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确立的尝试与研究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n0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文议题”作为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是非常难确立的。如果从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来看,群文议题确立时应该更多考虑语用目标,这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抓手。
  一、群文阅读与精读的语用性区别
  单篇课文的精读,也要重点考虑语用性原则,这和群文阅读教学确立议题时的语用性原则有何不同呢?
  笔者认为,单篇精读中,学生的语用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或从弱到强的过程;而群文阅读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从有到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深度思考过程。单篇精读是习得,群文阅读是练习巩固和拓展迁移,二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而群文阅读在议题的统领下,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统整归纳能力,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
  二、确立群文议题的教学尝试
  2018年,在“骆志菊名师工作室”的牵头下,我们就群文阅读教学开展了跨校研究学习。我们团队围绕“舌尖上的文字”主题,结合语用目标,逐步尝试着确定群文议题,并对群文议题进行了多次修订。(如表1)
  第一次,我们把群文议题定为“舌尖上的文字”,遴选了《茄鲞》(《红楼梦》节选)、《汤包》、《鸭血粉丝汤》三篇文章。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是围绕“学习从做法、卖相、吃法等方面描写美食之美,进一步体会围绕中心安排详略的表达技巧”来进行探讨的。议题范围太大,语用性目标不精准,想要囊括的内容太多,导致方向不明确。课堂讨论时,师生都只能泛泛而谈,不能深入地开展有效交流。
  反观第一次群文议题,其范围过大,不够精准,四到六年级的学生似乎都可以来学习。范围过大,造成在文章的选择上方向也不明确,效果不佳。
  第二次,我们把群文议题修改为“美食背后的故事”。我们发现,但凡有名的美食,背后都是有故事的,用美食背后的故事作为支点,感知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会轻松愉悦得多。“通过多篇文章的对比学习,让学生发现和归总美食文章中故事的类别和特点”成了第二次群文议题下的核心任务。
  在这个群文议题引领下,我们舍弃了故事性不强的《茄鲞》(《红楼梦》节选)、《鸭血粉丝汤》,保留了《汤包》,并增加了《灌汤包》《朱元璋和汤包》《狗不理包子》《诸葛亮祭江》《狗不理》这几篇文章。其中,《灌汤包》《狗不理》两篇,是来源于百度百科的科普小文章。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议题表述上没有明确语用性目标,学生只关注故事本身,只是在人文性方向上泛泛而谈,不能对故事背后的文化进行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呢?
  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发现,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发现要跟进点评,学生回答后,教师的相机点评才能促进学生的再次思考,进而慢慢品味出美食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个过程,必须要师生、生生在课堂上进行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相互启迪,才能自然而然地生成。由此,我们也更进一步认识到了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师生在同一议题下的集体构建。
  第三次,我们把群文议题修改为“对比美食故事,挖掘文化意义”。这个议题其实是将第二次的议题范围缩小了,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探讨方向。选取的文章有《汤包》《灌汤包》《朱元璋和汤包》《狗不理包子》《诸葛亮祭江》五篇,都是故事性很强的文章,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紧扣议题,在课堂互动环节发力,引领学生在课堂上集体建构了与美食有关的故事类文章的文化意义。教学流程没有变化,文化的味道卻出来了。
  通过三次上课的对比,我们发现,群文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好的群文议题,能精准地引领整个群文阅读教学过程。
  三、群文议题的选择尝试举例
  四、对群文议题的认识
  1.群文议题在确立和表述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语用性目标,用关键词的形式融入议题中。
  (2)多用动宾结构的短语,少用修饰性词语。
  2.紧扣阶段性语用目标确立群文议题有一定片面性,需要其他形式加以补充。
  3.群文议题要小。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  《语文园地四》安排了六个板块的内容: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旨在让学生借助各板块的学习获得语文学习经验。  第一板块是“识字加油站”。通过玩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要求会读字音、认清字形,需要识记10个生字,指导学生结合图片认读生字,通过形近字辨析识记生字。并认识“陀螺”“毽子”“不倒翁”“玩具枪”“橡皮泥”“溜溜球”“遥控坦克”7种玩具。  第二板
推荐语:  谭姗姗,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老师,热情、阳光、清秀、灵气。她出生于教师之家,儿童时代在外公和妈妈的教育情怀、育人经历的耳濡目染之下,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教师梦。  她的语文课时而激情洋溢,时而行云流水,与孩子们的交流水乳交融,游刃有余;她的语文课孩子们喜欢,家长们满意,同行们认可。  她做过70多次公开教学,勤勉与磨砺,换来了教学水平的完善和突破;她参加过各级各类教学评比,历经挑战,收获了
20世纪之前的很长时间,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在介质中运动的任何实物粒子的速度都不可能超过介质中的光速,并且匀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是不可能辐射电磁波的。但1934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切伦科夫的发现却从根本上颠覆了之前的认识。实验发现,高速带电粒子在透明介质中穿行时会发出一种淡蓝色的微弱可见光。后续研究解释了这一现象:透明介质中穿行的高速带电粒子当其速度超过介质中的光速时会产生辐射,即后来被命名的切伦科夫辐射。
《风筝》:“我们”,童年的快乐标识  作家贾平凹在文中用了14个“我们”,应该说不是无意的,而是有心的。  贾平凹的语言总是这样的朴实,有很多的情景描述而极少有浓墨重彩的雕饰,读他的文字感到娓娓道来,亲切、平实、自然。虽然文后編者要让学生了解制作风筝、放飞风筝的过程,但本文显然不是教学生怎么制作、怎么放风筝的技巧。作者意在回忆儿时小伙伴们怎么一起玩风筝的情景,我们走进他的文字,会情不自禁地一起专注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100037  摘要 针对目前在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系统开放性差、异构性差等问题提出基于Web Service的架构方案,采用面向服务架构方法,建立开放、可扩展的共享教学资源库,本方案对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平台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教学资源库;XML;SOAP;Web服务  中图分类号:G434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3-0036-
课外阅读是打开语文、打开生活的最有效方式。姚佩琅先生也说过:“课外阅读是学生养成终身阅读习惯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就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大方面而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的始终。在课外阅读中,只有积极思维,才能使阅读真正发生。  那么如何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尝试从阅读策略、阅读课型、阅读共同体三方面展开阐
《猫》是一篇老课文,也是一篇好课文,文字非常经典,值得咀嚼。它编排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课文后面有四个练习,其中三个指向语文要素:“举例说说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再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读一读,体会这段话的表达特点,再照样子写一写。”“讀下面的‘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这明确告诉我们,《猫》这
识字教学中有“加一加”的方法,这是符合汉字构形规律的识字方法,比如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合体记号字等都是“加一加”的产物。不过,假如师生们能够理解“加一加”而组成一个新字的道理,做到意义识记,就能更好地发挥这种识字方法的重要作用。“亻 不同部件”能组合成不同的字,现选析10例供读者体会其理解识记的效果。  一、“亻 目”组合为“艮”  甲骨文“■”(亻)在上部加“■”(目)组合成“■”,像人扭
上周五进行了一次班级现场作文比赛,题目是《最难忘的一ke》。  这“一ke”,可以是最难忘的“一课”,即指某一堂课;也可以是最难忘的“一刻”,记录最触动人心的某个片刻、某一瞬间。  简单交流后,学生开始习作,教室里立马进入刷刷刷的书写状态。一节课后,收上来的作文大部分是400~500字,有五六个学生写满了两张400格,也有三四个学生写不满一张——对五年级来说,总体不错。  浏览习作,有一篇文章特别
陆九渊在《读书》一诗中写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可见,“涵泳”作为一种重要的读书学习之法,古已有之。在涵泳语文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涵泳”中主动得“趣”,将有利于学生保持语文学习的持久动力,令其受益终身。  一、读中识趣,体会吟诵之乐  古人提议“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涵泳之法贵在吟诵,或琅琅读之,或低声轻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