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人性的教育”,缺乏人文思想熏陶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小學语文教学,如何挖掘内在的人文素材,利用语文的“人文性”,引导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值得我们探讨。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小学语文闪亮“人文”之光的几个主要途径。
一、挖掘教材人文素材,揭示人文内涵
小学语文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泛,涵盖了历史、地理、哲学、文学等,都传递着人生哲理、展示美好的人性。
如《三袋麦子》,让学生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会有收获;《我们去植树》的阅读,让学生明白了植树造林的意义;《陈毅探母》,让学生明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教学中,教师应首先了解和把握教材中的这些人文教育的好素材,把握文章的主题,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在进行“人文教育”时,教师应深入了解教材,务必把握文章的中心,教学中,除了提出揭示中心思想的问题外,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巧妙设计活动,如表演、实践活动等,以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怀。如学习《轮椅上的霍金》时,教师可以设计“女记者”采访霍金的活动,通过采访活动的开展,真正让学生理解“女记者”所问的问题的唐突和尖锐,通过“霍金”的“恬静的微笑”体会霍金的心情的平静等。
二、巧引妙导,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
新苏教版小学语文,篇篇精华,对于富含的“人文思想”的揭示,教师的简单“给与”,学生难免不“囫囵吞枣”,教师应巧妙设计问题和活动,让学生真正通过活动的体验,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内涵与思想主题,产生心理的共鸣。
教师应善于设计系列活动,如提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设计合作任务、开展表演、对话、扩写等活动,以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意识、提高积极、乐观、自信的人格魅力。如学习《二泉映月》时,对于阿炳的苦难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想象阿炳的苦难,(1)在街上卖艺时,一次……(2)过年时,阿炳……(3)……(4)……;让学生读第四段并思考:谁在叹息?为什么叹息?谁在哭泣?为什么而哭泣?谁在倾诉?为什么倾诉?谁在呐喊?为什么而呐喊?设计探究性的问题:阿炳拉出来的曲子到底是怎样的曲子?阅读第五段找出来,并交流……任务的多样化、开放性、探究性,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发主动学生的兴趣,构建了乐学、善学的氛围。
此外,对于文本的“人文教育”的方面,教师应注重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淋漓尽致地表达给学生,收到教师、学生、文本的“三合一”的效果。但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时沉浸在文本的情感氛围中,而学生则似乎“与我无关”“无动于衷”,此时,需要教师改变策略,自己的情感熏陶迁移不到学生时,就应通过文本的字词、句子的理解的任务设计,而让学生走进文本中,心领神会文本所包含的“人文教育”。
三、坚持发展观,营造和谐人文氛围
和谐课堂的构建,可以拉近和融洽师生关系,在师生和谐的课堂上,学生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习和感悟中,对文本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内涵,敢于充分表达出来,给他们自主发表看法和观点提供机会和可能,也给他们创设了创新和发展的平台。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大气不敢喘”,有问题不敢问,有看法不敢表达,回答问题也小心翼翼,学生在课堂上只有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为此,教师应善于调和这种关系,多给学生鼓励,多解放课堂,允许他们出错,允许他们无拘无束,突出“以人为本”“发展为本”。
开放课堂、融洽关系,还体现在教师提出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善于引导他们真正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教学时,课之初,教师就提出问题:文题怎么有双引号?“你”是谁呀?课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待学生阅读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鲈鱼时,对于爸爸的毋容置疑的语气的话“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如果是你,你会放掉这条大鲈鱼吗?读了这篇课文,你收到怎样的体会?
总之,突出人文素养、注重文化传承是当务之急,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巧妙设计的问题和活动,让人文之光在小学语文课堂闪亮。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梁寨镇新集小学(221741)
一、挖掘教材人文素材,揭示人文内涵
小学语文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泛,涵盖了历史、地理、哲学、文学等,都传递着人生哲理、展示美好的人性。
如《三袋麦子》,让学生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会有收获;《我们去植树》的阅读,让学生明白了植树造林的意义;《陈毅探母》,让学生明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教学中,教师应首先了解和把握教材中的这些人文教育的好素材,把握文章的主题,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在进行“人文教育”时,教师应深入了解教材,务必把握文章的中心,教学中,除了提出揭示中心思想的问题外,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巧妙设计活动,如表演、实践活动等,以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怀。如学习《轮椅上的霍金》时,教师可以设计“女记者”采访霍金的活动,通过采访活动的开展,真正让学生理解“女记者”所问的问题的唐突和尖锐,通过“霍金”的“恬静的微笑”体会霍金的心情的平静等。
二、巧引妙导,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
新苏教版小学语文,篇篇精华,对于富含的“人文思想”的揭示,教师的简单“给与”,学生难免不“囫囵吞枣”,教师应巧妙设计问题和活动,让学生真正通过活动的体验,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内涵与思想主题,产生心理的共鸣。
教师应善于设计系列活动,如提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设计合作任务、开展表演、对话、扩写等活动,以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意识、提高积极、乐观、自信的人格魅力。如学习《二泉映月》时,对于阿炳的苦难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想象阿炳的苦难,(1)在街上卖艺时,一次……(2)过年时,阿炳……(3)……(4)……;让学生读第四段并思考:谁在叹息?为什么叹息?谁在哭泣?为什么而哭泣?谁在倾诉?为什么倾诉?谁在呐喊?为什么而呐喊?设计探究性的问题:阿炳拉出来的曲子到底是怎样的曲子?阅读第五段找出来,并交流……任务的多样化、开放性、探究性,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发主动学生的兴趣,构建了乐学、善学的氛围。
此外,对于文本的“人文教育”的方面,教师应注重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淋漓尽致地表达给学生,收到教师、学生、文本的“三合一”的效果。但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时沉浸在文本的情感氛围中,而学生则似乎“与我无关”“无动于衷”,此时,需要教师改变策略,自己的情感熏陶迁移不到学生时,就应通过文本的字词、句子的理解的任务设计,而让学生走进文本中,心领神会文本所包含的“人文教育”。
三、坚持发展观,营造和谐人文氛围
和谐课堂的构建,可以拉近和融洽师生关系,在师生和谐的课堂上,学生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习和感悟中,对文本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内涵,敢于充分表达出来,给他们自主发表看法和观点提供机会和可能,也给他们创设了创新和发展的平台。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大气不敢喘”,有问题不敢问,有看法不敢表达,回答问题也小心翼翼,学生在课堂上只有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为此,教师应善于调和这种关系,多给学生鼓励,多解放课堂,允许他们出错,允许他们无拘无束,突出“以人为本”“发展为本”。
开放课堂、融洽关系,还体现在教师提出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善于引导他们真正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教学时,课之初,教师就提出问题:文题怎么有双引号?“你”是谁呀?课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待学生阅读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鲈鱼时,对于爸爸的毋容置疑的语气的话“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如果是你,你会放掉这条大鲈鱼吗?读了这篇课文,你收到怎样的体会?
总之,突出人文素养、注重文化传承是当务之急,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巧妙设计的问题和活动,让人文之光在小学语文课堂闪亮。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梁寨镇新集小学(22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