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丁监狱,王尔德的救赎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apple1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阅读
  【“大家”阅读】是今年《世界文化》与腾讯专栏写作平台《大家》联手打造的一档新栏目。
  互联网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却往往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锐度、温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优质原创内容,快速呈现给读者,是《世界文化》与《大家》建立合作的初衷与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家”阅读】每期将臻选《大家》所汇聚的中文圈知名学者、专栏作家的最新文章,与读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
  奥斯卡·王尔德,爱尔兰作家、诗人、剧作家,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他于19世纪80年代创作了多种形式的作品,其后成为19世纪90年代早期伦敦最受欢迎的剧作家之一。如今以其短诗、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及戏剧作品闻名,他的牢狱生涯和早逝也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把自传制成一份戏剧,的确符合王尔德“生活艺术化”的一贯信条。我读过这篇长文,不过,是《王尔德传》告诉我,在写此文时,他已经读了那么多经典。然后,《自深深处》也成了一部经典,它的非凡之处在于它的文字,更在于它让一个完全意义上的顽劣之人,变得可亲近,可想象,可感复可触。而他的挚爱,他因之而身陷缧绁的艾尔弗雷德·道格拉斯,在这篇文字里却缩小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爱人。据艾尔曼讲,王尔德陷入麻烦时,道格拉斯保持沉默,这让王尔德十分遗憾。只是,他骄傲和淡漠的性格,不允许他因此大发雷霆,这才诉诸一种完全艺术化的方法来疏通心头之堵:
  神祇几乎给了我一切。我拥有天赋、卓越的名字、高贵的社会地位、才气和智性胆略;我让艺术成为一种哲学,哲学成为一种艺术;我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事物的色彩;我所说或所做的一切让人们惊讶不已;我选择了戏剧,艺术中最客观的形式,让它就像抒情诗和十四行诗那样成为一种个人表达方式,与此同时,我拓展了它的范围,丰富了它的特征描述……我唤醒了这个时代的想象力……   这些属于王尔德标志性的自负之语;狂过后,他又道出了自己的弱点:他的爱人道格拉斯一钱不值,而他却为这个一钱不值的人用情太深,为情所役。这是他的失误,非要用现在的话说,算是“奈何明月照沟渠”。——我说王尔德是“明月”,乃是因为我在他重重的抱怨愤懑之侧,读出了一种鲜明的淡漠和疏离感:尽管昆斯伯里侯爵把他弄到破产,弄到命系南冠,他仍能毫不费力地可怜他,可怜他有那么一个让他心烦的儿子道格拉斯,并说,“我写这封信不是为了给你的心灵带来痛苦,而是想要让自己的心灵不再受苦”;尽管在信中,王尔德揭露了道格拉斯的冷酷、空虚、行为恶劣、缺乏想象力(这是最可怜的一点),他仍然在内心的记忆中,给道格拉斯留了个位置。
  现在的人从一段错误关系里醒悟,总要叨叨“我瞎了狗眼”,赌咒发誓,要么抛弃,要么贬毁那种自己一度体验着的美好恋情;然而王尔德,却拒绝了这种更为高层次的“诚实”。
  (三)
  王尔德的剧本《帕多瓦公爵夫人》,现在不太有人演了。不过,理查德·艾尔曼在《王尔德传》第十八章里,引用了其中吉多的一句台词放在篇首:
  有罪?——让那些不知道诱惑是什么的人,让那些从不曾像我们这样,曾经在激情之火上行走的人,那些一生乏味、苍白的人,简言之,让那些不曾爱过的人,如果有这样的人的话,向你投出石头吧。
  耶稣对打算处死淫妇的众人说:谁没有罪的,就请投出石头。于是众人皆退散。王尔德这里显然是化用了《圣经》里这一著名段落。谁不曾在激情之火上行走,就请投出石头——话中的力道撼动人心。不过,这毕竟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绝望的自辩。在我看来,与道格拉斯的关系,在王尔德入狱之后,才受到他多层次的反思。他在成长。艾尔曼指出,监狱教给了王尔德以谦卑,《自深深处》里不言自明地含了“谦卑”二字,他给这个词下的定义是:“对一切体验的坦然接受。”
  这不是说说而已的,且看《自深深处》中的这些话。所有憋足了劲头要写金句的人,看到王尔德就该脱帽跪拜了——他掌握了写金句的密钥:
  他写道:我因陷入一段不智的友谊,让它主宰了我的生活而自责……我是一个艺术家,我作品的质量取决于人格的增强,需要各种思想的配合协作。
  他写道:最终,一切协作的纽带,无论是在婚姻中还是在友谊中,都是交流。
  他写道: 我们时刻体会着人生的终极悖论:既想彻底自由,又想彻底服从法律。
  他写道:最大的罪恶是狭隘。不管什么东西,只要实现了就是对的。
  他写道: 爱的愉悦,如同智力的愉悦,就是体会到自身的鲜活。
  他写道: 人生的大事常常是无法解释的,它们看起来伟大,因此你才觉得很陌生。但是,人生的小事都是象征,我们易如反掌地由它们吸取人生苦果。
  他写道: 痛苦是一段长长的时刻。
  他写道: 我不是从一片朦胧坠入一时的狼藉罪恶,而是从一种美名的永恒进入一种恶名的永恒……如果生活于我是个问题(它的确如此),我于生活则更是个问题。
  他写道: 爱默生说,每个人最难得的就是做自己。这话很对。大多数人都像其他人一样过活。
  他写道: 挪走一粒原子,世界就会摇晃。
  这里面充满了悖论——悖论是世间的真相——但同时,王尔德特有的、来自艺术家的淡漠的矜持豪迈也充溢其间。所以,艾尔曼仍然把它称之为“一封情书”,并提醒读者,注意王尔德行文之“谦卑中的傲慢”。这句话也是悖论,艾尔曼不愧精研王尔德的专家,他这部传记最受好评的一点,就是以王尔德本人的思维和行文,来写王尔德的人生。
  王尔德说:“我把所有体系归结为一个措辞,把所有存在归纳成一个警句。”他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抵达了这样一个水平,在那里,生活、文学和道德彼此融汇,连续不断。经历经验的多寡,不一定能衡论人生的高下,关键要看人能否主宰自己的经验——一个游览五洲四海风光的人,未必比一个半辈子瘫在椅子上的人过得更有质量。王尔德就是掌握了生活、控制住了自己的人。他在信里谴责了道格拉斯的狭隘(“最大的罪恶”),但他既没有高喊“我觉得恶心”,也没有指责人性如此自私,而是在揭破和咀嚼了这些之后,淡淡地总结道:“我已发现,生活的秘密就是受苦。”
  (四)
  虽然他在雷丁狱中读到了想要的书,甚至有好心狱卒的看顾,这封信还是没能送给负心人道格拉斯。在他死后五年,这封信删掉了三分之一出版,“自深深处”这一标题是一位朋友取的。在狱中,王尔德不但完成了这篇自传名作,而且写下了最好的一首诗《雷丁监狱谣》。这篇作品,标志着他被监狱彻底改变,从一个颓废玩世的聪明才子,变成了一位有思想的圣徒。在他死后,一小群崇拜者鼓噪他的事迹,慢慢地让整个英国重新认识了这个怪人:人们借了《圣经》里受耶稣感化的妓女之名,将他誉为一位艺术界的抹大拉。
  我并不认为,既然王尔德不管说什么都那么精辟,对他的狂傲,旁人也就无可置喙了。其实,根据其朋友和出版商在其死后整理出的文字来看,其中不乏真正的轻浮、玩世不恭的言论。我们现在推崇的所谓“金句”,真的单条单条地读下来,很快便觉无聊了,而王尔德的警句也常常如此,有时纯属嘴硬、狡辩,比如,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一文中,就故作超脱,说“即便在监狱里,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自由。他的灵魂可以是自由的,他的个性不会被干扰”。艾尔曼评论道,这段话令人钦佩,但也“短视”,是“不堪回首”的——品尝了牢狱之苦辛后,他再也不会随便这样讲话。
  不过,他的很多警句,如果放到原先的语境里,会比表面上看去要更加深刻:他毕竟不是微博时代的140字写手。例如他说“慈善造就的恶多了去了”,乍看很无聊,每天,我们都会在网络上看到数以万计的此类轻佻的判断。然而,假如你读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知道王氏一直在批判英国固化了的体制性贫困,就会明白这句话说得有多么锐利。对此,他的爱尔兰晚辈,投身社会主义费边运动的萧伯纳,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王尔德与他的思想敌人们最大的分歧,就是对痛苦的看法。在19世纪末,科学压过了宗教,原先主宰社会心灵、俨然道德和舆论导师的牧师和道学家们都受到了冲击,王尔德看到了这一点,他鼓吹绝对的个人主义,生机勃勃,伴以小小的诡辩,认为自己必将填补那些人留下的空白。他的一个基本看法,是社会的好与坏,不在于整体的维护,而在于每个人与自己的关系:与其呼吁同情,与其鼓励爱心善举,不如鼓励每个人去培养正确的自我关系——这是让世间充满愉悦的根源所在。
  萧伯纳,还有同样爱写格言警句的同时代人尼采,都谴责痛苦崇拜:我们为什么这么虚伪,喜欢歌颂那些苦行苦事?王尔德亦然。他说,不要去赞美牺牲,因为,对牺牲和苦痛献上的赞歌,常常隐藏着侵略、屈尊俯就和自鸣得意。现代道德,就是从这种洞见里萌芽的。现代道德,提醒人们为善可不简单:“任何人都能同情一个朋友的不幸,但是,需要一种非常良善的品质——事实上,一种真正的个人主义品质——才能同情一个朋友的成功。”
  此乃王尔德唯美主义——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真谛,它激活了道德革命的诸多原则,把人从僵死的道德框架里解放了出来。我们要的是优雅,而非拘谨,为此,我们必须重视行为审美方面,审美能让我们“高级”起来。以往“尊贵”的艺术作品里所传达的所有道德,都是死去的文字。王尔德,先于比他小一轮的法国文学巨匠安德烈·纪德,提出了“最坏的作品总是出自最良好的动机”这一睿见。
  (五)
  王尔德初入监狱时,英法两边的朋友和同行为他联名签署请释信。艾尔曼说,人们都同情他,同情心抑制了人们对其“罪行”的厌恶。纪德也签了——是的,他也是个著名的已婚同性恋。纪德还去监狱里看王尔德,听他的牢骚。他们两人从1891年就认识了,保持了长时间的通信,纪德受他影响很深,可是在王尔德最后的两年里,两人的关系却远了。
  波德莱尔的一句描述,我觉得最适合王尔德:“浪荡子身上的冷漠神气是他的美的特色,这种美,来自一个不可动摇的决心:绝不受感动。可以说这是一股让人猜得出的潜在的火,它不能也不愿放射出光芒。”绝不受感动,这句话也要放在当时的语境下看:波德莱尔说的是19世纪社会风俗里,那些习惯性催人掉泪的东西,如崇高的道德,如庄严的仪式。它们都是桎梏,这种桎梏不亚于压抑人的监狱,却又不像监狱——它让人丧失了浴火重生的机会。
  艾尔曼的大书说服读者,王尔德真是一个悖论大师,不但说话睿智,也用自己的行为论证了这一点。一贯矜持冷漠、“不受感动”的他,在《自深深处》里又这样写道:“我绝不怀疑,一个人至真的时刻,是他跪在尘土里,捶打自己的胸膛,陈述一生里所有的罪恶。”
  这算是最终的救赎了,也只是停留在文字的、审美的层次里。然而,在王尔德看来,这就是艺术的生活方式,坦率而务实,按自己的意图来说、写、做,绝不可能曲学阿世,为了某种效果,比如温暖人心、制造正能量,来故意为之。我最喜欢王尔德的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们必须以非常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琐事,以真诚和故意的轻薄态度对待生活中一切严肃的事情。”——满满的都是悖论,但细想之,实在是智慧得让人无比受用。
其他文献
雾,是近地气层中视程出现障碍的一种独特的天气现象,这种天气现象是由于大量悬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造成水平能见距离变小所致。当代美国作家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1959— )曾经在其小说及散文作品中多次提到雾,从他描写雾的频率以及这些描写本身,可以看出作家有一种雾的情结。在弗兰岑的第五部长篇小说《纯洁》(Purity,2015)中,多次出场的雾,更是由一种单纯的天气现象化身为与
2016年6月22日,当今以色列文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家阿摩斯·奥兹受中国人民大学邀请再度来华访问交流,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了题为“在梦想与故事之间”的主题演讲,参加了新书《乡村生活图景》中文版首发式。以此为契机再一次引发国内阅读奥兹的高潮。  1939年阿摩斯·奥兹(Amos Oz)出生在当年英国管辖的耶路撒冷,其父母亲受到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是从俄罗斯辗转到当时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父亲博
2018年,昆汀·塔拉蒂诺以《好莱坞往事》一片,艺术地再现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好莱坞贝弗利山庄富人区的谋杀案,也引起了很多观众对这段六十年前尘封旧事的关注。塔拉蒂诺的电影只是凸现了谋杀的血腥场景,而实际过程中查尔森·曼森对自己信众实施的洗脑和精神控制则更令人毛骨悚然。在一定程度上“曼森家族”已成为美国反文化运动当中一个无法抹去的特殊文化现象,即“精神控制邪教”的代名词。曼森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和语言往往承载着创作者的亲身经历。爱尔兰作家弗兰克·奥康纳(1903-1966)在其收录于《弗兰克·奥康纳短篇小说集》(1952)中的《我的俄狄浦斯情结》让我们找到了洞悉奥康纳把现实生活与文学创作巧妙融合的极佳视角。  《我的俄狄浦斯情结》文笔洗练,语言细腻,堪称弗兰克·奥康纳的上乘之作。小说通过小男孩——拉里第一人称叙事口吻的讲述,把“我”对“母亲”的爱,
……以此而言,邓国源用他独特的造型花园来表达的对自然的见解,其实这个花园可以说又是一个经过文明加工的自然、理想化了的自然。应该反映出神力的造化,有很明显的美与丑的分界。在此的美丑不是美学上的概念,而是道德方面的概念,在邓国源的作品里,深的和黑的是衬托浅的和不可测定的背景。风景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是安逸的田园景色,而同时也会是恰恰相反的状况,至少观者有这种感觉。在他无数的“花园”构图中,邓国源让观众分享
科学新发现:一种语言的预先储备知识会改变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  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会略有不同,但这种不同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大脑处理颜色和光的不一致。最近发表于《实验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头脑中所储备的知识会左右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以阿拉伯语字母认知为内容,将实验人群分成两组,一组为阿拉伯语专家,一组为从未接触过阿拉伯语字母的人,向他们展示2000对字母,每次一
碛口古镇,黄河边上,黑龙庙的香客自古不绝。穿着时尚的男人女人,走到此处可能会烧一炷香舍一笔钱。香烟在阳光下升腾,香气充满了庙宇,虔诚的人们企望上达天庭,期冀有求必应。不知道什么时候发明了香,不知道为什么用这种形式,但想来总不是空穴来风。人知道的太少,这个世界又太奇妙,高深莫测而不可知。所以,香客做他的香客,拜偶像的拜他的偶像,最后的日子总会见分晓,无所谓先后早晚,在今天如是想。【作者】任红伏,中国
埃达·塔贝尔(1857—1944)是美国20世纪最成功的杂志作家之一。在當时那个女性几乎没有社会地位或政治权力的年代,她写了不少重要的文章。  塔贝尔曾利用自己的报道技巧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公司之一做过斗争。这家公司就是美国的标准石油公司。塔贝尔指责标准石油公司采用非法手段打击或吞并比较小的石油公司。她调查了这些非法的商业交易,并把它们写下来发表在一家名叫《麦克卢尔》的杂志上。她的报道使这些案件一
基督教与印度有着悠久而古老的联系,这种联系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1世纪。印度基督教传统认为,公元52年,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圣多马在南印度的喀拉拉邦登陆,并在那里建立了七个教堂,基督教因此传入印度。此后历经叙利亚东正教、葡萄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三个十分显著的时期,发展至今。三个时期印度因受不同特征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产生过不同的基督教艺术形式。基督教初传印度时,正值印度佛教鼎盛期,印度艺术与佛教的关系太过紧
尼古拉·普桑(1594 —1665)被誉为最伟大的学院派大师。他的《甚至阿卡迪亚亦有我在》既是欧洲丰厚的艺术土壤里结出的硕果,同时它也打上了17世纪精神的烙印。笛卡尔建立在怀疑之上的理性之思,在普桑这儿却变成了抒情诗般的浅吟——关乎个体内在性的美学之思一  16世紀后期,欧洲艺术界弥漫着浓浓的悲观情绪。人们认为像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和达·芬奇那样的天才,已经把艺术推向了最高峰。似乎在他们手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