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多媒体解决诗歌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学语文考核的重要内容。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中学诗歌教学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当今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冲击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诗歌教学的价值。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解决诗歌教学中学生兴趣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利用幻灯片等形式展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利于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使虚无的空话变得可感可知,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通过典籍记载才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学生不一定有过多的时间阅读,那么形象直观的展示就是比较合理化的途径,能够更好的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其次,录音机的有效运用,有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初中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诗歌,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现代作品是诗歌的继承和发展,诗歌中遣词造句及文章的构成法均对现代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学习诗歌,关键在于读,如何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与现代作品的关系,可以近一步丰富、发展现代作品。只有继承文言的遗产,现代作品才能着土生根。再次,欣赏可观可感的画片,有利于陶冶情操。选入中学课本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或歌咏山水,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反映了五千年中华文明中最足以自豪、值得称道的精华,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都是有配套图片的。在学习诗歌中配以图画、视频、音频使学生浸润其中,涵泳体味,能够使人们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使学生形成品味中华文化的特有心态,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
  既然多媒体诗歌教学如此重要。那么,真正有效的运用多媒体学习诗歌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增强问题意识,在探究、发现中获得学习的兴趣。因为当学生有了问题意识,他就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记忆,而是要在记忆的基础上更好的运用,发现新的问题,并于其中获得乐趣。只有这样诗歌教学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基于本校学生喜欢阅读诗歌,但不爱分析诗歌问题这一现状,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重点的“有舍有得”。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础条件。诗歌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教师重视不同种类诗歌的特点,尤其重视诗歌的“文”与“言”的关系,不要走入“重言轻文”的误区。教师往往把古代知识的教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视古代文化知识和文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诗歌的文学性,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二、教学方法“改头换面”。我们现在的诗歌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法呆板,大多数教师千篇一律“读—译—抄—背”,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介绍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然后逐字逐句串讲,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习惯于把现成的答案教给学生,课上条分缕析,以为讲得越多,学生就理解得就越好。往往“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满堂灌”便成了教师不二的选择,这导致学生的学习过于机械化,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含糊不清,更不用说领会诗歌的深刻内涵了。一堂有意义的诗歌课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读者,让学生变成作者,让学生感受他就是经历怀才不遇的鲍照;他就是壮志未酬的辛弃疾;他就是苦苦等待丈夫的李清照。例如在讲解《声声慢》时,教师联系李清照的人生阅历,向学生传递李清照不仅仅是人们眼中的才女,还是一个经历国破家亡夫死的可怜女子,“守着窗而独自怎生得黑”一个瘦弱的女子倚靠在窗边,苦苦等待着自己的夫君,幻想着他还在,依然还活着,不愿意相信他已经离开自己这个事实。她苦苦守候着……教师的动容,学生一定也会深深感受到作者的不幸遭遇。如果只是单纯介绍作者,难免显得流于形式。
  三、教学主体清晰化。由于诗歌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再加上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异,一些词语用法的不同,古汉语常识等,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调查显示,高中生喜爱教材中诗歌的占17%,喜爱诗歌课的占11%,自主选择教材之外诗歌阅读的占6%。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首先,教师要先为学生制定必要的学习策略。在诗歌学习中,学生常常忽视诵读、积累等的训练,教师可以每节语文课请不同的学生到前面背诵上一节课学习的诗歌,学生害怕在前面不会背诵“丢脸”,课下就会多下功夫复习,在学生可以熟练地背下来之后,教师可以累加要求:加上本诗歌的作者、作者的朝代、写作手法、和哪些诗歌属于一种类型……日积月累学生积累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避免出现教师讲得多学生记不住的尴尬情况。当面对新的诗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求当前情境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成为一体化,学生就会清晰教师想要自己学会哪些知识,学生学起来不吃力,教师教授也轻松自在。
  四、避免过度受到中、高考功利因素的影响。在应试教育没有彻底改变的情况下,考试就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避免过度受到考试带来的压力,学生学习诗歌是为了培养其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等等良好品质,不是仅仅成为会考试的工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要努力传授诗歌博大精深的内涵,学生的学习节奏也要随着它的舞动而变化。长期以来,学生对诗歌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诗歌是一种死的语言,以诵记为中心,应试功利性强,一味强调记忆。由此产生了一种为应试而学诗歌的心理,即只关注考试内容,根据课标和考点需求死记硬背所谓的重难点。这种应试心理,难以对诗歌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诗歌教学的发展。
  五、教学客体的“制约性”试题过多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而非语文阅读能力,甚至有许多是非语文的内容。这种现象过分的束缚了学生独具个性的思维。在中国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中,所谓的好学生就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而没有积极提出问题这一说。在学生的眼里,认为在课堂上提问不但会干扰老师的教学,而且似乎有叛逆的嫌疑,可能导致不良的评价。上课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是万能的、无所不知的,这已经深入学生的心底,成为不容置疑的真理。长此以往,学生就没有提問题的习惯,只能唯书、唯上。问题意识就是要求学生积极思考,打破常规,不懂就要及时问,避免出现这个知识点还模棱两可,下个知识点就完全跟不上这种情况发生。
  基于当前诗歌教学中的现状,论文写作者将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兴趣意识的策略上,教师正确的引导,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他们发动思维、活跃思维,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己通过思考而回答出的问题要远比学生的单纯记忆深刻的多,诗歌教学中只有学生有了勇于质疑的精神,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能够拓展学生的课堂生活,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只有不断的质疑才会和作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才会对文本内涵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带着疑惑的眼光去解读文本,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量,使学生更多的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为社会提供创新型的人才。
其他文献
会议
关键词:学习兴趣,诵读方法,词语含义,翻译方法,爱国主义,背诵习惯.  初中语文教材承载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其中文言文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提高自身修养、陶冶高尚情操有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文言文虽经反复筛选,可毕竟写作年代久远,不仅语言文字艰涩难懂,内容主旨更是难以把握。初中生学习文言文还只是初始阶段,主要是在理解的层面上明其义,会其意。只有“言”“文”兼顾,重在对文意的理解才能真正走出文言文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信息技术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也是能够适应素质教育新的要求的一种教学手段
关键词:写作素材;生活;积累  目前,小学生写作时最感到头痛的是苦于无材料可写,“言之无物”是害怕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帮助学生攻克作文馆,单纯地进行写作方法、技巧的指导是无济于事的。必须从提高学生认识、汲取生活材料入手,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积累是学生在生活中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和习惯。从小学生作文来看,没有一定的积累是不行的。没有生活积累就没有写作素材,学生作文将无事可叙。所以好的文章来
该文对气泡表面流体流动进行了区域的划分:边界层域和势流域。在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粒子在气泡表面滑移时间模型,同时利用前人所得实验数据给予了验证。
与城市相比,农村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条件不是很乐观.就目前来说,许多农村小学因学前班不设变质或人数、收费等问题而未开办,使绝大多数农村孩子学龄前一直呆在家里,任其发展,
摘 要:通过体育课堂定向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富于挑战,勇于尝试的精神。  通过体育课堂定向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体育课堂定向运动,使学生的智力与体力得到双重的锻炼。通过体育课堂定向运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体育课堂定向运动,培养学生主体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敢于尝试 独立自主 团结协作 勇于创新  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复合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