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在40岁左右才能看出来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j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家的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是在一个理性的分析过程中完成对其判断的。从全球艺术史的发展来看,有一些共有的规律。一个有价值的艺术家,需要实力,包括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家使用的语言和逻辑,以及是从哪个艺术传统里出来的。他们的作品在艺术史上能找到自己存在的线索,以及成名的契机,同时远离商业包装和炒作。当前许多人对于艺术家潜力的判断,大部分是跟风,跟着媒体或者市场,没有自己的判断力。但是媒体容易被操控,市场往往是阵风而过。
  首先艺术家的实力非常重要。艺术经历和学习背景,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精通古今,坚持学术高度,作品有个性语言,包含独特情感和独特表达方法。艺术家的知识结构、阅历、创造力、判断力等非常重要,这些会形成艺术家以后的价值“话题”,既能成为站在美术史角度考察和研判的话题。
  其次,艺术家不可能离开美术史创作,必然是在美术史的框架里去跟现实对话,逐渐找到自己的风格。只有在美术史为背景并且占据席之地的艺术家,才能经得起考验。当然艺术家成名需要机遇,甚至像赌博,这也正是魅力所在。一旦艺术加入了商业的意味,那么应该由谁来界定它的价值呢?现在有些艺术品卖得很好,价格很高,但这个价格不定能够体现它真正的美术价值。其中存在着许多偶然因素,有的甚至只有炒作。他这个价格并没有个充足的学理的或者艺术批评的支持。
  第三,艺术家的成长需要时间。艺术的规律是,年轻艺术家需要逐渐判断自己应该进入到哪个创作领域和类型,从基础开始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判断力。学习美术史,个人的实践,别人的指导,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也需要依据来判断艺术家为什么会这么走。这是艺术家判断力形成的过程,也是藏家判断力的形成过程,也是整个社会判断力形成的过程。我认为艺术家的实力要在40岁左右才看得出来。40岁以前,艺术家要不断和前辈大师学习,模仿的痕迹很重。艺术规律是,不是把艺术家的天才看得很重,而是在个很长的时间段去观察艺术家。一个好的艺术家,除了受到很好的学术教育,也在形成对自身的学术定位和判断,不断为艺术史输送新的值观。所以年轻艺术家很快出名,我认为这违背了艺术的规律性。目前,国内还习惯“运动式”地判断一个艺术家的价值,不是在研究艺术的规律之后理性的关注。艺术史是一个不断延续、螺旋式前进的过程,不会按照人们的意愿去走。
  第四,收藏家要跟着艺术家一起成长,而不是跟着市场走。跟着市场,是一个属于经济学和市场运作范畴的问题,它会让我们在雾里看花,而从美术史和批评角度对艺术品和艺术家进行理性的分析才能夯实、稳固、持续地提升艺术家的真正艺术价值。同时收藏家必须学习艺术史,思考艺术史发展的脉络,和艺术史的内在逻辑关系。西方艺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在美术馆里可以看到活生生的艺术史发展过程,而我们的公众收藏还比较混乱,无法给收藏提供一个判断的参照。在美术史的脉络下,认识一个艺术家的实力,可以从他的手稿、生活阅历、言谈,不同时期对艺术的追求去慢慢感受和观察,这样才能更好地判断艺术家的价值。毕竟收藏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跟风的过程。
  艺术家存在的价值不是空的,是从一个过程中而来,是不断学习的。藏家一定也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去学习,这样整个社会整体审美才会进步,艺术家的价值也会真实地反映出来。
其他文献
古人行游四海,自有一种文化的传统,访山水、访名胜、访友朋、访技艺、访博物,其道存焉,从游中览、从览中游,乃是拓宽生命界域的佳途。只可惜百年间风习转易、精神丕变,又兼近岁侈扩“市场”、滥言“消费”,国人终多溺于走马看花、奔波游行而不能享受文化之“游”所带来的高级愉悦。  友人梁基永礼堂兄,岭南之雅士也,自遨游上庠,周旋学海,近期又受巴黎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之邀前往访问。治学之馀,遍游欧洲大陆,饱览异
期刊
2000年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2006年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曾主编《艺术时代》,担任《中外对话》、《成都商报》等艺术专栏主笔,组织并发起备受瞩目的“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金酸莓评奖”。强调在国际视野、当代文明的格局中判断中国当代艺术,在政治经济学框架中界定文化。  当初选择做艺评人只是想把关于当代艺术的很多问题搞懂,我认为当代艺术本质是观念艺术,当代艺术对从业者的理论修
期刊
在广州的画廊界,比玉堂的董事长林江山也许是为数不多的美院科班出身的画廊负责人之一。2002年作为广州美术学院林丰俗教授的研究生毕业后,林江山便开始从事文房四宝贸易,与好友翟水平共同创立比玉堂品牌店并使之成为粤港澳琼红星宣纸总代理,随后发挥己长将业务拓展到画廊经营。  比玉堂自2010年开始,主要经营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饶宗颐、扬之光、林丰俗、方楚雄等岭南大家的作品。与此同时,开始关注中青年画家
期刊
我主要做当代的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我会把客群分为消费和收藏两部分,这两个部分人都对艺术感兴趣。大部分人从艺术消费入手,上艺术鉴赏课,学习画画,参加艺术之旅,不断接触艺术品,培养兴趣,慢慢一部分人会升级到收藏系统。我不会把“消费”型的艺术品推荐给收藏线的收藏家。  长期在艺术这个行业,肯定会对艺术家的发展潜力有一个判断力。首先我会看艺术家学习履历,是否从正规系统出来,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八大美院”科班
期刊
2012年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毕业于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现执教于该学院建筑学院和设计学院,现住北京。从2009年以来在欧洲各国连续策划中国当代建筑和艺术展览,对西方了解中国当代建筑与艺术起到了关键作用.  别人把我视为“建筑策展人”是因为我在这方面做的展览比较多,而找我做艺术展览的人比较少。但我今年策划了两个艺术类展览,意大利卡布里岛中国当代艺术展和俄罗斯第六届当代艺术双年展
期刊
洪楚平收藏有赖少其所赠的书画、书信,及容庚、商承祚书法、书信。同时旁及相关的学者的手迹,如朱孝臧、吴梅、俞平伯、詹安泰等。  洪楚平是赖少其艺术的研究者。赖少其1986年定居广东,洪楚平开始与之交往,几乎每周拜访一次,亲眼目睹了赖少其70岁开始的艺术“变法”和创作顶峰时期。  要收藏有价值的艺术品,寻找有潜力的艺术家,必须善养慧眼,透过炫目的光环,看到艺术的本质,不要被所谓艺术家暂时的官位和高帽所
期刊
生于上世纪70年代,北京人定居广州,正从事房地产广告策划及互联网营销行业,业余航海者艺术收藏者,于中央美术学院进修艺术管理,广州嘢画廊(筹建中)创始人。  我以前是以买家(藏家)的角色介入这个行业,感觉与艺术家和市场接触都不够亲密,于整个美术史自己也只是个旁观者并没有真正参与进来。我开始在多年前就接触艺术,越接触越觉得自己始终是门外汉。曾经做过广州“十方艺术空间”,那只是个小小尝试。真正想做这个叫
期刊
我基本走“学院派”道路,主要收藏和投资美院系统里的年轻教授,主要从艺术家的学院背景、功力是否扎实、个性是否鲜明、综合素质和个人的修养几个方面来判断艺术家的价值和潜力。  首先,我基本锁定八大美院的年轻教师。一方面他们走的是职业画家的道路。如果他离开这个平台,跑去做其他事情,没有时间画画,投资这样的画家就会比较危险。如果不在美院,在艺术市场表现比较坚挺的作品,基本都出自美术学院卓越的教育家,譬如徐悲
期刊
赵熊先生的书斋名为“风过耳堂”,每天刻印、写字、画画,偶尔写诗,与朋友唱和。他有和朋友诗云:“六十年来住旧京,红尘惯看变流行。短长浓淡真人秀,荣辱浮沉假道情。声色绵绵亡犬马,江河滚滚损雄英。云烟未绝群峰乱,但眺青山不问名。”  1949年2月1日,赵熊生于西安。祖籍绍兴,在道光年间,祖上考中进士到西安来当官,从此定居。赵熊的父亲做了一辈子银行工作,总是鼓励儿子多去读书。赵熊喜欢书画,后来大伯带他拜
期刊
无论是“80后、70后、60后”藏家,首先每一代收藏的脉络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80后更愿意收藏当代艺术,这与我们的父辈喜欢周春芽、曾梵志等艺术家作品不同。我们每年都会去画廊、博览会、拍卖场等,大家关注的焦点也和“70后、60后”藏家有差异。一方面我们在购买力、经济实力上与父辈有差距;另一方面我们的留学背景、人生经历、对当代艺术理解以及审美喜好的不同,这些对艺术品的价值判断上都会有所迥异。比如在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