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行为陷阱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如不加以关注和教育,可能会面临重大危机。本篇文章介绍了常见的一些行为陷阱;最后,从常见的行为陷阱中为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行为陷阱;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69-01
一、行为陷阱的概念及分类
(一)行为陷阱的概念
当人们在等公交车的时候,等了很久公交车都没有来,这个时候有多少人会改变初衷选择其他的出行工具或者是改变原本乘车线路?相信总有一部分人会选择一等再等,这个时候他们会伸长脑袋想着下一辆肯定是自己要坐的班车了,就這样,二分钟,三分钟过去了,车还没有来,他们这时候心情开始焦急,想着要是下一班车还不是自己要坐的班车,那就坐其他班车或者打车吧。又等了一会儿,来的公交车仍然不是自己要坐的那一班,这个时候开始下定决心改换其他乘车方式,可是心里还是犹豫,即便在准备登上其他班车的时候也忍不住要回头看看自己等的班车是否来了。
这就是“行为陷阱”中的一个典型场景。根据约翰·普拉特(John Platt)所提出的关于社会陷阱的定义:个人或者群体从事一项很有前景的工作,最后却变得不尽人意并且难以脱身①。
(二)行为陷阱的分类
1980年,约翰·克罗斯(John Cross)和梅尔文·盖耶(Melvin Guyer)发表了关于陷阱和反陷阱的分类。总之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以下几种主要的陷阱。
1.延期陷阱
任何短期的满足与长期的后果之间发生了冲突就会成为延期陷阱。比如:喝酒的快感与第二天的宿醉,当前没有保护措施的性行为的快感与延期的感染艾滋病或者非意愿怀孕的可能性,可抛弃产品的方便性与长期的环境污染,受到信用卡影响的“先买后付”的选择与长期财务计划。
2.无知陷阱
在无知陷阱中,人们行为的负面后果不能够被当事人所理解或者是从行为之初不能够被预见。一个特别典型的无知陷阱是生物入侵的案例。1884年,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凤眼莲(在中国俗称为“水葫芦”)被送到了美国新奥尔良的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见其花朵艳丽无比,便将其作为观赏植物带回了各自的国家,殊不知凤眼莲在新的环境中竟没有了天敌,肆意在生长,使得鱼虾绝迹,河水臭气熏天。
3.投入陷阱
投入陷阱出现在:由于之前投入了金钱、时间或者其他资源,人们在接下来的选择时会受其影响,有可能会做出他们本不会做出的选择。其实等待公交车就属于这一陷阱。投入陷阱导致了“沉没成本效应”,这个效应是由哈尔·阿克斯(Hal Arkes)和凯瑟琳·布卢默(Catherine Blumer)提出。
由于投入的不同可以对行为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就如谈恋爱一样,一旦一方对另外一方付出的越多,就越是不愿意放手,即使在后期已经发现这个ta已经不在是最适合的对象,可是因为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感情,一旦发生改变,那么就意味着之前的付出就付之东流了,所以还会紧紧的拽着不放手。其实这个时候不是为了别的,而只是为了得到,因为此时的得到就是成功、就是胜利。
4.集体陷阱
集体陷阱会涉及众多个体。当个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时而对集体利益产生了重大伤害时,集体陷阱便产生了。集体陷阱是数学博弈论中“社会困境”的近亲。其实人口膨胀、污染、全球资源衰竭以及核武器扩散都是由于集体陷阱导致的。就像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Douglas Hofstader)曾经说过的“个体层次的漠不关心就会导致社会大众整体的丧失理智。”
二、行为陷阱的教育研究建议
(一)事先设定极限
在乔尔·布罗克纳(Joel Brockner)和杰弗里·鲁宾(Jeffrey Rubin)关于诱捕的专著中,他们建议决策者在任何可能的时候事先设定极限,并且用下述方法利用所设定的极限:
并不是说达到极限所设定的数量就马上主动退出,决策者应该利用他们所设定的极限点,作为一个重新衡量继续或终止行为的决策时间点,而无论他们事先已经投入了多少,也就是说,如果个人决定继续投资而超过事先设定的极限的话,应该以未来的(而不是过去的)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
用在非商业的情境下,比如可以试着问自己“假如今天我是第一次遇到这个人,我会被他吸引么?”在考虑周全以后再决定,就会因为不会一时的冲动而导致感情危机的产生,因为人们倾向于对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做出坚定不移的决心。
(二)设定群体的共同目标
群体团结的结果往往比个体辛勤的劳作达到成就的可能性更高,有句古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但事实呢?恐怕不能完全的得非所愿。就如前面提到的集体陷阱,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或确定的目标就会导致这个群体的责任分散,效率低下。盖尔·希尔(Gayle Hill)在一篇题为《群体与个体表现:N+1是否大于1?》的结论中提到:群体通常胜过其中一般的个体,但是群体经常不如其中最优秀的个体。只要将群体团结到一起,进行明确的分工和奖惩制度,那么N+1一定大于1。
(三)普及和丰富个体的知识水平
提高受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意识。学校或者社区应该时常组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的讲座,让受教育者可以将自己最近的一些心理状况与身边的人或者是讲授者进行分享,如果遇到有心理障碍者,还能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引导他们积极向上。除此之外,受教育者还可以从讲座中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
普及和分享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随着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分享提供了便捷的条件。网民可以通过电子公告、在线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达到自助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结语
斯塔提出,很多有害的个人决策或者公共政策都是由连续的、不断升级的投入所导致。行为陷阱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能将行为陷阱如同基础教育般普及于受教育者,就会使更少的人陷入行为陷阱之中。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注解:
①斯科特·普劳斯著,施俊琦,王星译.决策与判断.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关键词:行为陷阱;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69-01
一、行为陷阱的概念及分类
(一)行为陷阱的概念
当人们在等公交车的时候,等了很久公交车都没有来,这个时候有多少人会改变初衷选择其他的出行工具或者是改变原本乘车线路?相信总有一部分人会选择一等再等,这个时候他们会伸长脑袋想着下一辆肯定是自己要坐的班车了,就這样,二分钟,三分钟过去了,车还没有来,他们这时候心情开始焦急,想着要是下一班车还不是自己要坐的班车,那就坐其他班车或者打车吧。又等了一会儿,来的公交车仍然不是自己要坐的那一班,这个时候开始下定决心改换其他乘车方式,可是心里还是犹豫,即便在准备登上其他班车的时候也忍不住要回头看看自己等的班车是否来了。
这就是“行为陷阱”中的一个典型场景。根据约翰·普拉特(John Platt)所提出的关于社会陷阱的定义:个人或者群体从事一项很有前景的工作,最后却变得不尽人意并且难以脱身①。
(二)行为陷阱的分类
1980年,约翰·克罗斯(John Cross)和梅尔文·盖耶(Melvin Guyer)发表了关于陷阱和反陷阱的分类。总之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以下几种主要的陷阱。
1.延期陷阱
任何短期的满足与长期的后果之间发生了冲突就会成为延期陷阱。比如:喝酒的快感与第二天的宿醉,当前没有保护措施的性行为的快感与延期的感染艾滋病或者非意愿怀孕的可能性,可抛弃产品的方便性与长期的环境污染,受到信用卡影响的“先买后付”的选择与长期财务计划。
2.无知陷阱
在无知陷阱中,人们行为的负面后果不能够被当事人所理解或者是从行为之初不能够被预见。一个特别典型的无知陷阱是生物入侵的案例。1884年,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凤眼莲(在中国俗称为“水葫芦”)被送到了美国新奥尔良的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见其花朵艳丽无比,便将其作为观赏植物带回了各自的国家,殊不知凤眼莲在新的环境中竟没有了天敌,肆意在生长,使得鱼虾绝迹,河水臭气熏天。
3.投入陷阱
投入陷阱出现在:由于之前投入了金钱、时间或者其他资源,人们在接下来的选择时会受其影响,有可能会做出他们本不会做出的选择。其实等待公交车就属于这一陷阱。投入陷阱导致了“沉没成本效应”,这个效应是由哈尔·阿克斯(Hal Arkes)和凯瑟琳·布卢默(Catherine Blumer)提出。
由于投入的不同可以对行为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就如谈恋爱一样,一旦一方对另外一方付出的越多,就越是不愿意放手,即使在后期已经发现这个ta已经不在是最适合的对象,可是因为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感情,一旦发生改变,那么就意味着之前的付出就付之东流了,所以还会紧紧的拽着不放手。其实这个时候不是为了别的,而只是为了得到,因为此时的得到就是成功、就是胜利。
4.集体陷阱
集体陷阱会涉及众多个体。当个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时而对集体利益产生了重大伤害时,集体陷阱便产生了。集体陷阱是数学博弈论中“社会困境”的近亲。其实人口膨胀、污染、全球资源衰竭以及核武器扩散都是由于集体陷阱导致的。就像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Douglas Hofstader)曾经说过的“个体层次的漠不关心就会导致社会大众整体的丧失理智。”
二、行为陷阱的教育研究建议
(一)事先设定极限
在乔尔·布罗克纳(Joel Brockner)和杰弗里·鲁宾(Jeffrey Rubin)关于诱捕的专著中,他们建议决策者在任何可能的时候事先设定极限,并且用下述方法利用所设定的极限:
并不是说达到极限所设定的数量就马上主动退出,决策者应该利用他们所设定的极限点,作为一个重新衡量继续或终止行为的决策时间点,而无论他们事先已经投入了多少,也就是说,如果个人决定继续投资而超过事先设定的极限的话,应该以未来的(而不是过去的)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
用在非商业的情境下,比如可以试着问自己“假如今天我是第一次遇到这个人,我会被他吸引么?”在考虑周全以后再决定,就会因为不会一时的冲动而导致感情危机的产生,因为人们倾向于对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做出坚定不移的决心。
(二)设定群体的共同目标
群体团结的结果往往比个体辛勤的劳作达到成就的可能性更高,有句古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但事实呢?恐怕不能完全的得非所愿。就如前面提到的集体陷阱,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或确定的目标就会导致这个群体的责任分散,效率低下。盖尔·希尔(Gayle Hill)在一篇题为《群体与个体表现:N+1是否大于1?》的结论中提到:群体通常胜过其中一般的个体,但是群体经常不如其中最优秀的个体。只要将群体团结到一起,进行明确的分工和奖惩制度,那么N+1一定大于1。
(三)普及和丰富个体的知识水平
提高受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意识。学校或者社区应该时常组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的讲座,让受教育者可以将自己最近的一些心理状况与身边的人或者是讲授者进行分享,如果遇到有心理障碍者,还能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引导他们积极向上。除此之外,受教育者还可以从讲座中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
普及和分享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随着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分享提供了便捷的条件。网民可以通过电子公告、在线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达到自助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结语
斯塔提出,很多有害的个人决策或者公共政策都是由连续的、不断升级的投入所导致。行为陷阱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能将行为陷阱如同基础教育般普及于受教育者,就会使更少的人陷入行为陷阱之中。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注解:
①斯科特·普劳斯著,施俊琦,王星译.决策与判断.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