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在读幼儿园时,视游戏为生命,游戏也成了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进入小学阶段以后,他们内心对游戏的渴望并没有消除,教师却忽略了孩子们对游戏的需求。陈鹤琴先生说:“小孩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游戏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能发挥孩子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而教师把传授知识放在了首位,一味地讲解,显得枯燥无味,甚至有一部分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其实,游戏也是一种品悟真情,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培养交际能力的好方式。
一、利用游戏,走进文本,品悟真情
在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很抽象,孩子没有亲身体验,很难进入课文的情境中。教学中顺应孩子学习情感与心理发展的需要,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让孩子能在一种形象生动的生活式的空间内学习。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他们的最爱。教师带孩子走进游戏情境。课堂上的每个学习环节都在情境中生成,每个情境都带着孩子的真实感受,而孩子的真切感受又强化了这一情境,使孩子忘我地沉浸其中。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这篇课文时,很多孩子对村子的缺水及水的珍贵不理解,因为我们淮安地区不缺水,他们根本没有缺水的体会。看到这种现象,我突发灵感,让孩子上台做游戏。我扮演文中的母亲,学生扮演文中的孩子。我让一个因在课间玩耍而满头大汗的孩子到讲桌前,用舀子盛点水,从孩子的头部开始缓缓地倾注下去。再让孩子通过语言和肢体把感受表达出来。紧接着,我把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的有关语句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你瞧,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往我们身上扇风。” “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这是一种多么舒服的感觉啊!学生们对水的渴望越发强烈起来,也渐渐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领悟到水对这个村子的人们有多重要,有多珍贵,从而引发他们对水的渴望。他们深切感受到缺水,但并不怨天尤人,而是苦中作乐,轻松地面对生活。看似简单的小游戏,很不起眼,可孩子们在游戏中走进了情境,明白了水的珍贵,领悟到村里人苦中作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们的情感也受到了很好的熏陶。
二、利用游戏,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是非常喜欢的。但课文文字的抽象性限制了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的理解,这时设计角色置换的游戏,可以让学生投身到故事的情节中来。在学习《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角色置换的游戏。在学习课文第二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廉颇知错就改、光明磊落的形象,以及蔺相如的宽容大度、深明大义,我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文中的人物进行思考、说话,学生通过默读、思考、交流、讨论,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再通过亲身体验,把廉颇和蔺相如谈话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演出来,让孩子们聆听人物心灵对话,亲身感受人物的经历。角色置换使孩子进入特定的情境,形成强烈的“角色意识”,兴趣盎然地读书、感悟、表达,自然而然地把握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感受。
三、利用游戏,树立自信,展示自我
游戏对于孩子不仅仅是玩,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能在游戏中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树立自信。有一部分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但他们在游戏中能用生动的语言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说出来,而且分析得头头是道,甚至能把在其他场合不敢说的话完整地说出来。在上“口语交际”这类课时,空洞的讲解往往激发不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老师课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我在上口语交际课《学会介绍》时,让每个学生上台介绍自己,台下师生还可以提问,以便清楚地了解对方,造成双向互动的态势。而上课前我准备了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譬如“我真棒” “我真行” “我好伟大” “我真了不起” “我是未来的××家” “我是未来的博士”……写在纸上,让上台的同学抽取,然后围绕这些句子介绍自己。这样的激励有效克服了学生的焦虑心理,学生觉得展示了自己最棒的一面,而且讲得很有条理,心满意足地走回自己的位置。有一位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同学说完后,当同学们齐声说“你真酷”时,他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就这样,经过几次激励活动的开展,有效克服了学生的焦虑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大胆说话,展现了自我。
四、利用游戏,学会交往,懂得尊重
人际交往需要的形成与发展是由人类特有的社会性发展决定的,游戏是孩子人际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这种需要寻求满足的途径。小孩子年龄小,一玩游戏就入迷,假如把语文知识也设计成游戏,那孩子学起来不也着迷了吗?
苏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假如按“老师讲,孩子听”这种方法进行,孩子不但没兴趣学,而且思想上有严重的负担。我在教学《学会辩论》这一口语 交际时,让四位同学在纸条上写下辩论的内容,把游戏穿插其中。每组的组长上来抽签,孩子抽出代表的内容,自行安排本组同学。可以把本组的同学分成两部分,一个正方,一个反方,展开辩论,再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写下来。看着他们个个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的样子,就像进行一场战争一样。他们谁也不甘落后,谁也不愿意在众人面前示弱。因此,每个同学都会想办法弄懂自己辩论的内容。这种富有情趣的游戏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游戏结束了,我问:“你们认为在辩论中该注意什么?”他们争着发言,有的说要抓住关键词,有的说要学会尊重别人,有的说只是辩论,以理服人,不能伤了和气……从孩子的回答中我能感受到,语文交际课的目标达到了,孩子既学会了辩论,又明白了如何与他人交往,真是两全其美呀!
古人云:“童子之情,乐于嬉戏。”表面上看孩子在玩,实际上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很多技能,有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语文教学中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快乐的游戏激起孩子最佳的学习情趣,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把轻松愉快的课堂还给孩子,使他们乐学、想学,这样完成的课堂教学目标自然就更理想了。?
一、利用游戏,走进文本,品悟真情
在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很抽象,孩子没有亲身体验,很难进入课文的情境中。教学中顺应孩子学习情感与心理发展的需要,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让孩子能在一种形象生动的生活式的空间内学习。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他们的最爱。教师带孩子走进游戏情境。课堂上的每个学习环节都在情境中生成,每个情境都带着孩子的真实感受,而孩子的真切感受又强化了这一情境,使孩子忘我地沉浸其中。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这篇课文时,很多孩子对村子的缺水及水的珍贵不理解,因为我们淮安地区不缺水,他们根本没有缺水的体会。看到这种现象,我突发灵感,让孩子上台做游戏。我扮演文中的母亲,学生扮演文中的孩子。我让一个因在课间玩耍而满头大汗的孩子到讲桌前,用舀子盛点水,从孩子的头部开始缓缓地倾注下去。再让孩子通过语言和肢体把感受表达出来。紧接着,我把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的有关语句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你瞧,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往我们身上扇风。” “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这是一种多么舒服的感觉啊!学生们对水的渴望越发强烈起来,也渐渐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领悟到水对这个村子的人们有多重要,有多珍贵,从而引发他们对水的渴望。他们深切感受到缺水,但并不怨天尤人,而是苦中作乐,轻松地面对生活。看似简单的小游戏,很不起眼,可孩子们在游戏中走进了情境,明白了水的珍贵,领悟到村里人苦中作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们的情感也受到了很好的熏陶。
二、利用游戏,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是非常喜欢的。但课文文字的抽象性限制了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的理解,这时设计角色置换的游戏,可以让学生投身到故事的情节中来。在学习《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角色置换的游戏。在学习课文第二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廉颇知错就改、光明磊落的形象,以及蔺相如的宽容大度、深明大义,我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文中的人物进行思考、说话,学生通过默读、思考、交流、讨论,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再通过亲身体验,把廉颇和蔺相如谈话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演出来,让孩子们聆听人物心灵对话,亲身感受人物的经历。角色置换使孩子进入特定的情境,形成强烈的“角色意识”,兴趣盎然地读书、感悟、表达,自然而然地把握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感受。
三、利用游戏,树立自信,展示自我
游戏对于孩子不仅仅是玩,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能在游戏中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树立自信。有一部分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但他们在游戏中能用生动的语言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说出来,而且分析得头头是道,甚至能把在其他场合不敢说的话完整地说出来。在上“口语交际”这类课时,空洞的讲解往往激发不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老师课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我在上口语交际课《学会介绍》时,让每个学生上台介绍自己,台下师生还可以提问,以便清楚地了解对方,造成双向互动的态势。而上课前我准备了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譬如“我真棒” “我真行” “我好伟大” “我真了不起” “我是未来的××家” “我是未来的博士”……写在纸上,让上台的同学抽取,然后围绕这些句子介绍自己。这样的激励有效克服了学生的焦虑心理,学生觉得展示了自己最棒的一面,而且讲得很有条理,心满意足地走回自己的位置。有一位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同学说完后,当同学们齐声说“你真酷”时,他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就这样,经过几次激励活动的开展,有效克服了学生的焦虑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大胆说话,展现了自我。
四、利用游戏,学会交往,懂得尊重
人际交往需要的形成与发展是由人类特有的社会性发展决定的,游戏是孩子人际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这种需要寻求满足的途径。小孩子年龄小,一玩游戏就入迷,假如把语文知识也设计成游戏,那孩子学起来不也着迷了吗?
苏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假如按“老师讲,孩子听”这种方法进行,孩子不但没兴趣学,而且思想上有严重的负担。我在教学《学会辩论》这一口语 交际时,让四位同学在纸条上写下辩论的内容,把游戏穿插其中。每组的组长上来抽签,孩子抽出代表的内容,自行安排本组同学。可以把本组的同学分成两部分,一个正方,一个反方,展开辩论,再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写下来。看着他们个个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的样子,就像进行一场战争一样。他们谁也不甘落后,谁也不愿意在众人面前示弱。因此,每个同学都会想办法弄懂自己辩论的内容。这种富有情趣的游戏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游戏结束了,我问:“你们认为在辩论中该注意什么?”他们争着发言,有的说要抓住关键词,有的说要学会尊重别人,有的说只是辩论,以理服人,不能伤了和气……从孩子的回答中我能感受到,语文交际课的目标达到了,孩子既学会了辩论,又明白了如何与他人交往,真是两全其美呀!
古人云:“童子之情,乐于嬉戏。”表面上看孩子在玩,实际上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很多技能,有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语文教学中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快乐的游戏激起孩子最佳的学习情趣,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把轻松愉快的课堂还给孩子,使他们乐学、想学,这样完成的课堂教学目标自然就更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