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疑问教学法的体会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mlove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现,让学生质疑问难,是突出主体,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培养质疑能力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语文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改变课堂上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质疑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对实施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营造适宜提出疑问的课堂氛围
  长期以来,受旧的教育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发现的学习潜能,怕学和提问题,打乱教学计划,习惯于一讲到底,教师经常压抑儿童好问的天性,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些中差生产生自卑心理,有了问题不敢问,怕问错。遭到取笑,久而久之,造成怕问的心理障碍。因此,要培养质疑能力,首先要消除紧张的情绪,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多与学生接触,深入了解学生,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使学生有了疑问时敢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和蔼可亲的语气,对学生的回答不能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要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表扬,逐步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另外、还可以经常举行提问的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的氛围中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从而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
  二、增加学生的质疑信心
  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要不厌其烦,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说,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简单,都要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产生成功感。有了这种心理,学生就能够大胆地质疑,当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时,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信心。如: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这课时,学生读了课题后问:“孙中山破了什么陋习?为什么要破这个陋习?”我表扬学生提得好,但不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直奔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在读中知道了孙中山破除的是缠足陋习。这样,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了。接着我和学生带着第二个问题学习前面的课文内容。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到孙中山看到自己喜欢的姐姐缠足时的痛苦,而且想到姐姐缠了足不能下田干活,缠足以后失去了往日的欢乐,这深深地伤害了孙中山的心,所以孙中山在革命成功后首先破除的是这个缠足陋习。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对学习就充满了信心,因此,学生就不再怕提疑难问题,不再胆小怕事,对学习更加有了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疑问意识,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有了胆量,并有了一定的质疑兴趣后,并不一定就能问在问题的重点处,点子上,那么,这时教师就要积极引导,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质疑,学生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四、注意提问的层次性
  大家都知道、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质疑截然不同、低年级善于用直观教学,所以,质疑时就容易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高年级学生则不同,一般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质疑。一个班级的学生,也有个体差异,作为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分层次确定质疑目标。对学习较好的学生,要求抓住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质疑,而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只要求针对某些知识点质疑就行了。如:在教学《蓝鲸》这课时,学生知道蓝鲸很大,但有的较差的学生问:“老师,蓝鲸很重,有170多吨,到底有多重?”这时我不急于解释,而是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算算170多吨到底有多重。我先和他们算170吨=170000公斤,假如一个小朋友的体重是25公斤,那170多吨相当于6800个小朋友的体重,从抽象到具体,体会到了蓝鲸的大,这样,学生的疑难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五、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广闻博览,拓展知识面。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染力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要具备严密的逻辑性,还要有生动幽默的语言;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历史感,把语文和语文史整合,还要有活泼有序的课堂气氛;不仅要把那些抽象的推理,证明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地讲清讲透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在培养过程中不能把敢问爱问、会问,善问绝对分开,而要因材施教。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所问的学生侧重于从培养敢问入手,对于有胆量问的学生则进行会、善问的培养,以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让全体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铺开,生物教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并在学习内容中设立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项内容。可见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把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在生物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就要求我们的生物教学必须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下面是我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几点
期刊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征,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语言具有交际功能,能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等。社会交际能力往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是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怎样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  语文教材中语言因素十分丰富,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
期刊
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有效的教学”首先是要有要求明确、定位准确的教学目标。那怎样能够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要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制订。研读教材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先自己多读几遍,像要求孩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家庭作业,也就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不能把书面作业作为唯一的形式,而更应有助与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助
期刊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编辑思想明确,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符合大多数学校、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充分显示了它的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可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经过试用,师生对教材的总体反映良好,普遍认为教材有利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有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正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大胆结合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收到较
期刊
语文讲课艺术并不深奥莫测和虚无飘渺,而是一个语文教师,通过实践的积累、探索、创新,完全可以达到的教学艺术,高中语文教师的讲课艺术,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探讨。  一、 “详”和“略”结合的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传授的多与少,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完整地构建知识的精华,教师讲得“面面俱到”详中又详,不分主次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像小河流水平平而过,无波涛起伏,毫无疑问,怎么能收到强烈感人的节奏效果。如
期刊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观察现象和各种实验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科学素质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物理实验课上,要使学生养成对实验有主次、有步骤、有层次的观察习惯,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最好途径,物理规律大都是通过实验得出来的,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重视物理实验,并通过重点加强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和训练。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对学
期刊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学校教育而言,人的发展和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因而学校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水平。而教学作为一种教与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是发展性的主体,因此,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当前在减负的基础上提质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将力图运用主体性教育思想和原理,对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
期刊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反观我们的课堂,很多学生沉默寡语,精神萎靡不振,上课无所事事,课堂上缺少必要的生气和活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而且能“动”得好呢?通过实践与反思,我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认清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  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授人之渔”已成为师者的最高教育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