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无论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上,还是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都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
一、 积累词汇
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怎样让那些毫无生机的方块字吸引住学生幼小的心灵,让他们体味到书中的妙处呢?这就要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入手了。首先,创设读书的氛围,推荐并鼓励孩子读好书,把读书中遇到的好词、佳句、优美的段落都记下来;其次,在班级中开展美词佳句交流活动,同学间进行信息互换;再次,教师应注意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与学生同读一本书,同述一本书,然后共同把书中好的词句摘下来写在卡片上进行有效的记忆;最后,及时奖励那些将积累到的好词佳句正确使用到作文上的同学。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早在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显然,人们已经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拧为一体,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 挖掘读写结合点
1. 从词句入手。要使学生“满腹经纶”,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水》这一课时,我觉得“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这句话的中“滑过了”一词用得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换词的方法,体会“滑过了”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滑过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流过了”“淌过了”之类的词语?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滑过了”一词写出了水流过“我们”身体时的美好感受,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平时是多么缺水,多么渴望水。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准确。这样,学生写作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运用上一些好词语。
2. 从标点入手。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者想象。如六年级上学期中的课文《安塞腰鼓》这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在这一段话中有一个省略号,对于这个省略号千万不能轻易放过,因为在这些看似“无”的空白之处,实际上却存在着极其丰富的“有”。抓住这个符号,让孩子也来当当作家,充分展开想象: 安塞腰鼓的美和闹还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学中抓住这一切入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想象,同时又深化了主题。
3. 从典型段落入手。在课文中,有许多可以让学生模仿的段落。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段落展开读写结合。例如我们的经典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不管从整篇课文来看,还是从各小节来看,都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的写作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结束后,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提了两个问题:①本篇课文是围绕文中的哪一句话来写的?②课文第2、3、4自然段,作者是分别扣住哪句话具体描写的?学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我也想请你们来试一试,当当小作家,观察一下我们学校里的月季花,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看看这些月季花的花瓣、花蕾的形状、颜色,闻闻它们的味道,再以“月季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呀!”为总句,按照观察顺序把月季花的形、色、味具体地说一说。学生有例子模仿,把这些月季花写得非常的生动、美丽。我想通过这样的练习,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作文难关不攻自破。
4. 从结尾入手。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的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学习了《公仪休拒收礼物》之后,学生明白了公仪休清明廉洁的崇高品质,教师可以启发:如果下次再有人给公仪休送鱼,子明又会怎样说和怎样做呢?让学生受到启示之后进行想象作文。
三、 进行仿写
1. 仿词句。如《世界多美呀》一课中有个词语“蓝湛湛”,我让学生仿写几个ABB式的词语,话音刚落“白花花、绿油油、红彤彤、红扑扑……”一个个词语就从孩子们口中喷涌而出。在教学《秋游》一课时,其中有一个句子:“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我便要学生按照这个排比句进行仿写。首先说明排比句的句子结构要相似,语气要一致,例如课文中的“有的”“干什么”显得句式很整齐。而在教学《黄果树瀑布》时,其中有两个句子:“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指导学生仿写形象恰当的比喻,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较好地积累了句子。等学生有了一定的模仿能力后,再让学生仿写课外的。
通过读、听,再到仿。学生的想象能力一下子就发挥出来了。仿写是训练语言表达的重要方法。仿写学到家,可大大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力。
2. 仿段落。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进一步夯实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设置悬念、渲染气氛的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中,学习总括全文、提升思想、前后照应、令人回味的结尾技巧。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文中对老人的外貌描写:“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第一处的外貌描写让我们感受到老人衣着的简朴,而第二处的外貌描写可让读者更清晰地看清老人的外貌。可见外貌描写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方面的作用。仿照这一段,让学生对不同的人物加以描写。再如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仿照这首诗的第2~6节学写一到两节诗,都是以“我们爱你——”开头。很多学生能够很好地写出了对祖国的赞美的诗句。可见,时刻注意抓住文本空白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增强了感受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 仿思路。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指导学生模仿、借鉴好的、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培养自己的写作思路,掌握写文章的“格”。如《黄果树瀑布》一课较好地体现了按作者的游览顺序写参观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时我让学生按地点的转换顺序来描写一处景物,很多学生就用了“走进公园、来到小桥旁、坐在凉亭里”这样的顺序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还有《莫高窟》一课的写法非常明显地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来学习课文的写法,然后让学生按总分总的结构写一个景点。因此,我们平时要严格按照文体写作要求进行训练,熟练地掌握每一种文体写作的“格”,就可以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轻松愉快地进行表达实践。
四、 进行续写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假如教师引导学生续写故事,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如在学习了《狼和小羊》后可以引导学生写狼扑向小羊后会怎么样,有什么结果;学习了《狐狸和乌鸦》后可以写《狐狸和乌鸦2》,想象狐狸再次碰到乌鸦后会怎么做,怎么说,而乌鸦又会怎样,等等。这样的练笔可以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统一,又可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作者简介:江苏省高港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一、 积累词汇
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怎样让那些毫无生机的方块字吸引住学生幼小的心灵,让他们体味到书中的妙处呢?这就要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入手了。首先,创设读书的氛围,推荐并鼓励孩子读好书,把读书中遇到的好词、佳句、优美的段落都记下来;其次,在班级中开展美词佳句交流活动,同学间进行信息互换;再次,教师应注意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与学生同读一本书,同述一本书,然后共同把书中好的词句摘下来写在卡片上进行有效的记忆;最后,及时奖励那些将积累到的好词佳句正确使用到作文上的同学。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早在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显然,人们已经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拧为一体,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 挖掘读写结合点
1. 从词句入手。要使学生“满腹经纶”,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水》这一课时,我觉得“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这句话的中“滑过了”一词用得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换词的方法,体会“滑过了”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滑过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流过了”“淌过了”之类的词语?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滑过了”一词写出了水流过“我们”身体时的美好感受,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平时是多么缺水,多么渴望水。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准确。这样,学生写作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运用上一些好词语。
2. 从标点入手。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者想象。如六年级上学期中的课文《安塞腰鼓》这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在这一段话中有一个省略号,对于这个省略号千万不能轻易放过,因为在这些看似“无”的空白之处,实际上却存在着极其丰富的“有”。抓住这个符号,让孩子也来当当作家,充分展开想象: 安塞腰鼓的美和闹还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学中抓住这一切入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想象,同时又深化了主题。
3. 从典型段落入手。在课文中,有许多可以让学生模仿的段落。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段落展开读写结合。例如我们的经典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不管从整篇课文来看,还是从各小节来看,都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的写作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结束后,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提了两个问题:①本篇课文是围绕文中的哪一句话来写的?②课文第2、3、4自然段,作者是分别扣住哪句话具体描写的?学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我也想请你们来试一试,当当小作家,观察一下我们学校里的月季花,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看看这些月季花的花瓣、花蕾的形状、颜色,闻闻它们的味道,再以“月季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呀!”为总句,按照观察顺序把月季花的形、色、味具体地说一说。学生有例子模仿,把这些月季花写得非常的生动、美丽。我想通过这样的练习,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作文难关不攻自破。
4. 从结尾入手。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的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学习了《公仪休拒收礼物》之后,学生明白了公仪休清明廉洁的崇高品质,教师可以启发:如果下次再有人给公仪休送鱼,子明又会怎样说和怎样做呢?让学生受到启示之后进行想象作文。
三、 进行仿写
1. 仿词句。如《世界多美呀》一课中有个词语“蓝湛湛”,我让学生仿写几个ABB式的词语,话音刚落“白花花、绿油油、红彤彤、红扑扑……”一个个词语就从孩子们口中喷涌而出。在教学《秋游》一课时,其中有一个句子:“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我便要学生按照这个排比句进行仿写。首先说明排比句的句子结构要相似,语气要一致,例如课文中的“有的”“干什么”显得句式很整齐。而在教学《黄果树瀑布》时,其中有两个句子:“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指导学生仿写形象恰当的比喻,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较好地积累了句子。等学生有了一定的模仿能力后,再让学生仿写课外的。
通过读、听,再到仿。学生的想象能力一下子就发挥出来了。仿写是训练语言表达的重要方法。仿写学到家,可大大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力。
2. 仿段落。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进一步夯实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设置悬念、渲染气氛的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中,学习总括全文、提升思想、前后照应、令人回味的结尾技巧。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文中对老人的外貌描写:“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第一处的外貌描写让我们感受到老人衣着的简朴,而第二处的外貌描写可让读者更清晰地看清老人的外貌。可见外貌描写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方面的作用。仿照这一段,让学生对不同的人物加以描写。再如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仿照这首诗的第2~6节学写一到两节诗,都是以“我们爱你——”开头。很多学生能够很好地写出了对祖国的赞美的诗句。可见,时刻注意抓住文本空白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增强了感受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 仿思路。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指导学生模仿、借鉴好的、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培养自己的写作思路,掌握写文章的“格”。如《黄果树瀑布》一课较好地体现了按作者的游览顺序写参观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时我让学生按地点的转换顺序来描写一处景物,很多学生就用了“走进公园、来到小桥旁、坐在凉亭里”这样的顺序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还有《莫高窟》一课的写法非常明显地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来学习课文的写法,然后让学生按总分总的结构写一个景点。因此,我们平时要严格按照文体写作要求进行训练,熟练地掌握每一种文体写作的“格”,就可以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轻松愉快地进行表达实践。
四、 进行续写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假如教师引导学生续写故事,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如在学习了《狼和小羊》后可以引导学生写狼扑向小羊后会怎么样,有什么结果;学习了《狐狸和乌鸦》后可以写《狐狸和乌鸦2》,想象狐狸再次碰到乌鸦后会怎么做,怎么说,而乌鸦又会怎样,等等。这样的练笔可以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统一,又可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作者简介:江苏省高港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