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一种有温度的城市改造新模式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4564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历程之后,中国城市的发展重心已经由增量向存量转化。2015年中央城镇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市的发展要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修补的发展转变,而“微更新”就是存量修补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微更新;城市改造
  1、概念释义
  “微更新”,“微”是指微小空间、微小问题、微小投入;“更新”则一定要有新的、好的体验和感受。“微更新”是指按照循序渐进的城市更新理念,以群众需求和参与为导向,对城市品质不高、长期闲置、利用不足、功能不优的微型公共空间和老旧建筑进行改造提升,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利用,唤醒社区文化记忆。
  微更新理念继承了有机更新理论,即在整体保护老城城市肌理和风貌的基础上,强调通过自下而上的动员和居民参与,尊重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把握地区各系统的核心问题,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对局部小地块进行更新以形成老城自主更新的连锁效应,创造出有影响力、归属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及空间形态。关于“微更新”的工作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小微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主要针对城市公共区域品质不高、利用率偏低的街头转角、口袋公园、广场绿地、运动场所、边角灰空间、街道慢行空间、滨水空间、建筑退让空间等小微公共场地及其设施,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整体品质。
  另一方面是老旧建构筑物的活化利用。主要针对长期闲置、缺乏监管、未充分利用的老旧建构筑物以及缺乏修缮、业态低端的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进行空间美化、功能再造、业态更新,传承城市记忆。
  2、城市治理风向从大拆大建转向“微空间”更新
  微更新是城市建设走向精细化、品质化的必然选择,包括移动售卖点布点、自行车停车区优化、人行道栏杆等设施的优化以及户外临时构筑物设置,都是微更新的重要内容。
  “微空间”更新的主体是城市居民,内容也很丰富,包括改造环境,恢复公共性;美化环境,创造共同利益;营造环境,活化邻里关系等等。
  城市推进“微更新”,要注重公共空间、注重人群活动和社会社区文化塑造,同时也要注重弱势群体设施的增补,包括社区道路、社区服务中心及社区公园,特别是这些场所与城市其他功能的链接,如社区道路盲道走向与城市人行斑马线设置、与道路路面公共自行车停车区划分等的衔接与共享等。
  3、微更新是“抗衰老”的良药
  面对国际大都市的建设目标和土地资源紧张的新条件,城市正在转向更加注重品质和活力的“逆生长”发展模式阶段,着力改善存量空间的环境品质。城市更新项目有大有小,目前正在进行编制的城市更新项目都很大,操作流程长,还牵涉到很多指标的调整。
  “微更新”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以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为对象,在不涉及用地性质、容积率等指标调整的前提下,摸索出一个切实改善居民日常生活、易操作易实施的更新方法。“对城市进行微更新就像对待植物一样,要小心呵护,慢慢等待其自然生长。”
  当前,许多城市都在进行相关探索,“微更新”的意义也早已超越了把某个角落改造成花园,而拓展了更多可能性。如北京在老城胡同中進行社区营造实验,上海提出“街道是可漫步的、建筑是可阅读的、城市是有温度的”。“微更新”既是空间改造,也可以指向市民生活方式的重塑。例如,上海有个“阿拉夜市”,就是把居民活动中心的阳台打造成为有烟火气的居民社交平台。本质上说,城市更新、微更新都是以实现人民幸福为目的和归宿的,这与新发展理念相契合,也需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中开拓思路,探索新方法、寻找新路径。
  4、“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
  上海市多个老旧社区正通过“微更新”,用小变化、小改善、小更新提升居民获得感。从小区内部空间,到小区外的公共空间,再到整个街道的微更新清单,这一思路显示了微更新模式的可行性。
  2016年,“行走上海”的主题是“社区空间微更新”,试点基本局限在小区内。“社区内部的更新手法有限,基本上就是‘绿化+铺地+廊道’三步走。”
  到了2017年,项目走出社区,走向外部街道。“行走上海”微更新计划的设计方案报名不设门槛,其中有学院派的大学师生,经验丰富的设计公司,也有对微更新情有独钟的独立设计师。所有方案经过专家、区规土局、街道、居委会、公益组织和两名居民代表共7人进行投票,选出一个优胜方案。有的设计师同时有多个方案获选,有的虽不中标却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行走上海”成功带“红”了一批设计师,他们的理念逐渐为人们所熟知,而他们的形象也贴上了“微更新”的标签。
  让老旧小区更有味
  老城区大拆大建容易伤筋动骨,因此改造更要“温柔细心”。如何通过“微更新”,用小而美的改造,为居民带来身边的“微幸福”,是当下城市治理面临的新课题。上海市2017年以小区公共部位改善为主的微更新,是1.0版本;2018年以来的更新就是2.0版,居民主动破除楼道负面因素、通过争取楼幢内公共环境整体提升,街道进一步增加适合居家养老所需的公共适老性装置,实现从硬件改造的微更新到居民自治能力提升的微治理。而逐渐进行的3.0版本呈现则是一些居民自发开始了对自己小家庭的改造,还有一些搬出去的居民主动搬回来居住。
  “微更新花钱不多,但正是这些小改变,让老旧小区变得有色彩、有活力、有设计感,深受社区群众欢迎。”
  5、结论与展望
  规划与改造应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设计为本”,设计师应走进社区,邀请居民参与,让设计更有人情味和特色化。
  微更新是一个契机,是社区治理和居民自治的一个缩影,通过共商、共建、共享,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居民感受到城市温度。
  参考文献:
  [1]陈彦,朱晓敏,格桑,等.微更新[J].《城市建筑》,2018年第01期.
  [2]朱敏慎,王红扬.场所微更新[J].《建筑与文化》,2018年第04期.
  [3]施立平.日常需求微更新[J].《规划师》,2019年第A01期.
其他文献
【摘要】城市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与生态环保之间的矛盾,城市规划需要面临的挑战更大,需要结合实际需求来确定发展方向,通过多个方面的优化调整,提高规划综合效率。生态城市规划是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要求城市规划建设必须要兼顾生态环保基本需求,做好每个要点把控,排除各类因素带来的影响,为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环保的和谐发展做出努力。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化建设在
引言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我国各地城市建设提速,大批城市住宅楼宇相继建成。据相关资料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修建的楼宇近1000万座,涉及住户超过1
【摘要】近年来生态城市是城市规划及建设的重点关注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对城市建设的标准也随之提高,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所需的基础上,创新宜居环境建设生态城市,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规划设计涵盖内容较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为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需做好生态规划。本文简要分析了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及要求,并提出具体的规划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持续发展;节能
【摘要】中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部分技术已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对稳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需要树立大数据思维,规划者需要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国土空间规划中,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关键词】大数据;国土空间规划;应用  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主要体现“多规合一”,强化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其编制所需的相关资料及各类数据
【摘要】近年来,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城市等技术和思想不断涌现,对中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城市铁路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信息数据等通过技术传递给许多参与者,同时在此项目过程中,乘客数据、运行数据和其他信息也成为改进服务、建设新路线的宝贵的资源。基于以上原因,BIM被引入城市铁路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中。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项目;BIM应用  现阶段,建筑信息模型的快速发展具有技术项目管
【摘要】长三角经济带在促进全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基于中国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逐渐形成的背景下,推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关注城市的多极增长与经济联系网络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要从构建经济网络、创新空间网络、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施以新方法。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多极网络空间格局;高质量发展  1、文献综述  增长极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社会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
目的:探讨惊厥急性期瘦素干预对三氟乙醚诱导新生期大鼠长程反复惊厥远期神经行为、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7日龄(P7)的Sprague-Dawley(SD)大鼠共40只,随机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努力探索一条符合省情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有效途径,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城乡环卫;一体化;新途径;村容村貌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垃圾不断增
【摘要】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逐步开启了长达40多年的现代意义城市交通规划实践和研究,逐步规划的过程中也汲取了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形成了具有多学科融合性特色的城市交通规划技术方法。城市交通规划是在城市交通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的,其规划的理念和技术也来源于其他国家相关方向先进经验的分享与自身国内的具体实施结论。本篇文章就我们国家城市交通规划的具体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在总结中注意分析优势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但宅基地数量有增无减,更多的新宅基地在村外扩张。许多新建住宅基地房屋利用率低,大量农村中心住宅用地闲置,农村住宅用地占用大面积的闲置率高,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宅基地是农村居民居住的土地基础。根据现行法律,宅基地不能有偿分配、使用和转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