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灯时分

来源 :小天使·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qz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觉得城里的元宵夜有點过于热闹,热闹得让人几分迷失之感。在街上转了一会儿,就急切地往回赶。可是热闹是躲不脱的。紧紧地关了门窗,热闹还是不可阻挡地挤将进来,让人无可奈何。就索性站在阳台上,面向老家出神。
   岂料身心就一下子踏实下来。
   那是因为有一片火苗在心里展开。
   老家的元宵夜没有汤圆,也没有眼下这绚丽多彩的华灯和开在天空的一树树银花,更没有震耳欲聋的炮声和比肩接踵的人流,而是一片夺人的宁静,活生生的宁静,神一样的宁静,似乎一伸手就能从脸上抓下一把来。
   那宁静,是被娘的荞面灯盏烘托出来的。
   那灯盏拳头一般大,上面有一盏心,可盛得一勺清油。捻子是半截麦秆上缠了棉花。夜幕降临时分,几十个灯盏便被点燃,端到当院的月光中,先让月神品赏。如果没有风,几十尾灯焰静静地在乳样的月光中泊着,那种绝尘之境,真是用文字难以传达的。
   赏完月,灯盏便被分别端到各个屋里。每人每屋每物,都要有的。包括牛羊鸡狗、磨子、水井、耕犁等。让人觉得天地间的所有物件连同呼出的气上都带有一种灵性。似乎耕犁磨盘它们不时会扯着你的手跟你攀谈几句。那时谁也没有问为什么要给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点灯,只觉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不应该了,而生命不正是一种“应该”吗?现在想来,这其中包含着多么朴素多么深厚的善和美,连同真啊。
   在给家里养了多年的老黄牛的槽上放灯盏时,老黄牛竟用微笑向我表示了它的心情,而那个小黑狗简直在欢欣鼓舞了。我一直奇怪,面做的灯盏放在平时从我们手里去叼饼子吃的鸡狗面前,它们竟一派君子风度,而牛羊就更不必说。
   用老人们的说法,这正月十五的灯盏,很有一点神的味道。一旦点燃,则需真心守护,不得轻慢。就默默地守着,看一盏灯苗在静静地赶它的路。看一星灯花渐渐地结在灯捻上,心如平湖,神如止水,整个生命沉浸在一种无言的福中、喜悦中、感动中。渐渐地觉得自己就要像一朵花一样轻轻地轻轻地绽开。我想佛家所说的定境中的喜悦也不过如此吧。现在想来,当时守着的其实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生命的最深处。那种铺天盖地的喜悦正是因为自己离自己最近的缘故,那种纯粹的爱正是因为看到了那个本来。
   默默地注视着灯盏,我问父亲,到底是油在着呢还是棉花在着呢?父亲示意我不要说话。现在想来,父亲是正确的,这样重大的一个话题,我等岂敢又岂能说得。我不知道正月十五为什么要点灯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留下这个风俗的人一定是深深懂得生命的。他用一个最具活性的东西,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向人们表明了生的意义和状态,也说明了生命在怎样地行进和更替。后来,每每去看满街的电华灯,一种深刻的虚假和巨大的呆板就让人生厌,因而我宁可回家呆在怀念中。后来看了一些资料,知道既甘又苦且柔且韧的荞面具有别的食品不能代替的活血降火功用,就更为祖先用荞面做灯盏叫绝。它,不正是对被人们炒得过热的生命的一种清凉的制衡吗?
   天下没有不灭的灯。大人们用灯捻上留下的灯花来安慰灯的熄灭给儿女们的打击。说,那灯花将预示着来年的收获和前途,而将人们的心思转移到期冀当中。
   但是熄灭毕竟给了我们不小的打击。那时又没有足够的清油供我们将灯多点一会儿。事实上点灯成了一种名副其实的短暂仪式。可是那时的我们不可能想那么多,我们只将它看作一种无比美好的过程,因而,在那灯焰一闪一闪就要熄灭的时候,我们的心里还是一阵阵生疼。
   亮着,是多么的好啊。
   然而,那最后一闪终于到来。
   整个屋子一下子失魂似的空落。
   这时,母亲就要说,尝尝娘做的灯盏是什么味道。
   我不知母亲是否是存心转移我们的心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种空落真的被产生于舌头上的实在的喜悦安抚了。一种大美在双齿合上的同时变为一种实在的满足。在这个世界上,美,实在是太短促太脆弱了。
   现在想来,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有一个巧合。
   在我们弟兄中,最是三弟生得可爱,真是人见人爱,差不多庄里所有人几天不见就说想得不行。可是有一年元宵夜,一股风突然进来将弟弟的灯吹灭了,一家人一下子脸上都挂了霜。
   弟弟用火柴再次将灯点着。风又将它吹灭。弟弟就再点。
   可是弟弟手中的火柴最终没有抗拒过风,七个月后,可怜的弟弟死于痢疾。
   十几年过去了,死别的悲痛渐淡,生命的感伤更浓。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弟弟还活着,他该走过怎样的一条人生之路。我甚至想,聪明的弟弟是在要了一个花招,将生命中的许多艰辛一下子甩开了。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再后来,我想,弟弟正是用他的“去”,保全了他的宁静。而我们就不能披拨红尘,于纷繁中守持那个宁静吗?倘若能够,那不更为上乘之功?可是,我们为什么就往往迷失了呢?
   现在,我站在这个城市的阳台上,穿过喧哗和骚动,面对老家,面对老家的清油灯,终于明白,我们的失守,正是因为将自己交给了自我的风,正是因为离开生命的朴真太远了,离开那盏泊在宁静中的大善大美的生命之灯太远了,离开那个最真实的“在”太远了。
   灯,又何尝是风能吹得灭的。
其他文献
生活永远是精彩的,生活就像一位良师,无时无刻不在教育着我。尤其是生活中那一个个的启示,让我警醒,催我自新,鼓励着我向新的目标奋勇前进。   我也是生活中的一位受益者,因为我得到了生活的启示,改变了我自己。以前,我在学习上,也有过害怕与担忧。那一次,我在家背书,三个自然段竟错了七个字,我有些害怕,怕明天过不了关,我来到小花园散步。不经意地抬起头向桂花树望去。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蜘蛛正在树上结网。蜘蛛迈
期刊
6岁时,对我最慈祥的人,外婆的母亲——外曾祖母,离开了这个世界。   那次,母亲并沒有告诉我外曾祖母去世了,只是说她去了国外,直到我长大懂事一些时,才告诉我,我顿时泪流满面。   蒙眬中,外曾祖母还未等到鸡鸣,就带着我去集市上逛,还带着我买果子吃。   那时啊,每当我从幼儿园里走出,那张熟悉的面孔——外曾祖母,她带着微笑走来,我就会迫不及待地跑上前扑到她温暖的怀抱中去。外曾祖母喜欢带我去买娃哈哈喝
期刊
空中的云朵已悄然脱去了白衣,换上灰与黑的薄纱,阳光静悄悄地消失了。   天空中,唯有那黑云与银月相濡以沫。风儿很轻,含着善意,满是温情。皎洁的白月光通过窗户的折射,照入教室,照到我的书桌上,照亮了作业本,也照亮了笔尖。   我将目光投向窗外,操场上已是空无一人,抬头仰望天花板,明亮的灯光随着风扇的转动而微微晃动。我轻轻抚摸着刚被蚊子叮的包,冒出的心火熏得我头顶直冒汗。一阵大风吹过,大门与门框碰撞在
期刊
夜渐渐深了,城市高楼上的灯光变得寥若晨星,平日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城市主干道上也渐渐安静下来。路上少有车来,只有街边昏黄的路灯还在默默地坚守,为城市带来这黑夜中的最后一抹光明。   此刻她却正在这黑暗的街道上飞奔,手里小提包中的物件像炒豆子一样颠来颠去。脸上流下几滴汗水,冲走一些她上班前在脸上涂的化妆粉,可她全然不顾,空寂的街道上只留下一串急促的鞋底落地声。   刚才,也就是十分钟前,当她算好时
期刊
黄昏,漫步在静谧的小路上,路旁一排排金黄色的银杏美得令人陶醉。仿佛误入了一场秋天的盛宴。   一个小孩蹲下身来,拾起一片灿烂的叶子,向他的母亲奔去。嘴里还高声喊着:“银杏叶,黄蝴蝶!飞喽……”他幼嫩的脸颊还泛起一丝红晕。   而我的心却像一只萤火虫,提着“灯笼”飞过繁华的灯火,清幽的山水,停落在故乡熟悉的银杏树上。我仿佛又看到它那饱满的果实,小巧玲珑的叶儿,温柔纤细的树干。   我怀念故乡那在后山
期刊
夏日炎炎,暑热难耐,刚收到消息的我急匆匆地来到老师办公室,凑到数学老师桌前,怯怯地问道:“老师,为什么选我做数学课代表啊?我数学成绩并不拔尖,也没经验,老师您是不是找错人了?”数学老师正在把玩着桌上的天平,轻轻地放了一个小木块在天平的一个托盘上面,正好与右盘的砝码相平。他缓缓抬起头,语重心长地说:“并不是越强就越能胜任,你的能力就是左边的木块,责任心就是右边的砝码,你能力弱,就可以从小事做起,先试
期刊
回顾历史长河,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奥秘。   比较一下常见的颜色,便可知中国红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黄色尽管有暖暖的氛围,很明亮,但由于涉及皇权,不宜作喜庆的主色;月华般的白色清淡、纯洁、素雅,犹有百合花般的诗意和温厚的纯粹,却也无法做民间喜庆的主色;紫色低调、冷艳、神秘、优雅、浪漫,犹带紫槿花勿忘我、紫丁香那般淡淡的自恋,与昂扬热烈的喜庆,却风马牛不相及;绿色无疑象征希望和蓬勃的生命,是今天誉满全球的
期刊
我们说绿色植物的叶子有“特异功能”,这绝非夸大其词。众所周知,绿色植物的叶子能利用自己所含的叶绿素,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通过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能够转化为淀粉,这为人类和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   奇怪的是,人类虽然搞清了植物制造碳水化合物的这一过程,却无法人工制造出淀粉,生产出粮食来,这其中的奥妙至今尚未能揭开。由于绿色植物的叶子具有制造碳水化合物的“特异功能”,而被誉为
期刊
在动物身上,虽然没有什么明确的手脚分工,但据观察,它们使用左前肢和右前肢的概率基本上是相等的,无论是低等动物还是灵长类动物均无例外。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虽有着灵巧的双手,左手与右手的使用概率却极不相同,大多数人习惯于使用右手,而习惯使用左手的人仅占世界人口的6%-12%,为何比例如此悬殊呢?   有人试图从左右脑的不同功能,即做与想的密切关系,以及心脏的位置等角度来解释大多数人为什么都习惯用右手
期刊
你们还会读书吗?这是上一代对我们的忧虑。比起印刷媒体,我们读得更多的是电视与计算机的显示屏,我们阅读得更多的是图像,而不是文字。阅读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还无法确定它的优劣。印刷品的文字出现速率,铅字对于我们的眼睛与大脑的刺激程度,都证明了它是适合思考的,它给予大脑以足够的从容去解构它。电子媒体似乎颠覆了这一切。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它在抑制我们的思考机制。   一个有关电视的实验,让我们这些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