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青少年思想道德情操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实践与探究的教学课题。如何正确认识思想品德课等诸多问题已成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趣味性教学的方法,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科兴趣。几年来,所任学科教学成绩突出,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探究的教学模式已于2014年6月通过省立项结题。概要有以下几方面。
关键词:思想品德 手段 设计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1
一、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为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桎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练习、做作业这一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因此,如何在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多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实行灌输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记和听。于是厌学的情绪普遍出现,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有一部分伏台睡觉,课堂气氛很沉闷,教学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学生看作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二)让学生树立“主人翁” 意识,发挥“主人翁”精神。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扮演者“主角”学生扮演着“配角”。新课程改革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配角”,而是“主角”。课堂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想激活思想品德课堂必须让学生树立“主人翁” 意识,把课堂活动当做自己的活动,充分他们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思想品德课远离学生实际,教学方法采取单一性的灌输方式,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失去了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材声文并茂、生动、形象、逼真,把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生动活泼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中注入时尚素材。如:导入《走进小康》一课时,我播放了歌曲《春天的故事》的flash,刚开始教室里安静极了,随后有的同学开始小声地跟着吟唱,紧接着是全班同学一起唱。歌曲播放完之后,我不失时机地提问“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两句歌词各有什么含义。这种视听结合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三、巧妙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大胆创新、巧妙设计问题,不拘泥于常规。例如,在讲到有关"一国两制"知识点时,我播放了香港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电视实况录像片段,雄伟壮观的场面,意气风发的驻港、驻澳部队,雄壮的国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使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伟大祖国的神圣与庄严,并在心灵深处认真体会与思考"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现实意义,促进了他们创新思维的提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情感的交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思品老师而喜欢学习思想品德课,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中,老师起主导调节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特别是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其次,老师要善于用眼睛表达自己的情感信息,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走进教室的一刻起,老师就要有意识地用自己和蔼、信任的目光,尽可能平均地投向全体学生,这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会让每一位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切忌用鄙视、厌恶、轻蔑的目光对待他们,那会损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换之用一种期待、信任的目光让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力量。
五、师生合作互动,激发情感
(一)创设多向交流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才能打消学生很容易产生的单调、乏味的厌学情绪。采用多向通话或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其形式是允许学生间的议论、评论、肯定或修正各种见解,通过直观启发、学具操作、合作实验、实践测量、游戏竞赛等,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气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开拓思维,促进教学中认知信息的交流,而且也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鼓励学生自己质疑释疑。虽然可以由老师提问,学生讨论,但若能形成学生自己质疑释疑,共同探索的气氛,则更有利于学生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分享认知活动中的情绪体验,促进情感上的和谐融洽。
(三)引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在教学中,当学生答题中出了差错,无法自己解决时,设法引导其他学生帮助解决。这种学习中相互帮助的气氛,有助于增进学生友好情感。如可以采用“小老师”制,让做对的学生帮助找出错题症结所在,再让学生自己修正或得出更完整的见解。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培养了其余同学热心帮助同学的品质。
六、联系生活,丰富情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这就告诉我们: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是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例如:针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可以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后,可以结合社会上的一些假冒伪劣的现象进行分析,如金华毒火腿等,不仅仅让学生知道假冒伪劣不仅侵犯了消费者權益,而且分析一下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拓展消费者如何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内化,更激起学生情感共鸣,更好的进行情感教育。
关键词:思想品德 手段 设计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1
一、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为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桎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练习、做作业这一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因此,如何在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多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实行灌输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记和听。于是厌学的情绪普遍出现,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有一部分伏台睡觉,课堂气氛很沉闷,教学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学生看作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二)让学生树立“主人翁” 意识,发挥“主人翁”精神。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扮演者“主角”学生扮演着“配角”。新课程改革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配角”,而是“主角”。课堂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想激活思想品德课堂必须让学生树立“主人翁” 意识,把课堂活动当做自己的活动,充分他们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思想品德课远离学生实际,教学方法采取单一性的灌输方式,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失去了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材声文并茂、生动、形象、逼真,把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生动活泼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中注入时尚素材。如:导入《走进小康》一课时,我播放了歌曲《春天的故事》的flash,刚开始教室里安静极了,随后有的同学开始小声地跟着吟唱,紧接着是全班同学一起唱。歌曲播放完之后,我不失时机地提问“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两句歌词各有什么含义。这种视听结合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三、巧妙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大胆创新、巧妙设计问题,不拘泥于常规。例如,在讲到有关"一国两制"知识点时,我播放了香港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电视实况录像片段,雄伟壮观的场面,意气风发的驻港、驻澳部队,雄壮的国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使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伟大祖国的神圣与庄严,并在心灵深处认真体会与思考"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现实意义,促进了他们创新思维的提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情感的交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思品老师而喜欢学习思想品德课,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中,老师起主导调节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特别是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其次,老师要善于用眼睛表达自己的情感信息,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走进教室的一刻起,老师就要有意识地用自己和蔼、信任的目光,尽可能平均地投向全体学生,这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会让每一位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切忌用鄙视、厌恶、轻蔑的目光对待他们,那会损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换之用一种期待、信任的目光让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力量。
五、师生合作互动,激发情感
(一)创设多向交流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才能打消学生很容易产生的单调、乏味的厌学情绪。采用多向通话或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其形式是允许学生间的议论、评论、肯定或修正各种见解,通过直观启发、学具操作、合作实验、实践测量、游戏竞赛等,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气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开拓思维,促进教学中认知信息的交流,而且也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鼓励学生自己质疑释疑。虽然可以由老师提问,学生讨论,但若能形成学生自己质疑释疑,共同探索的气氛,则更有利于学生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分享认知活动中的情绪体验,促进情感上的和谐融洽。
(三)引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在教学中,当学生答题中出了差错,无法自己解决时,设法引导其他学生帮助解决。这种学习中相互帮助的气氛,有助于增进学生友好情感。如可以采用“小老师”制,让做对的学生帮助找出错题症结所在,再让学生自己修正或得出更完整的见解。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培养了其余同学热心帮助同学的品质。
六、联系生活,丰富情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这就告诉我们: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是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例如:针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可以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后,可以结合社会上的一些假冒伪劣的现象进行分析,如金华毒火腿等,不仅仅让学生知道假冒伪劣不仅侵犯了消费者權益,而且分析一下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拓展消费者如何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内化,更激起学生情感共鸣,更好的进行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