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难以激起学习的热情,苦学、厌学心理较为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我想必须注意三个原则性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与自主构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个原则是: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
1、直观性:教师应结合实际给每个学生创造直观想象的空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将全班40名学生带到操场上,十人一排围成一个正方形,然后每位同学两脚叉开约1米(相邻同学脚挨脚)。教学时,先让学生算一算他们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让学生直观地了解100平方米有多大,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然后让学生目测一下学校整个面积够不够1公顷,最后让学生想一想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但是公顷。这样教学可使学生在实践中轻松地掌握这个土地面积单位,而且还可以直观想象出1公顷大约有多大,从而帮助记忆。
2、实践性:教师应联系生活,灵活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情况及环节,充分留足学生开展动手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数学。
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知识后,创设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先量出家卫生间的长、宽、高,再计算出贴瓷砖的五个面的表面积(除去门,窗面积),然后请学生算一算如给卫生间的地面铺设边长为20厘米,每块4元2角的正方形瓷砖需多少块?需花多少钱?给四壁铺长为30厘米,宽15厘米,每块5元8角的瓷砖需多少块?需花多少钱?买卫生间的瓷砖一共需要多少钱?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道理。
3、趣味性:教师应结合儿童心理创设一种轻松,愉快且能充分显示潜在能力的学习情境,把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记忆深刻,使学生真正尝到轻松学数学的乐趣。
如:教学(年月日中的平年,闰年中一年都有几个星期时,在学生掌握算理的基础上,为帮助学生很记忆这类知识性问题,我叫给学生一种记忆方法:一付扑克54张牌,取出大小王,剩52张牌,平年:52+1(一张王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余一天;闰年:52+2(两张王牌表示闰年一年有52个星期余2天,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授课时,我还经常配有简笔画,顺口溜,每课时留出三分钟时间进行快乐竞赛,从而使学生想学,乐学数学。
策略是不能有老师简单的告诉学生的,要想形成策略,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主构建无疑是十分重要的面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差异,应对问题策略不同。因此就非常需要在比较中来感悟策略,从而获得策略最基本的意义。
1、同一情境下思考方法的不同比较
我在教学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时对学生思考方法的比较,在比较中来感悟新的策略的价值。
如在教学“有16支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即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进行。数一数,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有些学生利用自己的原有经验会用连加算式来解决,也有些学生受前面转化思想的启发,换了一种思考方法,直接用16-1=15来解决。面对两种不同的策略,我适时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哪一种解决方法更快捷一些?当球队支数逐渐增加学生就愈加感受到转化的价值所在。
2、不同情境下思考方法的相同比较
我在教学一些不同情境下的问题,利用不同的素材,沟通它们在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为真正形成策略服务。如在教学“倒推”策略中,教材提供了“倒橙汁”。“送邮票”,“送卡片”等问题,我注意到的是让学生发现这类问题的共性特点是知道了现在的状况要求原来的状况,而这类问题我们一般就可以采用倒推的策略。这样就使得学生对这类问题的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运用策略也就游刃有余。
3、在反思中提升价值
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中,我没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探索问题的结果的方面,而是在学生经历了策略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形成策略的意识,掌握了相应的解题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反思在策略的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如在教学“倒推”的策略后,引导学生结合如下问题进行全面反思。
(1)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略?
(2)我们是怎样倒推的?
(3)运用倒推的策略有什么优点?
(4)今后遇到怎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这一策略?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原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进而成为学生的动力。但学生有了动力还不够,要让他们去在比较中感悟,在反思中提升价值,在探索、构建、反思的过程中获得策略的最本质的意义。
三个原则是: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
1、直观性:教师应结合实际给每个学生创造直观想象的空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将全班40名学生带到操场上,十人一排围成一个正方形,然后每位同学两脚叉开约1米(相邻同学脚挨脚)。教学时,先让学生算一算他们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让学生直观地了解100平方米有多大,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然后让学生目测一下学校整个面积够不够1公顷,最后让学生想一想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但是公顷。这样教学可使学生在实践中轻松地掌握这个土地面积单位,而且还可以直观想象出1公顷大约有多大,从而帮助记忆。
2、实践性:教师应联系生活,灵活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情况及环节,充分留足学生开展动手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数学。
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知识后,创设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先量出家卫生间的长、宽、高,再计算出贴瓷砖的五个面的表面积(除去门,窗面积),然后请学生算一算如给卫生间的地面铺设边长为20厘米,每块4元2角的正方形瓷砖需多少块?需花多少钱?给四壁铺长为30厘米,宽15厘米,每块5元8角的瓷砖需多少块?需花多少钱?买卫生间的瓷砖一共需要多少钱?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道理。
3、趣味性:教师应结合儿童心理创设一种轻松,愉快且能充分显示潜在能力的学习情境,把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记忆深刻,使学生真正尝到轻松学数学的乐趣。
如:教学(年月日中的平年,闰年中一年都有几个星期时,在学生掌握算理的基础上,为帮助学生很记忆这类知识性问题,我叫给学生一种记忆方法:一付扑克54张牌,取出大小王,剩52张牌,平年:52+1(一张王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余一天;闰年:52+2(两张王牌表示闰年一年有52个星期余2天,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授课时,我还经常配有简笔画,顺口溜,每课时留出三分钟时间进行快乐竞赛,从而使学生想学,乐学数学。
策略是不能有老师简单的告诉学生的,要想形成策略,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主构建无疑是十分重要的面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差异,应对问题策略不同。因此就非常需要在比较中来感悟策略,从而获得策略最基本的意义。
1、同一情境下思考方法的不同比较
我在教学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时对学生思考方法的比较,在比较中来感悟新的策略的价值。
如在教学“有16支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即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进行。数一数,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有些学生利用自己的原有经验会用连加算式来解决,也有些学生受前面转化思想的启发,换了一种思考方法,直接用16-1=15来解决。面对两种不同的策略,我适时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哪一种解决方法更快捷一些?当球队支数逐渐增加学生就愈加感受到转化的价值所在。
2、不同情境下思考方法的相同比较
我在教学一些不同情境下的问题,利用不同的素材,沟通它们在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为真正形成策略服务。如在教学“倒推”策略中,教材提供了“倒橙汁”。“送邮票”,“送卡片”等问题,我注意到的是让学生发现这类问题的共性特点是知道了现在的状况要求原来的状况,而这类问题我们一般就可以采用倒推的策略。这样就使得学生对这类问题的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运用策略也就游刃有余。
3、在反思中提升价值
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中,我没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探索问题的结果的方面,而是在学生经历了策略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形成策略的意识,掌握了相应的解题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反思在策略的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如在教学“倒推”的策略后,引导学生结合如下问题进行全面反思。
(1)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略?
(2)我们是怎样倒推的?
(3)运用倒推的策略有什么优点?
(4)今后遇到怎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这一策略?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原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进而成为学生的动力。但学生有了动力还不够,要让他们去在比较中感悟,在反思中提升价值,在探索、构建、反思的过程中获得策略的最本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