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特色课程群框架下的城市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_pl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當前城乡规划专业的行业发展趋势和城市保护与更新规划类课程的发展现状,结合浙江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特色课程群的教学体系,明确以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训练和教学环境为改革重点,兼顾地方发展特色的改革思路,建构以团队化、多元化、专题化、实战化和基地化为鲜明教学特点的城市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课程,形成改革方案。
  【关键词】 特色课程群;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教学体系;教学特点;改革方案
  在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城市发展已经由盲目扩张回归到理性的有机更新。城乡规划领域也有原有的以新增建设用地为对象,基于空间扩张为主的增量规划,转变为通过城市更新等手段促进建成区功能优化调整的存量规划。教育部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也将城市保护与更新列为历年专指委竞赛的主导方向。
  浙江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以“根植地方,服务浙江”为目标,紧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与城镇化新动向,聚焦“乡村规划、城市更新”两大方向,积极开展规划、教学实践,建立了以“一轴两翼”为框架的城乡规划教学特色课程体系,形成了“城镇化与区域发展规划”、“城市设计与遗产保护”、“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和“城乡规划技术与方法”四个稳定、相互支撑的学科方向(图1)。在原有“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的基础上,2016年课程名称变更为“城市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并作为轴心的主干专业课程。
  1、城市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课程的发展现状
  1.1 国内各高校相关课程现状
  根据调研分析,规划院校本科阶段的城市设计教学状况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少数传统规划优势学科院校。同济大学是国内院校中率先开设历史遗产保护方面的特色课程的学校,下设有专门的城乡发展历史和遗产保护方向,开设了专业基础理论课《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以及相关设计课程《城市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并常年与法国夏约大学等国际高校举办联合设计工坊,形成了学科特色。二是只开设相关基础理论课的学校(有规划类院校中的绝大多数),如华中科技大学在第七学期开设《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共24学时,作为规划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但是并未将保护作为单独的类型安排在设计课程中,而是作为一类命题融入城市设计或者乡村规划设计课程中。
  1.2 浙江工业大学城市保护与更新设计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我校城市规划专业为五年制,规划学科“城市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是2016年在原有“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安排在四年级上半学期。共9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18学时。但是在学科发展的大趋势下,本课程教学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第一,理论教学课时过少,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欠妥,难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相关知识。目前“城市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共计9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课时为18学时,实践教学课时为78学时。在短短18学时内,理论教学授课内容只能集中在概念阐述和内容介绍等方面。对保护规划对象的不同类型,以及其相对应的保护方法和手段,无法进行充分的阐述。学生在后续的实践设计中遇到类似问题,又需要教师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辅道,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二,实践教学命题过于单一,分析和设计手段陈旧。本课程由原有的“城市更新规划设计”化而来,在命题上有很强的延续性。任课教师队伍也相对固定。在保持了课程延续性的同时,也带来了课程命题类型单一,教学思路相对固化,教学视野不够开阔,教学手段不够多元的问题。
  第三,原有的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相关课程提供了一定设计方法的积累,但实践性不足。原有的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相关课程,隶属于“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的第二阶段课程,更加着重于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的设计以及对应规划指标的控制。相关的城市更新设计理念知识仅仅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介绍性地涉及,导致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了重课堂案例分析,少实地调研考查;重物质形态设计,轻规划理念策划;重拆建空间布局,轻项目可实施设计等诸多问题。
  第四,本课程作为新开设两年的课程,在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具有探索意义,但是课程组织与教学重点在整个学科教学体系框架下,仍需进一步整合优化。一方面,本课程作为规划专业“一轴两翼”特色课程群建设中,是处于“一轴”上核心地位的专业课程。但在实践操作中与“两翼”相关课程的联系性较弱。例如本课程与理论基础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方面,存在大量知识点重叠。但两门课程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协同关系。造成相同知识点重复讲述,而差异知识点又未能详述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本课程与“一轴”上其它核心主干课程的衔接性不够。作为“乡村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这两门核心课程之间的衔接课程,本课程在分析方法和规划手段上,没有很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城市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课程的改革思路
  传统的规划设计课程结构较多的强调纵向体系,以设计为主干层层推进,课程内容和结构在横向层面联系较少,导致授课的知识体系出行碎片化、分散化的问题(图2)。本课程希望采用“合纵连横”的思路,通过把横向的相关课程纳入进城市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课程结构,让纵向的核心设计课程,能够和涵盖了生态、文化、交通、社会等方面横向的课程体系结合起来,形成既有各自的核心课程,又有相互交叉的课程,共同支撑城乡规划专业的能力培养(图3)。
  2.1协调横向联动的团队化教学
  主干规划设计课程对应规划与设计能力的培养,与之相配套的规划理论和技术人文课程,分别对应理论与分析能力、技术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团队化教学模式促进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的横向联动,形成学科交叉渗透的培养模式。
  理论课程组主要培养学生理论与分析能力,同期开设的理论课程包括城市概论、城市道路与交通、乡土建筑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涉及到旧城更新、历史保护等不同类型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而先期开设的相关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I和、II, 城市道路与交通I等,为设计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技术人文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技术与创新能力。技术课程包括空间分析方法、数字技术等方法与手段类课程,提高学生运用最新技术分析城市问题的能力。人文课程主要涉及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课程,重点扩展学生社会人文等领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城乡环境的复杂性,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进而培养学生面对现实复杂环境进行创新思维、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上打通设计课和理论课,形成横向的教学资源整合。在内容上,理论课和技术课的内容能够为设计课所用;在教学组织上,共享课时,满足设计课程的多课时需求;在作业安排上,设计课和理论课可以共享成果,减少学生作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减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路和创新,提升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品质。比如“城市历史遗产保护规划”32学时,部分作业成果与城市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课程共享,学生完成专题报告,既是设计课程的一个专题,又是理论课程的作业,技术老师同时参与设计课程,指导学生将学习的技术应用到设计中去,设计课老师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将技术和创新内容落实到空间层面,进行具体的空间规划设计,双向对接才能保证设计教学从理论技术到空间规划设计全面覆盖,学生在此过程中才能有始有终学习完整的知识体系,既提得出想法概念又能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层面。
  2.2强化纵向衔接的设计主干教学
  城市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课程主要落实在四年上学期级。同学们经历三年级下“乡村规划设计竞赛”的洗礼,已经初步掌握了详细规划阶段调研,分析、设计和表达的步骤和方法。并且部分乡村规划设计命题也涉及到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通过分析总结上一阶段课程的利弊得失,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同时引入在城市层面,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在工作对象,概念,规范,工作范围和工作机制的差异内容,进行横向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知识要点。并在相关理论和技术课程的协同配合下,通过对规划与设计能力、理论与分析能力、技术与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培养,能够为下学期的城市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城市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课程的改革方案
  基于上述改革思路,研究针对浙江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城市保护与更新设计课程,提出对应的改革方案,以团队化、多元化、专题化、实战化和基地化为教学创新特点,将课程设置理念和专业及地方特色融入其中。
  3.1以特色课程群为框架,通过团队化协作,优化课程教学组织
  进一步梳理相关专业课程与本课程教学过程的关系,使两者的阶段相互契合,形成统一框架下的教学过程。打通理论课程与本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共享教学资源,协调教学进程组织。常规教学分为课程设计准备阶段、课程作业设计阶段、课程作业提交阶段,各阶段以不同的教学团队形式介入教学组织。例如在课程设计准备阶段,相关的“城市历史遗产与保护规划”等相关的理论课程团队,就“城市保护和更新规划设计”课程所涉及到的保护对象,保护策略,保护方法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结合,共享作业命题和作业成果。一方面增强了理论课程的应用性,也夯实了实践课程的理论基础。在课程作业设计阶段,“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数字城市规划”等技术课程团队,以最前沿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在城市保护和更新规划设计一种以更准确,高效和直观的方法,提炼场地信息,发现设计问题,进行设计表达。在课程设计作业提交阶段,不同教学团队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对课程设计成果进行指导评价,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夯实专业基础,也增进了教学团队之间的交流。同时增强“乡村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两门主干核心课程与本课程的纵向衔接。理顺不同阶段设课程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乡村规划设计”中涉及的古村落保护部分进行回顾和评价,对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在工作对象,概念,规范,工作范围和工作机制的差异内容,进行横向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知识要点。 同时通过对规划与设计能力、理论与分析能力、技術与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培养,能够为下学期的“城市设计”课程在各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3.2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拓学生专业视野
  在设计实践中,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实践教育法:采用本地或附近的地块作为课程设计选题,强调分组分工调研,利用多样多层的分析方式,采用一对一的交流与改图实践课堂模式,以适宜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要求。又如角色扮演式教育法:城市保护和更新项目,涉及到多方利益博弈,居民,开发商,企业和政府等不同群体,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城市保护和更新项目中,有不同的诉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只从规划师这一单一视角出发,只关注场地本身的历史文化和物质空间,无法真正理解和触及项目在社会,经济,政治乃至道德等方面的复杂本质, 造成教学与真正的社会实践脱节,规划无法落地。本课程教学中拟通过角色扮演,在前期调研完成后,将学生分为三组,各代表政府,开发商和社区居民三个利益主体。各组分别从政策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活等不同视角分析地块中的问题,挖掘自己的利益诉求,并由此提出该地块的发展方案与实施路径。第二阶段由三方各自陈述意见、诉求和初步构想,并展开辩论,最终在各方适度妥协,相互协调的基础上达成统一的规划原则和基本目标。最后的综合决策阶段,各组学生拆分重组,每组包含三方的不同成员。基于前期博弈成果,提出适宜可行的规划方案。通过以上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城市空间背后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并在协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动态规划的思维方法,初步具备协调矛盾和利益的能力以及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复合型的城乡规划人才奠定基础。
  3.3 通过专题化的教学训练,打通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联系
  针对城市更新对象的多样性,开展分类型专题化教育,采用多类型认知、多类型分组调研、多类型分析方法教育等方式,拓宽学生城市更新知识面,促进学思结合,以适宜培养学生的学科修养教育的要求。进一步通过不同类型的专题化快速设计训练,力求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让学生掌握城市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的基本要点和方法,强化理论教学阶段的概念理解,提升实践设计阶段的方法运用,打通理论与实践设计环节的联系。   3.4实战化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课程教学命题选择城市周边的实际场地或结合教师科研实践,力求在真实的城市环境中让学生感受研究对象。并在现场调研中,尽量贴近生活,与居民进行近距离接触,了解各相关利益方的诉求。在现场调研、方案沟通反馈等阶段,通过空间调查、社会调查等多方面的实战调研,使学生掌握更多现状调研的方法,培养学生尊重现状、了解民生的科学态度,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5基地化的协同培养,强化学生实践适应能力,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兴趣
  与学校、协同中心、学院等签约的实践基地、战略合作单位相结合,积极参与基地科研活动或城市更新竞赛活动,采用集团参与形式,自由参与科研活动,课内与课外全方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搭建学校、企业、地方等多主体协同的培养平台,依托地方政府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设计选题,依托设计院进行联合指导,方案评图采用教师、企业、地方等多方参与的评图机制。经过多方协作的选题及作品审核,在学术上具有前沿典型意义,在实践中兼具现实操作意义。
  综上 ,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为样本,通过设计城市保护与更新设计课程改革方案 ,尝试形成适应当前新工科发展趋势且相对系统科学的城市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课程体系及核心教学内容,助力培育具有广阔视野和扎实基础知识、能够适应当前行业发展态势和紧跟知识全球化步伐的浙江特色城乡规划专人才。
  结语:
  研究提出针对城乡规划专业城市保护与更新规划课程的改革思路及对应方案,尝试解决浙江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城市保护与更新规划课程的现存问题。一方面,在改革方向注重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双更新,适应新工科前沿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一方向与目前该课程存在的教学理念及内容陈旧的问题相对应。另一方面,课程教学由单一课程转向系统课程群,实现课程的体系化和内容的系统化,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同时,研究在应对专业发展新形势和当前存在问题的过程中,注重与浙江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特色相结合,在具体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方面将具有浙江特色的城市发展实践,在讲授过程中进行关联,并在课程的调研与任务实践安排中进行集中体现,充分践行“根植地方,服务浙江”的办学目标,由此也构成了本次课程改革研究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常青.瞻前顾后,与古为新:同济建筑与城市遗产保护学科领域述略[J].时代建筑,2012(03):42-47.
  [2]王海卉.情境式教学与规划认知—一次规划理论教学的尝试[M].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3]郭亮,黄亚平,贺慧.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M].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4]黄亚平.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拓展与改革—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办学30周年的回顾与展望[J].城市规划,2009(09):70-73.
  [5]邱建,崔珩.我国城市规划教育起源的探讨—兼述朱皆平教授教学思想[J].城市规划,2012(10):75-80.
  [6]袁媛,邓宇,于立,等.英国城市规划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及对中国的启示—以六所大学为例[J].城市规划,2012(02):61-66.
  [7]彭琳,赵立珍.适应地方人才需求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优化与改革—以福州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为例[M].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8]陈征帆.论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素养及教学模式的应变[J].城市规划,2009(09):82-85.
  作者简介:
  陈怀宁(1976.10-),男,硕士,助教,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研究方向:城市设计,建筑设计。
  教改课题:特色课程群框架下的城市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G201813)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 高支模施工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项目, 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要求比较高, 如果控制不当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文章对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和安全控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并对操作要点进行了探讨, 施工质量达到了预期要求, 值得类似工程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安全;高支模施工  1、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的总体技术要求  高支模施工的建筑材料和核心构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大量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其中,BIM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先进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设计中,能够对建筑工程设计进行全面优化,进而能够为建筑工程施工提质增效夯实基础。本文先是具体分析了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优势,后结合建筑工程设计探讨了BIM技术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工程设计;优势;应用  现如今,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使得建筑
期刊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日益提高,在精神上追求的一种健康、愉快的并富有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本文以桂林阳朔为例,分析了全域旅游视域下的民宿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民宿的设计要拥有属于自身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符号,然后根据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别开生面的改造,提升阳宿民宿环境,增加游客居住环境的居住感、互动感与体验感,在尊重桂林的地理环境以及地方文化传
期刊
【摘要】现代交通建筑逐渐从过去的单一功能向多元化功能转变,随着我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交通建筑成为多种元素的结合体。绿色环保作为国家提倡的发展原则,近些年来在交通建筑设计中得到了推广应用。文章主要针对绿色交通建筑的创新设计展开探究。  【关键词】绿色交通建筑;创新设计;绿色环保  近些年来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交通建筑设计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交通建设项目不断增长,在交
期刊
【摘要】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属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产物,开发目的与规模都需要适应城市的发展情况。近年来,我国交通阻塞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为地下交通轨道与地下空间建设发展飞速,地下空间商业化开发利用愈发的重要,可以把地上商业等功能转移到地下,还能够腾出大量地上空间,确保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提高城市发展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城市化;地下空间;商业开发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地下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城市品质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资源紧张、土地资金不足的问题。从而城市土地储备工作对于缓解城市土地资源压力、优化配置城市土地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城市土地储备工作展开了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城市土地储备工作;重要性;思考  1、前言  城市土地储备工作主要是针对城市土地资源和城市土地储备资金而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实
期刊
【摘要】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随之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而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能够很好的调节人们的身心健康,为人们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为了促使未来得以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加强设计,进而才能保障建筑行业的稳健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建筑设
期刊
【摘要】阐述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内容,探讨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点。根据实际情况,探讨了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和注意事项。旨在优化和发展地质勘查技术,提高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查的精度,提高我国水文地质勘查水平。  【关键词】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查;问题分析  1、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查的基本内容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探工作最终需要以报告的形式呈现,这对项目的
期刊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设计和施工人员也在逐渐思考如何通过建筑结构和施工技术的创新,使建设项目更加符合现代建筑的需要。钢结构不仅可以构成建筑的主体骨架结构,而且以其轻便、稳定的优点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在许多高层建筑中,为了减轻建筑本身的重量,用钢建造网状结构成为首选的施工方案。钢结构可以根据建筑方案的实际需求,加工制作为不同的结构形状,其稳定性与灵活性更强,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
期刊
【摘要】伴随着时代进步推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工程建设数量日益增加,给建筑行业带来严峻的挑战。工程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其内容包括投资、风险、质量等各方面的机制,由于我国建筑企业在改变时,内部机制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使建筑行业管理更加混乱。本文从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表述,并对存在问题的相应解决策略进行探讨,意在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保证施工顺利完成。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现状;控制措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