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成全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b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儒多有贮书数十万卷且终生勤读不辍的,优者如纪昀,主修《四库全书》,青灯下不知读了几多黄卷,远过前代文人。而欧公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为首者即“吾家藏书一万卷”;苏轼任郡守时,倾心吏治,足有一年余不碰书本。以此观之,唐宋诸大家的学问,恐怕不如清儒的渊深了,可他们的文章道德,却是清儒们争相效仿而不逮的,这——似乎是一个悖论?
  古今中外的经典浩如烟海,早在庄子时就有“学也无涯”的感叹,何况信息爆炸的今天,以一人之力断断难以读尽。“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我们能从书海中攫取的,也不过如是而已。但是,即使是这一点,对我们也有着莫大的裨益——它集中地展示了圣贤们毕生总结出来的一些的对我们有用的道理。所以无论唐宋或清,有成就的文人必定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经历。不羁如谪仙,尚且要“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遑论他人!
  那——我们读书,明理,是要做什么呢?
  宋代大儒程颐说:“学问,著己而已。”
  近代大师蔡元培先生说:“学术,所以饰心也。”
  所以,是为了借助书来建立和提升“自我”这个角色的。
  我们中国人始终是重视境界的,以人格修养达到最高层为终极目的。姑且不论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境界,但仅仅靠读书,是绝对不够的。歌德曾说,才能最好于孤独中培养,品格最好在世界的汹涌波涛中形成。
  所以,在修学储能后,唐宋文人意气风发地步入了纷繁的人世,踏尽红尘后,胸中万卷才真正有了活性,与半生浮沉得来的“识”和“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双眼依旧澄澈,不过多了几许深邃。于是他们的诗文掷地作金石声。当他们回头去指点前贤时,才能真正居高临下、莫逆于心。
  反观清儒,仍旧把自己幽禁在斗室中,埋头故纸堆,潜心考据、训诂。无数人一生的成就,就是爬罗剔抉博极群书后,笺校经史或前人的文集。当他们提笔想作文时,总也跳不出前人的识见,一副俯仰随人的可怜相。这是为文化做贡献呢,还是一种迷失?
  专注于物质生活的人诚不足道,但当头脑困于连篇累牍的文字,心靈也不见得可以淡泊和宁静。书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了生命的牢笼。
  不同的时代出现如此差异自然要到大背景下溯源。作为日落前的余晖,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钳制文人学士的真性情。这真是一次无血的大屠戮——朝堂上充斥着曲学阿世之徒,其余则不敢正视当世,匍匐在前人的阴影里,亦步亦趋。就像宋玉模仿屈原,哀感顽艳有,九死未悔却荡然无存。
  想来清儒们对这一点也是有所察觉的,纪昀的一部《阅微草堂笔记》,名为消夏,实则深藏着对当世种种的喟叹。
  我时常想,在孔子那个时代,学术藏于官守,夫子和七十二门徒能接触到的典籍应该是不多的,可为什么他们能保持内心的那种简单充盈的快乐——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因为他们可以“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让生命自由地舒展,欣然地合于大道。这就是程子说的“著己”,无数后人追求终生的孔颜乐处。
  《易经》:“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句话各家注解纷纭,可我一直一厢情愿地认为,千年前,先圣凝伫,看向楼外烟雨,花开花落,一定也洞见了千年的物换星移,最终笔走龙蛇写下宏愿——愿天下——人人如龙!
  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成全。
  【作者系山东省费县实验中学高二(2)班学生】
其他文献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中“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便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在现代社会中,亲情依然会给人们带来最纯真的快乐,这快乐,便是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亲情,它如水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让人们享受快乐。  水是无形的,在手指尖划过;水又是有形的,隐藏于山川湖泊之间;水利万物。亲情也如此,它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它更是有形的,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给我们带来幸福。它是我们内心深
期刊
一、读懂材料,要全面而不是“断章取义”  既然任务驱动型作文依然是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那么理所应当遵循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求——即理解在材料整体内涵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和写作。而且,增加任务指令本身就是为了防止考生对材料进行抠话题和断章取义,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对材料理解和把握材料整体内涵的要求,其实更高。任务型作文往往在材料中出现多个人物、多种看法,它们的关系往往是相同、相反、相对、递进等等,考生必须读
期刊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 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1)古人写诗,经常运用对比手法。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对比的?  答:  (2)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叹?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期刊
■  分析散文阅读考查的句子时,应准确抓到分析的落脚点,是几个丰富含义的词语?还是复杂句中所包含的几层语意的深层次解读?又或者是落在与文句相关的前后文语境?只要抓准了落脚点,就能一针见血,又解析全面。  1.抓关键词,逐词落实,解读含义。  2.划分层次,逐层落实,解读含义。  3.联系语境,前后瞻顾,析多重义。  4.关照分值,分层表达,要点分明。  ■  1.《四堡雕版》冯骥才(2015山东卷
期刊
【选文】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①为沛主吏掾。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
期刊
只有离得远,才会更想念。就像人与人之间,如果彼此走得太近,长时间靠在一起,终有一天,感情会变得疏远。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可以让彼此都能够喘息。就像一股绳子那样,牵引着对方,虽不会靠得太近,但也不会扯得太远。  离家工作的小伙子认为“距离产生距离”,可是他并没有想过,如果没有距离,他是否还会心存对家乡的思念?呆在家里还会想家吗?那种感觉也许会荡然无存,甚至时间一长他可能会对家产生厌倦,想要去外面的
期刊
一杯清茶,盛一捧阳光。  阳光微曛的午后,读书再惬意不过,手中一本书便似乎全世界都在掌心。  打开《阅读年选》,淡淡的墨香飘入鼻间,心也渐渐沉静,徜徉于文字之中。第一篇是赫尔曼·黑塞的《树木》,他清新淡雅的语言仿佛在我的心中注入了一股自然的气息。循着他的文字,我读到了他对树的崇敬,对树的热爱,对树的赞美。他在树中寄托了思念,更寄托了希望。他说:“树木自身就是家乡,就是幸福。”诚然,树古朴而宁静,就
期刊
【试题展示】  (2013·江西南昌一模)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年轻人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不要一出现什么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就感到前景________,甚至自暴自弃。  (2)中国独特的建筑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________同属于一个体系,________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期刊
【技法梳理】  在高考考场作文中,记叙文以其生动的事件、丰满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朴实的语言往往能脱颖而出,如果再以或明或暗的线索来串联全文,无疑更能使文章锦上添花了。记叙文是靠其线索来贯穿全文的,这个线索可以将材料串连成一条主线,从而将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因此,在记叙文的写作中,确立好线索很关键,特别是在材料选好后,则要根据一定的线索,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记叙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这样,文
期刊
【例文展示】  高三学习忙,我几个月没有回家了。前天妈妈来校,闲谈中我才知道跛足爷爷过世了,心情顿时非常沉痛。虽然他不是我的亲爷爷,但像他这样的好人怎么能说没就没呢?震惊、哀悼之余,眼前不由浮现出跛足爷爷那张古铜色的脸以及刚认识他时的往事。  “老瘸子,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我瞥了一眼轻蔑地骂道。  “你骂谁呀,雪儿?”妈妈问。  我噘起嘴向左边一翘。  妈望望左边,不由得拍了一下我的头说:“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