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交通强国新时代

来源 :一带一路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bour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它们的发明和应用曾讓世界文明的进程飞速前进,同时,也让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辉煌在世界舞台上。


2016年4月19日,由中国中铁建工集团和中国中铁大桥局组成联合体承建的坦桑尼亚基甘博尼大桥全桥贯通。

  而今,由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它们的发明和应用给当今的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和震撼。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提到“交通强国”的概念。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建设,将高铁的设计和修建变成了国与国之间友好往来的桥梁。新时代,中国高铁已然成为了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引擎。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2017年12月9日,由西南交通大学、光明日报社、北京外国语大学等主办,《一带一路报道》杂志等单位协办的第五届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本次主题为“新时代——‘交通强国’战略与中国高铁”。会上各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现实意义和未来轨迹。

从交通大国到交通强国


  交通运输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从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来看,国家要强盛,交通须先行。一组数据,详细刻画出中国交通大国的图景:
  截至2016年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4万公里,高速铁路里程突破2.2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5%左右;公路总里程达到469.6万公里,全国99.99%的乡镇和99.94%的建制村通了公路,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3万公里,跃居世界首位;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71万公里,规模以上港口万吨级泊位达2317个,位居世界第一;颁证民航运输机场达218个,通用机场300余个。
  交通,是连接世界各地最直观最便捷的方式。交通的发展,将中国带向了世界,更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制造”。交通大发展的背后,是世界贸易格局加深带来的成果。
  从2013年以来,“中国高铁”已是国家领导人出访的新外交名片,而随着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亚投行成立,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高铁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出海”,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认知。
  2016年被媒体称为高铁“走出去”爆发元年:中巴铁路、伊安高铁、沙特麦麦高铁、匈塞铁路、莫斯科-喀山高铁、泛亚铁路、中老铁路、印尼高铁、雅万高铁、非洲铁路、两洋铁路、美国西部快线高铁……
  中国高铁出海已经渐趋成熟,中国高铁的版图已经扩展到了亚、欧、非、美等五大洲数十个国家,能够与日本等老牌铁路强国进行竞争,而在工程合作上,中国企业也探索出了更加灵活、更加本土化的方式。
  作为铁路工程专家,长期从事铁路建设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在大会上谈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高铁正在逐渐走出国门,物美价廉的优点提升了在东南亚地区的竞争力。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使用中国技术建造,建成后实现昆明到曼谷的朝发夕至。
  从大国到强国,虽然一字之差,却内涵丰富。这里面的改变涉及世界级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网络规模的扩大、运输服务能力的保障以及行业现代化治理的体现。
  短短20年时间,我国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用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后,交通走出国门的自身需求和外部需求呼声越来越高。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交通本身已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也更期待接受国际市场的检验,而国际市场也需要更多好品质的项目参与世界分工。
  既然要参与世界分工,在接受机遇的同时也要面对挑战,分析这些年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实际案例,与会专家分享了他们对走出去风险的见解。

选址交大 意义深远


  时至今日,中国高铁走出去论坛已经在西南交通大学成功举办五届。从第一届的“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到第五届的“新时代——‘交通强国’战略与中国高铁”论坛,主题逐步细化,每一届论坛都致力于分析和提出更细致更值得探讨的话题。
  论坛选址西南交通大学,也颇具深意。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西南交通大学同时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是轨道交通领域学科门类最齐全、专业配套最完善、核心资源最集中的一所大学,对中国高铁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西南交通大学目前已经构建起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32个省部级科研基地,构建起了世界轨道交通领域最完备的学科体系、人才体系和科研体系,围绕高速铁路、磁浮交通,新型城轨、真空管道超高速(1000+)、超级高铁等领域大力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构建了以世界公认的“沈氏理论”和“翟孙模型”为标志的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基础研究体系。
  这一系列的成果都让西南交通大学站在了中国同类型大学的前列,因此才更有底气将如此重大的主题五年都植根交大,博采众长,为中国高铁发展事业再出新意。正如西南交大党委书记王顺洪在开幕致辞中说道,乘借党的十九大之东风,西南交大将一如既往地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兄弟高校等同仁一道,竭力服务国家战略,持续深化强强联合,为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为交通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2月19日以互换照会方式再次修订《中阿关于互免持外交护照人员签证的谅解备忘录》,将两国持普通护照人员纳入免签范围。由于此前阿联酋已经对中国持普通护照人员开放免签,此次修订意味着中国同样给予阿联酋公民免签待遇。该修订自2018年1月16日起生效,阿联酋由此成為第11个与中国互免普通护照签证的国家。
期刊
11月13日,中國工会“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上合组织国家职工技能大赛在北京举行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为期一周的活动里,来自上合组织11个国家的选手和专家深入交流、技术切磋、互学互鉴,进一步深化了对“一带一路”倡议、上合组织宗旨的认识,感受到中国产业工人的精神风貌和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为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多边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既是对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开放政策实践成果的积极肯定,也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对外开放战略确定了更加明确的目标,特别是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挥开放引领作用。  自2013年秋
期刊
201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报告》深刻剖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展情况。四川省开元集团就是其中的先行者。时至今日,这家以农资连锁、化肥等为主业的民营企业经营网络和业务已遍布全国各地和十多个国家及地区,年营业额6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农资流通企业。在“走出去”的进程中,老挝项目成为集团发展的里程碑。从危机中寻找商机  2004年,开元集团创办元年。也就在这一年,农资产品价格
期刊
它的产品风靡全球,遍及美国、德国、巴西、印度、伊朗、阿尔及利亚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它雄心壮志,扎根世界各大洲,敢与强者争高下,在亚洲、欧洲、中东等地都有自己的工厂,立志让“中国制造”影响世界。  它奋力上进,将研发中心搬到硅谷,力求吸引全球最顶尖的科研人才,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它,就是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一家总部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的国有企业。  虽地处内地,但长虹一直有一颗“
期刊
四川已经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必须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汇聚资源要素,借势借力实现更大发展。要更加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带动和推进外贸转型升级。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  以“新丝路·新川企”为主题的2017第四届西部电子商务发展高峰论坛2017年9月在成都举行。此次论坛最引人关注的是发布了《2017四川企業“走出去”媒体观察报告》,解析了川企“走出
期刊
“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带给四川企业更多的机遇。四川良好的投资环境、企业自身的发展实力都再一次彰显了发展动力。面对机遇与挑战,本期特邀四川省副省长朱鹤新、四川省商务厅厅长刘欣、四川省国资委主任徐进共同探讨“一带一路”上川企的发展之道。朱鹤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其建设工作,抢抓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机遇,主动融入
期刊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  要推动数字丝路的发展,需要共建共享互联网“一带一路”生活服务平台,实施“一带一路”跨境电商计划,推动产品贸易的自由流通。在促进“贸易畅通”方面,数字丝绸之路高效推动了商品和物流领域
期刊
走出去,天地宽。  早在两千多年前,川商的足迹就沿着古丝绸之路通向世界。  步入新时代,在这条新丝路上,超过250家川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了经贸往来。  “四川要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的前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沿边不靠海的四川,把握大局大势,积极主动作为,搭建合作互動平台,强力推动川企“走出去”,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活力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构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从产品“
期刊
2017年12月1日,由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主办、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一带一路”合作深化背景下国际基建行业发展论坛在成都召开。300多名来自中国中铁、中国交建、中国能建等“走出去”先行企业代表和“一带一路”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从2016年1月亚投行正式开业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成员从最初的57个增至84个,这也表明中国全球治理能力得到了肯定。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