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时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就业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其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文章阐述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求职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中存在综合素养“软贫困”、心理素质较弱、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且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不健全,社会支持体系匮乏。对此提出GUES模型,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四位一体,从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素养、技能提升、身心提升、实践锻炼等方面增强贫困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能力提升 GUES模型 路径
[作者简介]蒋君毅(1981- ),男,安徽阜阳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韩国东明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教育管理。(江苏 苏州 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以苏州某高校启航计划为例”(项目编号:2016SJD710135)和2016年江苏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4-0063-03
201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经济困难和社会支持系统薄弱,导致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能否提升就业质量,关系到学校教育事业能否稳步发展、社会能否和谐稳定。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不能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是教育部的方针政策,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促进“教育公平”原则的体现。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构建“奖助贷勤补免”和社会捐助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助体系,帮助许多贫困生圆了大学梦。国家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在深层次问题,就业帮扶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现状与特征
据统计,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约占70%,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超过20%。另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群体失业率高达30.5%,可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尤为突出。
当今,毕业生与用工单位在供需上存在两难问题。一边是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招工难”;一边是毕业生缺乏胜任能力,面临“找工难”。对200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求职困扰情况问卷调查,选项设计为:A.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B.自身能力素养原因导致就业能力缺乏,找不到相关的工作;C.因学校培养质量的原因导致专业能力缺乏,找不到相关的工作;D.就业政策限制,不公平竞争(各种歧视);E.经济困难;F.缺乏社会资源和针对性的帮扶;G.其他。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选B项的人最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综合职业素养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职业意愿不明确、缺乏清晰的职业目标规划;职业搜寻能力及求职面试能力不强;心理压力大、自信心不足;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等。
由此分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以下特征:自身缺乏清晰的职业定位、目标与规划,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创新思维能力、心理综合素质较弱;在择业、就业、创业方面,家庭基本不能提供支持资源,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倍感无助。
二、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与困境分析
国内学者郑晓明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其在校期间通过学习知识和开发综合素质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总体包含四个方面:通用能力、个人素质、专业技能、求职技能。其中通用能力包含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外语计算机运用能力;个人素养包含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职业道德、诚信自信;专业技能包含本专业需要具备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求职技能包含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机会分析与把握、自我定位、决策与营销能力。
调查显示,近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失业率不断增加,签约率、就业质量不断下滑,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比较欠缺。其原因大致如下:
1.综合素养“软贫困”。由于大部分贫困生来自偏远农村,受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教育资源匮乏的限制,所以学生的实践动手、沟通表达、创新思维能力比较弱,外语、计算机水平不高,文艺特长少。
2.心理素质较弱。部分贫困生内心自卑封闭,性格内向,较少参加社交活动,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在就业过程中惧怕失败,不会处理冲突,担心不被认可,对成功不抱希望,面对挫折往往表现得焦虑、压抑,心理负担重,最终影响正常择业。
3.专业素养不足。一部分贫困生迫于生活压力而在外兼职,严重影响日常学习,导致学业困难。自身的专业素养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择业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
4.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大多停留在就业咨询、协议办理等事务性工作方面,对于经济困难学生以经济补贴为主,所以说目前的职业指导体系对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帮助不大。
5.社会支持体系匮乏。社会关系少、家庭条件差、经济负担重等因素导致贫困生在创业及升学上有心无力。现实环境的限制和自身观念上的束缚,导致贫困生在择业过程中内心自卑、信息封闭,最终导致签约时间迟缓、签约率偏低、选择岗位偏差。
三、基于GUES模型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关键词]就业能力提升 GUES模型 路径
[作者简介]蒋君毅(1981- ),男,安徽阜阳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韩国东明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教育管理。(江苏 苏州 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以苏州某高校启航计划为例”(项目编号:2016SJD710135)和2016年江苏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4-0063-03
201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经济困难和社会支持系统薄弱,导致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能否提升就业质量,关系到学校教育事业能否稳步发展、社会能否和谐稳定。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不能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是教育部的方针政策,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促进“教育公平”原则的体现。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构建“奖助贷勤补免”和社会捐助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助体系,帮助许多贫困生圆了大学梦。国家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在深层次问题,就业帮扶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现状与特征
据统计,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约占70%,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超过20%。另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群体失业率高达30.5%,可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尤为突出。
当今,毕业生与用工单位在供需上存在两难问题。一边是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招工难”;一边是毕业生缺乏胜任能力,面临“找工难”。对200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求职困扰情况问卷调查,选项设计为:A.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B.自身能力素养原因导致就业能力缺乏,找不到相关的工作;C.因学校培养质量的原因导致专业能力缺乏,找不到相关的工作;D.就业政策限制,不公平竞争(各种歧视);E.经济困难;F.缺乏社会资源和针对性的帮扶;G.其他。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选B项的人最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综合职业素养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职业意愿不明确、缺乏清晰的职业目标规划;职业搜寻能力及求职面试能力不强;心理压力大、自信心不足;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等。
由此分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以下特征:自身缺乏清晰的职业定位、目标与规划,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创新思维能力、心理综合素质较弱;在择业、就业、创业方面,家庭基本不能提供支持资源,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倍感无助。
二、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与困境分析
国内学者郑晓明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其在校期间通过学习知识和开发综合素质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总体包含四个方面:通用能力、个人素质、专业技能、求职技能。其中通用能力包含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外语计算机运用能力;个人素养包含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职业道德、诚信自信;专业技能包含本专业需要具备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求职技能包含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机会分析与把握、自我定位、决策与营销能力。
调查显示,近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失业率不断增加,签约率、就业质量不断下滑,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比较欠缺。其原因大致如下:
1.综合素养“软贫困”。由于大部分贫困生来自偏远农村,受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教育资源匮乏的限制,所以学生的实践动手、沟通表达、创新思维能力比较弱,外语、计算机水平不高,文艺特长少。
2.心理素质较弱。部分贫困生内心自卑封闭,性格内向,较少参加社交活动,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在就业过程中惧怕失败,不会处理冲突,担心不被认可,对成功不抱希望,面对挫折往往表现得焦虑、压抑,心理负担重,最终影响正常择业。
3.专业素养不足。一部分贫困生迫于生活压力而在外兼职,严重影响日常学习,导致学业困难。自身的专业素养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择业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
4.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大多停留在就业咨询、协议办理等事务性工作方面,对于经济困难学生以经济补贴为主,所以说目前的职业指导体系对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帮助不大。
5.社会支持体系匮乏。社会关系少、家庭条件差、经济负担重等因素导致贫困生在创业及升学上有心无力。现实环境的限制和自身观念上的束缚,导致贫困生在择业过程中内心自卑、信息封闭,最终导致签约时间迟缓、签约率偏低、选择岗位偏差。
三、基于GUES模型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