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我的黑白对峙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2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周都是楼宇,即使白昼也很阴暗
  母亲不愿意开灯,这当然是节省
  她也知道,省下的錢,买不来多余的明亮
  我只要走进房间,第一件事就是开灯
  对此她无可奈何,她也阻挡不了
  白昼还需要一通鲜亮的包装
  我一离开,她就关灯,坐在阴暗里
  她习惯了阴暗,喜欢坐在幽黑的潮水里
  以礁石的形式体会尘世晃荡
  对于依赖眼睛感受世界的儿子
  她是如此不屑,她不认为我还没到节点
  像她一样,我的前路似乎也没有太多的光
  在一套房子里,两颗黑白棋子
  就这样对峙在共处的时光中
  像呼吸一样,那些微明,反复劫争
  特邀点评|沈苇
  现实生活中,母与子仿佛身处两个世界,一个热爱光亮,一个喜欢阴暗,这种黑白对峙是一种惯性,不可调和,有点尖锐,不是代际问题和行为方式差异所能简单概括。
  “我只要走进房间,第一件事就是开灯/对此她无可奈何,她也阻挡不了/白昼还需要一通鲜亮的包装”,而母亲呢,“我一离开,她就关灯,坐在阴暗里/她习惯了阴暗,喜欢坐在幽黑的潮水里/以礁石的形式体会尘世晃荡”。
  生活犹如频道切换,以“礁石的形式”来比喻母亲,十分精准,年岁与执拗同在,在幽黑的潮水中体验尘世晃荡,母亲对阴暗的喜欢不亚于儿子对光亮的热爱。这样,母与子的对峙在诗中形成一个悖论、一种无解,与此同时,诗的辩证法也在这首诗中诞生了。
  母亲其实知道,关灯“省下的钱,买不来多余的明亮”,而“我的前路似乎也没有太多的光”。这就不再是简单的黑白对峙,而有了进一层的诗意和蕴涵。诗的辩证法在这里打破了二元对立,是一种百感交集的状态,体现了“尊重世界所是样子”的态度,对母亲也理应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体谅——世界原本就不是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
  因此,在母子之间,紧要的不是对峙,而是共处——一种对峙中的持久共处。“四周都是楼宇,即使白昼也很阴暗”,这仿佛是对当代丛林和现代境遇的形象描述,母与子都处于现代性的楼宇和阴暗之下。在尘世晃荡中,在一套房子里,如在母亲的襁褓和摇床,“两颗黑白棋子/就这样对峙在共处的时光中/像呼吸一样,那些微明,反复劫争”,这首诗写出了母子间的新血缘、新神话。
  专家简介
  沈苇,浙江湖州人,曾在新疆生活工作30年,现居杭州。浙江传媒学院教授,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刘丽安诗歌奖等。著有诗集《沈苇诗选》、散文集《新疆词典》、诗学随笔集《正午的诗神》等20多部。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
  诗人简介
  木铭,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1971年5月出生,原籍湖南汨罗。已发表诗歌、文艺评论、散文等八十余万字。出版有诗集《磨眼》,另有数部作品在整理修改中。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侯方域(1618—1655),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明末时参加复社,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齐名,称“四公子”。入清,应顺治八年(1651)河南乡试,中副榜。文章富才气,与魏禧、汪琬并称“清初三大家”。著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原文  马伶传①  侯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②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③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华
期刊
【作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  原文  曹相国世家(节选)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①  项籍已死,天下定,汉王为皇帝,韩信徙为楚王,齐为郡。
期刊
之前看一期访谈节目,名校毕业的女生去参加名校圈的相亲交友会,十分钟见一个人。几十轮下来,整个人都很疲倦,可能连见过的人长什么样子都不太记得。这种模式的相亲过程让人感觉很机械,丝毫没有古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唯美浪漫,大家所关心的内容无非是,你毕业于哪个学校,读什么专业,在哪里就职,年薪多少,家境如何……  我不太赞同这种相亲模式,虽然它看起来效率很高,在一天之内能见到很多条件相当的
期刊
“创作者”的定义很广,它不光包括文学的创作,也包括手工的创作、书画的创作、影视的创作。在有形的作品外,无形的创作更为神秘而幽邃。自古希腊到中国,轴心时代的思考者创造了一系列的思想,几乎穷尽了身而为人所有哲学的思考方向,并开创了科學的先声。后世的人们拓展开来,在科学方面继续深入,一系列的定理和证明逐步展现,由此迈入了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不论什么样的创作,只要是人的创作,其本质,我个人理解,都
期刊
作为理科生,我最擅长谈论的是所有能被证明真伪的东西,如同在试卷上流畅写出“因为”“所以”“证毕”一般。这样的谈论富有逻辑,能自圆其說,经得起质疑,也更可确保谈话结束后双方达成一致、得到收获。如果我只能获得有限的说话机会,那么能被证明的内容最值得让人开口,也最容易获得听众的信任,不是吗?  确认何时开口之后,下一个值得我精益求精的当然是如何开口。听众的认知和主观情感多样且不可控,甲之公理,于乙而言可
期刊
《紫钗记》开场时,酒楼挤满了人,吃茶饮酒的坐在下头,楼上的包厢特地腾开来给太太小姐们坐。三缸海棠在堂外含苞待放,酒肉香气飘满大厅,又雅又俗,待第一聲锣鼓响起,阿顺还在拿毛巾擦拭客桌。  他来这里有十多个年头,扎辫时就在这干活了,直到革命结束,对面的师傅给他剃头,他不肯剃。原是以前一个做县官的老爷对他娘俩有恩,如今阿顺娘死了,他不愿改。  这半面光的发型给他带来诸多麻烦,小孩喜欢蹿到后面揪他辫尾,然
期刊
长在四季分明的南方城市,我对温度感知灵敏,也对所有能改变温度的事物多有留意。  很多年前的某个圣诞夜,我在巴黎旅行。那天天冷风大,被风吹得倾斜的雨像刀子一样一道道划在镜片上。街道因为小店停业倍显冷清,我努力端着摄影机,就着街灯和雨夹雪记录这些只有在此时此处才能见到的建筑样貌。手上拍摄动作不停,但寒冷使我的思维变得缓慢,直到镜头里一个红彤彤的店面出现,才把我从木讷中抽出。  这抹红色来自摆在一家小店
期刊
?2?  对于整个世界的感知,似乎只能听到静脉血液的流动。蓝色的静脉从四肢流向心脏,而心脏的搏动很缓慢。能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却没有明显的起伏。直到某个瞬间,陷入黑洞般的眼神里,悄无声息,却能听见动脉的明显搏动。这一次是从心脏开始,血红色的欢愉流遍了全身,赠予不曾预知的热度。如同在黑丝绒般的天幕中绽开了一朵烟花,怕它耀眼、灼热、疯狂,想它持久、延展、蓬勃,小心翼翼地护着、捧着,怕人艳羡,不顾灼伤。 
期刊
林场很大,但没有声音。  除了这场  五年一遇的中雪。  有人說,若运气好,我们  会遇到野枣树上  去年的浆果。  ……堆雪人,中雪  刚适合。胡乱垒出时,它光着身子。  它的心早寒了,  这个没魂的人,它一定是伤心死的。  我们用上了新鲜松树枝,  或浆果,填进它  松软的骨架。  它睁眼,呼出了气,  它突然有了魂,像附近的  小树林有只鹧鸪叫着。  特邀点评|沈苇  堆雪人是许多人的儿时记
期刊
芒康没有必要记住一个行旅的人  食物已经开始加价,语言开始生疏  去拉萨的车一天只有一个班次  只有巨大的候车室在等待着衰老  只有越来越时尚的女人在走动  歌厅、麻牌室和美容院恍如故乡  芒康没有必要记住一个行旅的人  芒康寺院矮小,但宏大、辉煌  朝拜的人们不仅是转动的经筒  出租车却始终等待着去拉萨的客人  在芒康有两条贯通的街道  繁华与冷寂,不由路灯明灭显示  芒康没有必要记住一个行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