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贫困落后且具有大量优势资源的地区是需要旅游扶贫的典型地区。本文根据堡则峪村资源的特点对该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进行全面分析。归纳总结出堡则峪村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丰富,潜力较大;资源开发条件初步具备,开发市场广阔;政策集成优势明显,发展机遇良好以及由于旅游业自身的优势,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将有效缓解地区贫困状况,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并进一步提出堡则峪村乡村旅游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关键词:堡则峪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引言
乡村旅游以其特有的产业特征和功能,肩负着新时代的使命[1],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2]。由于很多环境幽美的地区以及拥有古建筑、古遗址等资源的地区分布于偏僻的村落而得以完美的保护、大规模完整保存,这些偏僻地区正是需要旅游扶贫的典型之地,因此其旅游开发对当地的发展具有较重要的意义。位于吕梁山区的堡则峪村正是这些偏僻地区的典型代表,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较差等因素使当地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但从另一方面看,正由于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的劣势,使当地原生态自然环境未受到城市化侵扰,加之已有的产业基础,形成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因此,在现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借着乡村振兴、旅游扶贫政策发展的东风,以及山西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趋势下,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实现精准扶贫。
国际上早期关注旅游扶贫来自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的Pro-Poor Tourism(PPT)理论[3]。该理论强调不拘泥于具体的某种旅游形式,而强调任何能给贫困人口带来利益的旅游形式。同时它更关注旅游本身能给贫困人口带来的净利益,而不太关注其相对收益,并且强调收益的综合性。国内有关旅游扶贫的研究较为丰富,而针对连片贫困地区的特定区域的旅游研究也较为丰富[4-8]。但是较少关注到吕梁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更缺乏对其中个别地区的针对性研究。本文以吕梁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堡则峪村为例,根据地区独特现状,分析其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有利于充分利用闲置劳动力,避免劳动力大量流失,进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精准扶贫。
1研究区概况
堡则峪村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属于吕梁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濒临黄河,位于沿黄公路、郝丛线交叉处,交通便利。距县城40公里,距镇政府5公里,紧邻碛口古镇景区,地理位置优越。区内地形起伏较大、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 主要土壤有三类:灰褐土性土、灰褐土亚类、粗骨性灰褐土。堡则峪村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季风影响,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少雨,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较为温凉湿润年均气温9.10℃,无霜期185天,年降水量467.6mm。年内主导风向是南风,冬半年多偏北风,夏半年多偏南风年。年均风速2.6m/s,最大风速为19m/s,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春季占51%。区内自然植被属暖温带森林草原灌木灌丛植被区,植物覆盖度较低,以枣数为主要林木,水土流失严重。主要种植玉米、土豆、杂粮等作物,经济收入来源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全村现有户籍人口528户1472人。其中,低保户13户17人,五保户5户6人,残疾人30人。
2 结果与分析
2.1堡则峪村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2.1.1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丰富,潜力较大。该村落城市化发展缓慢,使大部分地区基本上保持着无污染、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空气质量优,气候宜人,冬暖夏涼,是旅游、休闲、度假、避暑、养生的胜地。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单体数量丰富,如樱桃采摘园、散养土鸡农场、天然枣林、房车营地、王氏祠堂、堡则峪戏台等,禀赋优良,空间分布相对集中。是集黄河文化及风情、黄土高原风情、传统生活民俗于一体的综合型资源。
2.1.2资源开发条件初步具备,开发市场广阔。首先,该村落紧邻碛口古镇景区,属于碛口古镇综合规划区范围,古镇景点开发建设成效明显,堡则峪村可充分利用紧邻碛口古镇的优势,分享古镇的声望和带来的游客市场。另一方面,该村落位于山西、陕西的交界处,临近内蒙古、陕西省,客源市场广阔。随着各级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开发区内道路交通、住宿接待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特别是沿黄公路的建设,极大提高该地区的可通达性,必将成为该地区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总体来看,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2.1.3政策集成优势明显,发展机遇良好。堡则峪村所在的片区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生态功能区等扶持政策综合叠加的地区。片区作为连片贫困地区,中央和地方政府给予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可以享受到国家给予贫困地区的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招商引资政策、贴息贷款政策等。此外,山西省目前正在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堡则峪村作为山西省黄河旅游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会享受到更多的来自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产生巨大的政策叠加效应。因此,堡则峪村作为具有一定乡村旅游基础的重点村落,需要把握政策福利带来的机遇。
2.1.4 旅游业自身的优势,发展旅游业将有效缓解地区贫困状况。一方面,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显著。作为“绿色产业”的旅游业,由于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性强,经济辐射面广,吸附性大,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最稳定的推动力[9].首先,可以直接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当地靠天吃饭,严重依赖农业的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益,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其次为了向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旅游地需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这些服务设施承担着双重功能,既可以服务游客,也可以为当地村民提供便利,有效改善当地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最后,发展旅游业会带动餐饮、住宿、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可以使大量劳动力得以充分利用,可以避免劳动力流失的状况,促进地区经济的活跃。另一方面,旅游扶贫正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表现出强劲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带动作用,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发展乡村旅游,深化旅游扶贫既有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又有力促进城乡互动交流,为农村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奠定良好的基础[1]。堡则峪村可乘着国家扶持政策的东风,以及山西省大力发展旅游业,进行产业升级的契机,大力改善当地经济落后贫困的现状。 2.2堡则峪村生态休闲乡村旅游模式探索
堡则峪村拥有的优良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加之当地天然的枣林、樱桃采摘园基地、散养土鸡基地以及房车营地,可形成生态旅游主题及休闲农业主题多样化共同发展的乡村旅游模式,两种主题的旅游模式可融合布局。
一方面,需要加强当地周边景观美化及生态环境修复,利用已有的天然泉水打造更加丰富多样的水体景观,沿生态康养步道修建种植特色鲜花,营造花路浪漫效果,其次应充分展示沿线周边静谧优美的天然生态景观,如雨水冲刷后的自然景观,天然枣林景观,河水冲蚀后的水蚀景观,能够让游客在远离城市喧嚣生活后在此获得心灵的宁静与身体的放松。
另一方面应该丰富天然枣林、樱桃采摘园、散养土鸡基地以及房车营地的娱乐活动形式,在已有活动基础上增加游戏奖励环节,奖品可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增强游客的体验参与感;增加让游客亲身参与的其他蔬菜种类的种植、收割环节;增加DIY制作环节,让游客制造具有意义的产品;增加农事活动、农业产品的科普宣传环节,展示当地的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增加游客的文化获得感;增加摄影拍摄环节,穿着具有北方特色的花外衣、遮阳手工草帽等拍摄纪念意义的留念照片;设计具有地方风格的休息场所,如茶舍、餐厅、民俗,在休息场所可充分展示地方的特色小食品。多种娱乐活动的增加可让游客真正体验到乡村旅游的乐趣。
以两个主题的旅游模式为主线,同时应该加强一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注意环境的美化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乡村旅游并不意味着基础设施的落后与原始,优美的环境是吸引游客的主要亮点,也是所有工作的基础。除此之外,舒适完备的基础设施也是关键部分,例如平整的道路、干净卫生的厕所环境、网络覆盖、房屋的修整、休闲设施的完善等。②充分利用沿黄公路的交通便利性及临近碛口古镇的地理位置优势。生态休闲农业游与古镇游主题存在较大差异,可开展联合营销,增加由碛口古镇通往堡则峪村的免费交通,分享其游客市场,延长游客游玩时间。③活化当地的人文历史景观,可在周六日固定时间利用堡则峪戏台,为游客及当地居民安排戏剧演出,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高效利用,一方面增加游客的娱乐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丰富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④开辟专用场地,借助电商、宣传销售本地樱桃、红枣、核桃、红薯等农副产品,提高村集体经济收益。⑤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引进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吸引外商投资融资,为贫困农户提供多样的就业机会,吸引背井离乡的贫困户返乡就业。
3、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堡则峪村乡村旅游的研究,表明该地区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堡则峪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丰富,潜力较大;资源开发条件初步具备,开发市场广阔;该地区政策集成优势明显,发展机遇良好;同时由于旅游业自身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将有效缓解地区贫困状况。并基于存在的优势提出堡则峪村乡村旅游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洁平.深化旅游扶贫 助力乡村振兴[N].中国旅游报,2017-12-25(003).
[2]一丁.发展乡村旅游 助力乡村振兴[N].中国旅游报,2018-2-2(003).
[3]王颖.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旅游扶贫 PPT 战略研究[J].上海社会科学,2006(03):204.
[4]黄渊基.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效率评价及时空分异——以武陵山湖南片区20个县(市、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7,37(11):229-235.
[5]李佳,田里,王磊.連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以四川藏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06):116-121.
[6]李佳,田里.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应差异研究——基于四川藏区调查的实证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06):96-102.
[7]秦远好,刘德秀,秦翰,黄晓楠,王志章.基于镇域视角的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耦合态势比较研究——以重庆武隆县仙女山镇和石柱县黄水镇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10):79-89.
[8]秦远好,马亚菊,刘德秀.民族贫困地区居民的旅游扶贫影响感知研究——以重庆石柱县黄水镇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08):74-82.
[9]薛宝琪,范红艳.黄河沿线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研究——对建设大黄河旅游走廊的构想[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496-500.
关键词:堡则峪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引言
乡村旅游以其特有的产业特征和功能,肩负着新时代的使命[1],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2]。由于很多环境幽美的地区以及拥有古建筑、古遗址等资源的地区分布于偏僻的村落而得以完美的保护、大规模完整保存,这些偏僻地区正是需要旅游扶贫的典型之地,因此其旅游开发对当地的发展具有较重要的意义。位于吕梁山区的堡则峪村正是这些偏僻地区的典型代表,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较差等因素使当地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但从另一方面看,正由于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的劣势,使当地原生态自然环境未受到城市化侵扰,加之已有的产业基础,形成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因此,在现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借着乡村振兴、旅游扶贫政策发展的东风,以及山西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趋势下,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实现精准扶贫。
国际上早期关注旅游扶贫来自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的Pro-Poor Tourism(PPT)理论[3]。该理论强调不拘泥于具体的某种旅游形式,而强调任何能给贫困人口带来利益的旅游形式。同时它更关注旅游本身能给贫困人口带来的净利益,而不太关注其相对收益,并且强调收益的综合性。国内有关旅游扶贫的研究较为丰富,而针对连片贫困地区的特定区域的旅游研究也较为丰富[4-8]。但是较少关注到吕梁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更缺乏对其中个别地区的针对性研究。本文以吕梁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堡则峪村为例,根据地区独特现状,分析其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有利于充分利用闲置劳动力,避免劳动力大量流失,进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精准扶贫。
1研究区概况
堡则峪村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属于吕梁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濒临黄河,位于沿黄公路、郝丛线交叉处,交通便利。距县城40公里,距镇政府5公里,紧邻碛口古镇景区,地理位置优越。区内地形起伏较大、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 主要土壤有三类:灰褐土性土、灰褐土亚类、粗骨性灰褐土。堡则峪村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季风影响,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少雨,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较为温凉湿润年均气温9.10℃,无霜期185天,年降水量467.6mm。年内主导风向是南风,冬半年多偏北风,夏半年多偏南风年。年均风速2.6m/s,最大风速为19m/s,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春季占51%。区内自然植被属暖温带森林草原灌木灌丛植被区,植物覆盖度较低,以枣数为主要林木,水土流失严重。主要种植玉米、土豆、杂粮等作物,经济收入来源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全村现有户籍人口528户1472人。其中,低保户13户17人,五保户5户6人,残疾人30人。
2 结果与分析
2.1堡则峪村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2.1.1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丰富,潜力较大。该村落城市化发展缓慢,使大部分地区基本上保持着无污染、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空气质量优,气候宜人,冬暖夏涼,是旅游、休闲、度假、避暑、养生的胜地。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单体数量丰富,如樱桃采摘园、散养土鸡农场、天然枣林、房车营地、王氏祠堂、堡则峪戏台等,禀赋优良,空间分布相对集中。是集黄河文化及风情、黄土高原风情、传统生活民俗于一体的综合型资源。
2.1.2资源开发条件初步具备,开发市场广阔。首先,该村落紧邻碛口古镇景区,属于碛口古镇综合规划区范围,古镇景点开发建设成效明显,堡则峪村可充分利用紧邻碛口古镇的优势,分享古镇的声望和带来的游客市场。另一方面,该村落位于山西、陕西的交界处,临近内蒙古、陕西省,客源市场广阔。随着各级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开发区内道路交通、住宿接待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特别是沿黄公路的建设,极大提高该地区的可通达性,必将成为该地区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总体来看,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2.1.3政策集成优势明显,发展机遇良好。堡则峪村所在的片区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生态功能区等扶持政策综合叠加的地区。片区作为连片贫困地区,中央和地方政府给予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可以享受到国家给予贫困地区的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招商引资政策、贴息贷款政策等。此外,山西省目前正在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堡则峪村作为山西省黄河旅游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会享受到更多的来自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产生巨大的政策叠加效应。因此,堡则峪村作为具有一定乡村旅游基础的重点村落,需要把握政策福利带来的机遇。
2.1.4 旅游业自身的优势,发展旅游业将有效缓解地区贫困状况。一方面,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显著。作为“绿色产业”的旅游业,由于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性强,经济辐射面广,吸附性大,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最稳定的推动力[9].首先,可以直接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当地靠天吃饭,严重依赖农业的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益,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其次为了向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旅游地需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这些服务设施承担着双重功能,既可以服务游客,也可以为当地村民提供便利,有效改善当地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最后,发展旅游业会带动餐饮、住宿、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可以使大量劳动力得以充分利用,可以避免劳动力流失的状况,促进地区经济的活跃。另一方面,旅游扶贫正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表现出强劲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带动作用,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发展乡村旅游,深化旅游扶贫既有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又有力促进城乡互动交流,为农村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奠定良好的基础[1]。堡则峪村可乘着国家扶持政策的东风,以及山西省大力发展旅游业,进行产业升级的契机,大力改善当地经济落后贫困的现状。 2.2堡则峪村生态休闲乡村旅游模式探索
堡则峪村拥有的优良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加之当地天然的枣林、樱桃采摘园基地、散养土鸡基地以及房车营地,可形成生态旅游主题及休闲农业主题多样化共同发展的乡村旅游模式,两种主题的旅游模式可融合布局。
一方面,需要加强当地周边景观美化及生态环境修复,利用已有的天然泉水打造更加丰富多样的水体景观,沿生态康养步道修建种植特色鲜花,营造花路浪漫效果,其次应充分展示沿线周边静谧优美的天然生态景观,如雨水冲刷后的自然景观,天然枣林景观,河水冲蚀后的水蚀景观,能够让游客在远离城市喧嚣生活后在此获得心灵的宁静与身体的放松。
另一方面应该丰富天然枣林、樱桃采摘园、散养土鸡基地以及房车营地的娱乐活动形式,在已有活动基础上增加游戏奖励环节,奖品可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增强游客的体验参与感;增加让游客亲身参与的其他蔬菜种类的种植、收割环节;增加DIY制作环节,让游客制造具有意义的产品;增加农事活动、农业产品的科普宣传环节,展示当地的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增加游客的文化获得感;增加摄影拍摄环节,穿着具有北方特色的花外衣、遮阳手工草帽等拍摄纪念意义的留念照片;设计具有地方风格的休息场所,如茶舍、餐厅、民俗,在休息场所可充分展示地方的特色小食品。多种娱乐活动的增加可让游客真正体验到乡村旅游的乐趣。
以两个主题的旅游模式为主线,同时应该加强一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注意环境的美化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乡村旅游并不意味着基础设施的落后与原始,优美的环境是吸引游客的主要亮点,也是所有工作的基础。除此之外,舒适完备的基础设施也是关键部分,例如平整的道路、干净卫生的厕所环境、网络覆盖、房屋的修整、休闲设施的完善等。②充分利用沿黄公路的交通便利性及临近碛口古镇的地理位置优势。生态休闲农业游与古镇游主题存在较大差异,可开展联合营销,增加由碛口古镇通往堡则峪村的免费交通,分享其游客市场,延长游客游玩时间。③活化当地的人文历史景观,可在周六日固定时间利用堡则峪戏台,为游客及当地居民安排戏剧演出,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高效利用,一方面增加游客的娱乐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丰富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④开辟专用场地,借助电商、宣传销售本地樱桃、红枣、核桃、红薯等农副产品,提高村集体经济收益。⑤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引进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吸引外商投资融资,为贫困农户提供多样的就业机会,吸引背井离乡的贫困户返乡就业。
3、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堡则峪村乡村旅游的研究,表明该地区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堡则峪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丰富,潜力较大;资源开发条件初步具备,开发市场广阔;该地区政策集成优势明显,发展机遇良好;同时由于旅游业自身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将有效缓解地区贫困状况。并基于存在的优势提出堡则峪村乡村旅游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洁平.深化旅游扶贫 助力乡村振兴[N].中国旅游报,2017-12-25(003).
[2]一丁.发展乡村旅游 助力乡村振兴[N].中国旅游报,2018-2-2(003).
[3]王颖.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旅游扶贫 PPT 战略研究[J].上海社会科学,2006(03):204.
[4]黄渊基.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效率评价及时空分异——以武陵山湖南片区20个县(市、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7,37(11):229-235.
[5]李佳,田里,王磊.連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以四川藏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06):116-121.
[6]李佳,田里.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应差异研究——基于四川藏区调查的实证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06):96-102.
[7]秦远好,刘德秀,秦翰,黄晓楠,王志章.基于镇域视角的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耦合态势比较研究——以重庆武隆县仙女山镇和石柱县黄水镇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10):79-89.
[8]秦远好,马亚菊,刘德秀.民族贫困地区居民的旅游扶贫影响感知研究——以重庆石柱县黄水镇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08):74-82.
[9]薛宝琪,范红艳.黄河沿线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研究——对建设大黄河旅游走廊的构想[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49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