育股票给出“买入、强烈推荐、推荐、增持”等高评级。经不住这些机构的召唤,各路游资前赴后继地杀入,成了全通教育“品牌股”的抬轿者,终于成就了中国股市“第一新贵”。 全通教育有无“通关”理想
内涵空虚、方向摇摆、模式庸俗
全通教育确立了“用先进的教育信息化手段全面服务于青少年的成长”这一发展方向,我认为还是准确的。可是,它的企业价值观存在问题——“创造出超越用户所需的服务,让用户认同全通,让合作伙伴信任全通,让优秀人才追随全通”。
在我看来,超越用户需求就是在玩概念,就是带有“洗脑”意味的信息化空想主义,有点超现实主义的味道。说穿了,就是不懂教育,不尊重教育现状。
这两年我在不同场合多次说,教育信息化最怕玩“穿越”,虚对虚,结果成了一场场的烧钱运动。教育信息化服务企业在发展之初的定位,应该是用信息技术解决当前的教学矛盾。倘若要用信息化技术改变教育,甚至引领教育发展,那恐怕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
至于全通教育的三个“全通”,则充分暴露了企业发展方向的摇摆不定。类似的口号早已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被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中小工厂、前店后坊的个体私营企业广泛采用。说白了,那意思就是“有客户买我的东西,有所谓的合作伙伴帮我卖东西,有死心塌地的打工者卖命”。这样的三个“全通”有什么新意?有什么实质内容?无论是开卤肉店的,还是研发高新技术的,所有商户或企业都可以喊这样的口号。
再看看全通教育的市场操作模式——“搭平台、占渠道、聚资源、树标杆、广复制”。这样的口号,整一个“凶相毕露”啊,圈地盘、圈客户、圈钱而已嘛!看官不难发现,这样的套路是一个纯粹的营销公司的老套路,将它拿来用在“在线教育”、信息化教育服务企业上,简直是“拿尿布当旗袍”。恐怕那些传销份子策划包装的口号,也比全通教育这个口号“靓丽”。
全通教育这么有名,品牌都强树起来了,竟然没什么内涵,看不到企业愿景和理想,不能不让人感到意外。关于信息化之神奇,关于教育的厚重,关于文化与科技的跨界唯美,关于教育技术创新的新常态——这些丰富的内涵统统被企业抛之脑后,只强调了“有人买我东西,有人帮我卖东西,有人给我打工”,实在让人啼笑皆非。因此,我还是希望全通教育回归自己的企业发展方向上来——“用先进的教育信息化手段全面服务于青少年的成长”,围绕这个目标建构自己企业的品牌系统,如文化系统、管理系统、产品系统、技术系统、质量系统、市场系统、创新系统等。
不懂教育,就不可能做大做强“在线教育”的理想品牌。
全通教育有无“通关”产品
增强粘度、创新应用、资源为王
如果说全通教育只是一个空壳,除了概念啥也没有,那也不符合事实。当前太多这样的不负责任评论,把全通教育说得一无是处,这是需要纠偏的。
全通教育从“校讯通”起家,从模仿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家校解决方案”开始,跨入了教育信息化这个领域。它早期的产品很传统,很陈旧,以至于被业评人士划分到了SP(指早期的手机短信有偿服务)阵营。盈利模式单一,赚不了什么钱,类似“校讯通”这样的产品太多太滥,面对当前大量免费的即时网络应用,这条路是死胡同。如今,深圳、北京、重庆等多地纷纷叫停了“校讯通”及类似产品进入校园。
后来,全通教育凭借十余年O2O (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老本行,围绕“校园、班级、家庭的学习和教育应用场景”打造产品线,开发多点应用工具系统。应该说,这才找准了教育信息化的路径。
经过最近两年的徘徊,全通教育开始了重大转型,步入真正的“在线教育”——2014年8月,“全课网”正式上线运营,面向K12(小学到高三阶段)提供在线教育服务。该网以学生微课任务单和云阅卷服务为主体,提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布置作业、在线评测、网络直播教室、学生个性学习中心等在线教育应用工具和服务。当然,它的运营还存在重大隐忧,就是在线资源问题。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你的APP,你的入口账户怎么卖出去?
深度开发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着力点。问题在于教育不是大规模的工业流水线作业,客户对象是学生,产品是课程和服务,这给信息应用的开发带来了极大挑战。产品“订制”、课程开发都将超越应用技术本身,这是当前所有在线教育企业面临的难题,因为这样的跨界模式需要把IT应用与课程资源紧密融合,生成有特色个性、有针对性的教与学的解决方案。否则,不能算是真正的“在线教育应用技术”。
全通教育有无“通关”人才
懂教育、懂应用、懂服务
一般来说,在线教育乃至教育信息化企业的出路要看三条线:技术应用线、课程资源线、服务模式线。就全通教育的现状来说,我认为他们当前需要解决的核心还是课程资源线。它这几年的维持和发展,主要靠IT方面的人才,靠营销人才,靠资本大鳄。下一轮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必须在解决“壳”问题之后,迅速解决“核”问题。
要源源不断的开发课程,就要有一批懂教育的专业人才。2014年,该公司完成了全课网雏形,今年将做大城市、学校和用户增量。构建营销策略自然不必说,但“合适的”教育专业人才匮乏有可能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网络课堂,亦或是其他什么形式的课堂,终归还是课堂,还是需要“老师”,还是需要懂教育会管理的人才。并且,相较于传统课程来说,恐怕对在线教育老师、班主任、校长的素质要求更高。全通教育提出的“打造智慧教育生态圈”构想,最终也要靠懂教育的业内人士来完成。
全通教育拿过很多国家级、省级的大奖,却都是由工信部以及IT行业组织颁发的。换句话说,全通教育“折腾了十年,不过还是个卖软件做网站的”。等什么时候,拿到了由教育部门、教育行业组织认可颁发的奖项和证书,全通教育才算有得瑟的底气。
全通教育能否最终“通关”
热钱能铸品牌,也能毁品牌
热钱能强推一个品牌,同样也能迅速捧杀一个品牌。全通教育后面的路凶险万分,一旦热钱釜底抽薪,后果将不堪设想。上个世纪互联网普及大潮中,潮来潮往,多少企业死去。虽然不久前全通教育收购了继教网、西安习悦等,但是依然在玩“新壶装陈酒”的把戏。并购没有改变全通教育的内涵质量,只是规模的扩张而已。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资本大佬也不过是利用品牌赚钱,政府也不过是利用品牌赚政绩。全通教育应该做好自己,不要梦想着成为马云,那样的模式不适用于教育信息化。拥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和创新盈利模式,才是当务之急。
我惊喜地看到,全通教育提出了做“教育信息化专家”的梦想。不过,我想为全通教育提供一种“另类思维”——是做“教育信息化专家”,还是做“信息化教育专家”?基于全通教育自己的优势、短板以及现状,有必要很好厘清这个问题。总之,全通教育不妨用几年时间认真挤挤“泡沫”,这些泡沫渗透在公司发展的方方面面,让太多的人发狂,让更多的人不能信服,让“全通”不能名副其实。
全通教育,正逢品牌价值“脱水”进行时。
(作者系学校品牌专家、《学校品牌管理》副总编)
打土豪又分不了田地,国人这是何必?在教育界,多几个土豪有什么不好?至少与迅猛发展的房地产业相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相形见绌。
全通教育带给我们的不可能只有泡沫,也一定有成功的探索和启发,用喜忧参半形容应该是比较贴切的。
全通教育“通关”了预期
投资预期出来的品牌
国人之所以知道“全通教育”,多半来自于它的股票名称。全通教育股票(300359)自2014年1月21日在创业板上市发行,一年多时间暴涨十倍!换句话说,投资1万元一年后变成了10万元,这创造了中国股市历史上的奇迹。于是,它招来了众人的“羡慕嫉妒恨”,才有了当前的汹汹舆情和“口诛笔伐”。
就事论事,股票涨十倍奇怪吗?中国石化从2.9元上涨到29元;中国第一只股票深发展(如今的平安银行)也曾经从5元涨到48元,而它的历史最高点竟然有62元。可以说,在中国股市有着“十倍战绩”的股票比比皆是,没有达到的股票都不叫“股票”。更为夸张的是,若宝钢股份复权,从2002年的1角涨到2007年的20多元,则是一个什么概念?两百多倍啊!在2015年的今天,全通教育涨十倍又有什么奇怪?依据历史标准做参照的话,全通教育还有上涨空间。
先不谈股票暴涨十倍合理与否,我想说股票价值与企业品牌价值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一个属于商业经营,一个属于资本运作,对企业品牌价值的判定就会出现很大差异。商业经营更多着眼于盈利模式,而股票等资本运作更多看预期,就是所谓的“看好”,看好了才会投资。全通教育的股价反映了广大投资人对全通教育未来发展的期望值,并不代表它现在就“值”这个价。从这个角度来看,全通教育的股价是不是太高了,还真不好说,恐怕要过一两年才能见分晓。
因此,别拿股票价格当作企业品牌价值,因为这是两码事。品牌的价值潜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是股票价格所能诠释的。
全通教育“通关”了政府
政府有钱“任性”砸出的品牌
广东省中山市政府东区办事处持续三年,每年拟投入1000 万元购买在线教育,选择全通教育作为长期合作伙伴。除此之外,当地许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费基本上落入了全通教育的囊中。2015年3月28日,《时代周报》记者来到东区朗晴小学。一名校领导透露,“东区政府给全通教育3000万,下个星期就来帮我们做两个智慧课室。”
换句话说,中山市政府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预算,基本上都被全通教育包了。有了政府这棵大树,全通教育坐在金山银山上吃喝不愁。中山市政府近十年来投给了全通教育多少钱,或者说给了多大块蛋糕,恐怕这是全通教育和中山市政府的秘密,谁也不清楚。
作为创新企业在发展之初就能获得政府如此青睐,真是命好。全通教育的品牌崛起绝非偶然,这与中山市政府的强力推动是分不开的。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等主要领导这两年经常去全通,心心念念要把全通教育搞成中山的“一张牌”,打到全国去。换句话说,政府这样“任性”砸钱,如果企业搞不起来、牌子打不出去、股价涨不起来,那么确实“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啊!
有了与中山市政府合作的“先导案例”,就有了一块“全国复制”的敲门砖,全通教育陆续敲开了全国各地政府采购的大门。在山东、甘肃、河北、四川、贵州等省,全通教育走的都是政府采购路线,把市县一级的教育主管部门搞定,蛋糕就会越做越大。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预算非常庞大,这么一大笔钱怎么“瓜分”?市场前景相当诱人。当然,这也是一块新的滋生腐败的温床,只是目前被科技的外衣包裹着。由此,我对中山市政府相关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上能否善始善终表示担忧。全通教育内部人士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我帮你(政府)引进新公司进来,让你可以享受GDP,那么你给我什么?你给我大楼以及免租金等政策扶持。”
全通教育“通关”了游资
资本大鳄强推出的品牌
我不知道,陈炽昌和林小雅夫妇创办全通教育的初衷,是否真要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有所作为,还是只为打造一个“赚钱概念”。不过,至少他们发现了“在线教育”“教育信息化应用”等新概念的巨大商机,并经过十年努力也确实有了一些突破。该公司目前的业务覆盖14省50多地市,服务300万教师用户,服务学生家庭超过3000万,500 多名线下服务团队与近 48000 所中小学建立了长期服务关系。
更没有想到的是,全通教育的一些概念勾起了游资的兴趣。资本玩家向来对实体经营不感兴趣,而是热衷于资本运作。热钱的本质就是纯粹投机盈利,而不是制造就业、商品或服务。在这些热钱中,我不能不提到一只“老鹰”,他就是吴鹰——北京中泽嘉盟投资中心的掌门,资格与辈分在马云之上。吴鹰很早就在互联网热潮中长袖善舞,是一个资本运营高手,很会玩“种钱”的把戏。他曾主导很多经典投资案例,常说自己最厉害的是能发现未来有可能成功的公司。这一次,他果断出手投资全通教育,并将其推向“风口浪尖”,又一次玩出了十倍增值的把戏,使我们不能不佩服这只老鹰的“快、准、狠”。
吴鹰懂不懂在线教育无关紧要,他会“种钱”就可以了,更何况在中泽系大股东里有俞敏洪。他作为新东方教育的品牌形象,必然给全通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好戏开场了。民生证券作为保荐机构发起了第一轮攻势,紧接着申银万国、方正证券、平安证券、安信证券、国元证券、申万宏源、广发证券、国海证券等十多家机构一哄而上,采用车轮战术,纷纷对全通教育股票给出“买入、强烈推荐、推荐、增持”等高评级。经不住这些机构的召唤,各路游资前赴后继地杀入,成了全通教育“品牌股”的抬轿者,终于成就了中国股市“第一新贵”。 全通教育有无“通关”理想
内涵空虚、方向摇摆、模式庸俗
全通教育确立了“用先进的教育信息化手段全面服务于青少年的成长”这一发展方向,我认为还是准确的。可是,它的企业价值观存在问题——“创造出超越用户所需的服务,让用户认同全通,让合作伙伴信任全通,让优秀人才追随全通”。
在我看来,超越用户需求就是在玩概念,就是带有“洗脑”意味的信息化空想主义,有点超现实主义的味道。说穿了,就是不懂教育,不尊重教育现状。
这两年我在不同场合多次说,教育信息化最怕玩“穿越”,虚对虚,结果成了一场场的烧钱运动。教育信息化服务企业在发展之初的定位,应该是用信息技术解决当前的教学矛盾。倘若要用信息化技术改变教育,甚至引领教育发展,那恐怕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
至于全通教育的三个“全通”,则充分暴露了企业发展方向的摇摆不定。类似的口号早已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被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中小工厂、前店后坊的个体私营企业广泛采用。说白了,那意思就是“有客户买我的东西,有所谓的合作伙伴帮我卖东西,有死心塌地的打工者卖命”。这样的三个“全通”有什么新意?有什么实质内容?无论是开卤肉店的,还是研发高新技术的,所有商户或企业都可以喊这样的口号。
再看看全通教育的市场操作模式——“搭平台、占渠道、聚资源、树标杆、广复制”。这样的口号,整一个“凶相毕露”啊,圈地盘、圈客户、圈钱而已嘛!看官不难发现,这样的套路是一个纯粹的营销公司的老套路,将它拿来用在“在线教育”、信息化教育服务企业上,简直是“拿尿布当旗袍”。恐怕那些传销份子策划包装的口号,也比全通教育这个口号“靓丽”。
全通教育这么有名,品牌都强树起来了,竟然没什么内涵,看不到企业愿景和理想,不能不让人感到意外。关于信息化之神奇,关于教育的厚重,关于文化与科技的跨界唯美,关于教育技术创新的新常态——这些丰富的内涵统统被企业抛之脑后,只强调了“有人买我东西,有人帮我卖东西,有人给我打工”,实在让人啼笑皆非。因此,我还是希望全通教育回归自己的企业发展方向上来——“用先进的教育信息化手段全面服务于青少年的成长”,围绕这个目标建构自己企业的品牌系统,如文化系统、管理系统、产品系统、技术系统、质量系统、市场系统、创新系统等。
不懂教育,就不可能做大做强“在线教育”的理想品牌。
全通教育有无“通关”产品
增强粘度、创新应用、资源为王
如果说全通教育只是一个空壳,除了概念啥也没有,那也不符合事实。当前太多这样的不负责任评论,把全通教育说得一无是处,这是需要纠偏的。
全通教育从“校讯通”起家,从模仿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家校解决方案”开始,跨入了教育信息化这个领域。它早期的产品很传统,很陈旧,以至于被业评人士划分到了SP(指早期的手机短信有偿服务)阵营。盈利模式单一,赚不了什么钱,类似“校讯通”这样的产品太多太滥,面对当前大量免费的即时网络应用,这条路是死胡同。如今,深圳、北京、重庆等多地纷纷叫停了“校讯通”及类似产品进入校园。
后来,全通教育凭借十余年O2O (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老本行,围绕“校园、班级、家庭的学习和教育应用场景”打造产品线,开发多点应用工具系统。应该说,这才找准了教育信息化的路径。
经过最近两年的徘徊,全通教育开始了重大转型,步入真正的“在线教育”——2014年8月,“全课网”正式上线运营,面向K12(小学到高三阶段)提供在线教育服务。该网以学生微课任务单和云阅卷服务为主体,提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布置作业、在线评测、网络直播教室、学生个性学习中心等在线教育应用工具和服务。当然,它的运营还存在重大隐忧,就是在线资源问题。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你的APP,你的入口账户怎么卖出去?
深度开发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着力点。问题在于教育不是大规模的工业流水线作业,客户对象是学生,产品是课程和服务,这给信息应用的开发带来了极大挑战。产品“订制”、课程开发都将超越应用技术本身,这是当前所有在线教育企业面临的难题,因为这样的跨界模式需要把IT应用与课程资源紧密融合,生成有特色个性、有针对性的教与学的解决方案。否则,不能算是真正的“在线教育应用技术”。
全通教育有无“通关”人才
懂教育、懂应用、懂服务
一般来说,在线教育乃至教育信息化企业的出路要看三条线:技术应用线、课程资源线、服务模式线。就全通教育的现状来说,我认为他们当前需要解决的核心还是课程资源线。它这几年的维持和发展,主要靠IT方面的人才,靠营销人才,靠资本大鳄。下一轮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必须在解决“壳”问题之后,迅速解决“核”问题。
要源源不断的开发课程,就要有一批懂教育的专业人才。2014年,该公司完成了全课网雏形,今年将做大城市、学校和用户增量。构建营销策略自然不必说,但“合适的”教育专业人才匮乏有可能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网络课堂,亦或是其他什么形式的课堂,终归还是课堂,还是需要“老师”,还是需要懂教育会管理的人才。并且,相较于传统课程来说,恐怕对在线教育老师、班主任、校长的素质要求更高。全通教育提出的“打造智慧教育生态圈”构想,最终也要靠懂教育的业内人士来完成。
全通教育拿过很多国家级、省级的大奖,却都是由工信部以及IT行业组织颁发的。换句话说,全通教育“折腾了十年,不过还是个卖软件做网站的”。等什么时候,拿到了由教育部门、教育行业组织认可颁发的奖项和证书,全通教育才算有得瑟的底气。
全通教育能否最终“通关”
热钱能铸品牌,也能毁品牌
热钱能强推一个品牌,同样也能迅速捧杀一个品牌。全通教育后面的路凶险万分,一旦热钱釜底抽薪,后果将不堪设想。上个世纪互联网普及大潮中,潮来潮往,多少企业死去。虽然不久前全通教育收购了继教网、西安习悦等,但是依然在玩“新壶装陈酒”的把戏。并购没有改变全通教育的内涵质量,只是规模的扩张而已。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资本大佬也不过是利用品牌赚钱,政府也不过是利用品牌赚政绩。全通教育应该做好自己,不要梦想着成为马云,那样的模式不适用于教育信息化。拥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和创新盈利模式,才是当务之急。
我惊喜地看到,全通教育提出了做“教育信息化专家”的梦想。不过,我想为全通教育提供一种“另类思维”——是做“教育信息化专家”,还是做“信息化教育专家”?基于全通教育自己的优势、短板以及现状,有必要很好厘清这个问题。总之,全通教育不妨用几年时间认真挤挤“泡沫”,这些泡沫渗透在公司发展的方方面面,让太多的人发狂,让更多的人不能信服,让“全通”不能名副其实。
全通教育,正逢品牌价值“脱水”进行时。
(作者系学校品牌专家、《学校品牌管理》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