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的山路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2009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的路,似山民的心态,顺其自然。随山而上,沿河而下。
  据县誌记载,唐玄宗为满足爱妃杨玉环每天能吃上几粒鲜荔枝,就开辟了从重庆的涪陵到京城长安的专属驿道,壮汉、肥马轮换疾驶,日夜兼程送达。沿途的羊肠小道如同毛细血管,就与主动脉“荔枝道”相连了。荔枝道以秦岭之尾米仓山界南北,千余华里,遇场镇设驿,往来商贾频繁。川内的脚力、马帮将棉花、茶叶运到汉中或长安,再换回食盐、布匹应市。
  家乡麻石场就是这条道上有名的旱码头,栈房,草料市场就占半条街,一条石板路下通达州上接万源,任凭挑夫踩踏,马蹄“嘚嘚”。
  我祖辈秉持耕读为本,一生凭双脚丈量着老宅到麻石场那五华里弯弯的山路,与荔枝道无缘。爷爷说,祖上是湖广填四川在这里落户的,原本没有路,是先人们踩出来的。路上还有座石拱桥,奶奶就是用花轿经这座桥抬进来的。打记事起,我就在这条路上行走。上学、赶场二十多年,哪里有水函、坡坎、凸凹不平都清楚。
  上世纪50年代,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薪枝茂密,有野兽出没。母亲常沿着这条路把山货拿到街上去卖了,再换些油盐回来,慢慢把我喂养大。
  60年代初,我饿着肚子去上学,一天跑三趟。村里的人还把所有的粮食從这条路背到乡上交了公粮和统购,说是要保上海、成都市民的口粮供应。
  1970年5月,我是祖辈第一人告别这条山路走荔枝道去参加“三线建设”修筑襄渝铁路的。徒步5昼夜才到达陕西的漁渡坝,一去就是10年。
  80年代初,我碾转回到家乡工作,亲眼看到乡亲们把多余的粮食通过这条路背到粮站去卖,用杠子把肥猪往公路上抬,安装电灯用人力背高压线、抬水泥杆子,那种苦和累只有被汗水浸润的土砾才知道。
  后来,政府实施“村村通”工程和连通社道路,这条山路才随弯就弯变成了泥碎公路。再后来,乡亲们又自筹资金铺装成三、五米宽的水泥路。为留住乡愁,我携子女们也捐了款。路一通,山民们的生活质量就有了根本的变化,低矮的瓦房多以二、三层小楼取代,人畜饮水也在水龙头里放。家家户户还有了摩托车、农用货车或小汽车,山民们就正式告别了肩挑背磨。每逢年节或婚嫁的日子,社长就成了义务交通疏导员,指挥着掛有多个省、市牌照的私家车按序停放。
  2017年8月1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巴(中)万(源)高速公路“高长寨隧道”的入口在这条山路的起点――我的家门口开工了。推土机吼得地皮发抖,铲车举臂就是一座山,仅一天时间就把路拉直了,还拓宽了十余米,十个轮子的大卡车往来穿梭于麻石场与洞口之间。当时我很激动,就写了“玉带两条绕山川/一脚油门抵长安/谨邀诗仙李太白/重新改写蜀道难”的感慨。
  现在,弯弯的山路不在了,水泥路也完成了它的使命,但这段路还在我的记忆中。因为,它有一个从千年土路到泥碎公路,再到水泥路的演变过程。况且,待2020年以后,它将以压不垮的脊梁承载高速路连接川、陕、渝,发挥西部“金三角”经济带的巨大作用。
  ——选自2018年6月29日《四川农村报》
其他文献
很向往邢台。邢台有着3500余年的建城史和600余年的建都史,是大科学家郭守敬的故乡,素有“五朝古都”之称。在古代,邢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曾多次听人说过,邢台藏宝很多,是个动动挖掘机,就能铲出文物的地方。  2018年9月,受《散文百家》创刊三十周年座谈会的邀请,围绕邢台这座历史名城参观考察,心里充满了难忘的喜悦。  邢台的“邢”字深含着一段历史。邢字古通“井”。《康熙字典》说
期刊
初识这句话,并不是源于东坡先生的那阕《浣溪沙》词,“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而是林清玄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引申东坡先生的词意,针对“清欢”做了很透彻的阐述:“‘清欢’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  清欢的境界很高,可以有好多种,而每个人心中的“清欢”都不尽相
期刊
回家了,很高兴。以前外出,总愿将当地有点特色的产品带回家,哪怕是一个手工艺术品或是一件衣服,既有纪念的价值,又令大人和孩子爽心悦目。而这次回家,是回最原始的老家寻根问祖,我想把许多许多的好东西带上,包括我多年来的梦想。经过反反复复思考掂量,最后决定除了梦想外,再带上几块家乡特色的巴林石作为礼品吧。  时光阻隔了二百八十多年。这次我要回去面见的亲人不但我不认识,就连我父亲的父亲、爷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
期刊
有梦的日子,只想做枝头上那朵最明媚的花,无论风雨,无论阴晴,请与我一起,倾听灵魂。  ——题记  一直以来,喜欢以文字的形式走过季节,常常幻想,能够寻一处清幽,于烟云渺渺中建一座小木屋,拥满怀青翠,嬉溪水潺潺,听鸟儿婉转,看月华飘落。花香缱绻,云楼目尽望远帆,吟一阕易安词令,抒一曲缠绵悱恻,纵使沉醉不醒,亦喜欢寻一个安然的梦,走过朝朝暮暮。  心,就在平平仄仄中婉约跌宕,深深浅浅的脚印记载寻寻觅觅
期刊
记忆中的童年不是麦浪汩汩,不是流水潺潺,它是绿色庄稼地和黄褐色的高原拼接而成一帧一帧的慢镜头,风卷过彤云,团在瓦蓝空镜里。镜头里有个风驰电掣的女孩,在山下的操场奔跑,长发舒袭微风,笑语漫过篮架,袅袅盈盈……  “章鱼,快把球踢回来!”  说话的是我父亲,他是城西一个中专学校的老师,教体育,所以我每天早上都起得特别早,陪他出早操。关于那些金色的幼年时光,留下的除了一张小朋友们涂着大红脸蛋,戴着纸兔子
期刊
几日未见,那株年近古稀的银杏树又抽了新芽,方想起春天已来了好一阵子,颇有“人间四月芳菲尽,民大银杏始换装”的意味,这或许就是北国的动人之处。  历朝历代,文人骚客对北方的赞美之词不绝如缕,让还未真正到过北方的我,早已浮想联翩了一番,印象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便是北方全部的家产了。后来想想,终不免有年少轻狂,见识短浅的弊病。直到看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将北
期刊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我们许下承诺。  花落时节,落花流水,我们实现约定。  ——题记  和煦的春风,轻抚着大地,将那寒冷的冬天吹的烟消云散。  春风讲述着缠绵悱恻的絮语,吹开了花,吹绿了草,吹醒了人,使得万物生长。春天,不同于夏天那样枯燥炎热;不同于秋天那样秋风瑟瑟;不同于冬天那样白雪皑皑。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的伊始,始于希望。春总是给人不绝的动力,春总是给人无穷的希望,春是充满活力的季节,
期刊
看到市里在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举办纪念杨家河开挖100周年纪念活动的消息,触动了我心灵的闸门,一河温暖的水裹着黄土的馨香,泛着粼粼波光流回故乡,流回童年。  出生在杨家河边,就以为杨家河如门前的树、屋后的山、四周的田野,是家乡自然组成的一部分,从来没有人工开挖这一概念。站在杨家河畔,沿岸茂密的林带随着河道蜿蜒而下,上不见头下不见尾,涨满至河沿的河水奔流而下,气势逼人,仿佛要溢上岸来向我挑战:下来,游
期刊
壹  夜晚,当我和朋友一起觥筹交错时,女儿打电话说做完家庭作业,需要家长批阅并签字,我应允她很快回家给她批阅。熟料,朋友的欢聚不单是一桌饭菜就能尽兴的,酒足饭饱之后,又相互拽扶着去K歌。当我踏着凌晨交夜的钟点摇摇晃晃打开家门时,望着爬在桌头熟睡的女儿,被酒精麻醉的神智在一阵揪心的疼痛中突然清醒。满怀愧疚的我抱起弱小的女儿,将她轻轻放在床上,给她盖被的同时,女儿还喃喃地说着梦话“爸爸……作……作业…
期刊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这戈壁滩上孤零零的蒙古包的时候,乌拉山的遮影像一幅薄纱迅速褪去。此时的奥奇尔已经劳作了两个小时,这时,他像往常一样,放下手中的活儿,相跟这片薄纱走向半山腰的一棵大榆树。树下清凉,飒飒的风一阵一阵的,他会在树下待上一段时间,从高处放眼蒙古包四周,一望无际的扎干林,恰遇微风吹来,摇头晃脑,蹁跹群舞。  刚来的时候,这片土地是荒芜的,除了些许的白刺、偶尔突兀的霸王草外,就是连绵的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