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为地球人,我们不知在多少纪录片和照片中,领略过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那圣洁的身姿,也欣赏过西藏上空那碧蓝纯净的天色。可是,你有想过自己骑车去珠峰吗?在影片《转山》中,一个毫无骑行经验的台湾大学生张书豪,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带上不多的行囊,只身一人来到丽江,骑车到拉萨。不难猜想,行程异常艰难。不仅是恶劣的气候条件和骑行经验的严重不足。变化莫测的地质险情更是时时在、处处在。在险象环生的一路上,书豪好几次濒临死亡,但再难他也坚持下去,矢志不渝,就是要到拉萨。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人们常发出的疑问: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要去攀登珠峰?这个问题的答案多得数不清,但最令人叹服的却是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的回答。他在1924年面对《纽约时报》的这个问题,答道:“因为山在那里。”而张书豪,之所以越挫越勇、坚持到底,也是因为“山”在那里吧。而山是什么?它在此已不再是具象的珠峰或任何一座山,它更是一种个人树立的目标和方向。
生活中的很多人,常常对成功的条件做出种种疑虑,要么说自己资质不够、要么说任务难度过大、要么怨时间不足……其实,他们就是都没有看到自己的“山”。
在一个小故事里,父亲和儿子在雪地里比赛,看看谁能更笔直地走到三十米外的一棵树前。结果,儿子低着头,小心翼翼地一步步前行,力求每一步都排成直线。但结果大大出人意料:儿子的路线歪歪曲曲,而父亲的足迹却很笔直。父亲是怎么走的呢?他并没有看着雪地,而是注视着前方的树,就这么走过去了。
这个故事似乎启示我们:有时候,具体方法不及胸怀目标重要。当你发现“山”在那里,当你旁无一物地盯准树这个目标时,可能会少走不少弯路。
珠穆朗玛是旅者的神峰,清华北大是考生的圣地。在北大学子贺舒婷同学的文章《你凭什么上北大》中,很震惊地看到一句话:“哪怕北大只招一个名额,为什么不可能是我?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不可能发生的。”这与张书豪的想法惊人的相似。
心理学家对大量古今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杰出和卓越都产生于对崇高目的的信念。这一点发现对各位中学生朋友尤其关键。一个人能否考取大学、能否考上好的学校,自然与其智力、努力有关,但是,在很多情况相似的情况下,为何最终进入好学校的总是凤毛麟角的几个呢?试问一下。我们有否像贺舒婷同学那样、像张书豪那样坚持自己的梦想?一位珠峰攀登者在回忆录中曾写道,不少人到山脚走了,也有人在山间就回去了。想来,生活中的一切成就之所以未遂,大概都因如此吧。
我们太容易忘记最初的梦想,也太容易浅尝辄止了。
山始终是山,它屹然在某个不远不近的地方。它有白云环绕,有湛蓝背景。它让你魂牵梦萦,又让你觉得高不可攀。或许每个在路上的人,都渴望它、爱慕它,但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意识到“山在那里”。
编辑/粱宇清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人们常发出的疑问: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要去攀登珠峰?这个问题的答案多得数不清,但最令人叹服的却是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的回答。他在1924年面对《纽约时报》的这个问题,答道:“因为山在那里。”而张书豪,之所以越挫越勇、坚持到底,也是因为“山”在那里吧。而山是什么?它在此已不再是具象的珠峰或任何一座山,它更是一种个人树立的目标和方向。
生活中的很多人,常常对成功的条件做出种种疑虑,要么说自己资质不够、要么说任务难度过大、要么怨时间不足……其实,他们就是都没有看到自己的“山”。
在一个小故事里,父亲和儿子在雪地里比赛,看看谁能更笔直地走到三十米外的一棵树前。结果,儿子低着头,小心翼翼地一步步前行,力求每一步都排成直线。但结果大大出人意料:儿子的路线歪歪曲曲,而父亲的足迹却很笔直。父亲是怎么走的呢?他并没有看着雪地,而是注视着前方的树,就这么走过去了。
这个故事似乎启示我们:有时候,具体方法不及胸怀目标重要。当你发现“山”在那里,当你旁无一物地盯准树这个目标时,可能会少走不少弯路。
珠穆朗玛是旅者的神峰,清华北大是考生的圣地。在北大学子贺舒婷同学的文章《你凭什么上北大》中,很震惊地看到一句话:“哪怕北大只招一个名额,为什么不可能是我?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不可能发生的。”这与张书豪的想法惊人的相似。
心理学家对大量古今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杰出和卓越都产生于对崇高目的的信念。这一点发现对各位中学生朋友尤其关键。一个人能否考取大学、能否考上好的学校,自然与其智力、努力有关,但是,在很多情况相似的情况下,为何最终进入好学校的总是凤毛麟角的几个呢?试问一下。我们有否像贺舒婷同学那样、像张书豪那样坚持自己的梦想?一位珠峰攀登者在回忆录中曾写道,不少人到山脚走了,也有人在山间就回去了。想来,生活中的一切成就之所以未遂,大概都因如此吧。
我们太容易忘记最初的梦想,也太容易浅尝辄止了。
山始终是山,它屹然在某个不远不近的地方。它有白云环绕,有湛蓝背景。它让你魂牵梦萦,又让你觉得高不可攀。或许每个在路上的人,都渴望它、爱慕它,但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意识到“山在那里”。
编辑/粱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