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文人隐士画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494895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隐士可以说是一种很特殊的群体,也是中国历朝历代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遍观中国美术发展史,不难发现,在画史上起到至关重要影响的往往都是那些隐士型画家们。本文旨在通过对文人隐士这种特殊文化群体的内在分析,从而认识到隐士及其思想对中国画品和画风上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隐士 逸 逸品
  
  一、隐士文化
  
  谈到隐士文化,我们先看看何谓隐士?顾名思义,也就是隐居起来的“士”。《南史·隐逸》谓隐士:“故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1]《宋书·隐逸》谓:“<易>曰:‘天地闭,贤人隐。’”[2]这里的“含贞养素”、“贤人隐”等,都说明所谓“隐士”,即是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的人。再看另一种称谓“处士”,《辞海》释:“古时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3]当然也就是隐士了。《荀子·非十二子》曰:“古之所谓处士者,圣德者也,能静者也,修正者也,知命者也,箸是者也。”[4]
  中国之隐士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可谓历史久远。相传隐士许由为躲避尧的让位而逃往箕山隐居;商末孤竹国君之二子伯夷、叔齐,因阻谏武王伐纣未果而隐于首阳山。至春秋、战国之乱世,更有许多逸士高人隐居不出。其实,我们今天从史书上所看到的隐士不过九牛一毛,因为真正的隐士,自然是隐姓埋名而不愿为世人所知的,如果世人都知道了,又何谈“隐”字呢?南怀瑾先生就说:“假使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就会感觉到一件事很古怪:学问越高,道德越高的人,多半是退隐了,不愿出名,乃至于最后隐姓埋名,连自己的真姓名都不要了。”[5]比如众所周知的汉留侯张良的老师叫黄石公,而黄石公只是一个代号,其真姓名是什么?就没人知道了。这即是典型的道家隐士思想,淡看名利,飘然于世外。宋代陆放翁就有诗道:“志士栖山不恨深,人知已是负初心。不须更说严光辈,直自巢由说到今。”[6]因此,按陆游之意,那些让人知道姓名行踪之隐士,其“隐”的思想并不彻底。或许想留美名于世,或许本就有用世之心。如西汉初之“商山四皓”,自秦时隐居几十年,四人都年近百岁了,却又被吕后请出辅佐太子,以反对刘邦另立其宠爱的戚姬之子如意。还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庞统等人,也是暂隐于乱世以待有机会用世之时机。当然,也有《三国演义》所记诸葛亮之好友如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司马徽以及其后之“竹林七贤”等,虽留名于世,却也是性情洒脱,高迈不羁的逸士高人。
  
  二、逸的真义
  
  讲了那么多,但本文的重点之一其实还是在“隐逸”二字上。特别是“逸”字,其本意何指呢?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逸,失也。从辵兔,兔谩託善逃也。”[7]《说文诂林·群经正义》释为:“佚,佚民也。……佚而不反,亦往往以佚为逸。如《论语·微子》:逸民,夷逸。”[8]《康熙字典》释“逸”为:“逸也,遁也”之义。[9]综以上解释可知,“逸”的古义基本都是有“离去、遁去”之义。当然,在古代不少的文献中,“逸”字的含义是很丰富而微妙的。特别是与其他字相配使用时,就更不能为其原始意义所涵盖的。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有“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此处之“逸”即作“超过”解了。再如《汉书·成帝记》:“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息。”[19]则意为“安逸,闲适”。由此可知,“逸”既有“离去、遁去”,又有“安逸、闲适”之意。那么,我们再把“隐”与“逸”合在一起来看,就不难发现,“逸”本就有“隐”之义,而“隐”更强调了“逸”。两个字合在一起来形容文人处士,就愈显其隐遁而安逸,飘然而出世之妙境了。
  无论“逸”作那种解释,在今天看来,这几种含义都与中国知识分子的那种特殊的处世态度——隐逸,有着深刻的关系。而且,在中国文人隐逸思想之于其绘画创作过程中,文人的这种心态亦不断地为自己的绘画创作提供特定的价值尺度和趣味标准,并试图建立其相应的图式系统。下面,我们就“隐逸”与“逸品”的内在联系作简单的分析。
  
  三、文人隐逸思想与逸品之内在联系
  
  在中国绘画史上,“逸品”对于文人画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甚至可以这样说,自从有了文人的参与,绘画品评中才有了“逸品”一格。那么,“逸品”对于文人画,特别是对于具有隐逸思想的文人画家或隐士画家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以“逸”之相应词汇用之于对文人或艺术的品评,最早应见于魏文帝曹丕之《与吴质书》中:“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10]这里的“逸气”是曹丕评刘祯(字公干)之文风“豪迈不羁”之意。如元代倪云林“聊写胸中逸气”,大意相近也。
  “逸品”明确用之于绘画并有较详细之论述的,应始自中唐绘画理论家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其于神、妙、能三品之外另立“逸品”,虽没有明确给出其定义,但在评论列入逸品中之三位画家时,等于给出了逸品之定义。其论逸品画家为“……不知何许人,亦不知其名,性多疏野”、“落脱不拘俭,不知王公之尊重”等。论他们的画为“即以墨泼,……或挥或扫,或浓或淡,随其形状”、“皆一点一抹,……物势皆出自然”等。最后总结三人共同特点为“非画之本法,……前古未之有也”。由以上可得出這样的结论:第一,朱景玄所列三位逸品画家都是真正的隐逸高士;第二,三人皆以水墨为主率性作画;第三,所谓“非画之本法”就是说大不同于前代或当时之画风(画工之画)。第四,以朱景玄所论,其逸品其实是一种“放逸”或“野逸”之逸。
  宋初之黄休复论“逸格”曰:“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11]以黄休复所论“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其实还是朱景玄所论之野逸、放逸。文人画从宋之发展至元之大盛,特别是元代大量具隐逸思想的逸士隐者的参与,从理论到绘画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正是由于宋元以来文学与绘画的不断结合,以及统治者在文艺环境方面的宽松态度,从而使文人,特别是元代文人隐士能以轻松适意之情将其超然物外的逸士心态充分体现在其作品之中,从而在客观上也就促使绘画之“逸品”韵味更加理性和成熟。明代唐志契就总结元代文人画风之特点,将“逸品”之性质进一步细化:“盖逸有清逸、有雅逸、有俊逸、有隐逸、有沉逸。逸纵不同,从未有逸而俗,逸而模棱卑鄙者。”[12]由此可知,随着文人隐逸思想之于绘画的影响,唐志契所谓“逸品”之实质,已不再是朱景玄和黄休复所谓的“野逸”、“放逸”之“逸”,而是笔墨更趋于成熟,淡雅自然、悠远之“清逸”、“隐逸”了。
  从历代画评所录之逸品画家来看,竟全都是隐士画家或具隐逸思想的文人画家。如首次列入逸品的三位画家王墨、李灵省、张志和都是隐士。孙位也是隐士。“元四家”就更不用说了。
  总以上所论,可以这样说,文人画家或具有隐逸思想的文人之作品不一定能入逸品之列,但凡是入逸品之列的画家则必定是具有隐逸思想的文人隐士型画家。再从“逸”之本质上看,正如唐志契所言:“逸纵不同,从未有逸而俗,逸而模棱卑鄙者。”况且,就前文对于“逸”之解析,“逸”本身有“隐也、遁也”之义。也就是说,从文人画范畴来讲,隐与逸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而有内在联系之词,也是文人隐逸思想所最终追求的最理想之审美境界。
  因此,就文人隐逸思想与逸品之联系来看,在某种意义上说,二者是互有因果的一对统一体,也是文人隐逸思想用之于绘画的一个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陈传席.西山论道集.江苏美术出版社,第45页,2004年1月第1版.
  [2]同上.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852页,2000年1月第1版.
  [4]章诗同注.荀子.上海人民出版社,第50页,1974年7月第1版.
  [5]南怀瑾著.论语别裁(上册).复旦大学出版社,第402页,2006年12月第3版.
  [6]南怀瑾著.论语别裁(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第64页,2006年12月第3版.
  [7]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中州古籍出版社,第380页,2006年10月第1版.
  [8]邓乔彬著.中国绘画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第223页,2002年3月第2版.
  [9][清]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404页,1985年12月第1版.
  [10]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475页,1997年7月第1版.
  [11]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六朝—元卷).河北美术出版社,第202页,2002年6月第1版.
  [12]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明清卷).河北美术出版社,第220页,2002年6月第1版.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主要从结构主义分析出发发掘文中的父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学主题:失落—寻求—失落。正是父女二人对彼此认同的鲜有一致深化了这一主题,父亲经历的是从获得到失去的过程,而女儿却是失去到获得的过程。同时本书揭示了哈代的宿命论,即社会秩序和自然法则对命运的操纵。  关键词:结构主义 失落——寻求——失落 命运    《卡斯特桥市长》是哈代的七部“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第四部,这部小说以其结构的曲折复杂,
期刊
摘 要:本文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成功地探索出运用STS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本文更详细具体地阐明了STS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系,总结出STS教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地理新课程 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STS教育    引言    海南使用新课程实验教材已进入第四年,2007年全国又有不少省市也
期刊
摘 要:游侠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群体,为数不多,但却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乐善好施,张扬洒脱,鄙薄财物,对身外之物抱以忽视和超脱的态度。但是他们桀骜不驯,唯我独尊,意气用事,轻视生命,对异己者任意杀戮。他们的种种行为不符合当时的礼法和道德观念,所以一直游离在社会的边缘。班固的《汉书·游侠传》就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群侠图。  关健词:古代 游侠 边缘群体    游侠在中国古代人数并不
期刊
在很多学校都有住读学生,对住读生管理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它涉及宿舍的硬件环境,管理制度的完备,教师对制度的落实等诸多问题。如何在学校现有的设施制度基础上对住读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培养适应社会、有创造力的人才是各个学校重点思考的问题。  前辈先哲提出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要具有“真心,耐心,细心”,才能把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这也是现在教育的至理名言。笔者认为可以把这归结为“爱心”
期刊
摘 要:“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使教育趋向和谐化发展,笔者进行了探索,效果颇佳。现与同行共享。  关键词:学校 教育 爱 和谐    学校教育要获得更好的效果,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十分重要的,而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这种沟通、交流的核心。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平时教师就需要采取多种渠道,运用各种各样富有创造性传递爱的方法,走进学生的内心。教育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要让学生对所受的教
期刊
摘 要: 网络的诞生,提供给人类一个截然不同于现实的虚拟空间,而该虚拟空间的形成,标志着人类一种新型生存方式的产生。在虚拟网络社会生存,个体只有依靠语言才能表达自己,言论他物。这种因网络人而产生,却又淋漓表现网络人的语言所透射的正是网络人区别于现实人的个性生存。本文试从精彩纷呈的网络语言呈现中展开对网络时代个性化生存形式的探讨。  关键词: 网络语言 生存 网络人 个性    电脑网络社会的规模化
期刊
摘 要: 2001年9月义务教育7—9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开始实验,现在对新课标从5个方面进行分析:数学课程内容结构、组织、呈现上的设计;课程目标的设计;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使用计算器的问题;经历新课标的学生的优势。  关键词: 数学课程标准 进展 问题 分析    引言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新课程2001年9月在3
期刊
摘要:本文对三百多名高中生的早餐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存有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合理的饮食制度和营养知识的缺乏以及教师对学生早餐营养忽视等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而这些新的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上体育课的态度以及教学效果。怎样使学生的早餐吃得很安心,作为体育教师要利用理论课时间向学生传授营养与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学会健康地运动,在运动中获得健康的身体。  关键词:学生 早餐 体育课 健康
期刊
摘 要:真正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现代化的教育迫切呼唤学生的参与,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获得满足,获得快乐,获得兴趣,获得动力。  关键词:教学活动 授渔 还学生一片自由空间    让我们先来观看发生在课堂上的两个小片段:  片段一:在抽背《郑人买履》时,一位学生低头沉思,跟不上节拍滥竽充数,问他为什么,他说:“没兴趣。”另一位学生则伏在桌上小睡,有时无精打采地在书上乱涂乱画。随即,我在班上
期刊
摘 要:本文比较了中英诗歌的音韵,以《迢迢牵牛星》的翻译为例,说明以翻译美学中的审美观照和动态模仿理论作为指导,有助于实现古诗英译中音韵美的转换。  关键词:音韵 翻译美学 审美观照 动态模仿 《迢迢牵牛星》     一、中英诗歌音韵比较    音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汉字字音的声、韵、调。”英语中与其对应的概念是“Rhyme or Rime”。音韵是诗歌韵律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体现了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