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知识整合图式 提升调用模型技能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lw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复习为例,阐述在复习阶段有效整合知识、活用概念图式、运用数学模型、有效利用例题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复习,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整合知识 概念图式 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6-0161-02
  “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内容,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更是高考的核心考点,涉及一系列较为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对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整体把控内容,而且要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思维能力。由于该部分内容知识错综交汇,在备考复习时需要采用一定的策略。现提出几点建议,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一、有效整合知识,完善知识网络
  “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核心内容是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其代谢过程涉及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而要开展知识探究还需要关注细胞的结构,掌握物质计算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时主动构建知识框架,明确主干知识,适度延伸拓展。
  〖例 1〗科研报告显示,若大气圈臭氧层受损,则紫外线会增强。由于紫外线为高能量的光线,容易激发生物体内超氧物的形成,从而造成脂质氧化来破坏本身的功能。以此为前提,若植物在高紫外光下,其对应光合作用能力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是(  )。
  A.光合作用的光合酶受到了破坏
  B.植物的囊状结构薄膜受到了破坏
  C.暗反应受到了抑制
  D.DNA 受到破坏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高能的紫外线会使脂质氧化从而丧失了功能,即植物磷脂双分子层作为支架的生物膜受到了破坏。进一步分析则是,植物暴露在高紫外线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场所—— 类囊体,它的膜层受到了破坏,造成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这是紫外线抑制植物光合作用的根本原因,显然答案是 B。
  〖评析与建议〗从上可知题目对应的考纲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该部分的主干知识有: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的反应阶段及反应式、光合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学习该部分知识时需要适度拓展,比如,有机物的贮存、元素缺失对细胞的结构的影响。同时还要联系环境变化来分析光合作用,懂得反应式的配平等。尤其要深入解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反应阶段。例如,选项 D 中的 DNA 是细胞的遗传物质,显然只有在生殖过程中才会起作用。因此复习光合作用时要侧重主干知识,重点归纳,确保知识结构清晰完整,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活用概念图式,直观呈现过程
  概念图是梳理知识内容较为重要的方法,概念图不仅可以总体呈现章节核心的知识内容,而且可以兼顾知识联系,尤其是在学习有关生理部分的知识时,可以直观地呈现生理阶段、物质变化和反应场所。因此在教学“细胞呼吸和光合反应”时,可以借助概念图来梳理核心知识。
  〖例 2〗下图是植物进行细胞代谢的部分过程简图,其中①~②代表相关的生理过程,下列选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植物缺失元素 Mg,则首先受到影响的过程是③
  B.过程②的进行与⑤和⑥密切相关
  C.蓝藻细胞中④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D.若叶肉细胞的③中 O2 的产生量小于⑥中 O2 的呼吸量,则该细胞内有机物总量将会减少
  〖解析〗根据上图结构可知,图式给出的是细胞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部分过程。Mg 是叶绿素合成的主要成分,在光反应阶段需要叶绿素来吸收光能,因此植物缺失 Mg 会影响植物叶绿素的合成,在光合作用中首先影响的是植物的光反应过程③,A 选项正确;植物细胞②吸收无机盐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而⑤和⑥是植物的有氧呼吸过程,该过程中有能量的产生,因此有着密切的关联,B 选项正确;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其光合作用发生在光合片层上,故选项 C 错误;图中③表示的是细胞的光反应过程,会产生 O2,⑥表示呼吸作用消耗氧的过程,两者的 O2 差值就是植物内有机物量的变化,分析可知 D 选项正确。答案为 C。
  〖评析与建议〗上述题目是结合图像的细胞生理作用分析题,主要考查生理过程的阶段、场所、物质变化等知识。综合性强,需要整体分析,关联把控。针对该类考题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结合概念图来串联知识,明晰生理过程。概念图需要包含与生理过程相关的所有内容,可针对核心点进行模块整理。以细胞的光合作用为例,除了构建光合作用的总体概念图外,还可以基于概念图分解反应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梳理反应场所,拆解不同阶段的反应式,罗列反应阶段的物质能量变化,实现知识的整体关联和部分凸显。
  三、运用数学模型,深入研究变化
  数学模型对生物学习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不仅可以直观呈现知识联系,而且可以深入研究物质变化,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内容中的作用尤为明显。构建数学模型图可将细胞的生理速率、影响因素、物質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量的变化。
  〖例 3〗下图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坐标图,选项叙述错误的是(  )。
  A.a 点叶肉细胞只有线粒体产生 ATP
  B.b 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相等
  C.已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 25℃和 30℃,该图表示植物处于 25℃ 环境中,若温度提升,则 a 点上移,b 点左移,d 点下移
  D.如果植物缺少 Mg 元素,则图中的 b 点将会右移
  〖解析〗本题目利用数学模型来分析植物光合作用,a 点时光照为 0,则表示只有呼吸作用,b 点表示光的补偿点,c 点表示的就是光的饱和点。a 点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故只有线粒体产生 ATP,选项 A 正确;b 点时氧气的吸收和释放量均为 0,此时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故选项 B 正确;温度提升,该植物的光合速率将减慢,呼吸速率将加快,因此 a 点将上移,b 点右移,d 点表示最大光合作用速率,故 d 点上移,选项 C 错误;Mg 是植物合成叶绿素的关键元素,缺少 Mg 会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故 b 点将右移,选项 D 正确。答案为 C。   〖评析与建议〗上述数学模型呈现了植物光合作用氧气的变化,曲线中的关键点(补偿点、饱和点)更是描述生理变化和强度的参照,理解该模型对光合作用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数学模型与细胞生理作用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在学习时需要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内容和实际意义。利用数学模型学习生理反应时需要关注几点:(1)模型的坐标信息;(2)模型中关键点的含义;(3)模型的曲线变化;(4)外界变化对曲线的影响。上述的关注点同样也是模型题的突破口,解析时首先需明晰问题考查点,然后提取数学模型中的关键信息,结合相关的生物知识来解析曲线变化。
  四、高效利用考题,提升解题技能
  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提升解题能力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因此课堂教学需要及时巩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分析。由于时间有限,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合理选用考题,利用考题的代表性、针对性来引导学生,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
  〖例 4〗各取未转基因水稻(W)和转 Z 基因的水稻(T)数珠,分组后分别喷施蒸馏水、寡霉素和 NaHSO3,24 h 后进行干旱胁迫处理,测得未胁迫和胁迫 8 h 的光合作用速率如图所示,已知寡霉素可抑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 ATP 合成酶的活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细胞呼吸过程中,寡霉素可抑制线粒体外膜上[H]的传递
  B.寡霉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部位是叶绿体中的基质
  C.转 Z 基因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D.对水稻喷施 NaHSO3 可促进光合作用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寡霉素可抑制线粒体内膜上[H]的传递,故选项 A 正确;寡霉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部位是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故选项 B 错误;对比分析(W+H2O)与(T+H2O)的实验结果,可知转 Z 基因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故选项 C 正确;对比分析(W+寡霉素)與(T+寡霉素)的实验结果,可知喷施 NaHSO3 可促进光合作用,故选项 D 正确。答案为 CD。
  〖评析与建议〗上述结合实验来分析外界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并结合柱状图来呈现实验结果。实际上对该类实验问题最为有效的分析方式是控制变量、对比分析,即确保问题分析单一变量,对比得出结论,这也是生物实验的常用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控制变量法的内涵,掌握对比分析的解题技巧。
  【参考文献】
  [1]赵芳芳,万大伟.典例图解题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中的综合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8(20).
  [2]赵盼盼,李久文.细胞能量的转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9(13).
  [3]尹虎军.浅谈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J].中学生物学,2017(05).
  [4]陈新婷.运用“五步探引”模式进行高效二轮复习——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关曲线模型辨析”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8(06).
  (责编 卢建龙)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广西物资学校实习安全管理工作为例,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中职学校顶岗实习工作中存在校企衔接度不够、教师参与度较低、班主任主动性差及学生安全知识欠缺等问题,提出将顶岗实习管理效果检测、问题处理加入管理模式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设计及管理办法,构建精准化的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模式。  【关键词】中职学生 顶岗实习 精准化 安全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本文分别介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小组研讨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应用,提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酒店专业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现状,针对中职学生自我管理缺乏主动性、自我管理意识薄弱、缺乏自我调控能力等问题,提出构建“四方联动,双元合作”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模式,论述具体的实施措施:更新观念,突出服务功能;培育家长,积极参与配合;优势联合,双元合作共育;训育结合,自我管理养成。  【关键词】中职学生 自我管理能力 四方联动 双元合作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高中数学优质课《平均变化率问题》为例,阐述在教学中设计问题,以问题带动和引导学生掌握概念,从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 概念课 问题引导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6-0116-03  新高考改革即将到来,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长期探索的一个课题。在数学概
期刊
【摘 要】本文以 Premiere CC 视频编辑课程为例,论述混合式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技术实训课程中应用,提出借助雨课堂平台,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按照“初步了解,基本掌握—理解,熟练掌握—能力拓展”三个层次进行教学设计,并从课前线上自主预学习、课中强化实训操作教学、课后线上拓展提高等步骤实施,以增加课堂互动、增强师生交流、加强学生操作。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 雨课堂 混合式教学 实训
期刊
【摘 要】本文对汽车专业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进行解读,提出把德国职教元素融入“1+X”证书内容,形成三方(德国手工行会、企业、学校)共建的“1+N”多维度多层次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1+X”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并论述其他与课程体系相关的改革:强化能力要素,加强“1+X”融合型师资队伍培训;建设适应“1+X”实训项目的汽车专业实训中心;开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职活页教材改进的意义,阐明中职活页教材的编定原则和编写特点,以中餐烹调活页教材为例,提出中职活页教材改进的措施:教材内容与教学设备相匹配,指导学生熟练应用教学设备,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教材内容贴合社会生产的实际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满足企业对实操型人才的需要;协调处理教材内容与学生层次的关系,根据不同的学生配置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关键词】“三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进行教学调研,根据教与学中的问题,制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学时、教学内容与要求,提出运用“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诊改方法进行诊断,并从“调研、诊断—诊改、实施—总结、辐射”等步骤实施,提出课程诊改建议:加强校—园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教材和开展课题研究;课程诊改成果由點到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其他学科辐射。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我有一个梦想》教学为例,论述通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策略:优化整合跨媒介,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发挥实体课堂的引导和点拨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合理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学生 主体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6-0135-02  《普通高中语文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二氧化硫”教学设计为例,阐述基于真实情境,创设 5 个教学环节开展“二氧化硫”实验探究教学的具体做法,以课堂提问、讨论、评价相结合,进行“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化學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6-0106-03  2017 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