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数学。鼓励学生平时多留意周边事物,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和分析事物的习惯。
【关键词】生活数学;数学眼光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多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存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脱节的现象,教师为教而教,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打成食块,然后填鸭式地塞给学生。反之,对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知识就像难于下咽的食物,艰难进食,难于消化,是一项非常严峻的任务。他们在课堂上被动的充当收录机角色,学生学习数学 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老师、家长满意的分数,再无赋予其它期望值。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呈现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是: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缺乏鲜活有趣的等诸多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的课堂应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所以近年来出现了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在一些优秀案例中,主导教学的教师大量引用生活案例,让听讲的老师和学生分分秒秒的都能感受到——数学课堂处处是生活。就我个人观点:个别教师为了追求数学生活化,就滥用生活实例,走进了一定的误区。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正确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数学生活化这一教学理念呢?我将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首先,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需要对学习有兴趣,学生的吸收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在旧的学习和教学中,学生非常被动,学习质量低,没有效果。一些教师知道,在教授知识的时候,一些知识难点,能够将生活和知识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小学生的理解。
二、触动生活经验,在体验中使学生能有所悟。
数学来自于生活,也存在于生活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数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更加贴切生活,让学生学习数学没有感到陌生,从而感受到数学就是真真正正的在身边,为此消除留守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探索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同时,能亲身感受数学价值。
(一)用熟悉的素材学数学,感受数学的乐趣。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经验,而教学目的是为了学习和发现规律及掌握规律的一个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短短的40分钟里给予学生了解章节知识所发生、发展及运用的过程,时间毕竟有限,那么就要求我们教学工作者引导学生去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首先,要挖掘教材中贴切生活的数学素材。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94页《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1情景图)一家人一起吃饭,这是一件多么开心多么快乐的事情,你们看他们一家开心吗?你们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亲身体验。瞬时提升学习熱度,参与度。学生在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中获得了数学知识。课堂也就见效了。
其次,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中的观察活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世界的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拥有不可估量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好孩子们的这些特点,有目的性针对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原型。如:低年级学生数客厅里的瓷砖,茶具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识家里、校园里的几何图形等。从而亲身经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认识过程,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教学是诱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教材内容的实际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诱发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活动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不断去探索、尝试、体验数学。
(二)运用数学课堂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价值。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实际发展问题能力。使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观点来理解周围事物的习惯,如在教学“普通计时法”的24时计时法时,可以让学生到各个商场、单位去收集营业、上下班时间,并同父母亲一起记录星期天所做事情的时间,这样一来,加深了学生对时间两种计 时法的认识。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的原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接触生活去学习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不仅有利于数学意识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探索意识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现实生活中生动活泼题材走进学习数学大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用数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大胆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认识生活与数学的区别,走出误区。
《数学教育课程设计标准》要求广大教师实施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但由于种种问题原因,使一些发展农村幼儿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设计过程中不断出现了一些片面、形式化的做法,不经意间走入了“生活化”的误区。也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的正确认知。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防止用“生活味”去取代应有的“数学味”, 走出一些认识误区。
(一)走出“生活化数学”的误区。
为了数学生活化,个别教师一味追求生活化,在教学中大量使用了浓浓的“生活味”素材,当然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学得非常开心,气氛也很活跃,但细细品味整堂课才发现不具有“数学味”,而是生活的原始再现而已,例如曾经一篇优秀案例中讲到:教师在教学“找规律”时引用了生活中荤菜素菜搭配的素材,学生在讨论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区分荤菜和素菜上了,更有甚者在讨论谁和谁搭配好吃上,一堂课下来给听课教师的感觉是在教学常识课、科学课、劳动课,几乎找不到“数学味”,只有浓浓的“生活味”而已。
(二)走出“弄巧成拙”的误区。例如一次教研课上,一位教研员举了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的教学片断:片断一、教师先出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中间有一条流动的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河边有许多漂亮的小花、小树,树下有三组小白兔。教师向孩子提问“你们看见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说“看见了小河、小桥、小花草地、……”,七八分钟过去了,没有学生说看见小白兔的,这下可急坏了教师,教师生气地问:难道没有谁看见小白兔吗?
片断二、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终于看见了小白兔,教师想趁此机会导人乘法,这时又出现了新问题,教师问:你知道有几只小白兔吗?是怎么知道的?有的说是一只一只数出来的,有的说是根本不用数,一眼就看出来的。于是教师急了,问道:“有没有两只两只数的?”。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得出这位教师花了许多心血制作精美的画面,目的是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但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了,这个案例中正是由于这幅精美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许多与教学无关的其他东西,它们与数学教学产生了矛盾。常言道:“学习始于思考,思考源于怀疑。”此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 作为数学教学的主体——小白兔被淹没在许多漂亮的事物之下,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课堂教学也陷入了僵局。教学既是探索又是发现,也是由探索到发现的一个过程。
这样的引入不仅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巧妙的创设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的所学知识产生矛盾,使孩子们在经历一个从疑惑到探索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知识的掌握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避免对数学知识的建构,使之“弄巧成拙”。
总而言之,《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要建立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充分挖掘家庭、学校、社会等的教育资源。所以,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找从生活中找数学题材,培养学生数学生活意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目的。
(作者单位:南宁市隆安县粤桂小学)
【关键词】生活数学;数学眼光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多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存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脱节的现象,教师为教而教,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打成食块,然后填鸭式地塞给学生。反之,对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知识就像难于下咽的食物,艰难进食,难于消化,是一项非常严峻的任务。他们在课堂上被动的充当收录机角色,学生学习数学 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老师、家长满意的分数,再无赋予其它期望值。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呈现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是: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缺乏鲜活有趣的等诸多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的课堂应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所以近年来出现了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在一些优秀案例中,主导教学的教师大量引用生活案例,让听讲的老师和学生分分秒秒的都能感受到——数学课堂处处是生活。就我个人观点:个别教师为了追求数学生活化,就滥用生活实例,走进了一定的误区。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正确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数学生活化这一教学理念呢?我将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首先,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需要对学习有兴趣,学生的吸收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在旧的学习和教学中,学生非常被动,学习质量低,没有效果。一些教师知道,在教授知识的时候,一些知识难点,能够将生活和知识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小学生的理解。
二、触动生活经验,在体验中使学生能有所悟。
数学来自于生活,也存在于生活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数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更加贴切生活,让学生学习数学没有感到陌生,从而感受到数学就是真真正正的在身边,为此消除留守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探索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同时,能亲身感受数学价值。
(一)用熟悉的素材学数学,感受数学的乐趣。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经验,而教学目的是为了学习和发现规律及掌握规律的一个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短短的40分钟里给予学生了解章节知识所发生、发展及运用的过程,时间毕竟有限,那么就要求我们教学工作者引导学生去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首先,要挖掘教材中贴切生活的数学素材。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94页《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1情景图)一家人一起吃饭,这是一件多么开心多么快乐的事情,你们看他们一家开心吗?你们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亲身体验。瞬时提升学习熱度,参与度。学生在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中获得了数学知识。课堂也就见效了。
其次,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中的观察活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世界的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拥有不可估量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好孩子们的这些特点,有目的性针对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原型。如:低年级学生数客厅里的瓷砖,茶具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识家里、校园里的几何图形等。从而亲身经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认识过程,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教学是诱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教材内容的实际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诱发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活动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不断去探索、尝试、体验数学。
(二)运用数学课堂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价值。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实际发展问题能力。使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观点来理解周围事物的习惯,如在教学“普通计时法”的24时计时法时,可以让学生到各个商场、单位去收集营业、上下班时间,并同父母亲一起记录星期天所做事情的时间,这样一来,加深了学生对时间两种计 时法的认识。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的原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接触生活去学习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不仅有利于数学意识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探索意识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现实生活中生动活泼题材走进学习数学大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用数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大胆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认识生活与数学的区别,走出误区。
《数学教育课程设计标准》要求广大教师实施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但由于种种问题原因,使一些发展农村幼儿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设计过程中不断出现了一些片面、形式化的做法,不经意间走入了“生活化”的误区。也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的正确认知。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防止用“生活味”去取代应有的“数学味”, 走出一些认识误区。
(一)走出“生活化数学”的误区。
为了数学生活化,个别教师一味追求生活化,在教学中大量使用了浓浓的“生活味”素材,当然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学得非常开心,气氛也很活跃,但细细品味整堂课才发现不具有“数学味”,而是生活的原始再现而已,例如曾经一篇优秀案例中讲到:教师在教学“找规律”时引用了生活中荤菜素菜搭配的素材,学生在讨论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区分荤菜和素菜上了,更有甚者在讨论谁和谁搭配好吃上,一堂课下来给听课教师的感觉是在教学常识课、科学课、劳动课,几乎找不到“数学味”,只有浓浓的“生活味”而已。
(二)走出“弄巧成拙”的误区。例如一次教研课上,一位教研员举了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的教学片断:片断一、教师先出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中间有一条流动的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河边有许多漂亮的小花、小树,树下有三组小白兔。教师向孩子提问“你们看见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说“看见了小河、小桥、小花草地、……”,七八分钟过去了,没有学生说看见小白兔的,这下可急坏了教师,教师生气地问:难道没有谁看见小白兔吗?
片断二、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终于看见了小白兔,教师想趁此机会导人乘法,这时又出现了新问题,教师问:你知道有几只小白兔吗?是怎么知道的?有的说是一只一只数出来的,有的说是根本不用数,一眼就看出来的。于是教师急了,问道:“有没有两只两只数的?”。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得出这位教师花了许多心血制作精美的画面,目的是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但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了,这个案例中正是由于这幅精美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许多与教学无关的其他东西,它们与数学教学产生了矛盾。常言道:“学习始于思考,思考源于怀疑。”此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 作为数学教学的主体——小白兔被淹没在许多漂亮的事物之下,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课堂教学也陷入了僵局。教学既是探索又是发现,也是由探索到发现的一个过程。
这样的引入不仅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巧妙的创设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的所学知识产生矛盾,使孩子们在经历一个从疑惑到探索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知识的掌握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避免对数学知识的建构,使之“弄巧成拙”。
总而言之,《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要建立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充分挖掘家庭、学校、社会等的教育资源。所以,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找从生活中找数学题材,培养学生数学生活意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目的。
(作者单位:南宁市隆安县粤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