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亮相
作文题为第6页“本期作文”。
例文一
看到背面
江苏省苏州中学 汤特
“讨厌鬼!你给我站住!”我踉跄着扶起车,向他怒吼,可他骑着车已飞奔出老远。(开头以描写切入,后文补叙已发生的事情,人物一下子上台表演了,生动,吸引读者。)
寒假第一天,我一身轻松满怀欣喜地出门,可偏偏就遇到了这个人。他骑着一辆崭新的电动车,“嗖”地从我身后窜过,竟突然变道,卡在我的车道前面。我本能地向左急转,没有和他相撞,却冲入路边的草地,差点摔了个大跟头。
等我扶起车时,他已骑出了百米远,或许他不知道自己酿成的车祸,但我更相信他明知也不屑回头!怒火中烧的我跃上车,猛地踩着踏板,一场街头追击战展开了。急速快骑一阵后,我终于渐渐拉近了和他的距离。
这是一个穿着蓝棉袄的年轻男子,头发蓬松得像个鸟窝,衣服歪歪扭扭,好像穿得很仓促。电动车毫无章法地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这架势,是要在路上作画吗?——看清了,他是在规避车道上凹凸不平的窨井盖。不就是辆新车吗,颠一下又如何?我愤愤地想。更过分的是,他居然秀起了“单手骑车”,似乎是怕冷,他时不时地把左手放在怀里,只用右手控车。(这种描写暗示他外出匆忙,让人猜测原因,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你是在炫新车还是秀车技?恬不知耻的家伙,你是潇洒舒服了,可你考虑过他人的安全没有?嚣张、卑鄙、恶劣!我在后面一边追一边心里骂。略歪的车筐,作响的铰链,似乎都在嘲笑我的窘样。更要命的是,路人纷纷现出惊讶忍笑的表情,目光盯着我那糊了烂泥的鞋子!(在情节简单的记叙文中不妨较多加入心理描写,丰富内容。)
他的身影还在前面晃来晃去,但是他骑得越来越快了,似乎想要甩掉我。想跑,没那么容易!激愤的怒火蒸干了我心中残存的一点理智,邪恶的念头一下涌上了我的心头。急速变道,我也会啊,就让你也尝尝人仰马翻的滋味!
我加速了。
周围的一切变得黯淡,我的猎物就在前方。近了,接近了,我站立起来,把全身之力压在两腿之上。
3米,2米,1米……我已超过他半个车身,正准备一“拐”,摔他个四脚朝天,报仇雪恨……
我停住了。
一瞬间,空气凝滞了。(高潮部分单独列两段,取代“我怔住了,不由减了速”之类的语言,突出我受到的震撼。)
他的怀中熟睡着一个婴儿!脸烧得通红,小小的眉心紧皱着,身体极不自然地扭成一团。
他左右变道,规避地上的井盖,是不想颠簸着孩子;他单手骑车,腾出右手,是为了掩紧孩子身上的毯子,不让寒风吹打那稚嫩的面颜。(设计孩子生病,他的行车即使有些违规,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的做法就合情合理,我们能更纯粹地感受他的爱子情深。)
他“唰”地拐入了市医院的大门。
我则静静地停在路边。
我为那个酣睡的孩子揪心,我也能感觉到这位父亲的焦急。那一瞬间,爱,让人忘却了一切……
升格小结 看到一件小事,心中一动,但随即就哀叹:太小,不值得写;或者勉强写200字,实在写不下去。慢慢的,连这些小事都不在意了,这样恶性循环,最后只好说,我的生活太贫乏,影响了我们的作文。
真是这么回事吗?
骑车上学是我们的常态,小小碰擦也是在所难免。既然是碰擦,就会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开始是谁的问题,造成碰擦?碰擦之后两人分别有什么表现? 谁的什么语言行动最让人感动?最后两人是怎样分手各奔东西的?在这个过程的描写中,我们的情感表达了,我们的主题也就展现了。
这篇文章描写一次碰擦,层次很丰富,题材富于现实感,欲扬先抑的手法,最后真相大白,增添了护子行为的感染力。“他”的形象鲜明。“他”是文章着力塑造的形象,如果“他”造成他人危险的行车方式只是为了“不让孩子惊醒”,这种爱有点类似溺爱,行为就不可爱。而强调孩子重病,再重点描写那个孩子的形象,详细解释前面怪异做法的原因,就非常需要。那是突出情感的时候,“大将出朝,地动山摇”。表达情感,岂可轻描淡写,视之等闲?
考场得分 65 分
例文二
看到背面
江苏省苏州中学 孙叶楠
有时候,往事好似映在水面的云,飘虚不定,当凑近想试探时,白色的水花便碎碎地展开,向四面延展。(转入回忆,目的是使行文不局限在当时幼儿的感受,不显得幼稚。)
依稀回忆中有一种浓浓的甜味……
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拉着妈妈四处闲逛,被一个有一群孩子围住的小摊吸引住了。(突出童年,基本确定主题为童年生活的快乐,或许也含有家庭的温馨。这样的主题还是比较浅的。这三段可合并修改为:突然在新闻里看到某省糖画艺人被送往世界各地作“巡回演出”,我心里一动,就好似来到一个映着云的池塘,投一颗小小石子,往事碎碎的白色水花便向四面延展开来了。)
那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我还记得那一种浓浓的甜味。我们一群孩子围住了那个糖画小摊,摊主是个中年男子。他粗糙的大手掂起一只大勺,舀了半勺糖浆,浓浓的浆液通透润泽。他略舒手臂,挺了挺身子,他要开始作画了:只见那支大勺在半空中微微顿了顿,如同一名画家或是书法家下笔前的揣摩,找感觉似的。接着,那勺的一侧猛地一倾,又有力地向上一提,一股糖浆便饱满地溢出勺的边缘,丝一样的液体倾注在板上。之后的创作是一气呵成的,无半点停顿。我忘却了那个人、那只大手,只看见勺子轻盈地舞动如蝴蝶上下翻飞,那板上便浮现一条金鱼的轮廓,线条是那样自然流畅。更精彩的是鱼尾上的花纹,那勺子来回挥舞着,或粗或细的线条便恰到好处轻附在尾上,那灵动优美的金鱼,仿佛放入水中便会活脱脱游走。
勺子越发挥动遒劲,其速度之快足以令人眼花缭乱,无论金鱼有多么的精巧,鱼鳞花纹有多么的精妙,连接画糖人与木板上的细线总不断,那细线好像是个小生灵,游走在两者之间。我顿感这不是一门手艺,这是一种艺术,仿佛是文思如泉涌的作家一笔挥就一篇佳作,又如一名白发苍苍但宝刀未老的书法家秉一支饱吸墨水的狼毫一气呵成一幅墨宝,固然作糖画更精细轻盈些,可刚才大勺飞舞在半空却也气势如虹。最后,他终于满意了,便无片刻犹豫地顿笔,停下勺,等待欲罢不能的美妙情思随最后一丝糖浆融入完美的艺术品。(描写糖画,真是细致入微。动作的描写是最为突出的,掂—舀—舒—挺—顿—倾—提—舞动—来回挥舞—轻附—拿—抹—按—拍打—分离—举起,完整的表述中又有“鱼尾”处的重点突出。) 他拿出一根细木棍,抹些糖浆,轻轻按在鱼身上,略微拍打。又不动声色地等了一小会儿,拿起小铲子极细心地分离糖画与木板,轻轻举起,立在旁边,与飞翔的凤凰、华美的孔雀排在一起。我递过钱去,怯生生地指着那条在年幼的我心中神奇的金鱼。他用黝黑与粗糙的手递来金鱼,抬起头看了我一眼,那令人琢磨不透的眼神中,似有流浪人的孤独与寂寞者的悲怆。(注意设定关键细节,引导文章的情感走向、思维走向。好!)
我从回忆中醒了过来,神思定格在了那个眼神上,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沉重。是怜悯吗?谈不上,一个静静沉浸于世代相传手工艺艺术的人,是不愿意接受怜悯的。可是他们的生活中,不仅只有技艺的沉醉,还有为生计所迫的无奈。这种无奈,我在做糕的、制笔的、卖糖的……身上都看到过。他们干瘦的身躯在寒风中颤栗,仿佛是中国源远流长、风情各异的传统民族文化在寒风中颤栗。(特别突出一个眼神,一个孤独彷徨的眼神,然后抓住这个眼神联想民间手艺人的处境,深化了主题。结合开头的修改,此处可再扩展为“对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华民族力图学习西方,冷落传统文化的忧思”。可增补如下:
一个民族冷落传统文化是可怕的。民族文化是中华儿女血脉相传的寄托,是中华儿女强烈归属感的寄托,民族文化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气质性情,也最终会决定一个民族更适合走哪条历史发展道路。我们何以能在经济、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淡忘那些质朴纯美的艺术,让那些灵巧手艺变作温情的回忆,在头脑中远去?
不仅是手工艺,我们应该去品味、读懂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以至于每个中国人都可以将其沉淀入自己情思中永远不忘,这样的文化复兴,何以不能进一步推动民族的兴旺?)
记忆中又飘来缕缕糖的香甜味道……以后在某个街头又看见那些洋溢乡土风情的小摊,即使并非家乡的特色,也定会有一种来自内心深处暖暖的温情。(可增补一句:我想,这就是文化认同感,民族归属感吧。)
升格小结 看到一件小事,细细地观察,认真地体会,将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传神,是否就可以写好一篇文章?
我们会关注到一些小手艺人,他们虽生活在社会底层,却乐观积极,风趣幽默;他们虽没有知识文化,却手艺高超,成果赫赫;他们的东西也许粗糙,却让我们想起童年的美好,家庭的温暖。他们的衣着也许褴褛,但他们的内心有着坚强的品质。
除此之外,还有可挖掘的主题吗?
修改本文可使糖画艺人不再是个别个体的形象,增添了对糖画手艺的社会关注。联系各地开发古镇旅游、申报非物质遗产、兴办“孔子学堂”等热潮,就会对作者以糖画手艺作为素材有一定的联想。在做糖画的过程结束后加入感想,将它与文学、艺术等量齐观,提升它的地位。
注意在文章头尾着力,将小事放入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使普通人成为时代的标本。
考场得分 62 分
例文三
--!>
看到背面
江苏省苏州中学 徐雅婷
早晨我常常会看到她。
她是包子铺的一个小小店员,穿着白色的工作服,头发随意地挽在脑后,模样周正,动作麻利迅速,记忆力极好,每次都能准确地取出客人要的品种,几次转身取包子之间已计算好总价,从没出过差错。但她却总是板着一张脸,眼中一丝笑意也无,口气也并不友善,当我说错品种想要调换时,还会得到她责怪的眼神。要不是这家的包子实在好吃,我想我一定不会再次光顾。(在这样喧嚣的世间,细致观察一位平凡的店员,作者确实有心;能注意到店员平凡中的不平凡,作者更是用心良苦。)
但那一个清晨我改变了一直以来对她的看法。那天排在我前面的是个很小的女孩子,连我的腰都没到,站在柜台前只能露出大半个脑袋,两手上举才能扒到台面。这个小姑娘的找钱是一张纸币和四个硬币,她一手捏着豆浆和包子,一手去抓零钱,可小小的手根本抓不下那么多东西。抓了半天,好不容易全抓住了,手刚抬起,钱又掉回了柜台上。(描写弱小者形象,制造紧张气氛。)
我担心地看了一眼那个店员,生怕看到那张铁板似的脸流露不耐烦,更怕听到她发出的怒吼惊吓到那也许平生第一次独自买东西的小姑娘,那会对她有怎样的打击呢?但是,我吃惊了,那个店员抿着嘴,嘴角却忍不住地往上翘——她拿起了掉下的钱,把硬币包进纸币,仔仔细细折成三角,再轻柔地塞到那只小小的手中。一边嘱咐小姑娘:“拿好啊!”她显然难得的心情愉悦,语气全然不似平时那样硬邦邦。小女孩的柔弱激起了我的同情,难道也可以那样轻易地击穿她的坚硬铁甲吗?排队的人似乎也被这美丽的场景打动,竟没有一丝不耐烦,静静地等着她做完这一切。
小女孩走了,她恢复了以往的麻利,精确地取包子,算价钱,找零钱,仿佛刚才那片刻停顿根本不曾存在过。她又变回了那个冷若冰霜,老爱给客人脸色看的小店员。(那位店员并非“性格纯良,脾气和顺”,却能善待弱小者,甚至还“心情愉悦”,影响了排队的人。势必激起作者和读者的思考。)
后来我想,如果我做那样的工作,每天不停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片刻不得停歇,一抬头还是长长一条队伍,必然会觉得枯燥无味甚至崩溃吧?而她却没有这样,反而把这样小小一份工作完成得一丝不苟,尽善尽美,并且还在内心保留着一份对他人的爱,没有被日复一日陈旧重复的生活压得麻木,磨成千篇一律的面孔,实在是难得极了。为什么还要强求她笑呢?当内心确实想笑的时候,她是一定会笑的。(她工作辛苦而不抱怨,尽量快捷有效地满足顾客的要求,这已难得;内心还保留着柔软的一角,更让人肃然起敬。)
最近一次去买包子,队伍前进的速度明显慢了许多,我猜想她一定是有什么事。轮到我时,我终于看到了一个稍显笨拙的身影,那不是她。这位新店员翻了三次蒸笼才找到我要的包子,又发了一小会呆才犹犹豫豫地把钱找给我。我拎着包子离开时,脚步顿了顿,环顾四周,想:她去哪里了呢?
升格小结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从选材上看,我们的作文还是适合在半瓣花上说人情,一刹那间寻意味的。但是取材不妨小,开掘却要深。如果写普通人,仅停留在“夸夸他的态度好”“说说我的愤怒深”之类主题上,那就“小”了。小事要写出对人生的一些思考,方不会流于琐碎。
本文着重探究的是普通人的人生态度。首先,首尾对照,塑造一个优秀的店员形象。作为干着平凡工作的普通人,能把工作完成得一丝不苟,尽善尽美,这样的一个个人就构成了鲁迅先生盛赞的“中国的脊梁”。其次,她内心的善良不因陈旧重复的生活而丢失,而是谨慎收藏,在弱小者面前自然流露,这更是高贵。这样的人生态度赢得了我们的尊敬。
考场得分 58 分
(作者:周红蕾,江苏省苏州中学)
作文题为第6页“本期作文”。
例文一
看到背面
江苏省苏州中学 汤特
“讨厌鬼!你给我站住!”我踉跄着扶起车,向他怒吼,可他骑着车已飞奔出老远。(开头以描写切入,后文补叙已发生的事情,人物一下子上台表演了,生动,吸引读者。)
寒假第一天,我一身轻松满怀欣喜地出门,可偏偏就遇到了这个人。他骑着一辆崭新的电动车,“嗖”地从我身后窜过,竟突然变道,卡在我的车道前面。我本能地向左急转,没有和他相撞,却冲入路边的草地,差点摔了个大跟头。
等我扶起车时,他已骑出了百米远,或许他不知道自己酿成的车祸,但我更相信他明知也不屑回头!怒火中烧的我跃上车,猛地踩着踏板,一场街头追击战展开了。急速快骑一阵后,我终于渐渐拉近了和他的距离。
这是一个穿着蓝棉袄的年轻男子,头发蓬松得像个鸟窝,衣服歪歪扭扭,好像穿得很仓促。电动车毫无章法地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这架势,是要在路上作画吗?——看清了,他是在规避车道上凹凸不平的窨井盖。不就是辆新车吗,颠一下又如何?我愤愤地想。更过分的是,他居然秀起了“单手骑车”,似乎是怕冷,他时不时地把左手放在怀里,只用右手控车。(这种描写暗示他外出匆忙,让人猜测原因,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你是在炫新车还是秀车技?恬不知耻的家伙,你是潇洒舒服了,可你考虑过他人的安全没有?嚣张、卑鄙、恶劣!我在后面一边追一边心里骂。略歪的车筐,作响的铰链,似乎都在嘲笑我的窘样。更要命的是,路人纷纷现出惊讶忍笑的表情,目光盯着我那糊了烂泥的鞋子!(在情节简单的记叙文中不妨较多加入心理描写,丰富内容。)
他的身影还在前面晃来晃去,但是他骑得越来越快了,似乎想要甩掉我。想跑,没那么容易!激愤的怒火蒸干了我心中残存的一点理智,邪恶的念头一下涌上了我的心头。急速变道,我也会啊,就让你也尝尝人仰马翻的滋味!
我加速了。
周围的一切变得黯淡,我的猎物就在前方。近了,接近了,我站立起来,把全身之力压在两腿之上。
3米,2米,1米……我已超过他半个车身,正准备一“拐”,摔他个四脚朝天,报仇雪恨……
我停住了。
一瞬间,空气凝滞了。(高潮部分单独列两段,取代“我怔住了,不由减了速”之类的语言,突出我受到的震撼。)
他的怀中熟睡着一个婴儿!脸烧得通红,小小的眉心紧皱着,身体极不自然地扭成一团。
他左右变道,规避地上的井盖,是不想颠簸着孩子;他单手骑车,腾出右手,是为了掩紧孩子身上的毯子,不让寒风吹打那稚嫩的面颜。(设计孩子生病,他的行车即使有些违规,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的做法就合情合理,我们能更纯粹地感受他的爱子情深。)
他“唰”地拐入了市医院的大门。
我则静静地停在路边。
我为那个酣睡的孩子揪心,我也能感觉到这位父亲的焦急。那一瞬间,爱,让人忘却了一切……
升格小结 看到一件小事,心中一动,但随即就哀叹:太小,不值得写;或者勉强写200字,实在写不下去。慢慢的,连这些小事都不在意了,这样恶性循环,最后只好说,我的生活太贫乏,影响了我们的作文。
真是这么回事吗?
骑车上学是我们的常态,小小碰擦也是在所难免。既然是碰擦,就会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开始是谁的问题,造成碰擦?碰擦之后两人分别有什么表现? 谁的什么语言行动最让人感动?最后两人是怎样分手各奔东西的?在这个过程的描写中,我们的情感表达了,我们的主题也就展现了。
这篇文章描写一次碰擦,层次很丰富,题材富于现实感,欲扬先抑的手法,最后真相大白,增添了护子行为的感染力。“他”的形象鲜明。“他”是文章着力塑造的形象,如果“他”造成他人危险的行车方式只是为了“不让孩子惊醒”,这种爱有点类似溺爱,行为就不可爱。而强调孩子重病,再重点描写那个孩子的形象,详细解释前面怪异做法的原因,就非常需要。那是突出情感的时候,“大将出朝,地动山摇”。表达情感,岂可轻描淡写,视之等闲?
考场得分 65 分
例文二
看到背面
江苏省苏州中学 孙叶楠
有时候,往事好似映在水面的云,飘虚不定,当凑近想试探时,白色的水花便碎碎地展开,向四面延展。(转入回忆,目的是使行文不局限在当时幼儿的感受,不显得幼稚。)
依稀回忆中有一种浓浓的甜味……
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拉着妈妈四处闲逛,被一个有一群孩子围住的小摊吸引住了。(突出童年,基本确定主题为童年生活的快乐,或许也含有家庭的温馨。这样的主题还是比较浅的。这三段可合并修改为:突然在新闻里看到某省糖画艺人被送往世界各地作“巡回演出”,我心里一动,就好似来到一个映着云的池塘,投一颗小小石子,往事碎碎的白色水花便向四面延展开来了。)
那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我还记得那一种浓浓的甜味。我们一群孩子围住了那个糖画小摊,摊主是个中年男子。他粗糙的大手掂起一只大勺,舀了半勺糖浆,浓浓的浆液通透润泽。他略舒手臂,挺了挺身子,他要开始作画了:只见那支大勺在半空中微微顿了顿,如同一名画家或是书法家下笔前的揣摩,找感觉似的。接着,那勺的一侧猛地一倾,又有力地向上一提,一股糖浆便饱满地溢出勺的边缘,丝一样的液体倾注在板上。之后的创作是一气呵成的,无半点停顿。我忘却了那个人、那只大手,只看见勺子轻盈地舞动如蝴蝶上下翻飞,那板上便浮现一条金鱼的轮廓,线条是那样自然流畅。更精彩的是鱼尾上的花纹,那勺子来回挥舞着,或粗或细的线条便恰到好处轻附在尾上,那灵动优美的金鱼,仿佛放入水中便会活脱脱游走。
勺子越发挥动遒劲,其速度之快足以令人眼花缭乱,无论金鱼有多么的精巧,鱼鳞花纹有多么的精妙,连接画糖人与木板上的细线总不断,那细线好像是个小生灵,游走在两者之间。我顿感这不是一门手艺,这是一种艺术,仿佛是文思如泉涌的作家一笔挥就一篇佳作,又如一名白发苍苍但宝刀未老的书法家秉一支饱吸墨水的狼毫一气呵成一幅墨宝,固然作糖画更精细轻盈些,可刚才大勺飞舞在半空却也气势如虹。最后,他终于满意了,便无片刻犹豫地顿笔,停下勺,等待欲罢不能的美妙情思随最后一丝糖浆融入完美的艺术品。(描写糖画,真是细致入微。动作的描写是最为突出的,掂—舀—舒—挺—顿—倾—提—舞动—来回挥舞—轻附—拿—抹—按—拍打—分离—举起,完整的表述中又有“鱼尾”处的重点突出。) 他拿出一根细木棍,抹些糖浆,轻轻按在鱼身上,略微拍打。又不动声色地等了一小会儿,拿起小铲子极细心地分离糖画与木板,轻轻举起,立在旁边,与飞翔的凤凰、华美的孔雀排在一起。我递过钱去,怯生生地指着那条在年幼的我心中神奇的金鱼。他用黝黑与粗糙的手递来金鱼,抬起头看了我一眼,那令人琢磨不透的眼神中,似有流浪人的孤独与寂寞者的悲怆。(注意设定关键细节,引导文章的情感走向、思维走向。好!)
我从回忆中醒了过来,神思定格在了那个眼神上,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沉重。是怜悯吗?谈不上,一个静静沉浸于世代相传手工艺艺术的人,是不愿意接受怜悯的。可是他们的生活中,不仅只有技艺的沉醉,还有为生计所迫的无奈。这种无奈,我在做糕的、制笔的、卖糖的……身上都看到过。他们干瘦的身躯在寒风中颤栗,仿佛是中国源远流长、风情各异的传统民族文化在寒风中颤栗。(特别突出一个眼神,一个孤独彷徨的眼神,然后抓住这个眼神联想民间手艺人的处境,深化了主题。结合开头的修改,此处可再扩展为“对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华民族力图学习西方,冷落传统文化的忧思”。可增补如下:
一个民族冷落传统文化是可怕的。民族文化是中华儿女血脉相传的寄托,是中华儿女强烈归属感的寄托,民族文化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气质性情,也最终会决定一个民族更适合走哪条历史发展道路。我们何以能在经济、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淡忘那些质朴纯美的艺术,让那些灵巧手艺变作温情的回忆,在头脑中远去?
不仅是手工艺,我们应该去品味、读懂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以至于每个中国人都可以将其沉淀入自己情思中永远不忘,这样的文化复兴,何以不能进一步推动民族的兴旺?)
记忆中又飘来缕缕糖的香甜味道……以后在某个街头又看见那些洋溢乡土风情的小摊,即使并非家乡的特色,也定会有一种来自内心深处暖暖的温情。(可增补一句:我想,这就是文化认同感,民族归属感吧。)
升格小结 看到一件小事,细细地观察,认真地体会,将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传神,是否就可以写好一篇文章?
我们会关注到一些小手艺人,他们虽生活在社会底层,却乐观积极,风趣幽默;他们虽没有知识文化,却手艺高超,成果赫赫;他们的东西也许粗糙,却让我们想起童年的美好,家庭的温暖。他们的衣着也许褴褛,但他们的内心有着坚强的品质。
除此之外,还有可挖掘的主题吗?
修改本文可使糖画艺人不再是个别个体的形象,增添了对糖画手艺的社会关注。联系各地开发古镇旅游、申报非物质遗产、兴办“孔子学堂”等热潮,就会对作者以糖画手艺作为素材有一定的联想。在做糖画的过程结束后加入感想,将它与文学、艺术等量齐观,提升它的地位。
注意在文章头尾着力,将小事放入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使普通人成为时代的标本。
考场得分 62 分
例文三
--!>
看到背面
江苏省苏州中学 徐雅婷
早晨我常常会看到她。
她是包子铺的一个小小店员,穿着白色的工作服,头发随意地挽在脑后,模样周正,动作麻利迅速,记忆力极好,每次都能准确地取出客人要的品种,几次转身取包子之间已计算好总价,从没出过差错。但她却总是板着一张脸,眼中一丝笑意也无,口气也并不友善,当我说错品种想要调换时,还会得到她责怪的眼神。要不是这家的包子实在好吃,我想我一定不会再次光顾。(在这样喧嚣的世间,细致观察一位平凡的店员,作者确实有心;能注意到店员平凡中的不平凡,作者更是用心良苦。)
但那一个清晨我改变了一直以来对她的看法。那天排在我前面的是个很小的女孩子,连我的腰都没到,站在柜台前只能露出大半个脑袋,两手上举才能扒到台面。这个小姑娘的找钱是一张纸币和四个硬币,她一手捏着豆浆和包子,一手去抓零钱,可小小的手根本抓不下那么多东西。抓了半天,好不容易全抓住了,手刚抬起,钱又掉回了柜台上。(描写弱小者形象,制造紧张气氛。)
我担心地看了一眼那个店员,生怕看到那张铁板似的脸流露不耐烦,更怕听到她发出的怒吼惊吓到那也许平生第一次独自买东西的小姑娘,那会对她有怎样的打击呢?但是,我吃惊了,那个店员抿着嘴,嘴角却忍不住地往上翘——她拿起了掉下的钱,把硬币包进纸币,仔仔细细折成三角,再轻柔地塞到那只小小的手中。一边嘱咐小姑娘:“拿好啊!”她显然难得的心情愉悦,语气全然不似平时那样硬邦邦。小女孩的柔弱激起了我的同情,难道也可以那样轻易地击穿她的坚硬铁甲吗?排队的人似乎也被这美丽的场景打动,竟没有一丝不耐烦,静静地等着她做完这一切。
小女孩走了,她恢复了以往的麻利,精确地取包子,算价钱,找零钱,仿佛刚才那片刻停顿根本不曾存在过。她又变回了那个冷若冰霜,老爱给客人脸色看的小店员。(那位店员并非“性格纯良,脾气和顺”,却能善待弱小者,甚至还“心情愉悦”,影响了排队的人。势必激起作者和读者的思考。)
后来我想,如果我做那样的工作,每天不停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片刻不得停歇,一抬头还是长长一条队伍,必然会觉得枯燥无味甚至崩溃吧?而她却没有这样,反而把这样小小一份工作完成得一丝不苟,尽善尽美,并且还在内心保留着一份对他人的爱,没有被日复一日陈旧重复的生活压得麻木,磨成千篇一律的面孔,实在是难得极了。为什么还要强求她笑呢?当内心确实想笑的时候,她是一定会笑的。(她工作辛苦而不抱怨,尽量快捷有效地满足顾客的要求,这已难得;内心还保留着柔软的一角,更让人肃然起敬。)
最近一次去买包子,队伍前进的速度明显慢了许多,我猜想她一定是有什么事。轮到我时,我终于看到了一个稍显笨拙的身影,那不是她。这位新店员翻了三次蒸笼才找到我要的包子,又发了一小会呆才犹犹豫豫地把钱找给我。我拎着包子离开时,脚步顿了顿,环顾四周,想:她去哪里了呢?
升格小结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从选材上看,我们的作文还是适合在半瓣花上说人情,一刹那间寻意味的。但是取材不妨小,开掘却要深。如果写普通人,仅停留在“夸夸他的态度好”“说说我的愤怒深”之类主题上,那就“小”了。小事要写出对人生的一些思考,方不会流于琐碎。
本文着重探究的是普通人的人生态度。首先,首尾对照,塑造一个优秀的店员形象。作为干着平凡工作的普通人,能把工作完成得一丝不苟,尽善尽美,这样的一个个人就构成了鲁迅先生盛赞的“中国的脊梁”。其次,她内心的善良不因陈旧重复的生活而丢失,而是谨慎收藏,在弱小者面前自然流露,这更是高贵。这样的人生态度赢得了我们的尊敬。
考场得分 58 分
(作者:周红蕾,江苏省苏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