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家行走中国“江湖”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shuai1990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森悠平在中国的多个场合不止一次大声疾呼:“一个湖泊受到严重污染之后,其治理修复的周期需要数十年:所付出的代价是从(污染)这个湖泊所得到的直接经济效益的几百倍。”
  
  稻森悠平博士,日本水污染治理研究领域国际著名的环境专家。他以其在湖泊水质净化技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和显著贡献,先后在日本、中国、韩国、泰国、菲律宾、印度、巴拉圭、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的多边、双边合作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日环境交流与合作越来越深入,稻森悠平“行走江湖”的足迹,遍布中国许多地方的江、河、湖、泊。
  作为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对华实施技术合作的专家,他主要负责太湖、云贵高原湖泊红枫湖、百花湖等多项中日技术合作项目的实施。
  
  生物生态工程技术修复水环境
  
  1947年1月出生于日本鹿儿岛市的稻森悠平,在30岁之前的经历和一般人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1971年在鹿儿岛大学农学部农艺化学专业毕业;1973年在鹿儿岛大学研究生院农学研究科硕士课程毕业;1979年9月获得了日本国立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80年,33岁的稻森悠平迎来了一次新的人生转折机会,他进入了日本国立公害研究所(今国立环境研究所)工作。
  日本于1971年设立了环境厅并开始应付公害问题;1974年设置了国立公害研究所,以强化针对公害防治的政府研究。当年,日本正走在一条被眼前经济利益驱使着“先污染,后治理”的高速发展之路上,并率先制造了诸如“水俣病”等一系列举世闻名的重大环境灾难性事件。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水污染范围及程度日益扩大和严重。这促使中央政府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来控制水污染。特别熟悉“江湖规则”的稻森悠平是很多“补漏洞”工程的参与者,比如从1984年到2D05年的霞浦湖4期修复计划。
  霞浦湖,日本第二大湖(第一大为滋贺县的琵琶湖),位于日本茨城县东南部到千叶县东北部之间(距离东京东北部60公里),大约有100万人口居住在其周围地区。从1984年开始历时25年、耗资185亿美元、工程浩大的治理过程,以期使该湖水质从5类恢复到可饮用的水质标准。但是,尽管调动了日本拥有很多的“第一”因素,也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霞浦湖也只是将外源污染降到历史最低,内源负荷还远未削减到位,污染湖区的蓝藻异常生长产生藻类聚集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或许得益于农学的基本功底,又研修了环境生态工程、水处理工程、微生物生态学专业,稻森悠平前后用20多年的时间,探索出“应用生物——生态工程技术实施水环境修复的策略”,将此研究课题运用在“霞浦湖水环境修复工程”中获得极大成功,并且作为范例在茨城县和日本其他地区实施。
  稻森悠平总是希望中国能借前车之鉴以免重蹈覆辙。
  怀揣这一成熟的“秘密武器”,稻森悠平想行走到更远的“江湖”中,尽自己的努力,“将此科技成果传播到亚太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相信他们也能够运用生物一生态工程技术和系统,使之成为修复污染水环境的强有力的工具。这样,科技成果就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这是稻森作为一个科学家所追求的境界和理想。
  在中国,他首先来到了中国西南的贵州高原。
  
  改善红枫与百花
  
  猫跳河在中国西南贵州高原中部,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乌江的一级支流。因其下游狭窄,大猫(贵州对老虎的俗称)可跳石越峡,故称“猫跳河”。红枫湖、百花湖(统称“两湖”)是猫跳河流域梯级电站的一、二级水库,分别于1958年和1960年兴建。
  贵州省“两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沈兴鹏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两湖”水质清澈,有机物含量不高,未检出磷,水体透明度达20米以上,符合国家地面水2类标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旅游业、水产养殖、农业废水等污染,电站建成仅30年,红枫湖、百花湖水库水质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近10多年来,水质发生了剧烈的演化,水库污染事件不断,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导致黑藻、“网箱缺氧死鱼”、“藻华”等水质恶化事件不断发生,水质类别降到3类至5类,直接威胁着贵阳周边1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1998年以来,几乎每年都有蓝藻爆发,并且出现蓝藻的时间,已从往年的夏秋之交提早到了5月前后。
  居住在红枫湖边的清镇市站街镇小河村村民龙乃华向记者反映:“守着大水不能吃水,这里的水人吃了会生病,村里有好多人都得了胆结石。一些村民没办法。只好从10多里路以外的井中背水吃。”
  针对“两湖”的严重污染,贵州省从1996年开始,采取了多种措施治理。10多年来,先后投入10多亿元分期治理,水质也就稳定在3~5类之间。
  1997年,贵州有关方面向JICA申报了“贵州省猫跳河(红枫·百花湖水域)流域环境综合对策调查”(项目到1999年截止)。贵州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孙幼贫主任介绍说:“稻森悠平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来到贵州与我们合作的,后来很多年,他多次来贵州实地进行技术指导。”
  作为水环境专家,稻森悠平先生针对贵州“两湖”富营养化成因与防治,又协助贵州省向日本环境省申报了“贵州红枫湖、百花湖水质富营养化治理实用技术示范工程”项目,并且由此获得无偿援助价值约450万元人民币的研究设备和分析仪器。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稻森悠平无偿向贵州提供74项日本水处理专利技术,并协助其引进建立了4项日本富营养化对策技术示范工程,开展富营养化实用技术的研究,为促进贵州高原湖泊水质富营养化研究和“两湖”水质改善做出了显著贡献。
  贵州省人民政府将2002年度的“贵州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颁发给了稻森悠平先生个人。这个2002年12月份评定揭晓并举行过颁奖仪式的奖励,一直等到2003年9月15日稻森悠平再赴贵阳的时候,贵州省有关部门专门为他一个人补办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之所以没有按时去领奖,是因为稻森悠平那时行走的脚步正在太湖。
  
  治理太湖蓝藻
  
  过去,提起太湖,很多中国人第一反应就是那首男女老幼耳熟能详的“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之醉心动人的歌谣。如今,提起太湖,人们则会不自觉想起那为国人敲响世纪警钟的“太湖蓝藻”大爆发事件。
  稻森悠平安慰我们说,湖泊污染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许多西方国家和日本就开始被湖泊污染所困扰,除了日本,美国的五大湖区也都有过蓝藻爆发的经历。这些湖区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但至今并没有万能灵药能一蹴而就彻底解决根本问题。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泊,流 域内分布有大小城市38座,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几十年来,随着沿湖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过快增长,污染因素不断增多,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十分关心太湖水污染问题,将治理太湖水污染列为全国治理水污染的重点项目,并于1998年制定了《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对太湖水进行治理。
  2001年3月,经中日双方的努力,JICA与当时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今环境保护部)就中日技术合作“太湖水环境修复示范项目”签署实施协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无锡市等中国方面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国立土木研究所联合,共同组织为期5年的项目实施。稻森悠平先生是本项目的日方4位JICA专家之一。
  本项目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太湖生态恢复和开发示范技术;开展相关法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有关技术设备的产业化标准和工程技术指南。其目的是着重解决分散污染源的治理问题,结合生态修复技术,开发分散型生活污水高度处理净化槽等技术,改善和恢复太湖生态,并且在中日技术合作的实践中,为中国培养一批与国际接轨的湖泊治理专业技术人才。
  中日专家的友好合作,使项目在5年的实施期间,成功开发出了分散型生活污水高度处理净化槽实用化技术;开发出了对分散型生活污水有效的实用生态工学净化技术;取得了藻类发生和抑制机理的实验研究成果;而且经过广泛的传播,所开发出来的有效实用技术为社会所认知。
  经过中日双方组织的项目最终评估,确认:“中日技术合作太湖水环境修复示范项目”圆满实现了预期目标。但是,就整个太湖水治理来说,还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007年9月,稻森悠平再来太湖,应邀出席了第七次“江苏科技论坛”,在会上作了“蓝藻防治与湖泊治理”的专题报告,其观点引起多家媒体追踪报道。
  他根据前几年在合作项目期间的实践与体会,结合项目结束后进一步研究的成果,针对太湖的实际情况,从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点源污染”和农林业化肥、水体养殖污染、湖内底泥等“面源污染”方面,介绍了太湖富营养化与蓝藻爆发的关系;揭示了有毒水华蓝藻中其毒性比氰化钾高60倍的微蘘藻毒素的形成、危害、防治;指出了治理的关键技术在于如何脱磷除氮,并且针对未来科学治理太湖,向中国方面郑重提出了8点具体建议。
  他特别强调了国际合作问题,“要加强四项工作:一是培养水环境修复技术和管理专家,培养具有发展中国家特点的专业人才;二是建立政府、行业和学术界代表参加的三方体系;三是建立国际网络;四是给予适当的财政援助。”
  这些,几乎都抓住了科学治理太湖的“牛鼻子”。
  会议一结束,根据稻森悠平报告录音整理的“建议”文本,很快出现在江苏省和国家有关机构的领导及研究机构的科学家案头。
  自2005年太湖项目之后的几年来,稻森悠平先后探访了云南省分布在滇中、滇南、滇西和滇西北的九大高原湖泊,并且重点就抚仙湖和洱海水环境治理,与云南省环保部门进行了交流并提供协助,为中国的江河湖泊水污染治理出谋划策。
  
  环保专家喜获“友谊奖”
  
  2009年中国“国庆节”期间,稻森悠平先生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并受邀参加了中国国庆60周年观礼庆典。
  获奖之后的稻森悠平感慨地说:“1984年,我作为JICA的短期专家,在中国的长春和内蒙古开展了从羊脂中回收具有经济价值的物质的技术指导工作,从那时到现在,我已经到中国来过150多次了,在20多年的时间里,我从事过很多领域的技术转让……这些成果在中国获得了好评。”
  国家环境保护部的推荐理由是:稻森悠平先生首次将净化槽技术引入中国,并编制相关技术指南,推动了国产一体化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主持红枫湖水库、洱海、抚仙湖、太湖等水环境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自2005年至今被聘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期间,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出突出贡献。
  稻森悠平的获奖,使他成为自1991年中国恢复设立“友谊奖”18年以来,经国家环境保护部所推荐的获得“友谊奖”的第十位外国专家。
其他文献
中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能是人才。这里说的人才,不是普通的人才,而是高层次的世界级人才,那些在本研究领域、本行业具有战略眼光的高端领军人才。    今年4月17、18日两天我应邀参加了哈佛大学中国问题研讨会(Harvard China Review)。我参加了两个议题的讨论,其中一个议题是: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几乎所有与会者都一致认为: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科学技术。于是
期刊
对外传播事业的关键在于人。中国外文局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多年来坚持实施人才强局战略,通过引进海外人才与出国(境)培养两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对外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    “走出去”和“本土化”    《国际人才交流》:外文局近年来在实施“走出去”和“本土化”发展战略中,取得了哪些成果和显著业绩?在实施发展战略中,是如何发挥海外人才独特优势的?充分发挥海外人才的作用,对于实施外文局整体发展战略具有什么
期刊
7月9日,南京市举行南京海外留学人才居住证(简称南京“蓝卡”)首发式,王进等10位留学人员和两位留学人员家属成为首批“蓝卡”及副卡的主人。  市人事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现有归国留学人员1万多人。此次发放的南京“蓝卡”将打破他们的“身份障碍”,使“海归”们在资金申报、创办企业、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资格评定考试和登记、子女就读、居留和出入境、驾驶执照、购房等9方面享受“市民待遇”。符合条件的海外留
期刊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曾说,世博会是主办国的一次超级盛会,也是关于主题的一次全球知识大交流。世博会的成功,有赖于主办国政府和人民的全力投入,也需要最大限度地争取世界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的参与、理解和支持。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世博会筹备工作时说:“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办好这一届上海世博盛会。”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曾说,世博会是主办国的一次超级盛会,也是关于主题的一次全球知识大交流。世博
期刊
2009年5月,四川省青少年代表团一行20余人访问韩国,受到李明博总统的盛情款待。今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与中韩的小朋友们会面。在中南海外宾接待厅,温家宝总理与孩子们进行了亲切交谈。    中韩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近日,在韩中新科人才交流中心(韩中文化经济友好协会)和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紧密协助下,中方专家赴韩考察,取得了职业教育、农村指导者研修、环境、文化产业等多方面的成果。  两国近
期刊
今年2月9日傍晚,天色已暗,一辆黑色小轿车载着我来到北京的心脏地区。和司机确定好几小时后见面的地点,我拍拍西服外套的口袋,确信当天晚上的发言稿还在,随后,我抬头向通往人民大会堂的台阶望去,这是我已经熟悉的台阶,每当看到这些台阶我都备受鼓舞。人民大会堂里经常举行庄严的活动,那天晚上,大会堂的员工和领位员忙碌地将来宾们带到指定的位置,大会堂已经准备妊向来宾祝贺新年。我出示了红色请柬,拿出身上携带的金属
期刊
我喜欢教学,也喜欢教学给我带来的感受。当看到学生们渐渐取得进步。就会心生成就感,我想这就是我对工作的满意度吧。所有这些,给我带来的。是让我觉得在上海生活的每一天都很有意思。    到现在,我来上海从事英语教学已经8个月了,这8个月我和上海英思乐英语培训中心(ESL)一起度过。上海这座城市融合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四周环绕着的摩天大厦和疯狂地骑着轻便摩托车的人们,让我觉得在上海的感觉太棒了!也让我感
期刊
向总理提出环保建议,开展环境治理能力拓展项目培训环保人术提倡绿色出行让普通民众参与环保。杜丹德博士及其所在的美国环保协会在开展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工作的同时,积极在中国推动全民环保。    牡丹德(Daniel J.Dudek)博士是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大气领域的副总),曾在美国农业部、马萨诸塞州大学工作。  美国环保协会(Enviroiimental Defense Fund)是著名的历史最
期刊
理解一个人不容易,理解一个民族就更难。法国戴高乐将军曾说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地球和月亮的距离还大。但我希望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能够克服地球上和文化上的距离,走得更近。更亲密。”    “什么是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你们引进人才,还引进技术吗”“你们是怎样搞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这是今年5月,一班不同肤色的发展中国家政府高层官员在北京参加由中国商务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举办的“发
期刊
通过多种渠道参与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分享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我国高校培养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人才,为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和竞争中输送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专门人才,是我们高校领导力的重要体现。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通过多种渠道参与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分享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我国高校培养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