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年谷,品年味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zhichao12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影响力、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内蕴丰富的“年文化”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记忆。我们与您分享多个民族、不同地区的特色年俗,体味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一同寻找那些沉浸在生活细节中的浓浓的年味儿。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来自农业,古人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解字·禾部》称:“年,谷熟也。”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周期为月,每月不见月亮那天为朔,正月朔日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西汉正式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关于“年”的传说:上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兽,形貌狰狞,凶猛异常,喜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种口味,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发现“年”每隔365天到人群聚居地尝次口鲜,且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且“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备年货
  吃喝饮食类是年货中的重头戏,要把主食、副食、干的、鲜的、生的、熟的都备齐。
  备年货一进腊月门儿就开始了,先是准备熬“腊八粥”用的腊八米及泡“腊八蒜”用的米醋及大蒜,腊月廿三要买“祭灶”用品,接着开始备猪肉、羊肉、鸡鸭等。此外,年糕、糖果、蜜饯以及走亲戚要带的点心匣子,也要在节前备好。
  穿戴方面,过年都讲究穿新衣、戴新帽,尤其是小孩子,过年都喜欢穿上新衣服。
  春节用品是必不可少的,如炮仗、灯笼、“走马灯”、年画等。此外,写春联用的大红对子纸,以及祭神、祭祖先的神像、灶王像、香蜡纸马,也要在备的年货之中。
  贴门神
  贴门神是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据说,大门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春联的习俗,约始于1000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桃符”。桃符是指古人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神荼、郁垒的桃木板,以为能镇恶压邪。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
  春联种类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窗花和“福”字
  过年时,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各种剪纸——窗花。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因大多贴在窗户上,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春联的同时,人们往往也在门楣或墙壁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有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除夕到来前,家家户户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
  过去,祭祖仪式一般于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仪式隆重。而现在,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团年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
  挂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色彩鲜明,画面热闹,线条单纯。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春牛、风景、花鸟等。当代的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工艺到题材都丰富多彩,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有三个重要的传统年画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民国初年,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创造出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除夕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后来,爆竹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火药发明后,从烧竹子发展为用纸筒灌装火药引爆,炸开后响声贯耳,纸屑飞扬,于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后人们又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来放,称为“编炮”。因其声音清脆如鞭响,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各种花炮乃至烟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驱鬼完全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
  拜年和压岁钱
  大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帖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此外,还有一种名副其实的压岁钱,是由晚辈给老人的,岁,就是年岁,岁数,压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其他文献
父亲在城里住了半年之余终于向我提出了要回老家的要求,听到父亲的请求我感到很愕然,我以为是我照顾的不好才让父亲有了回家的念头,开始的时候我对父亲的要求置若罔闻,慢慢的临近清明节的前一个星期,父亲突然用命令的口气严词要求要回老家,无奈之下我只好听从父命了。  终于清明节到了,儿子拉着老父亲和我还有弟弟一起回到了老家。  按照老父亲的吩咐买了火纸、供品去墓地祭奠母亲以及已逝的老人,从墓地回到家里我们一家
期刊
我叫亮亮为八弟,其实亮亮是八哥,是我豢养的一只鸟。八哥亮亮叫我大哥。  亮亮堪称鸟中的帅哥一枚。他个头大,羽毛黑中透绿,颇有质感。喙和足呈鲜黄色,好像千足金锻成。翅尖和尾巴上有一缕白羽。每次我带着亮亮,一进入鸟市的八哥区,鸟市就像炸了锅。雌八哥们一个个美目流盼,争相向亮亮搭讪献媚,“你好”“阿拉屋油”的声音此起彼伏。雄八哥们一个个气得瞪着小圆眼,在笼子中上窜下跳。  我很宠爱我的八哥亮亮。我为亮亮
期刊
从医院出来,他就觉得不安起来,一路上不停地检讨:“早知道結果是这样,我应该把钱拿一部分给你爸爸,老人家都这么大岁数了,为了我们,都没享过一天清福。”  她轻轻打了他一下:“我知道你会这么说,三十多年了,你每次去医院给她做检查时都这么说,但你下次还是会继续。其实,我不怪你,爸爸也从没怪过你,因为他知道,你是个真男人。”  他忽然觉得愧疚起来,这么多年来,她从没问他要过什么,相反却一直在付出,无怨无悔
期刊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多情风流的皇帝之一,乾隆的感情生活丰富多彩,然而,貌美如花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在他眼里,如同尘埃。钟情一生,只为一人,有诗为证:  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  追忆居中阃,深宜称孝贤。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  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我的年龄越来越大,唯一的期盼就是能早些见到你,我并不想长命百岁,所以与你相见的日子最多不会超过二十年了。几十年如一日地怀念着一个人,情真意切令
期刊
十年别友,抵暮忽至。开门一揖毕,不及问其船来陆来,并不及命其坐床坐榻,便自疾趋入内,卑辞叩内子:“君岂有斗酒如东坡妇乎”内子欣然拔金簪相付。计之可作三日供也。不亦快哉!  《不亦快哉》其二  初读到这则《不亦快哉》已是去年大暑之日,那时,正值酷热,读完此段,不禁惊起拍案,感慨系之。  相别十年的好友,泛着暮色抵达,开门之时,恍然大惊。还来不及问其怎样来的,来不及劝他坐下喝杯水。便小步跑进屋内询问妻
期刊
玉米刚刚栽下地,连续下了几天小雨,路边的小草挂满露珠,灯笼花圆圆的,王二嫂到菜园子扯了几根莴笋回家做早饭,打算吃了饭上街给母猪买饲料,迎面碰见张打挂约她进城去。  “走,咱们倒要看看男人在外面干些啥?”  “去干啥?”王二嫂问。  “我男人几个月没回家了,钱不汇,话不对,信儿也没个!”张打挂说。  这时李幺妈也來插嘴:“王二嫂你去不?”  她摇摇头说:“母猪快下崽了,走不开。”  “走嘛,你婆子妈
期刊
男孩意外发现,母亲每天晚上临睡前都要在她的房间里打手机。给谁打呢?父亲离开已经整整五年了,平时母亲很少出门,亲戚朋友就那么几个,她在和谁联系呢?声音低低的,哑哑的,说几句,顿一下,听对方在说了点什么,接着再说,喋喋不休,啰里啰嗦。  莫不是母亲……男孩不愿多想。  母亲依然打着她的手机,每天一次,从不间断。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男孩想弄个水落石出。这天,趁母亲不在,男孩迅速在枕头下翻出了母亲的手机,
期刊
她,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然而,十多年前的那一段遭遇竟让她的生活陷入混沌不堪。  2003年,她结束了一段恋情。而这段恋情最不幸的是,她成了一个未婚先育的女人。她的好朋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到自己有一个在乡下的堂舅,一直未能生育,于是跟她商量,将她的孩子送给堂舅抚养。孩子送走后,她的身体慢慢恢复,然而,她心里的伤口却开始滋长开来。夜深人静时,孩子的哭声总是在耳边回响,这成了她心中无法割舍的
期刊
每天驾车奔跑在公司和家之间的大路上,我喜欢放些喜欢的音乐,有时也听听电台里的音乐节目。有一天,在一档怀旧音乐节目里,我突然听到了一个熟悉的曲子,那是三十年前红遍了大半个中国的日本歌星山口百惠的歌声——刹那间,这歌声把我的灵魂带回了从前的少年时光。  十二岁那年,我是个因为迷恋武侠小说而早早地戴上了近视眼镜的瘦小子。电视里每天晚上都在播放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穿一身洁白的海军蓝学生装的山口百惠迷倒
期刊
冬天所展示的无疑是骨感的美,大气、豪迈,甚至有大丈夫的伟岸。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如尘似雾的飞雪,还是不能掩盖属于冬天的气息。“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峰和树有种不可言喻的坚劲,站在这样的景致前,由不得你不生出豪气和畅快。  晴好的日子里,冬阳则如温柔的手指,那手指在冰凉的肌肤上移动着,冰凉渐渐会做出强烈的回应,那回应里尽是欢愉。  在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叫《自在》的情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