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利弊,全面分析决战的条件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c5812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机的利与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时机,几乎是不存在的。如何把握战机,往往考验着指挥员的决策能力。三大战役前,毛泽东对敌我双方各方面的利与弊,进行了全面分析,为正确的战略决策打下了坚实基础。
  首先,对全国战场敌我双方情况进行了客观分析。对敌情而言,在近两年的战争中,敌军大量被歼,其总兵力从战争初期的430万人下降到365万人;其中正规军198万人,除去后方守备兵力外,能用于一线作战的正规军只有174万人。卫立煌、傅作义、刘峙、白崇禧、胡宗南五个战略集团被我军分别钳制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五个战场上,大部分只能在战略要地和交通线附近进行机动作战,能够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已寥寥无几。随着军事形势每况愈下,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危机也日益严重。敌军内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派系斗争更为突出,矛盾更加尖锐,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国民党统治区经济恶化,通货膨胀,民族工商业大量倒闭;政治危机加深,人民反饥饿、反迫害、反独裁、反卖国的斗争风起云涌。蒋介石也承认,他们无论军事、政治、经济都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对我军而言,1948年2月,我军总兵力已从战争初期的120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32万人。同时,我军装备大为改善,加上新式整军和群众性练兵运动的进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为我军进行大规模作战和夺取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总之,除敌我兵力对比,敌仍稍占优势,其他各方面我都已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
  其次,对东北战场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五个有利”的结论。一是战场态势有利。从全国看,东北敌人孤立突出,与关内敌人在战略上的联系比较脆弱。从东北看,我冬季攻势后,东北敌军已被分割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块互不相连的地区内,难以互相支援,且长、沈两敌全靠空运补给,便于我各个歼灭。二是作战环境有利。我军已拥有全东北97%的土地、86%的人口,并控制了95%的铁路线,根据地已连成一片。经过土地改革,后方更加巩固,工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军工生产有了较快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兵源、粮源充足,支援战争的物资力量较前更加雄厚,基本具备了支持我军大规模作战的条件。三是兵力对比有利。在全国五大战场中,东北野战军经过扩充整编,总兵力已达 100余万人。四是训练准备有利。从1947年底开始,已预感到决战气息的东北野战军总部,开展了一个让官兵在后来搏杀中受益匪浅的“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军政大练兵运动,使得备战工作比较有效。五是决战时机有利。此时的蒋介石与卫立煌之间,在撤退还是固守东北的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争吵,直到辽沈战役开始前尚未最后决策。正是这种或守或撤、犹豫徘徊、举棋不定的矛盾状态,让我方赢得了关键的时间,为我军实现就地歼灭卫立煌集团提供了有利决战时机。
  鉴于上述的分析,毛泽东看到各方面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得出结论:战略决战的条件基本成熟,而东北战场的决战条件相对更加成熟。毛泽东在分析各个因素对作战的影响时,特别重视各因素的内在联系,不仅看到总体力量对比的变化,而且看到戰略态势、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不仅看到兵力总数的变化,而且看到战场机动兵力的变化;不仅看到全局的变化,而且看到局部的变化。所以,毛泽东逐渐确立了要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的战略构想。
其他文献
现代汉语新兴\"各种X\"构式,研究多从结构特征、语义类型、语用特征、演变规律四个方面入手。结构上从\"各种\"、VP、\"各种X\"及专类研究四个方向展开,语义可归纳为数量义、程度义及无条件义,展现语用色彩、语境类型、语用效果上的不同语用特征。\"各种X\"的演化研究是从认知语法的构式理论和语法化两个角度出发,并提出构式化倾向的合理性。
文章对仙居方言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类,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梳理仙居方言的研究成果,总结仙居方言研究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仙居方言研究尚存的不足,并对今后仙居方言研究略陈己见。
近年,\"烧脑\"一词逐渐流行开来,其内涵深刻,趣味性强,不仅满足了人们表达细致化的需要和求奇求新的心理需求,而且体现出社会活动对语言本体的反作用力。\"烧脑\"的句法功能具有多样性,从认知语言学上讲,这一\"超常组合\"是以\"隐喻\"为基础衍生而来的,它的生动表义性和内涵丰富性是其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
這套绘本改编自萧袤的童话作品《住在先生小姐城》。“先生小姐城”是一座奇幻的城市,那里住着努力减肥的0小姐,爱憎分明的1先生,无所不能的三角先生,勇敢无畏的逗号小姐……那里每天都在发生令人啼笑皆非、脑洞大开的故事。这套绘本既充满了想象力,又无比贴近生活,小读者不仅能在书中认识数字和符号、了解它们的特点,还能从童话故事里学会做人的道理。
《辞源》贯通古今,是实现今人与古人\"对话\"的重要桥梁。第三版《辞源》较之前两版而言,在释词体例及内容方面更加完善,但由于卷帙浩繁再加之书成众手,《辞源》仍存在些许疏误。《辞源》以字头语词为骨架,以释义书证为血肉,文章主要从释义、书证两方面入手,对其\"心\"字头条目进行研究考订。
黄翠柳是个古怪的孩子。  “黄翠柳,”妈妈喊她,从来都是连名带姓,听起来总觉得冷冰冰的,“去捡点柴火回来,妈妈做饭。”  黄翠柳“嗯”一声,乖乖地走出家门,向村后小山包走去。这是深山里一個村庄,大约有几十户人家吧,因为学生少,所以只有一到五年级,上五年级的弟弟黄小宝,在村子里上学。上了初中的翠柳,每天都要走2公里山路,下山到镇上去上学。  妈妈叫周梅,爸爸叫黄明,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种了几亩地的粮
正在落叶松爷爷思来想去的时候,信号恢复了。小松的微信马上就传了过来:“爷爷,这些日子总是有个小女孩在我的视线里。她总是在人们下班的时候来到路边,等待着谁,一直等到月亮升起,路边的灯都困了,她才失望地回去。”  落叶松爷爷回复:“小松,你说孤独,是在说这个小女孩很孤独吗?”  “我看着她孤独,自己也觉得孤独。每天每天,人来人往,大家都匆匆忙忙,没有谁肯花时间停下脚步,专心问候一下身边的人。至今为止,
文章研究了面向国际学生的汉语俗语与文化微课程的理论依据、设计流程及对其的评价与教学建议。通过微课程这一在线教学方式,实现汉语俗语与文化的高效、广泛传播,拓宽学生的汉语与文化的渠道,使各国学生更好地了解并掌握汉语乃至中华文化的精髓。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加快汉语与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的传播进程。
文章分析\"降\"\"赫\"\"擘\"\"猋\"等几个活跃于潜山方言的古词语,探究其本字本义及其发展变化,希冀有助于进一步弄清潜山方言词汇的来源和特点,进一步了解方言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
文章以街道通名——\"道\"\"路\"\"街\"\"巷\"\"里\"\"弄\"\"坊\"\"胡同\"\"条\"等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地名学角度分析街道通名的特征和演变,另一方面从语言学角度探究这类街道通名语词的结构方式、音节结构和词义演变。研究街道通名的共时特点与历时演变的同时,将传统训诂学与现代地名学进行跨学科、跨时代\"接轨\"。最后结合研究成果和生活实际,通过对街道通名的思考,发现新老城区街道通名规范化和街道路牌书写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