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书籍具有历史性,因为它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得以形成,是凝聚人类历史中各类文化的载体。伟大的前苏联作家、政论家高尔基先生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精神文明的不断向前进步,构成了不同年代的多种书籍文化和表现形式,这其中就需要设计师们与时俱进,掌握新的创作技术和运用前卫的创作思维等,增加书籍设计中的互动性、感官体验和利用新材料来设计出符合人们各类需求的多元化作品。
关键词:形式;互动性;感官;材料
书籍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信息的传递,为人们的需求而服务。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目前的语境之下,书籍设计的思想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从1980年左右到今天,书籍设计的概念从最初的以封面设计为中心,逐渐开始意识到书籍设计的主体应该是在于对书籍的整体把控,再从对装饰到设计理念的转换。在空间的概念、思维和由日本著名书籍设计家杉蒲康平提出的“书籍的五感体验”思想影响之下,书籍的设计开始意识到需使读者进入到提升感官体验的多重感官时代,同时也步入了具有人性化的设计领域。这些都需要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探寻书籍与读者之间的均衡关系,从中连通一条可以使互动行为通畅进行的道路,在基于以上的情况之下,本文将对书籍设计的表现形式进行探索、归纳和分析,其中的理论成果希望能够使书籍进行更加科学且全面的设计。
一、书籍设计的互动性
“互动”一词指双方之间产生联系且相互之间发生作用的含义,在当代这一词语已经涵盖到了设计领域。在书籍设计当中,“互动性”是指“人”和“书籍”两者之间产生关联和影响。书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性,使书籍设计超越了传统书籍设计的固态阅读形式,用新的态度与书籍交流,人们参与到书籍的内容中对整个阅读起到了主导性,不再是被动的单方面信息内容接受者。
美国书籍艺术家Julie Chen,她一直在书籍设计的互动性领域中探索,寻求制造出多种表现形式的方法。例如她所设计的书籍《一瞥》(如图1),是在她经历工作生活十余年之间的某个无意的一瞥而得出的创作灵感。书籍具有三维的立体性,由十五个立体的面构成的,在二维空间中的基础之上,融入了三维空间立体感,从多维度的视角来创作出具有空间性和立体性的书籍,在此基础之上,书籍中的每一个立面都是可以抽拉的书卡,向人们展示出她生命里一些重要事件,与读者建立起互动的关系。Julie Chen通过这样的设计方法,表达出极具个人的思想表达行为,引导人们去主动地参与到书籍的创作和对书籍的设计、内容的改变中去,设计师与读者共同对书的设计进行再创造,激发了读者的阅读热情。
二、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
随着数字时代的前进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书籍的期待已经超越了它所带来的阅读性,目前更多的是它所带来的多重感官体验,促使人们进行欣赏与收藏等一系列的行为动作。人们凭借视觉可以获得的信息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中色彩可以引起人们的多种感情和情绪,甚至会影响到人们正常生活中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感受;人们可以凭借视觉吸收物体的形态、色彩和材料等方面的信息从而输入到大脑中,而触觉将会去释放这一行为,更加直观地去感受物体所带来的一系列体验。当书籍被读者产生翻阅的动作时,便会从书的封面和内页中得到有关纸张肌理的运用、工艺的选择等感受,而这些因素都将会影响到人们阅读时对书籍潜在的印象。所以目前的书籍设计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设计,融入触觉和视觉等多重感官元素,使读者在阅读时凭借感官体验来享受书籍所带来的美好的心理感受。
著名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创作的《马克思手稿影真》书籍作品中(如圖2),设计选用了牛皮、特种纸和金属等特殊装帧材料,并且在此材料上雕刻了细致的文字内容和图案。封面的设计从观感上来说是最容易得到人们的注意力,同时在触摸之后得到的触觉感受带给读者们一些不同的心理暗示,强调了书籍设计中所想要传达出来的欧洲十八世纪的外部形态与大众对马克思主义作家的非凡风格的认识,不仅诠释了书籍的全新设计形态,同时也给读者们带来了视觉与触觉上的双重体验。
三、书籍设计与新材料的结合
在书籍设计当中对材料的运用体现在两大方面,即设计元素的所需材料和书中内容文字的载体材料。传统的书籍印刷载体还是以纸质为主,当前凭借的新材料已经成为书籍设计创新的主要门径,其中可以总结为两方面原因:首先,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在书籍设计中融入新材料的运用已经变得非常便捷;其次,人们对书籍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传统的形式材料的书籍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材料的更新,促使一些设计师们在创作中纷纷“尝鲜”,使用新材料应用在书籍设计当中,不但可以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力,同时也可以带给人们新颖的视觉体验,材料的应用与书籍内部所需传达出来的内容相辅相成,使表情达意更为贴切。
例如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生的优秀书籍设计作品《心经》(如图3),创作者在将这本书籍进行二次设计时,更多的注重了书籍设计中的外在形式和结构,同时融入了“偶然设计”。设计者在书籍的材料运用上选用了能够带给人们现代感的环氧树脂材料,这样的材料带给书籍经文中若有若无的小气泡似隐非现,从而给人们视觉上的呼吸点。同时环氧树脂材料所带来的感性色彩和质感给了人们特殊的阅读和触觉体验。另外,与《心经》原著这本编写年代久远的书籍相比,虽然编写年代相差较远,但两者却能够以全新的面貌互相和谐生存。
结语
现代书籍为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和宣传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是书籍设计的终极目的。在追寻书籍设计所要呈现的效果的同时,可以利用新的技术,增加书籍设计中的互动性、感官体验和利用新材料,使创作出的书籍作品不单单可以推动设计领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着文化知识的传播,使读者的思维与作品的内容表情达意更加切合。除此之外,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和标准,例如注重书籍的物化之美、注重历史的文化积累和书籍当中的内容需要和外部形式相统一等,凭借设计法则来灵活的客观运用,更好地融入到人们多重感官当中,使书籍设计能够更加全面且科学地进行多元化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自烈.正字通[M].《续修四库全书》第234册,2000
[2] 杉浦康平.李建中.杨晶译.发展中的书籍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
关键词:形式;互动性;感官;材料
书籍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信息的传递,为人们的需求而服务。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目前的语境之下,书籍设计的思想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从1980年左右到今天,书籍设计的概念从最初的以封面设计为中心,逐渐开始意识到书籍设计的主体应该是在于对书籍的整体把控,再从对装饰到设计理念的转换。在空间的概念、思维和由日本著名书籍设计家杉蒲康平提出的“书籍的五感体验”思想影响之下,书籍的设计开始意识到需使读者进入到提升感官体验的多重感官时代,同时也步入了具有人性化的设计领域。这些都需要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探寻书籍与读者之间的均衡关系,从中连通一条可以使互动行为通畅进行的道路,在基于以上的情况之下,本文将对书籍设计的表现形式进行探索、归纳和分析,其中的理论成果希望能够使书籍进行更加科学且全面的设计。
一、书籍设计的互动性
“互动”一词指双方之间产生联系且相互之间发生作用的含义,在当代这一词语已经涵盖到了设计领域。在书籍设计当中,“互动性”是指“人”和“书籍”两者之间产生关联和影响。书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性,使书籍设计超越了传统书籍设计的固态阅读形式,用新的态度与书籍交流,人们参与到书籍的内容中对整个阅读起到了主导性,不再是被动的单方面信息内容接受者。
美国书籍艺术家Julie Chen,她一直在书籍设计的互动性领域中探索,寻求制造出多种表现形式的方法。例如她所设计的书籍《一瞥》(如图1),是在她经历工作生活十余年之间的某个无意的一瞥而得出的创作灵感。书籍具有三维的立体性,由十五个立体的面构成的,在二维空间中的基础之上,融入了三维空间立体感,从多维度的视角来创作出具有空间性和立体性的书籍,在此基础之上,书籍中的每一个立面都是可以抽拉的书卡,向人们展示出她生命里一些重要事件,与读者建立起互动的关系。Julie Chen通过这样的设计方法,表达出极具个人的思想表达行为,引导人们去主动地参与到书籍的创作和对书籍的设计、内容的改变中去,设计师与读者共同对书的设计进行再创造,激发了读者的阅读热情。
二、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
随着数字时代的前进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书籍的期待已经超越了它所带来的阅读性,目前更多的是它所带来的多重感官体验,促使人们进行欣赏与收藏等一系列的行为动作。人们凭借视觉可以获得的信息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中色彩可以引起人们的多种感情和情绪,甚至会影响到人们正常生活中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感受;人们可以凭借视觉吸收物体的形态、色彩和材料等方面的信息从而输入到大脑中,而触觉将会去释放这一行为,更加直观地去感受物体所带来的一系列体验。当书籍被读者产生翻阅的动作时,便会从书的封面和内页中得到有关纸张肌理的运用、工艺的选择等感受,而这些因素都将会影响到人们阅读时对书籍潜在的印象。所以目前的书籍设计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设计,融入触觉和视觉等多重感官元素,使读者在阅读时凭借感官体验来享受书籍所带来的美好的心理感受。
著名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创作的《马克思手稿影真》书籍作品中(如圖2),设计选用了牛皮、特种纸和金属等特殊装帧材料,并且在此材料上雕刻了细致的文字内容和图案。封面的设计从观感上来说是最容易得到人们的注意力,同时在触摸之后得到的触觉感受带给读者们一些不同的心理暗示,强调了书籍设计中所想要传达出来的欧洲十八世纪的外部形态与大众对马克思主义作家的非凡风格的认识,不仅诠释了书籍的全新设计形态,同时也给读者们带来了视觉与触觉上的双重体验。
三、书籍设计与新材料的结合
在书籍设计当中对材料的运用体现在两大方面,即设计元素的所需材料和书中内容文字的载体材料。传统的书籍印刷载体还是以纸质为主,当前凭借的新材料已经成为书籍设计创新的主要门径,其中可以总结为两方面原因:首先,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在书籍设计中融入新材料的运用已经变得非常便捷;其次,人们对书籍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传统的形式材料的书籍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材料的更新,促使一些设计师们在创作中纷纷“尝鲜”,使用新材料应用在书籍设计当中,不但可以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力,同时也可以带给人们新颖的视觉体验,材料的应用与书籍内部所需传达出来的内容相辅相成,使表情达意更为贴切。
例如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生的优秀书籍设计作品《心经》(如图3),创作者在将这本书籍进行二次设计时,更多的注重了书籍设计中的外在形式和结构,同时融入了“偶然设计”。设计者在书籍的材料运用上选用了能够带给人们现代感的环氧树脂材料,这样的材料带给书籍经文中若有若无的小气泡似隐非现,从而给人们视觉上的呼吸点。同时环氧树脂材料所带来的感性色彩和质感给了人们特殊的阅读和触觉体验。另外,与《心经》原著这本编写年代久远的书籍相比,虽然编写年代相差较远,但两者却能够以全新的面貌互相和谐生存。
结语
现代书籍为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和宣传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是书籍设计的终极目的。在追寻书籍设计所要呈现的效果的同时,可以利用新的技术,增加书籍设计中的互动性、感官体验和利用新材料,使创作出的书籍作品不单单可以推动设计领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着文化知识的传播,使读者的思维与作品的内容表情达意更加切合。除此之外,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和标准,例如注重书籍的物化之美、注重历史的文化积累和书籍当中的内容需要和外部形式相统一等,凭借设计法则来灵活的客观运用,更好地融入到人们多重感官当中,使书籍设计能够更加全面且科学地进行多元化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自烈.正字通[M].《续修四库全书》第234册,2000
[2] 杉浦康平.李建中.杨晶译.发展中的书籍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