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中“不良社会现象”的引用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择意识
  
  世界纷繁复杂,不良现象在各领域、各方面都存在,性质也各有区别。故教学过程中,须根据一定的需要应有针对性地选取,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1 切合学生实际。九年级思品中,关于“责任和选择人生道路”单元,便是与学生联系相当紧密的。部分成绩不佳的学生常把责任归咎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家长的遗传因素,就是不从自身角度寻找原因。这就需要引用“谁对自己负责”中的首要的是“自己对自己负责”的理论来分析。初三学生即将面临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的无主见,完全听命于父母;有的固执己见,一意孤行……面对这些存在于学生中的不良现象,通过讨论、点拨,同学们基本掌握了选择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既理解了课本理论,又解决了实际问题,实现了有效教学。
  2 贴近生活实际。例如资源、环境两大问题,既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教学时,所举例子与我们的生活远隔千里,难免成为空洞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其实,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不良现象也随处可见:日常生活中浪费水、电、粮食,附近化工厂随意排放污水、污气……若把这些翔实的资料引用到课堂中,结合教材加以分析,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理解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并能学以致用,自觉运用所掌握的理论来衡量平时的言行,达到“有则改过,无则加勉”之效。
  3 具有典型性。如在学习“依法治国”这一内容时,体现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案例,可以说举不胜举,但众多案例性质有区别,情节有轻重,影响范围有大小,这就要有所选择。如成克杰、陈良宇等案例具有相当的典型性,更能说明我国的法制原则,把这些案例加以分析,学生对此印象深刻,理解更透彻。
  
  二、辩证意识
  
  不良社会现象作为教学资源确有其重要价值,但在具体引用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意识,不然极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不良后果。
  1 全面的观点。对于社会现象不能以静止的观点孤立地看待,应把它放在某一特点的时间、场合来思考。故在分析不良现象时,应从多方面考虑,如当今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等现象,并非仅仅某些个人行为所致,而应认识到出现此类现象的大气候:制度的缺陷、执法力度不足、社会宣传不到位、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不高……这样的分析,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学生以全面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2 发展的观点。思品教学中涉及的不良现象:违法犯罪、社会种种不公平现象等,课堂上引用之后,许多学生对社会产生不良的感觉,甚至有人担心我们社会的发展前途。面对学生的困惑,教师有必要教会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事万物。让他们明白,某些不良现象不会永远存在下去,越演越烈的,而是会随着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实施,执法力度的加强,人们认识的深化,科技的发展等将会有所好转的。
  3 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学过哲学的都知道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质变。因而要求我们对待事物一定要掌握一个度。教学过程中,引用不良现象也须注意有一个度的问题。在举例时,应以正面事例为主。
  
  三、内化意识
  
  课堂上引用不良现象,其目的是促使学生认识其危害性,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纠正,远离此种行为,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目的能否顺利达到,这就涉及到一个内化问题,把正确的认识转化为内心认识,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思品课不同其他学科,教师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教会正确的方法,以后遇到同样的试题,学生就会迎刃而解了。而思品课有其学科的特殊性,有了正确的认识,甚至在试卷上答得那么头头是道,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否按照试题上所答的这样去做呢?不一定。如何解决这难题,唯一途径是通过组织众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感悟书本里的道理,从内心体会种种不良现象的社会危害性,逐步提高认识。并不断指导其以后的行动。使课堂的有效性真正得到兑现,顺利实现思品教学的目标。
  
  责任编辑 王 波
其他文献
一、着眼学生终身发展,整合教学内容    《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这“创造性”的外延是多么广阔无边,它教我们插上翅膀带孩子快乐地飞翔,开心地去采撷教材之外的丰硕知识之果。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中的第二课课文《升国旗》一共才三句话:“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高高升起。我们立正,向您敬礼。”教师若仅仅着眼于孩子近期的考试,那么教会孩子认读书写生字,能朗读并背诵课文就行,最多再让
期刊
素质教育的深化,正在呼唤文学教育时代的到来,文学教育就是中国儿童文学新主流阅读的发展趋向。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观察,学会驾驭文字,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笔者认为,应当走好“三部曲”。    第一步:激发兴趣——给学生一把阅读的“金钥匙”    阅读是一种独立、自立、受主体潜意识驱使的心智活动。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因此,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主动性的
期刊
与以往相比较,近年来的高考试题表现出“注重基础知识、关注知识间的联结、注重思想方法、关注学生的思考、思维的界面加宽和容量增大”等特点,如追求算理,论证、运算的书写量明显减少;不苛意追求技巧,不搞人为设置的障碍,不纠缠枝节问题……确切地说,近年来的高考命题追求数学教育的本质和精神,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有益于常规教育工作和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归真返璞,科学地搞好高中数学的教与学,已是提高高考成
期刊
2007年10月28日上午,西安市蓝海豚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楼内,突然出现了许多年轻而动人的面孔,虽然他们来自不同学校和组织,但他们都怀着对社会公益事业炽热的爱,步入这个无声的世界……  这些孩子从外表上看和其他的孩子没什么不同,一样走路,一样吃饭,一样睡觉,一样玩耍。可是他们不与其他人说话,没有眼神交流,不喜欢父母的抚爱,仿佛生活在玻璃世界中。如果没有康复训练,没有社交能力的他们将会一辈子需要别人的
期刊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要将“认知和情感表达出来并形成审美心理结构,能不拘形式地表现出感受和想象,注意展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受感动的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创作提供有利条件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不仅是对教学的要求,更反映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因此,小学儿童绘画教学应打破传统教学中众多形式化的束缚,让艺术回归自然,应引导学生从自然中感悟、积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自然感悟,闪现灵性    俗话
期刊
笔者的学校是在素有“苗木之乡”美称的一个镇上,在苗木之乡长大的孩子们,对各种花草树木有着深厚的感情:饭桌上可以听到大人们谈论有关苗木的种植、生长等,路上也能碰到一大车一大车运出去卖的苗木,田地里更是一大片一大片各种各样的苗木。因此,笔者选取了从写苗木开始,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一、意境涵泳触摸枝叶的温度    教学片段:  (八月桂花飘香,校园内外不时传来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这时带着小朋友去
期刊
新时期的中学数学教学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说,一个优秀的数学多媒体课件能充分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清晰的认知导航路径。那如何做好数学教学课件呢?    一、优化教学思想    在教学上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几何图形的变换过程直观地显示在学生眼前,为学生提供操作示范,便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更好地跟上数学学习的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然后,
期刊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都知道,生成固然重要,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高质量的“预设”。如果没有预设,课堂教学将变成信马由缰式的活动,如果预设时不留有空间,又何谈生成。因此,我认为:在呼吁大家关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同时,首先要做好预设这篇文章,即在新课程理念下备好课,以“预设”促“生成”。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目标把握求准确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它统领着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制定教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两种习惯》一文中说:“一种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语文新课标》也把“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作为教学目的之一。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觉地走进语文世界,使语文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可培养学生七个方面的好习惯:  一、爱读书的习惯。读书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人眼界开阔、心胸宽广。因此,培养学
期刊
一、培养专心“听”的习惯    任何语言材料,老师要反复示范。让学生观老师的口形,听老师的发音,看老师的体态。有些学生急于求成,没听清楚就急于说,这种习惯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无论是对语言材料的整体理解。还是对词、句、段乃至音调、节奏的把握,都要集中注意力去观察、思考,在诉诸听觉的同时,倾注激情去体验。这样,“仿真”效果会更理想。另外,课后学生要形成听录音材料的习惯,特别是听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