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论人

来源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aost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时候读诗并不仅仅是读诗,也是在读诗背后张扬的人格,更是在读诗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好的诗歌拥有的不仅是文学价值,更具有社会价值。因此读诗读出的不只是所谓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更在于诗人的性情与时代的风云。
  贾岛一直是我喜欢的诗人,他为人正如他作诗,平稳、沉静甚至岑寂,却又不失少年剑行天下、指点江山的浪漫情怀;他的作诗也似为人:喜写荒凉孤寂之境,又不乏明快率性之意。
  读他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一幅简洁明快的“松下问答图”,看似平淡无奇,但在平淡中却见幽美和深沉,蕴含着访者情感变化,“全不添入情事”却处处含情。感觉他是沉静稳重的中年男子,虽只是轻皱眉头或者连眉头都没有皱,还保持着谦谦君子温情的笑,但内心却是波澜起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一句更是让我浮想联翩:郁郁青松,悠悠白云,好像隐者涉水而来,但仔细一看,他却若隐若现,终无迹可寻。这时的他心中该泛起一丝怅惘,眼中该掠过一丝无奈吧?整个句子无一字写情,却字字含情。
  沉静岑寂的男子造就了这样一首深邃悠远,宛如深山隐者的诗。
  如果说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是云深似海的竹林,那么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便是宁静的“清泉石上流”,澄澈明净。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李白用明丽的描写寄寓情感,显得飘逸高洁;而在贾岛的诗中,他用平直的记叙,则显得晓畅自然、平淡厚重。李白写犬吠、水声,以动衬静;写桃花带露,这句后来被词人李清照化用成“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诗仙的潇洒清亮在她笔下演绎成花前月下的婉约。
  很有意思的是两诗的最后一句,贾诗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李诗是“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直抒胸臆,用“倚两三松”的动作写“不遇”的愁,是率性天真的赤子情怀,是翩翩少年惘然若失的情感。而贾岛则用全诗中仅有的景物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怅然,虽是描写景物,却没有李白那样浓墨泼洒的逸兴遄飞,而是采用白描,写出那种捉摸不定的意境,是中国山水画中惯用的留白,平淡中显深沉。
  这两首好像是人的两种表情,是少年与中年,是两人性格的差别。
  最初比较偏爱李白的诗,但细细品味,还是更钟爱贾诗。李白是天真烂漫的少年,贾岛是深沉平稳的中年男子。与少年的率性相比,贾岛更有厚重感,他不在天上飘,而是在地上行走。
  【評点】
  作者行文紧紧扣住标题,分别对贾岛和李白的两首经典诗作进行了深入解读,以诗论人,颇有见地,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讲实属难得,也体现了作者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文章的语言也很值得称道,作者在分析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象,语言中亦是平实中透着飘逸空灵。而作者自身的感悟,则与维特根斯坦的“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具哲理韵味。
  朱晓红
其他文献
对于一些在澳留学生做代购生意的现象,有一大批人认为出国留学不是出国做生意,这些从事代购生意的留学生是不务正业。   而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包容他人的自主选择,不必对留学生做代购生意横加指责。   为什么有的人一听到学生做代购就摇头?恐怕和传统思维有关系。传统思维认为,读书做学问,就要“两耳不闻窗外事”,“求学”与“赚钱”不可兼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要知道,时代变了,思维也应随之变化。
期刊
前不久,浙江省教育厅、省少工委等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指导意见》,要用3年左右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氛围,今后学生的家庭作业,学校还得安排适量的劳动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务。  现在一些孩子缺乏劳动体验,这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学校教育方面,在应试教
期刊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闪烁的霓虹,没有林立的高楼;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只有饱经风霜的生活;在城市的尽头,有这样的一群人。(对比句,交代环境;排比句,感情深沉。三句层次清晰,逐步具体。“一群人”暂不点出是学生,以留悬念。)  而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人們会如何称呼我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工子女?还是农民工二代?称什么我们都不会在意。(没有明确交代人物的身份,影响了文章的入题。)  我们自小
期刊
夜归  周 密  夜深归客倚筇①行,冷磷②依萤聚土塍③。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赏析】  周密(1232年~约1298年)字公谨,号草窗、苹洲,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后居吴兴(今属浙江)。早年随父往来闽、浙,景定年间,为临安府幕属,后监和剂局、丰储仓,为义乌令。宋亡后不仕。其词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著有《草窗旧事》《齐东野语》等。  绝句开门见山。“夜深归客”四字,既点
期刊
“我以为我活了下来。”  一位脸色苍白,面部深深凹陷的男人站在法官面前。他的灰白色头发凌乱不堪,眼里充满血丝,血肉在他身上都不再表现出活力,皮肤松垮垮地垂下。这个男人,曾是一位军人,把血气方刚的青壮年都献给了国家发动的战争,如今却好像被抽去了灵魂。  “法官大人,我有罪。我的身体恐怕撑不到出狱那天了,我将把这一切都倾诉出来,好留个记录。先谢谢您,记录员先生。”  “我以为我活了下来,现在想来,真不
期刊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闪烁的霓虹,没有林立的高楼;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只有饱经风霜的生活;在城市的尽头,有这样的一群人。  而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人们会如何称呼我们?无论是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工子女,还是农民工二代,我们都不会在意。(改为陈述句,表意明确了。)  我们自小生活在家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心灵(“灵魂”改为“心灵”较为恰切)在田野里抽穗拔节。我们有带着泥土气息的小名,我们会
期刊
如今,手機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物品,差不多人人都至少有一部手机,那么,手机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随着手机的不断改进和发展,手机功能越来越多,更加智能化。而手机的发展也带动了其相关产品的发展,如充电宝、智能手环,等等。它们方便了手机的使用,也能够随身携带。  微信是手机的一项重要功能,大家可以不用打电话,直接聊天或在朋友圈里发消息,这样既方便,又省电话费。即使相隔千里,也能每时每刻了解彼此的动态
期刊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風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期刊
一、头衣(冠、冕、巾)  冠,从月从人从寸,会意字,寸是手,以手持月戴人头上为冠。冠与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显不同。冠并不像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罩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用以捆住头发,同时也起装饰的作用。  冕,从月(即古帽子)免声,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冕上有长方板叫廷,前后有数串小圆玉叫旒。天子有十二旒。  古時只有统治阶级、王公贵人才能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纱)包
期刊
【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后期的作品,写李煜国破入宋后孤苦哀痛的心情,是思念故国、痛悔交加之作。  词的上片是秋日即景抒情。词人开篇即道破词旨,开门见山。“往事”“堪哀”是李煜作为一个“降皇帝”不可排解的情绪,而此处加一“只”字,痛切心情更加深沉。“哀莫大于心死”,如能有机会回到从前,或者卷土重来,词人也许“哀”之外还有别想,可是“只堪哀”,说明词人已彻底绝望,近乎心死。所以这种心情不仅对“景”,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