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同视频社交应用可以让用户拍摄视频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乐趣一样,Interloco主要做的是将英语学习短视频上传分享给用户。
“我在国内的时候被认为是英语非常棒的人,能在全国的演讲比赛中拿奖。但当我来到美国后,才发现自己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美国人的习惯表达和幽默。因此当同学聚会的时候,我就常常只是缩在角落里,不愿与人交流。”Interloco的创始人之一丁丁发现,自己初到美国留学时所遇到的语言问题至今还没有什么培训机构或者网络学习工具能够解决。
在这位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了数学经济本科学习的中国留学生看来,要融入美国的生活,掌握能够真正在社交场合中使用的英语才是最重要的。而她后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邀请美国朋友与她练习,纠正她的表达。毕业后,丁丁先是进入了汇丰私人银行的工作,之后辞职与两位Google华裔工程师Derek Lei和Linus Wong一起开发在线语言学习工具Interloco。他们想为那些希望学到“地道表达”的学习者提供一种学习方式。
你可以把Interloco理解为一个语言导师和学习者的互动社区。作为Native Speaker的导师将他们生活中的对话场景用不到10秒钟的视频记录下来,学习者就能通过手机观看和模仿这一场景中的表达方法,录下来上传,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问,导师再进行纠正和答复。理论上,Interloco的学习模式可以覆盖到所有语言的学习。但目前这个语言学习工具还只聚焦在英语的学习上,目标用户也大都是来自中国的英语学习者。
现在Interloco上的视频大多还是由丁丁和她在美国的朋友们提供,他们尤其会针对中国人以往很少在正式的英语学习中学到的表达来录制对话,比如“Correct me if i’m wrong.”或是“Do you know where exactly we are gonna be going?”而用户在回复中除了模仿发音,还会试着将其用到自己所在的场景中。
不过Interloco在最初并不是这个样子,在丁丁两年前刚开始创业时,它还是另一个叫做“Tuntuntutu(吞吞吐吐)”的应用。在Tuntuntutu中,每个用户会被自动配对一位老师,根据系统提供的话题进行对话。这更接近于丁丁自己练习英语的方式,依靠一位固定的语言导师来指导用户的表达。
但丁丁很快发现,自己的学习经验并不能被简单地放大为一个学习工具。在测试阶段,Tuntuntutu上最积极的用户也只坚持使用了两周半。尽管也是针对地道地表达英语这个学习目的,但对于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跟外国人的直接对话并没有让他们学到多少新的表达,而是不断地输出已有的英语,甚至把错误的表达说得更流利了。
“后来我们才知道,应该先去研究你的用户是什么人,他们有什么需求,然后做出一些最基础和简单的功能来让他们测试,这时候他们给你的反馈就足够你去改了。并不需要首先做设计和编程,做出一款完整的产品再去找用户。”丁丁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这是她在斯坦福大学的StartX孵化器学到的“快速迭代式”产品设计思路。2013年3月,带着Tuntuntutu和这个应用上积累的2000个用户,丁丁和她的团队加入了StartX孵化器。而在Tuntuntutu上的受挫让他们决定重新设计一个产品。针对Tuntuntutu在学习输入量上的不足,丁丁将新产品Interloco的核心功能定位为通过短视频教学地道表达的学习社区。这个社区中只需要少部分用户输出教学内容,而大部分用户的学习行为则变为了输入型。他们依据这个定位,设计了只有基本的录制和播放视频,以及可以回复交流功能的第一个版本的Interloco。这个版本的手机端App和网站甚至没有进行太多的UI设计,只是简单地布局了视频播放和回复功能,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半成品。
从这个版本开始,丁丁和她的团队每天的工作任务更多的是联系那些愿意帮他们测试产品的用户,观察他们的使用习惯,并听取他们的反馈,然后按照一到两周的更新频率改进功能。
在StartX,曾是微软副总裁、KPCB投资人的导师Russell Siegelman建议他们,要首先寻找到那些会疯狂爱上他们产品的用户。“如果你能找到5个疯狂喜欢你的产品的用户,他们的价值会远大于你拥有100个觉得产品还不错的用户。他们的存在说明你有了一个局部的市场,他们对产品提出的建议是最有用的。”Cecilia是丁丁找到的第一个“疯狂用户”,这位在上海工作的公司人一次在外教家玩时,用到了从Interloco中学到的“I’m just chilling in the sun”,受到了外教的肯定,从而开始每天坚持用它来学习。Cecilia会申请参加每次产品测试,并在测试结束后写下一份很长的体验反馈,还会推荐更多的朋友来使用。
最近丁丁正在考虑是否要给Interloco视频库中的课程进行归类,以“专辑”的形式来给到学习者一个更系统的场景学习。她打算先测试一下,“我们甚至都不需要先往产品里添加功能,比如在我们的微信公众账号里先推出一些合集,这就能测试出来用户是否会对这项新功能感兴趣。”
在没有进行推广的情况下,Interloco的用户数现在只有3000人,他们主要由学生、白领和美剧迷构成。对于任何一个移动应用来说,这都不能算得上是成规模的用户数量级。但丁丁还没有做好马上招徕更多用户的打算,“现在我们的社区文化还比较轻松,大家都是谈吃喝玩乐,要是一下子涌进来很多新用户,他们会在这里不知所措,甚至发一些奇怪的东西,这会伤害社区的文化。”她想要等现有的用户在Interloco有更强的互动,以及形成足够的依赖性之后再开始做推广。
“Interloco的市场容量会很大,我们打击的不仅是那些会付费学英语的人,而是所有有欲望学英语的人。”在丁丁的计划中,他们会在未来拓展更多的学习素材来源,包括脱离自己的朋友圈,请到真正的外教来担任专职导师,为用户提供付费的学习课程,这也是Interloco最基本的收入模式。但丁丁还没有着手考虑这些远期的事情。她现在想的,是怎么在保持良好数据的情况下,设计出一个好看的UI,以及怎么为Interloco起一个更响亮的中文名字—它现在被叫做的“赢在路口”,但似乎不怎么有识别度。
“我在国内的时候被认为是英语非常棒的人,能在全国的演讲比赛中拿奖。但当我来到美国后,才发现自己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美国人的习惯表达和幽默。因此当同学聚会的时候,我就常常只是缩在角落里,不愿与人交流。”Interloco的创始人之一丁丁发现,自己初到美国留学时所遇到的语言问题至今还没有什么培训机构或者网络学习工具能够解决。
在这位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了数学经济本科学习的中国留学生看来,要融入美国的生活,掌握能够真正在社交场合中使用的英语才是最重要的。而她后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邀请美国朋友与她练习,纠正她的表达。毕业后,丁丁先是进入了汇丰私人银行的工作,之后辞职与两位Google华裔工程师Derek Lei和Linus Wong一起开发在线语言学习工具Interloco。他们想为那些希望学到“地道表达”的学习者提供一种学习方式。
你可以把Interloco理解为一个语言导师和学习者的互动社区。作为Native Speaker的导师将他们生活中的对话场景用不到10秒钟的视频记录下来,学习者就能通过手机观看和模仿这一场景中的表达方法,录下来上传,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问,导师再进行纠正和答复。理论上,Interloco的学习模式可以覆盖到所有语言的学习。但目前这个语言学习工具还只聚焦在英语的学习上,目标用户也大都是来自中国的英语学习者。
现在Interloco上的视频大多还是由丁丁和她在美国的朋友们提供,他们尤其会针对中国人以往很少在正式的英语学习中学到的表达来录制对话,比如“Correct me if i’m wrong.”或是“Do you know where exactly we are gonna be going?”而用户在回复中除了模仿发音,还会试着将其用到自己所在的场景中。
不过Interloco在最初并不是这个样子,在丁丁两年前刚开始创业时,它还是另一个叫做“Tuntuntutu(吞吞吐吐)”的应用。在Tuntuntutu中,每个用户会被自动配对一位老师,根据系统提供的话题进行对话。这更接近于丁丁自己练习英语的方式,依靠一位固定的语言导师来指导用户的表达。
但丁丁很快发现,自己的学习经验并不能被简单地放大为一个学习工具。在测试阶段,Tuntuntutu上最积极的用户也只坚持使用了两周半。尽管也是针对地道地表达英语这个学习目的,但对于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跟外国人的直接对话并没有让他们学到多少新的表达,而是不断地输出已有的英语,甚至把错误的表达说得更流利了。
“后来我们才知道,应该先去研究你的用户是什么人,他们有什么需求,然后做出一些最基础和简单的功能来让他们测试,这时候他们给你的反馈就足够你去改了。并不需要首先做设计和编程,做出一款完整的产品再去找用户。”丁丁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这是她在斯坦福大学的StartX孵化器学到的“快速迭代式”产品设计思路。2013年3月,带着Tuntuntutu和这个应用上积累的2000个用户,丁丁和她的团队加入了StartX孵化器。而在Tuntuntutu上的受挫让他们决定重新设计一个产品。针对Tuntuntutu在学习输入量上的不足,丁丁将新产品Interloco的核心功能定位为通过短视频教学地道表达的学习社区。这个社区中只需要少部分用户输出教学内容,而大部分用户的学习行为则变为了输入型。他们依据这个定位,设计了只有基本的录制和播放视频,以及可以回复交流功能的第一个版本的Interloco。这个版本的手机端App和网站甚至没有进行太多的UI设计,只是简单地布局了视频播放和回复功能,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半成品。
从这个版本开始,丁丁和她的团队每天的工作任务更多的是联系那些愿意帮他们测试产品的用户,观察他们的使用习惯,并听取他们的反馈,然后按照一到两周的更新频率改进功能。
在StartX,曾是微软副总裁、KPCB投资人的导师Russell Siegelman建议他们,要首先寻找到那些会疯狂爱上他们产品的用户。“如果你能找到5个疯狂喜欢你的产品的用户,他们的价值会远大于你拥有100个觉得产品还不错的用户。他们的存在说明你有了一个局部的市场,他们对产品提出的建议是最有用的。”Cecilia是丁丁找到的第一个“疯狂用户”,这位在上海工作的公司人一次在外教家玩时,用到了从Interloco中学到的“I’m just chilling in the sun”,受到了外教的肯定,从而开始每天坚持用它来学习。Cecilia会申请参加每次产品测试,并在测试结束后写下一份很长的体验反馈,还会推荐更多的朋友来使用。
最近丁丁正在考虑是否要给Interloco视频库中的课程进行归类,以“专辑”的形式来给到学习者一个更系统的场景学习。她打算先测试一下,“我们甚至都不需要先往产品里添加功能,比如在我们的微信公众账号里先推出一些合集,这就能测试出来用户是否会对这项新功能感兴趣。”
在没有进行推广的情况下,Interloco的用户数现在只有3000人,他们主要由学生、白领和美剧迷构成。对于任何一个移动应用来说,这都不能算得上是成规模的用户数量级。但丁丁还没有做好马上招徕更多用户的打算,“现在我们的社区文化还比较轻松,大家都是谈吃喝玩乐,要是一下子涌进来很多新用户,他们会在这里不知所措,甚至发一些奇怪的东西,这会伤害社区的文化。”她想要等现有的用户在Interloco有更强的互动,以及形成足够的依赖性之后再开始做推广。
“Interloco的市场容量会很大,我们打击的不仅是那些会付费学英语的人,而是所有有欲望学英语的人。”在丁丁的计划中,他们会在未来拓展更多的学习素材来源,包括脱离自己的朋友圈,请到真正的外教来担任专职导师,为用户提供付费的学习课程,这也是Interloco最基本的收入模式。但丁丁还没有着手考虑这些远期的事情。她现在想的,是怎么在保持良好数据的情况下,设计出一个好看的UI,以及怎么为Interloco起一个更响亮的中文名字—它现在被叫做的“赢在路口”,但似乎不怎么有识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