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规定,中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新教材的编排更突出了语文课的文学性。阅读课的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已是责无旁贷。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激励法
学习的动力来自于激励。调动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必须创建激励机制。根据语文课本身的特点,笔者认为,上好语文阅读课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激励: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语文阅读课的前提。激趣,就是找出“趣点”,引导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文。
1.从课文中找出“趣点”。如《丑小鸭》的“趣点”在丑小鸭的离家出走;《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的“趣点”在作者对百草园的描述;《往戏》的“趣点”在“我”在平桥村的生活片段。导读这类课文可以从这些“点”入手,在导人课文时可以先将这些“趣点”引出来让学生鉴赏,然后因势利导,解读全篇。这样,学生对这篇课文就会兴味盎然。
2.有些课文“趣点”不在文内而在文外。如《孔乙己》,作者没有交代孔乙己的死与否,我们可以“设趣”提问:孔乙己死了没有?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这个“趣点”来加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3.文内外都没有找到趣点的,可以在教学手段上设趣。如在讲《竹影》这篇课文时,我就首先挂出几幅不同姿态的墨竹作品,让同学们欣赏,然后导入课文。
二、激情
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能源。导读教材里的充满激情的文学作品,教师必须善于利用,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激情。必须善于创设情境。如讲《土地的誓言》就可以先播放或插播与之相关的歌曲《松花江上》,这样设置情境,就很有感染力。阅读课教学中要尽量做到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只要我们把激励学生群体阅读的“情场”创设出来了,阅读教学就一定会弹奏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情知并进的优美乐章。
三、激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激思”。激思,就是要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做被动接受教师观点的机器。这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根本所在。
笔者尝试的“互激教学法”,能较有效地起到“激思”作用。程序为学生先自主学习,自拟阅读思考题(设疑)。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互提问(质疑和解疑)。方法是第一组提问第二组,第二组提问第三组,依次类推。提问人选一律由被提问小组现场指定(迫使学生人人设疑)。如果被指定提问的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为废题(无法解答的或没有意义的题目),则扣其所在小组的积分。提问者可以随意提问对方小组的任意一位同学(促使每个学生包括后进的学生都有质疑和解疑的机会),教师视其答题情况当堂打分。这种交互激励的教学方法,意在引进竞争机制,强化课堂交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胆怯、懒惰等心理障碍,刺激学生深思、精思、慎思,最终达到善思,达到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四、激辩
“激辩”,是阅读教学中较高层次的思维训练,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对字、词、句段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对文章做整体的把握。即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说出阅读资料的第一感觉,教师通过深入讲解,来提升学生的第一感觉,上升为理性的思考。
“激辩”,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如《荒岛余生》中鲁宾逊的自我安慰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区别吗?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谢了》和朱自清的《背影》有什么共同点?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后两部分的对比,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都可以放手让学生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发展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鉴赏能力。
五、激赏
新课程标准规定,中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新教材的编排更突出了语文课的文学性。阅读课的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已是责无旁贷。
“激赏”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方法。笔者较喜欢用以下两种方法:
1.对比鉴赏法。就是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课文或情节、章节进行对比阅读。如同是写童趣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的趣味与《往戏》中的在平桥村生活的趣味对比;同是写人物厄运的《伟大的悲剧》与《真正的英雄》作对比;同是写父爱的《背影》与《爸爸的花儿谢了》作对比。一经对比,学生的兴趣很高,领悟很快,印象也很深。
2.联系鉴赏法。即把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文学鉴赏。这种认识活动的作用之一,就是使人在文學艺术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认识自己的生活,并对自己的生活作出评价和选择。
由此可见,阅读课的“五激”,主要落实在一个“激”字。只有把学生的潜能“激”起来了,阅读课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红尧.阅读教学要张扬个性.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12).
[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激励法
学习的动力来自于激励。调动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必须创建激励机制。根据语文课本身的特点,笔者认为,上好语文阅读课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激励: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语文阅读课的前提。激趣,就是找出“趣点”,引导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文。
1.从课文中找出“趣点”。如《丑小鸭》的“趣点”在丑小鸭的离家出走;《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的“趣点”在作者对百草园的描述;《往戏》的“趣点”在“我”在平桥村的生活片段。导读这类课文可以从这些“点”入手,在导人课文时可以先将这些“趣点”引出来让学生鉴赏,然后因势利导,解读全篇。这样,学生对这篇课文就会兴味盎然。
2.有些课文“趣点”不在文内而在文外。如《孔乙己》,作者没有交代孔乙己的死与否,我们可以“设趣”提问:孔乙己死了没有?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这个“趣点”来加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3.文内外都没有找到趣点的,可以在教学手段上设趣。如在讲《竹影》这篇课文时,我就首先挂出几幅不同姿态的墨竹作品,让同学们欣赏,然后导入课文。
二、激情
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能源。导读教材里的充满激情的文学作品,教师必须善于利用,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激情。必须善于创设情境。如讲《土地的誓言》就可以先播放或插播与之相关的歌曲《松花江上》,这样设置情境,就很有感染力。阅读课教学中要尽量做到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只要我们把激励学生群体阅读的“情场”创设出来了,阅读教学就一定会弹奏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情知并进的优美乐章。
三、激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激思”。激思,就是要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做被动接受教师观点的机器。这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根本所在。
笔者尝试的“互激教学法”,能较有效地起到“激思”作用。程序为学生先自主学习,自拟阅读思考题(设疑)。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互提问(质疑和解疑)。方法是第一组提问第二组,第二组提问第三组,依次类推。提问人选一律由被提问小组现场指定(迫使学生人人设疑)。如果被指定提问的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为废题(无法解答的或没有意义的题目),则扣其所在小组的积分。提问者可以随意提问对方小组的任意一位同学(促使每个学生包括后进的学生都有质疑和解疑的机会),教师视其答题情况当堂打分。这种交互激励的教学方法,意在引进竞争机制,强化课堂交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胆怯、懒惰等心理障碍,刺激学生深思、精思、慎思,最终达到善思,达到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四、激辩
“激辩”,是阅读教学中较高层次的思维训练,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对字、词、句段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对文章做整体的把握。即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说出阅读资料的第一感觉,教师通过深入讲解,来提升学生的第一感觉,上升为理性的思考。
“激辩”,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如《荒岛余生》中鲁宾逊的自我安慰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区别吗?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谢了》和朱自清的《背影》有什么共同点?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后两部分的对比,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都可以放手让学生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发展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鉴赏能力。
五、激赏
新课程标准规定,中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新教材的编排更突出了语文课的文学性。阅读课的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已是责无旁贷。
“激赏”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方法。笔者较喜欢用以下两种方法:
1.对比鉴赏法。就是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课文或情节、章节进行对比阅读。如同是写童趣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的趣味与《往戏》中的在平桥村生活的趣味对比;同是写人物厄运的《伟大的悲剧》与《真正的英雄》作对比;同是写父爱的《背影》与《爸爸的花儿谢了》作对比。一经对比,学生的兴趣很高,领悟很快,印象也很深。
2.联系鉴赏法。即把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文学鉴赏。这种认识活动的作用之一,就是使人在文學艺术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认识自己的生活,并对自己的生活作出评价和选择。
由此可见,阅读课的“五激”,主要落实在一个“激”字。只有把学生的潜能“激”起来了,阅读课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红尧.阅读教学要张扬个性.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12).
[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