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用「粉碎性元素」進行品牌移植?

来源 :台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ls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商做內銷市場、進行品牌傳播時,如何通過聲音、觸感、形態、味道甚至是香氣,在消費者心中塑造獨一無二的品牌特質?
  
  多年前,一家主打産品為一次性墨水筆、打火機和剃鬚刀,名為比克(Bic)的文具製造商,決定開發新的産品線——廉價即拋型香水。這次嘗試毫無懸念的在市場遇冷,因為人們無論如何都難以將一個文具品牌與香水聯繫起來。以同樣方式遭遇滑鐵盧的還有著名的特朗普先生,他曾經嘗試用自己的影響力開創一個名爲「特朗普香氛」的香水品牌,宣稱專爲富豪人群量身打造。該品牌也早已銷聲匿跡。
  很多品牌都曾經試水開發不同品類的産品,其跨度之大令人咂舌,如今,你已經不會在聽到「範思哲酒店」或者「法拉利手提電腦」時感到匪夷所思。
  難道嘗試爲品牌開創全新産品品類是在冒險嗎?如果你在品牌移植之前只是在計畫著將logo複製到新産品和服務上,那十有八九你只能等著産品滯銷、關門大吉了。品牌移植不能僅僅依靠品牌本身的力量,傳遞品牌的核心價值,針對人們的感官打造「可粉碎性」元素,品牌移植的成功機會更大。你的品牌也在通過聲音、觸感、形態、味道或者是香氣,在消費者心中塑造獨一無二的品牌特質嗎?
  
  ●融入品牌靈魂
  提到路易威登,今天的我們已經能很自然地將這個品牌與高端服飾、鞋履、珠寶乃至文具和游戲聯繫在一起。在多年前,路易威登發佈該品牌的第一個鐘錶系列。當時,其實只要和其他産品一樣,在鐘錶上印上路易威登獨一無二的logo,忠實粉絲一眼就能辨認出來。然而別出心裁的路易威登居然採取了一個當時尚屬罕見的辦法:聯合國家品牌的力量。
  仔細觀察路易威登的鐘錶産品,你會發現上面標明「瑞士製造」,這在路易威登是前所未有的。爲了打造全新鐘錶産品的高品質感,路易威登選擇了向擁有鐘錶製造傳奇的國家——瑞士借力。此舉同樣被應用在路易威登的鞋類産品上——每一雙路易威登品牌的鞋都標明了「意大利製造」的高貴身份。
  不可否認,品牌logo的力量不可小覷,但即便最具影響力的logo都難以保證能抵禦全新産品線的風險。將品牌移植到全新品類,所要做的可不僅僅是把品牌logo複製過去那麽簡單,能如同路易威登的品牌團隊一樣,巧妙地將品牌靈魂融入每類新産品中,才能使新品爲品牌加分。
  台商在開發新産品之前需要仔細衡量:原品牌價值與新産品意欲傳遞的價值是否匹配。比如在選擇香水的時候,沒有人會選擇帶有「廉價」特質的香水,糟糕的是,這正是比克(Bic)的主打産品——一次性文具所傳遞的核心價值。商家需要讓消費者感覺到,從母品牌到新産品的核心價值移植是順暢的,甚至自然到難以察覺。
  
  ●尋找「可粉碎性」元素
  可口可樂公司在1915年設計可樂瓶的時候,要求該設計的特徵極爲鮮明,哪怕把瓶子摔得粉碎,撿起任何一塊碎片,也能判斷出是可口可樂的産品。因此,是否能讓消費者在第一時間迅速判斷出品牌——甚至在把所有的logo和其他標誌去掉之後——才是品牌特質足够鮮明的表現。
  不需要任何logo,人們甚至能够透過任何一塊産品碎片辨認出品牌,這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是對有些品牌來說卻是相當容易的。蘋果公司的産品就將其品牌特徵彰顯得淋漓盡致。據統計,自iMac電腦和iPod開始,約一半的蘋果産品用戶買遍了該公司之後推出的每一款産品。蘋果的用戶站在一台電腦前很快就能分辨出是不是蘋果電腦。
  當2010年蘋果發佈iPad的時候,無論從名字還是設計風格,人們都會認爲這是另一款帶有毋庸置疑的蘋果血統的産品,但是光名字和設計風格上的延續還不能保證這個新産品的成功,蘋果最具「可粉碎性」的元素之一是其導航系統。蘋果公司將其獨特的導航系統從電腦産品成功移植到之後的各種産品中,用戶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辨識出哪個是蘋果公司的産品。
  與蘋果公司以設計風格和操作系統有效進行品類延伸一樣,很多成功進行品類延伸的公司都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策略,它們有一些共同點:並不簡單依靠logo的力量。
  實際上,大部分這類企業恰恰選擇了脫離logo依賴的路徑——他們沒有把logo作爲聚焦點,而是運用創意和想象力找到其他方法加强與品牌核心價值的維繫。
  雖然如此,也有一些品牌純粹運用logo的力量成功進行了品牌移植。法拉利和台灣電腦製造商宏碁(Acer)合作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法拉利手提電腦。如果僅僅是將電腦外殼噴成法拉利跑車標誌性的紅色並打上logo,這台電腦可能還無法成功。在此基礎上宏碁對法拉利的品牌價值進行了深入開發:在噴漆工藝方面,將法拉利跑車專用的三層噴漆工藝用於電腦産品的外殼;法拉利跑車啓動和加速的聲音也被用作電腦程序啓動的聲音。法拉利和宏碁利用每一個具有「可粉碎性」的元素有效提升了産品溢價,成功實現了法拉利向電子類産品的延伸。
  
其他文献
土地銀行與中國銀行簽署合作協議  11月7日,中國銀行與台灣土地銀行在北京簽署《業務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貿易融資、資金拆借、資訊和人員交流等領域開展合作,共同為大陸和台資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目前,台灣土地銀行正尋求向大陸拓展業務,並一直積極尋求與中資銀行簽署合作協定。與此同時,作為合作協議另一方的中國銀行,近來與台灣當地銀行間的合作也頗為「熱絡」,中國銀行已分別與台資的彰化銀行、華南金控、中信
期刊
了解規則、轉換思維、親力親為、創新價值,一個都不能少!    大陸跟台灣不一樣,  知曉規則才能邁步!    別看大陸地域遼闊,也不是遍地黃金。就連現在如日中天的85度C,想當初也有過慘痛的教訓。  2007年12月8日,這是令85度C副總孫武良刻骨銘心的日子。這一天,85度C在大陸的第一家店在上海福州路熱鬧開幕,同業和媒體齊賀,當天就賣了4萬多塊人民幣。可是第二天就有大陸工商部門人員上門警告,沒
期刊
東莞「大麥客」、安徽銅陵台商產業園、北京前門「台灣映像」、「天下e家」的「台灣精品館」、江蘇海安「523文化產業園」,當下最夯的五大台商內銷平台,就像「五台山」,開創台商抱團出擊、攻占大陸市場的一片天。    「大麥客」:  無中生有打通自有品牌與外銷品牌的內銷之路  銅陵台商產業園:  強強聯手坐享「天時地利人和」之勢  台灣映像:  爭做北京新亮點  「天下e家」:  借力使力讓台灣精品發揚光
期刊
模式要點:集中台企優質產品、縮減流通環節和費用、大店與小店結合、實體店與虛擬電子商務互惠。  有待觀察: 大陸零售業主要攫取的是物業利潤,不需要中間批發商。這種商業文化下,「大麥客」做批發能否成功尚待觀察。但ECFA簽訂後,「大麥客」的免關稅台灣產品有一定的價格優勢,關鍵還是取決於終端消費者是否接受其產品以及接受程度。    「橫空出世」的「大麥客」,是東莞台協會因應台商轉型升級而生,是迄今為止尚
期刊
大陸家電行業的競爭,這些年一直處在白熱化狀態,原本各擁據點、互不相擾的家電業,因為一個有著「狼性」的「美的」,掀起了地盤搶奪戰,美的所到之處,哀鴻遍野。「美的」以「山寨大王」的形象成為業內「公敵」的同時,也穩穩地占據著市場老大的山頭。  但是,「美的」在霸氣暴漲、得意滿滿的時候,殊不知,他的家電「霸主」地位卻在隱隱受到一位低調「藩王」的挑戰,而且,由於「美的」這些年自毀「公信力」,在行業信譽上也遠
期刊
全家便利、統一集團、旺旺集團、宏、達芙妮、真鍋咖啡、頂新集團、麗嬰房,家喻戶曉的亮眼成績單背後,是這些品牌因地制宜、各顯神通的大陸內銷術。    打內銷市場,什麼策略最奏效?除了抱團出擊,那些一個個在大陸站住腳的企業,靠什麼殺出重圍?因地制宜、區隔市場、簡化通路、善抓商機、企業形象、人脈資源、同業及異業聯盟、資訊系統……正所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因地制宜  拓展事業版圖利器    穩紮穩打
期刊
模式要點:歷史淵源,黃金地段,頂級城市成熟而強大的消費力,憑藉大陸同胞對台灣各種美好事物的理解與喜愛,創造台商在大陸創業的最佳平台。  有待觀察: 「微縮台灣」是吸引人氣利器,但匆忙上陣的後遺症不可忽視。儘管消夏夜市彌補了寒冬蕭條的遺憾,但著眼于長遠,配套設施和服務環境的完善至關重要。    進入大陸市場多年的皇冠箱包,在國外同業大舉「進軍」中國後,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經歷了多次在商場內被外資
期刊
模式要點:瞄準「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被納入國家戰略」的政策商機,鎖定二三線城市的後發優勢,以三產(服務業)推動二產(製造業),帶動一產(農業)。  有待觀察: 內遷之路,獨闢蹊徑,加之台企聯與銅陵市政府的大力輔佐,商機可期。因前期投入較大、週期較長,能否與二三線城市的經濟成長力道契合,還有賴於內地市場的成熟和消費水準的提升。    2011年6月19日,全國台企聯與銅陵市政府簽訂了三項協定
期刊
模式要點:突破单存以油畫生產、銷售為主的模式,擁有自我設計的能力,有原創的版權;自我升級,政府給扶持;開拓國內外市場,直接對接銷售管道,建立一條基礎的、可持續的文化產業鏈。  有待觀察: 「523 」定位推動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合作。如何把大陸獨特的社會人文環境,新興的文化藝術市場和台灣的創意人才有機地融合和發揚,是「523 」面臨的主要課題。    2003 年,曾在上海房地產業收穫頗豐的台商王冉之
期刊
模式要點:利用深圳報業集團這個強大的傳統媒體轉型為通路商的契機,把台商產品整合到「台灣精品館」中,集中打造「台灣精品」整體品牌優勢,進行電子商務管道的整體行銷。  有待觀察: 借力使力,解決了台商行銷難;構思巧妙,突破傳統通路窠臼。強強聯手的背後,更需要合作共贏的智慧,以構建長久合作、和諧成長之路。    「以德立業,雙人一心」,這是黃明智、黃厚生兩位长期在深圳打拼的「黃」姓台商協會會長對於「黃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