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儒多有贮书数十万卷且终生勤读不辍的,优者如纪昀,主修《四库全书》,青灯下不知读了几多黄卷,远过前代文人。而欧公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为首者即“吾家藏书一万卷”;苏轼任郡守时,倾心吏治,足有一年余不碰书本。以此观之,唐宋诸大家的学问,恐怕不如清儒的渊深了,可他们的文章道德,却是清儒们争相效仿而不逮的,这——似乎是一个悖论?
古今中外的经典浩如烟海,早在庄子时就有“学也无涯”的感叹,何况信息爆炸的今天,以一人之力断断难以读尽。“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我们能从书海中攫取的,也不过如是而已。但是,即使是这一点,对我们也有着莫大的裨益——它集中地展示了圣贤们毕生总结出来的一些的对我们有用的道理。所以无论唐宋或清,有成就的文人必定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经历。不羁如谪仙,尚且要“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遑论他人!
那——我们读书,明理,是要做什么呢?
宋代大儒程颐说:“学问,著己而已。”
近代大师蔡元培先生说:“学术,所以饰心也。”
所以,是为了借助书来建立和提升“自我”这个角色的。
我们中国人始终是重视境界的,以人格修养达到最高层为终极目的。姑且不论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境界,但仅仅靠读书,是绝对不够的。歌德曾说,才能最好于孤独中培养,品格最好在世界的汹涌波涛中形成。
所以,在修学储能后,唐宋文人意气风发地步入了纷繁的人世,踏尽红尘后,胸中万卷才真正有了活性,与半生浮沉得来的“识”和“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双眼依旧澄澈,不过多了几许深邃。于是他们的诗文掷地作金石声。当他们回头去指点前贤时,才能真正居高临下、莫逆于心。
反观清儒,仍旧把自己幽禁在斗室中,埋头故纸堆,潜心考据、训诂。无数人一生的成就,就是爬罗剔抉博极群书后,笺校经史或前人的文集。当他们提笔想作文时,总也跳不出前人的识见,一副俯仰随人的可怜相。这是为文化做贡献呢,还是一种迷失?
专注于物质生活的人诚不足道,但当头脑困于连篇累牍的文字,心靈也不见得可以淡泊和宁静。书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了生命的牢笼。
不同的时代出现如此差异自然要到大背景下溯源。作为日落前的余晖,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钳制文人学士的真性情。这真是一次无血的大屠戮——朝堂上充斥着曲学阿世之徒,其余则不敢正视当世,匍匐在前人的阴影里,亦步亦趋。就像宋玉模仿屈原,哀感顽艳有,九死未悔却荡然无存。
想来清儒们对这一点也是有所察觉的,纪昀的一部《阅微草堂笔记》,名为消夏,实则深藏着对当世种种的喟叹。
我时常想,在孔子那个时代,学术藏于官守,夫子和七十二门徒能接触到的典籍应该是不多的,可为什么他们能保持内心的那种简单充盈的快乐——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因为他们可以“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让生命自由地舒展,欣然地合于大道。这就是程子说的“著己”,无数后人追求终生的孔颜乐处。
《易经》:“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句话各家注解纷纭,可我一直一厢情愿地认为,千年前,先圣凝伫,看向楼外烟雨,花开花落,一定也洞见了千年的物换星移,最终笔走龙蛇写下宏愿——愿天下——人人如龙!
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成全。
【作者系山东省费县实验中学高二(2)班学生】
古今中外的经典浩如烟海,早在庄子时就有“学也无涯”的感叹,何况信息爆炸的今天,以一人之力断断难以读尽。“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我们能从书海中攫取的,也不过如是而已。但是,即使是这一点,对我们也有着莫大的裨益——它集中地展示了圣贤们毕生总结出来的一些的对我们有用的道理。所以无论唐宋或清,有成就的文人必定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经历。不羁如谪仙,尚且要“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遑论他人!
那——我们读书,明理,是要做什么呢?
宋代大儒程颐说:“学问,著己而已。”
近代大师蔡元培先生说:“学术,所以饰心也。”
所以,是为了借助书来建立和提升“自我”这个角色的。
我们中国人始终是重视境界的,以人格修养达到最高层为终极目的。姑且不论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境界,但仅仅靠读书,是绝对不够的。歌德曾说,才能最好于孤独中培养,品格最好在世界的汹涌波涛中形成。
所以,在修学储能后,唐宋文人意气风发地步入了纷繁的人世,踏尽红尘后,胸中万卷才真正有了活性,与半生浮沉得来的“识”和“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双眼依旧澄澈,不过多了几许深邃。于是他们的诗文掷地作金石声。当他们回头去指点前贤时,才能真正居高临下、莫逆于心。
反观清儒,仍旧把自己幽禁在斗室中,埋头故纸堆,潜心考据、训诂。无数人一生的成就,就是爬罗剔抉博极群书后,笺校经史或前人的文集。当他们提笔想作文时,总也跳不出前人的识见,一副俯仰随人的可怜相。这是为文化做贡献呢,还是一种迷失?
专注于物质生活的人诚不足道,但当头脑困于连篇累牍的文字,心靈也不见得可以淡泊和宁静。书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了生命的牢笼。
不同的时代出现如此差异自然要到大背景下溯源。作为日落前的余晖,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钳制文人学士的真性情。这真是一次无血的大屠戮——朝堂上充斥着曲学阿世之徒,其余则不敢正视当世,匍匐在前人的阴影里,亦步亦趋。就像宋玉模仿屈原,哀感顽艳有,九死未悔却荡然无存。
想来清儒们对这一点也是有所察觉的,纪昀的一部《阅微草堂笔记》,名为消夏,实则深藏着对当世种种的喟叹。
我时常想,在孔子那个时代,学术藏于官守,夫子和七十二门徒能接触到的典籍应该是不多的,可为什么他们能保持内心的那种简单充盈的快乐——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因为他们可以“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让生命自由地舒展,欣然地合于大道。这就是程子说的“著己”,无数后人追求终生的孔颜乐处。
《易经》:“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句话各家注解纷纭,可我一直一厢情愿地认为,千年前,先圣凝伫,看向楼外烟雨,花开花落,一定也洞见了千年的物换星移,最终笔走龙蛇写下宏愿——愿天下——人人如龙!
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成全。
【作者系山东省费县实验中学高二(2)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