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胃肠功能障碍是腹部外科手术后常见病症,与手术操作、麻醉剂、应激反应等各种围手术因素影响胃肠道的神经性、体液性和肌源性调控有关[1].临床表现为术后腹胀、排便延迟、呕吐等,严重者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出现肠梗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腹部手术后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病率为3% ~30%[2].术后胃肠功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胃肠功能紊乱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成本增加.西医临床主要采用促胃肠道动力药物,效果不甚理想,中医在促进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经验丰富,方法多样,优势明显[3].中药灌肠是中医临床常用的
【机 构】
:
建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科·浙江建德31161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肠功能障碍是腹部外科手术后常见病症,与手术操作、麻醉剂、应激反应等各种围手术因素影响胃肠道的神经性、体液性和肌源性调控有关[1].临床表现为术后腹胀、排便延迟、呕吐等,严重者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出现肠梗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腹部手术后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病率为3% ~30%[2].术后胃肠功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胃肠功能紊乱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成本增加.西医临床主要采用促胃肠道动力药物,效果不甚理想,中医在促进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经验丰富,方法多样,优势明显[3].中药灌肠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法,笔者采用自拟通腑排气汤灌肠治疗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同时口服促胃肠动力西药,观察其疗效.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慢性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常因急性盆腔炎未得到及时根治,导致病程迁延而发展为慢性盆腔炎;或因腹膜炎、阑尾炎等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至盆腔,导致慢性盆腔炎发生;或因宫腔镜检查、刮宫术等各种侵入性检查及手术,导致生殖道黏膜损伤、坏死,下生殖道病原体上行感染;或因性卫生不良,使病原体侵入引起盆腔炎[1].临床上可表现为腰骶部酸痛、下腹部坠胀疼痛、月经紊乱、白带增多、不孕等,由于病程较长,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容易急性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学习[2].西医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鼻塞、咳嗽、咳痰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口唇青紫、气促、鼻翼煽动、呼吸困难,甚至发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小儿属于易受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由于患儿免疫力低下,感染病毒的潜伏期短、排毒时间长,感染后的免疫保护作用较弱,严重危害患儿健康,影响患儿正常生长发育[2].治疗以抗病毒为主,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或繁殖、防治病毒基因与细胞基因重组以及激活免疫清除病毒感染细胞等发挥抗病毒作用.然而目前尚缺乏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靶向性特效药物,并且病毒的变异以及药物的滥用
全身化疗作为大多数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措施[1],在带来成效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化疗所致外周神经毒性(CIPN)作为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是化疗药物对外周神经功能的损伤,并引发一系列与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的症状和体征[2],其发生率仅次于化疗所致的血液学毒性[3],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据统计,约20% ~40%的癌症患者在使用具有神经毒性的化疗药物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CIPN[4].通常可表现为末梢感觉异常(包括痛、痒、灼烧感)、发麻及平衡失常,偶尔还可表现为运动神经症状、交感神经受累或颅神经病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等特点,约占脑卒中患者总数的75% ~85%[1].该病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3个阶段,一般认为发病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超过6个月为后遗症期,在急性期和恢复期进行及时有效干预,可阻止脑缺血的进展,减轻脑损害,减少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因运动功能和感觉障碍,活动不同程度受限,部分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普遍存在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目前中医特色技术,如穴位按摩、耳穴压豆、中药足浴等,已逐渐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常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CHD ),由粥样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痉挛,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所致[1].该病多发于老年患者,常在劳累、情绪波动、过饱饮食、受凉、急性循环衰竭等情况下诱发[2].西医常给予抗心绞痛和抗心肌缺血、预防心肌梗死药物及手术等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3],但是长期服药也伴随不良反应的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等.中医药在治疗CHD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已广泛应用在冠心病SAP的防治.本文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多种胆囊相关疾病的常见术式,因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如今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但由于术中对胆囊、肠等组织器官的牵拉、术中麻醉药物对胃肠蠕动的抑制、术中使用二氧化碳气体对胃肠道的压迫及术后禁食水及镇痛药物的应用等,都会导致患者术后发生胃肠功能障碍[2-3],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大便不通等症状,影响手术疗效及术后患者的康复.西医常规给予禁食水、促进胃肠动力、肠外营养等治疗[4],但治疗效果一般,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适度大;中医药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多样,目前常结合
目的:探讨多模态MRI检查[T2WI、快速反转恢复抑脂序列(T2-TIRM)、DWI、动态增强扫描]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9例直肠癌患者的MRI资料,患者术前行T2WI、DWI、T2-TIRM及动态增强扫描.以术后病理分期为金标准,计算多模态MRI对直肠癌术前T、N分期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术前多模态MRI与术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行Kappa检验.结果:多模态MRI检查对术前T分期诊断总准确率为89.9%,T1、T2、T3、T4期诊断敏感度分别为66.7%、88.
功能性便秘(FC)是指非器质性因素引起的慢性便秘,表现为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次数减少等.儿童便秘中的90% ~95%属功能性便秘[1],占儿科门诊的3% ~5%[2],长期随访结果表明,有25%的患儿便秘症状会持续至成年[3].病因及病理生理学机制未完全阐明,与胃肠动力学、内脏感觉、免疫及肠黏膜屏障异常及感染、精神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西药治疗效果欠佳,且易形成依赖.中医治疗具有方法多样、辨证用药、整体调节、疗效佳、复发率低等诸多优势[4],是多数患儿的选择,依从性良好.中医证型分布调查显示燥热便
焦虑性失眠除表现有睡眠质量障碍(睡眠时间过少、睡眠质量下降)外,还表现有持续性不安、紧张易激、害怕、夜惊和惊恐等焦虑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1].两者相互影响,具有显著相关性;发病女性多于男性,脑力劳动者居多,高文化水平人群易发[2].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改善睡眠品质及抗焦虑治疗为主,由于此类药物除成瘾性、耐药性较强外,有一定副作用,并且药源性症状会加重患者的焦虑,不宜长期应用.中医药治疗焦虑性失眠具有疗效肯定、无成瘾性、不易复发、无副作用等特有的优势[3].相关证候研究显示心肝火旺型焦虑性失眠最为
便秘是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以排便时间间隔延长,大便干燥,或有便意但排便不畅,常伴有腹痛,或肝门坠胀等为临床表现.老年人是便秘的高发人群,长期反复的费力排便,容易增加如胸痹心痛、中风等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危害健康,西医多以各种泻剂及肠道促动力剂为主治疗[1],虽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症状,长期服用则易引起菌群失调,且停药后症状多加重.笔者自 2018年7月—2020年6月采用自拟补气养血行舟方治疗老年便秘3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随访半年患者便秘症状改善明显,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