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A区块油井出砂过程和情况,分析出砂原因包括剪切破坏产生屈服区和砂粒运移两个阶段,分析了水侵对油井出砂的影响,产水能够溶解沙粒之间的胶结物,使地层的胶结强度下降;粘土膨胀,渗透率降低;破坏油流的连续性增加阻力。
[关键词]水侵;油井出砂;沙粒运移
中图分类号:TE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4-0199-01
油井出砂是油田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影响油田开发效益中的难题之一,每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防治和研究。出砂不仅会导致油井减产或者停产,以及对地下和地面的设备也造成大面积的损坏,使油井出现砂卡,套损,油井报废等严重问题。所以油井出砂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油田开发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1 A区块出砂情况
S矿A区块自2013年2月开始发现出砂井,截止目前,共发现出砂油井29口,2014年出现14口,2015年出现12口,2016年出现3口,合计日影响产油21.04t,且油井出砂对油井及地层有较大损害。
2 出砂区域套损情况
A区块从2007年年底开始出现第一口套损井之后,在2014年-2015年之间伴随出砂井的高峰期的出现,在出砂区域也相应的迎来了套损的高峰期。目前出砂区域有套损井14口,其中油井9口,水井5口,201年油井出现6口,2015年油井套损3口井。水井集中出现在2007年-2011年之间。
3 原因分析
3.1 地层原因
油井出砂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各阶段:第一阶段由骨架砂变成自由砂;出砂的第一阶段中应力因素(例如井眼压力,原地应力状态、岩石强度等)是影响出砂的主要因素;液力因素(如流速、渗透率,粘度以及两相或者三相流动的相对渗透率等)。第二阶段自由砂运移。主要表现在出砂的第二阶段,即运移由于剪切破坏而形成的松散砂。A区块开始时候由于产量不高,地层没有产生破坏,随着生产的进行,由于压力衰减、含水上升使得地层发生破坏在井眼周围产生破坏区,使得油井出砂。油层含油饱和度较高时,油流在孔隙内部成连续状态。这时少量的束缚水在孔隙外围,并把微小的自由颗粒固定下来,在油流速度相当大的时候也不会被冲走。当水侵量较大的时候,会破坏油流的连续性,使之会成为大小不等的油滴,从而将油流的单向流动变为油水兩相流动,增加了油流的阻力。另外当水成为流动的连续相时,流动的剪切面为砂粒的表面,只要流速稍增大就把原来固定在沙粒表面的松散微粒冲走,并在适当的位置堆积,堵塞流动孔隙,从而严重的降低油层渗透率。最终也会使油井产生砂堵,导致最终油井的砂堵和套损以至于报废。
3.2 水井方面的原因
分析表明,油井出砂的主要原因要在于水井注水情况,所以我们要解决油井出砂的主要根源还是要在水井上下功夫。從2009年台肇油田加密-2014年,在与出砂井联通的油井共计有35口油井陆续转为水井,联通25口出砂井,占整个出砂井的96.15%,其中2009年转了20口井,占57.14%;2010-2011年转了4口井,占11.4%;2013年转了9口,占5.71%;其它年分2口。占5.7%井使得原来的反九点注水井网转为线性注水井网。以A67井为例2009年11月18日投产,与其连通的油井A68,2009年11月份油转水,在2012年10月份、11月份与其联通的两口井A164-66,A166油转水,使得井网生产方式转为线性注水井网,在PI2-4层日注水由原来的10m3,增加到40m3,增加了30m3,PI(4)-5层日注水由10m3,增加到35m3,日增加25m3,全井合计增加55m3。见表1。经过对出砂区域的水井的平均注水强度为4.29m3/d/m,注水压力20.3MPa,全区的注水强度为4.75m3/d/m,全区平均注水压力19.55MPa;注水强度平均低于全区0.46m3/d/m,出砂井区平均注水压力高于全区0.75MPa,统计表明,原有的注水方式的改变,是油井出砂的主要的原因。
4 油井出砂的治理方法
4.1 在注入端控制相关水井注水量
2015年针对油井出砂区域对注水井进行周期调整和配注水量的跟调,降低出砂区域的水井注水强度,改善井底的渗流状态,控制出砂区域的进一步扩大。针对出砂区域测试调整8口井,日降水量75m3。周期调整2口井,见表2。2016年截至到目前在出砂区域新增三口井。
4.2 在采出端控制生产压差
油井采取精细调参,采取长冲程慢冲次的原理,合理调控生产参数,是地层压力趋于平稳。
4.3 加强对出砂井的固砂治理进度,完善注采关系
A181井,2012年11月套变大修,后正常生产,2014年1月份出砂2012年11月10日为1542.5m,印痕为套管错断,该井段弯曲严重,无法加固。测井、试压合格后,采油厂要求抬高人工井底。抬高人工井底后,探得新人工井底深度为1539.4m,2014年10月份再次错断,目前该井已经报废。通过2015年对出砂区域的综合治理,目前治理效果已经初显成效,2016年到目前为止A区块新增出砂井6口,出砂的数量和范围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5 结论与认识
(1)注采压差过大,势必造成生产压差增大,产液量增大,地层流体流速增加,流体对砂粒的拖拽力也增大,地层稳定性变差,当生产压差超过地层破裂压力时,直接导致岩层骨架破坏,引起出砂。
(2)根据注水井连通情况制定合理的采油井工作制度,合理控制生产压差,遵循“长冲程,慢冲次”的原则,必要时制定合理间抽制度,控制沉没度水平,保持液面平稳。避免因生产压差过大造成油井出砂。
(3)合理控制水井的配注水量和周期,是减少油井出砂最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希圣,钻井工艺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
[关键词]水侵;油井出砂;沙粒运移
中图分类号:TE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4-0199-01
油井出砂是油田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影响油田开发效益中的难题之一,每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防治和研究。出砂不仅会导致油井减产或者停产,以及对地下和地面的设备也造成大面积的损坏,使油井出现砂卡,套损,油井报废等严重问题。所以油井出砂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油田开发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1 A区块出砂情况
S矿A区块自2013年2月开始发现出砂井,截止目前,共发现出砂油井29口,2014年出现14口,2015年出现12口,2016年出现3口,合计日影响产油21.04t,且油井出砂对油井及地层有较大损害。
2 出砂区域套损情况
A区块从2007年年底开始出现第一口套损井之后,在2014年-2015年之间伴随出砂井的高峰期的出现,在出砂区域也相应的迎来了套损的高峰期。目前出砂区域有套损井14口,其中油井9口,水井5口,201年油井出现6口,2015年油井套损3口井。水井集中出现在2007年-2011年之间。
3 原因分析
3.1 地层原因
油井出砂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各阶段:第一阶段由骨架砂变成自由砂;出砂的第一阶段中应力因素(例如井眼压力,原地应力状态、岩石强度等)是影响出砂的主要因素;液力因素(如流速、渗透率,粘度以及两相或者三相流动的相对渗透率等)。第二阶段自由砂运移。主要表现在出砂的第二阶段,即运移由于剪切破坏而形成的松散砂。A区块开始时候由于产量不高,地层没有产生破坏,随着生产的进行,由于压力衰减、含水上升使得地层发生破坏在井眼周围产生破坏区,使得油井出砂。油层含油饱和度较高时,油流在孔隙内部成连续状态。这时少量的束缚水在孔隙外围,并把微小的自由颗粒固定下来,在油流速度相当大的时候也不会被冲走。当水侵量较大的时候,会破坏油流的连续性,使之会成为大小不等的油滴,从而将油流的单向流动变为油水兩相流动,增加了油流的阻力。另外当水成为流动的连续相时,流动的剪切面为砂粒的表面,只要流速稍增大就把原来固定在沙粒表面的松散微粒冲走,并在适当的位置堆积,堵塞流动孔隙,从而严重的降低油层渗透率。最终也会使油井产生砂堵,导致最终油井的砂堵和套损以至于报废。
3.2 水井方面的原因
分析表明,油井出砂的主要原因要在于水井注水情况,所以我们要解决油井出砂的主要根源还是要在水井上下功夫。從2009年台肇油田加密-2014年,在与出砂井联通的油井共计有35口油井陆续转为水井,联通25口出砂井,占整个出砂井的96.15%,其中2009年转了20口井,占57.14%;2010-2011年转了4口井,占11.4%;2013年转了9口,占5.71%;其它年分2口。占5.7%井使得原来的反九点注水井网转为线性注水井网。以A67井为例2009年11月18日投产,与其连通的油井A68,2009年11月份油转水,在2012年10月份、11月份与其联通的两口井A164-66,A166油转水,使得井网生产方式转为线性注水井网,在PI2-4层日注水由原来的10m3,增加到40m3,增加了30m3,PI(4)-5层日注水由10m3,增加到35m3,日增加25m3,全井合计增加55m3。见表1。经过对出砂区域的水井的平均注水强度为4.29m3/d/m,注水压力20.3MPa,全区的注水强度为4.75m3/d/m,全区平均注水压力19.55MPa;注水强度平均低于全区0.46m3/d/m,出砂井区平均注水压力高于全区0.75MPa,统计表明,原有的注水方式的改变,是油井出砂的主要的原因。
4 油井出砂的治理方法
4.1 在注入端控制相关水井注水量
2015年针对油井出砂区域对注水井进行周期调整和配注水量的跟调,降低出砂区域的水井注水强度,改善井底的渗流状态,控制出砂区域的进一步扩大。针对出砂区域测试调整8口井,日降水量75m3。周期调整2口井,见表2。2016年截至到目前在出砂区域新增三口井。
4.2 在采出端控制生产压差
油井采取精细调参,采取长冲程慢冲次的原理,合理调控生产参数,是地层压力趋于平稳。
4.3 加强对出砂井的固砂治理进度,完善注采关系
A181井,2012年11月套变大修,后正常生产,2014年1月份出砂2012年11月10日为1542.5m,印痕为套管错断,该井段弯曲严重,无法加固。测井、试压合格后,采油厂要求抬高人工井底。抬高人工井底后,探得新人工井底深度为1539.4m,2014年10月份再次错断,目前该井已经报废。通过2015年对出砂区域的综合治理,目前治理效果已经初显成效,2016年到目前为止A区块新增出砂井6口,出砂的数量和范围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5 结论与认识
(1)注采压差过大,势必造成生产压差增大,产液量增大,地层流体流速增加,流体对砂粒的拖拽力也增大,地层稳定性变差,当生产压差超过地层破裂压力时,直接导致岩层骨架破坏,引起出砂。
(2)根据注水井连通情况制定合理的采油井工作制度,合理控制生产压差,遵循“长冲程,慢冲次”的原则,必要时制定合理间抽制度,控制沉没度水平,保持液面平稳。避免因生产压差过大造成油井出砂。
(3)合理控制水井的配注水量和周期,是减少油井出砂最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希圣,钻井工艺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