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读”的方式遇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yq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就是小,就是细。微读,就是从细微之处去品读,抓细节,细细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走进文字的背后,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习得学习的方法,使得学生、文本、情感、能力相融,以微见著。微读课堂,在语言文字的细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习得方法,学以致用,把“法”与“用”有机融合,学知识,升能力,整个文本教学在微读促使下,有了取舍,更朴实、扎实,语文教学有了智慧,更是智慧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微读;相融;兴趣;情感;能力
  “微”,在《说文解字》中指隐行也,会意字,本义为隐秘地行走;在《广雅·释诂二》中指小也;但汉,班固在《白虎通·情性》中却说“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者也”。可见,“微”是一种能力,一种动力,更是一种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育热爱祖国语文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而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微读”不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所谓“微读”就是细读,从细微处去品读。王崧舟老师说:“阅读,不过是以文本为镜,照见一个新的自己,你敞亮,文本才会对你敞亮;你敏感,文字才会对你敏感。”当“微读”文本,就会有所发现,文本的思路、情感的内涵、语言的精妙都“敏感”和“敞亮”,学生就会融入文本和课堂之中,此时的课堂别有一番风景。
  《搭石》是一篇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文本极具画面感,是对极其普通的生活场景描述,语言质朴生动,自然含蓄,不着痕迹,是一篇可以赏心“微读”的美文,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微读”让学生与文本、情感、生活相融。那么,《搭石》一文教学怎么通过“微读”产生相融呢?
  一、 抓题眼,以微促趣,兴趣与学习相融
  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题眼,以题目入手,看似细微,但从入微之处却能唤起学生切实的感受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教学有水到渠成之势。
  例如,《搭石》一文,题目就清晰明了地告诉人们文本叙述的内容,但对于江南水乡的孩子而言,只知道小桥流水,却不知“搭石”为何物,对此词不甚了解。教学伊始,教师直接揭示题目,告诉学生“搭石”即为一物,何物?请学生带着对题目的疑问走进文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文本,思考:“搭石”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答案。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既导入了文本,又训练了学生默读,完成了单元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的任务,且还激起学生学习的趣味。学生从文中找出答案,简单地说:“搭石就是天然石块。”具体理解:“搭石就是进入秋天,天气变冷,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出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去。”这是对“搭石”全面的理解,从时令、要求、间距和样子形成了一幅搭石的画面。
  一次简单的由题目的导入,一次简单的对题目的理解,从细微之处入手,细读文本,既训练了学生默读的习惯,又让学生在默读中学会了思考,得到解惑,让学生感受到思考要从浅入深,学习要有深度学习的意识,这样的学习才能收获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唤起,一块“细微”的“搭石”顿时泛起了学习的浪花,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这是情感的涌动,态度的使然,无声的相融。
  二、 嚼细节,以微品情,感情与语用相融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对文本内涵的挖掘以及对优美句段的赏析上,过多强调“优美”和“人文的品悟”,而忽视了“语文的本真”。而事实上,统编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文质优美,让学生能够美美读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着力于一些让人们掠过却不乏精妙的地方,引导学生“微读文本”,这可能就是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就是一个标点的“微读”,使得学生能够有大的受益,情感的共鸣,也有可能是浑然天成的相融。
  标点,往往就是情感的体现,“细读”标点更能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真情。例如,“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中的感叹号,即是作者对平时人们走搭石场景的由衷感慨,是对生活中人们一次次走搭石,一日日走搭石情形的赞叹。透过这个感叹号,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人们每一次走搭石的有序,那习以为常的画面,虽然看似普通,卻包含着最淳朴的民风。这简单的感叹号,虽细微,却是情感的最重音,这是全文唯一的感叹号,用在最普通的场景之时,正是以微见大,以微见著,作者真挚情感的表现。以此作为“微读”,可让学生充分感悟生活之中往往最普通的画面、最普通的细节彰显的却是人们的真性情,让美好的画面深深印在学生的心头。学生也从“微读”中品出语文味,品出人间真情。
  再如,“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一个分号,把优美画面中的声、影形象地区分开来,让学生领悟到美好的境界是有声有色融合在一起的。
  两处“微读”标点,不但让学生明白了标点的活用,朗读时自然流畅,富有节奏,更让学生透过标点进入情境,悟出滋味,悟出真情,“微读”标点让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情感流进学生心间。
  “微读”词语可以让学生品出词境,品出真情。例如,“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一句中抓“伏”“总要”“理所当然”三个词语去“微读”。先“微读”“伏”,“伏”就是“弯”的意思。那作者为什么不用“弯”,而用“伏”呢?因为“伏”表示更低,更可以让老人轻而易举就趴到年轻人的背上,也可以看出年轻人是心甘情愿,这是年轻人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对老人的尊敬,这是最朴实的美德风景线,景美,情美,人更美。在此基础上,继续“微读”,“总要”是统领、总领的意思;“理所当然”就是当然是这样的意思,为情理之中发生的合乎情理,不容怀疑的意思。两个词语前后相关,隐含着乡村百姓那淳朴的民风——尊老爱幼,这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人的骨子里。抓住词语,展开“微读”,学生理解了词意,想象出了画面,悟出了真情,更从平凡、细微之中的举动看到了中国人那传承了千年的品性,联系已经学过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淳朴、率真的中华美德让学生感同身受,这样的“微读”让课堂中的学生会说,能说,想说,而语文教学的最理想的境界——朴实、真实、扎实就在“微读”教学中。
  针对文本的细节,咬文嚼字,钻研标点,细细品味,这样的“微读”能让学生学到深处,悟到内涵,受到启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语言的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促使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产生共鸣,与文本情感相融一体,这也是情感熏陶与“微读”品悟的无痕相融。
  三、 练方法,以微升力,能力与取舍相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内容的深入理解,应该让学生走进文本的背后,与文字、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领会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精妙。学生通过“微读”文本,对文本表达方法进行感悟、理解、斟酌,对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进行探究,从而在递进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学其方法,并学以致用,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
  例如,《搭石》一文作者借“搭石”为线索,细微描述了“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几处平凡画面,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文本语言质朴生动,内容画面感极强,文本的教学重点为“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内容”,这是两个相对立的关系。为此,初始教学以较快的速度默读文本,整体感知内容,并且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以达到掌握默读有实效,并以此指导和运用贯穿于整个教学中,让学生对文本能有取舍,找出重点内容来“微读”,提炼画面感。再通过“微读”课堂教学,让生活画面体现内在美,让学生走进文本的灵魂深处。学生在快速默读和“微读”一快一慢的结合中,让生活画面掠过眼前,留在心间,也让乡亲们淳朴、无私的品质展现在面前,文字的精妙也使学生有所触动,提升了自身的能力,这是学习方法和能力提升的无缝相融。
  以“微”明察秋毫,有了物外之趣;以“微”窥一斑而知全豹,有了洞察之乐。“微”虽渺小,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它也能构筑起庞大的体系。“微读”虽是抓了细节品读,但课堂教学的节点、重难点和文本的灵魂处都被学生细细品味了,它成了涓涓细流淌进了学生的心田,使得浓浓的语文味,在处处“微读”之中融进了学生的思维之中,让“生”与“文”有机融合在了一起。这是语文教学的智慧,更是智慧的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戴平,卫丽燕,江苏省宜兴市,宜兴市周铁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以参加教学片区举办的初中美术优质课评比活动为背景,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的体会,对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如何进行深度学习进行了策略实践,具体策略是:理清线索,层层递进——设计程序,步步深入——作业拓展,深化提高。文末,对教学实践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相关思考。  关键词:欣赏教学;同课异构;提升深度  一、 背景描述  2019年4月,筆者所在的教学片区组织了初中美术优质课评比活动,活动分两轮进行,第
摘 要:深度学习是一种课堂变革的理念,它所确定的学生学习目标包括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和谐的氛围,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做、想、说”的过程中掌握数学核心知识,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感悟化归、极限等数学思想,从而让学生真正达到情感上的“乐学”和思维上的“善学”,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深度学习;图形测量;情境;操作;思考;辨析  
摘 要:现阶段,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阅读教学的效率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严重限制了该学科的教学水平。受该问题的限制,学生很难从阅读中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导致其语文学科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受到极大的制约。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开展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升阅读教学效率,备受各方主体关注,本文在此结合已有的教学实践,对该问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  一、 引言  在初中语文教
摘要:“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不仅应该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在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主线的今天,如何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核心素养落实到初中社会科的学业考试评价当中,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题。通过对近几年浙江省初中社会科的学业考试试题的梳理和研究发现,基于素养立意的命题导向异常凸显,鉴于此,本文对学业评价考试的试题命制特点进行了总结,以期给广大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日益深化,我国教育对音乐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音乐教学要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发挥音乐学科美育教育功能,促進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种背景,音乐学科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积极提升专业素养,着重培养教学技能,精炼“内功”,以扎实基础、深厚内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目标,充分发挥音乐教学作用,为学生提供优质音乐教
摘 要: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在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形势下兴起,它着眼于“整”的教学,立足每个单元的整体结构,关注单元内部“零碎”文章之间的联系,彰显了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零存整取”整合教学站位整体的视角规划单元学习的内容,旨在有效整合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统整或创编教学内容与形式。通过剪裁、拼接和重组等方式,合理、科学、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化零为整,零存整取”,从而凝练出适切的学习
摘 要:在“古韵今风——苏州园林”的专题美术活动中,幼儿通过美术这一形式了解苏州、认识苏州,感受苏州的古韵之美。笔者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课题内容,充分挖掘苏州地域资源,寻找“古韵今风”文化资源,引导幼儿使用生活中不起眼的蛋壳、树叶、各种豆类等物品大胆地表现与创造,感受自然物粘贴活动带来的乐趣,让幼儿了解苏州园林,从多方面感受苏州园林的古韵。  关键词:古韵今风;苏州园林;自然物粘贴  一、
摘 要:文章首先从积累理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整人格三个方面分析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内涵,然后从兴趣、参与感、创新三个方面分析核心素养下初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提高学生“玩”音乐的兴趣、音乐与“动”结合让学生参与进来、留白教学艺术培养学生“创”能力和意识等方面阐述核心素养下初中音乐教学主旋律,为初中音乐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玩”“动”“创”;核心素养;初中音乐教学  一、 引言  
摘 要:以莆仙为例,把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既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激发兴趣,又可以挖掘细节,提升能力;同时还可以再现历史情境,丰富学生认知。研究乡土历史资源,立足于新课标,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乡土资源;应用研究  历史学研究的是在过去时空里发生的对人类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在当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由“知识主体”向“核心素养”的转变正在成为一个重要风向标。那么如何将核心素养渗透
摘 要: 教育部课标研制专家李力加教授提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可见“美”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文章从语言文字美、篇章构思美、留白含蓄美、思辨能力美等几个方面对“美”进行全方面解读,深入寻找文学作品的审美支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多元解读;语言文字美;篇章构思美;留白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