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了解后现代主义的文艺美学就要先了解后现代主义。它是从现代主义的母胎之中孕育出来的,所以有它对现代主义的在逻辑上的反动和承续性。现代主义因为“它的内部诸多流派的松散组合的离心力以及自我发难和颠覆,加速了现代主义运动的解体。”后现代主义因为怀疑,因为解构,所以它是一种破坏的美学。那些不可表现之物,不可揭示之物,偏要去揭示。
后现代主义文艺美学特点
首先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美学的不确定性特征。后现代主义的诞生彻底颠覆了传统西方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这个世界根本的是无秩序的,混乱的,非理性的。认为世界是没有真象的,是人为的,这也是与现代主义不同的观点。后现代用意志取代了理智,用非理性取代了理性。这也与当时处于晚期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有关,福利社会下的金融危机,银行烂帐坏账的层出不穷,事实正在碎片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世界统一性的认识,对后现代主义来说是人为的,世界无所谓真伪,一切不过是现象或者是现象与想象之间的联系,一切都是文本,只有文本是真实的。
其次是后现代主义的内在性。内在性是代表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而回归“自我”的情形,这是一种心理现象和价值趋向。人放弃了对现实的超越,与所有现实的矛盾和冲突妥协。超越现实就是永远满足于现实的状态,这种无所畏惧的内在状态表现了内在性的本质。一方面是因为西方福利消费社会的产物,人们倾向于一种对精神放弃,对真善美以及终极关怀这些超越价值的追求,我们知道有关于精神、真善美以及终极关怀这些命题本身就是超越性质的。而这种倾向反映到艺术中,反映到美学中就是不再区别真善美和假丑。
第三是对深度模式的解构也称做对深度模式的削平。我们知道,哲学与理论本身就意味着深度,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就是要填平这种深度,走向大众化的趋势。现实主义的美学被认为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深度结构模式;现代主义文学被认为是以主观世界为核心的深度结构模式;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学就是以文本自身互文性为基础的平面结构模式,这是对前面两种主义的解构。这种所谓的“平面”的结构模式,就是略过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因为现象后面有本质本身是一种追求深度的模式。削平深度模式首先要在空间深度的削平,例如古典建筑美学强调整体性,强调整体的各个部门是相联系的透视关系。后现代主义美学表现的是整体现代主义的破坏,要求在多个建筑之间的联系相组成的。在这种削平深度的模式之中,有关于历史深度的削平消失,强调的是没有历史时间的现在,是一种破坏时间的联系性,在于现在维度、当下维度、原有空间的重新空间化,要求不同地域和不同空间的拼接。还有一个是解释的深度消失,后现代主义认为解释就是不相信表面现代主义,企图进入一个认为的内在意义,事物本身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它就是一种存在。阐释学的诞生就是在解释这一点,阐释学在削平深度方面可以举四个例子:(1)辩证法的削平,透过现象看本质被打破,后现代只承认现象与现象的关系。(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所认为的由表面到深层的模式,在人的意识和心理之中,最深层的是无意识,后现代认为这是多此一举,否定有这种由表及里的关系。(3)存在主义中关于存在者与存在的关系,后现代最此认为只有存在者是存在的,而没有存在的存在。因为存在者是具体的,是现象的。而存在是虚无缥缈的,是精神的。(4)所指和能指的关系。所指是言语是现象。所谓能指使指语言,包含有意义的。后现代是认同所指而否定语言,因为语言包含意义。
最后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带来的创作主体的零散化。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美学很重视审美的主体性,认为主体在当代社会紧张的生活中已经消失殆尽,人往往在追求物的过程就耗尽了。以所有构成成分的同等或然率和同等合法性为所有的世界模式,类似大同世界,这样机遇的不平等,合法性的不平等解决了。
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总结
有一个现象很有趣,“极端现代主义企图同化后现代主义,而后现代主义偏好否定、批评和革新的做法,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文化领域的难题,这也是晚期资本主义在其他领域如科技、生产和社会等领域的改革所遇到的二律背反问题之一。”我们要知道,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使现代主义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败的。“现代主义者及其乌托邦式的野心是不可能实现的”后现代主义一方面解构了真理、价值等一些传统哲学的主要概念,另一方面却又借用了传统哲学的另一些概念。我们需要不断的深化对它的认识,更好贴近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
后现代主义文艺美学特点
首先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美学的不确定性特征。后现代主义的诞生彻底颠覆了传统西方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这个世界根本的是无秩序的,混乱的,非理性的。认为世界是没有真象的,是人为的,这也是与现代主义不同的观点。后现代用意志取代了理智,用非理性取代了理性。这也与当时处于晚期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有关,福利社会下的金融危机,银行烂帐坏账的层出不穷,事实正在碎片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世界统一性的认识,对后现代主义来说是人为的,世界无所谓真伪,一切不过是现象或者是现象与想象之间的联系,一切都是文本,只有文本是真实的。
其次是后现代主义的内在性。内在性是代表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而回归“自我”的情形,这是一种心理现象和价值趋向。人放弃了对现实的超越,与所有现实的矛盾和冲突妥协。超越现实就是永远满足于现实的状态,这种无所畏惧的内在状态表现了内在性的本质。一方面是因为西方福利消费社会的产物,人们倾向于一种对精神放弃,对真善美以及终极关怀这些超越价值的追求,我们知道有关于精神、真善美以及终极关怀这些命题本身就是超越性质的。而这种倾向反映到艺术中,反映到美学中就是不再区别真善美和假丑。
第三是对深度模式的解构也称做对深度模式的削平。我们知道,哲学与理论本身就意味着深度,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就是要填平这种深度,走向大众化的趋势。现实主义的美学被认为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深度结构模式;现代主义文学被认为是以主观世界为核心的深度结构模式;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学就是以文本自身互文性为基础的平面结构模式,这是对前面两种主义的解构。这种所谓的“平面”的结构模式,就是略过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因为现象后面有本质本身是一种追求深度的模式。削平深度模式首先要在空间深度的削平,例如古典建筑美学强调整体性,强调整体的各个部门是相联系的透视关系。后现代主义美学表现的是整体现代主义的破坏,要求在多个建筑之间的联系相组成的。在这种削平深度的模式之中,有关于历史深度的削平消失,强调的是没有历史时间的现在,是一种破坏时间的联系性,在于现在维度、当下维度、原有空间的重新空间化,要求不同地域和不同空间的拼接。还有一个是解释的深度消失,后现代主义认为解释就是不相信表面现代主义,企图进入一个认为的内在意义,事物本身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它就是一种存在。阐释学的诞生就是在解释这一点,阐释学在削平深度方面可以举四个例子:(1)辩证法的削平,透过现象看本质被打破,后现代只承认现象与现象的关系。(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所认为的由表面到深层的模式,在人的意识和心理之中,最深层的是无意识,后现代认为这是多此一举,否定有这种由表及里的关系。(3)存在主义中关于存在者与存在的关系,后现代最此认为只有存在者是存在的,而没有存在的存在。因为存在者是具体的,是现象的。而存在是虚无缥缈的,是精神的。(4)所指和能指的关系。所指是言语是现象。所谓能指使指语言,包含有意义的。后现代是认同所指而否定语言,因为语言包含意义。
最后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带来的创作主体的零散化。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美学很重视审美的主体性,认为主体在当代社会紧张的生活中已经消失殆尽,人往往在追求物的过程就耗尽了。以所有构成成分的同等或然率和同等合法性为所有的世界模式,类似大同世界,这样机遇的不平等,合法性的不平等解决了。
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总结
有一个现象很有趣,“极端现代主义企图同化后现代主义,而后现代主义偏好否定、批评和革新的做法,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文化领域的难题,这也是晚期资本主义在其他领域如科技、生产和社会等领域的改革所遇到的二律背反问题之一。”我们要知道,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使现代主义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败的。“现代主义者及其乌托邦式的野心是不可能实现的”后现代主义一方面解构了真理、价值等一些传统哲学的主要概念,另一方面却又借用了传统哲学的另一些概念。我们需要不断的深化对它的认识,更好贴近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