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行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这里所说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指的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课堂上,教师通过评价,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他们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构成,教学流程应该充满生命力。作为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同样也应该充满生命力。语文课堂评价应该丰富而生动,以真实打动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诚引导学生,让语文课堂评价真正精彩起来,成为学生生命中“一次难忘的经历”, “一个永恒的瞬间”。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以为我们教师的评价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一、评价要回归真实
教师在评价用语中所反映出来的对某种行为的褒贬会对学生再次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评价中,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及时评析学生行为中的成败,为更多学生的再次实践提供经验或教训。我们的评价里应该充满真正实在的内容。
对于学生正确的言行,我们的评价中应该有肯定、有鼓励。对于学生错误的不当的言行,我们的评价中应该有批评,有引导,有指导。一个眼神有提示作用,拍拍肩也有提醒作用,双手扶一扶有引导作用。
当然,要想及时、正确、有深度的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评价,教师要有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还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快速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些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注意锤炼 。
二、评价要饱含真情
要体现评价的真实,就必须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特级教师贾志敏在面对一个读书声音细小的学生时是这样评价的:“你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不信,你试一试!”激励的话语如同甘露流进了孩子的心田,成为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细细品味,不难体会出名师胸怀的宽广及对孩子的拳拳爱心。“你读得真好听!”一下子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被肯定的快乐,同时激起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在缺点的表面巧妙加上“糖衣”,在不挫伤学生的自尊的同时,让他们听着顺耳,易于接爱。“不信,你试一试”,更是激发起学生挑战自我的信心。大师的教学评价艺术由此可见一斑了。
三、评价应充满智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儿童的这种需要更为强烈。这个案例中,那位展示贝壳的孩子有足够的理由得到大家的赏识。一、课前收集大量的贝壳不容易,然而他做到了,说明他有责任心、有毅力。二、老师布置的任务他完成得最好,说明他有上进心、热爱学习。三、敢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明他积极乐观、个性张扬。四、他的行为是其他学生的榜样,潜移默化就能起到“润物无声”之效。然而,案例中的教师却因为学生叫不出这么多贝壳的名字而让学生扫兴而归!这样的评价语对学生的打击可想而知!或许,就是教师这样一个不经意的评价,就白白葬送了这个有着诸多优秀品质的学生的美好前程;或许,中国也因此而失去了一个伟大的学者、考古学家、科学家……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
四、评价要讲究策略
我想,评价应该是教学艺术之一吧,或者说是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吧。
1、落实学生自我评价
传统的评价观认为,只有老师、长辈、尊者才有资格评价别人,他们才是评价的主体;而学生,只能作为评价的客体,承受师长的“谆谆教导”。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接受的评价是多方面的,因为他们是在交流与合作中完成自己的学习,在整个学习的进程中受到众多的关注(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因而,不能让评价主体走进狭窄的胡同,而应将评价主体的外延和内涵作相应的审视,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学习伙伴都应是评价主体中的一部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以及他人的关注都是评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个人能力结构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新课堂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因此评价时不能缺少人文的关怀。人文性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中师生是互相尊重的关系,“蹲下来和学生交流”不在蹲下来的形式,而在教师尊重学生的实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更应该切实地尊重学生的差异,要会欣赏差异,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发展个性。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热心地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耐心地去指导每一位学生,仔细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善意地去赞美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创设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评价。尤其是对学困生,我们更应该给他们热切地激励,我们可以为他设置失败时的台阶,可“骨头里挑鸡蛋”。
3、恰当把握评价时机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会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扼杀了学生创新和发散思维的火花。这就需要运用迟延性评价,它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也能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4、巧妙运用肢体语言
对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教师多用语言评价的方式,其实教师的评价方式 还可以有很多,,爱抚地摸摸头,亲切地握握手,深情的抱一抱,由衷的鼓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一种感情。每个学生回答完问题或提出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和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的多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语言,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师适时的评价语言下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关注着其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着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极力争取学生更大的进步。如果说一堂成功的课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的话,那么课堂评价则无疑是这首乐曲中的一个个震撼心灵的音符。在和谐课堂中,能起点睛之笔的莫过于教师的课堂评价。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态势,用科学的评价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用智慧的评价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用艺术的评价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我想,评价有了爱的支持和智慧的滋补,一定会成为教育这门艺术中更绚丽的花朵。
一、评价要回归真实
教师在评价用语中所反映出来的对某种行为的褒贬会对学生再次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评价中,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及时评析学生行为中的成败,为更多学生的再次实践提供经验或教训。我们的评价里应该充满真正实在的内容。
对于学生正确的言行,我们的评价中应该有肯定、有鼓励。对于学生错误的不当的言行,我们的评价中应该有批评,有引导,有指导。一个眼神有提示作用,拍拍肩也有提醒作用,双手扶一扶有引导作用。
当然,要想及时、正确、有深度的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评价,教师要有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还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快速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些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注意锤炼 。
二、评价要饱含真情
要体现评价的真实,就必须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特级教师贾志敏在面对一个读书声音细小的学生时是这样评价的:“你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不信,你试一试!”激励的话语如同甘露流进了孩子的心田,成为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细细品味,不难体会出名师胸怀的宽广及对孩子的拳拳爱心。“你读得真好听!”一下子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被肯定的快乐,同时激起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在缺点的表面巧妙加上“糖衣”,在不挫伤学生的自尊的同时,让他们听着顺耳,易于接爱。“不信,你试一试”,更是激发起学生挑战自我的信心。大师的教学评价艺术由此可见一斑了。
三、评价应充满智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儿童的这种需要更为强烈。这个案例中,那位展示贝壳的孩子有足够的理由得到大家的赏识。一、课前收集大量的贝壳不容易,然而他做到了,说明他有责任心、有毅力。二、老师布置的任务他完成得最好,说明他有上进心、热爱学习。三、敢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明他积极乐观、个性张扬。四、他的行为是其他学生的榜样,潜移默化就能起到“润物无声”之效。然而,案例中的教师却因为学生叫不出这么多贝壳的名字而让学生扫兴而归!这样的评价语对学生的打击可想而知!或许,就是教师这样一个不经意的评价,就白白葬送了这个有着诸多优秀品质的学生的美好前程;或许,中国也因此而失去了一个伟大的学者、考古学家、科学家……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
四、评价要讲究策略
我想,评价应该是教学艺术之一吧,或者说是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吧。
1、落实学生自我评价
传统的评价观认为,只有老师、长辈、尊者才有资格评价别人,他们才是评价的主体;而学生,只能作为评价的客体,承受师长的“谆谆教导”。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接受的评价是多方面的,因为他们是在交流与合作中完成自己的学习,在整个学习的进程中受到众多的关注(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因而,不能让评价主体走进狭窄的胡同,而应将评价主体的外延和内涵作相应的审视,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学习伙伴都应是评价主体中的一部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以及他人的关注都是评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个人能力结构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新课堂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因此评价时不能缺少人文的关怀。人文性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中师生是互相尊重的关系,“蹲下来和学生交流”不在蹲下来的形式,而在教师尊重学生的实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更应该切实地尊重学生的差异,要会欣赏差异,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发展个性。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热心地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耐心地去指导每一位学生,仔细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善意地去赞美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创设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评价。尤其是对学困生,我们更应该给他们热切地激励,我们可以为他设置失败时的台阶,可“骨头里挑鸡蛋”。
3、恰当把握评价时机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会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扼杀了学生创新和发散思维的火花。这就需要运用迟延性评价,它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也能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4、巧妙运用肢体语言
对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教师多用语言评价的方式,其实教师的评价方式 还可以有很多,,爱抚地摸摸头,亲切地握握手,深情的抱一抱,由衷的鼓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一种感情。每个学生回答完问题或提出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和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的多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语言,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师适时的评价语言下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关注着其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着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极力争取学生更大的进步。如果说一堂成功的课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的话,那么课堂评价则无疑是这首乐曲中的一个个震撼心灵的音符。在和谐课堂中,能起点睛之笔的莫过于教师的课堂评价。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态势,用科学的评价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用智慧的评价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用艺术的评价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我想,评价有了爱的支持和智慧的滋补,一定会成为教育这门艺术中更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