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ihuait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发挥审美娱乐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多渠道的情感诱发,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审美心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开启内在情智、推动语文学习,受到思维锻炼和思想教育。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讨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一、利用语文教材,实施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它几乎包容了一切美的表现。因为,语文教材中一篇篇“依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文质兼美的典范佳作,作为美的信息载体,差不多包括了人类文化传统中各个领域的美的积淀。
  1、钻研教材,发掘“美”
  要使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由“知学”进入“乐学”的“欲罢不能”之境,还需要教师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2、课堂引导,陶冶“美”
  教师将从教材中的美融化到教案后,可以利用丰富快捷的网络信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把语文课堂装扮得更美更靓,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享受美。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美感教育,唤起学生的美学思考,忽略了这一点,课文的讲授就会变得寡然淡味。
  
  二、以情感为核心,营造审美氛围
  
  美育应寓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接收美、追求美。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课,应该是一首诗、一幅画。用高尚激越的情感营造的美的氛围,用妙趣横生的语言,使学生在神圣的课堂里领悟真善美,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的飞跃。由此可见,“以情激趣,启迪录性”是课堂的灵魂。审美氛围的营造、美育的实施,都依赖于情感。那么,情感在教学艺术中的作用有哪些表现呢?
  1、情感赋予审美活动以生命活力
  现代教育学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过程本身就应是审美活动,面对审美客体——作品,师生都应付出情感投入。课堂上能让教师情、学生情、作品情融为一体,学生会受到强大情感力量的震撼,情感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
  2、情感调控越得当,审美价值越高
  经验证明,情感是美感体验中必备的因素,没有情感基础,再高明的教学艺术都将苍白无力。任何一堂高质量的课都是情感的自然体现,从中可窥出教师对施教对象的情感态度和评价。教师的情感愈浓烈真挚,其感人的力量就愈大,其教育作用、美育价值就愈高。同样,学生情感投入越多,课堂效率越高。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当“感情戏”的导演,情感调控得宜,审美价值高,“卖座率”也高。
  
  三、以培养高尚的志趣为目标,构建美育的大厦
  
  培养高尚志趣,是新时代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真、善、美是培养高尚志趣的丰富营养。语文教学实现“三个面向”,迎接时代挑战,就应该用时代精神去召唤,用榜样人物去感染,用文学形象去熏陶,用真善美的情感去激发,用集体的舆论去评价,在辨是非、识美丑、别善恶的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向人生追求的光明大道,并且同学校、社会紧密配合,共同创造一种环境。
  1、语文教学在培养高尚志趣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
  培养高尚志趣,主要靠的不是思想灌输,而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语文教学在这方面的“渗透”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超越的。
  ⑴语文教材内容的综合性与思想性特点,适合多方面的陶冶渗透。
  ⑵语文教材语言形象性与生动性特点,决定了熏陶感染的深刻性。形象生动的语言容易深刻感知,容易引起联想,容易激发情感。从语言悟进去,历史人物可以复活,现实人物可以再现,锦绣河山可以触摸,深情妙理可以品味,于是心神动而情理生,舍伪求真,背丑恶而向美善。
  2、语文教学中的道德评价能够陶冶美的心灵
  审美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由于中学生的情感难以保持长久,一时感受到的东西并非全部理解,加之现有的道德水平,也不可能不制约和影响到他们的审美态度、认识和情感。所以,在审美教育中,与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美的情感去陶冶学生心灵是十分必要的,为达此目的,不妨作如下尝试:
  ⑴经常开展写作活动,强化美感效应。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有密切联系。如果教师在学生获取美感以后,再组织他们进行写作,让他们通过写作体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就可以使审美效应得到强化。
  ⑵经常开展道德情感讨论,提高审美判断能力。为了加深对课文蕴含的思想意义的认识和领会,教学中可以就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用已有的美学知识、道德认识对人物、事件进行分析判断。
  可以预测,美育在未来将是一个热点,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每位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在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下一番工夫,不但要具备精深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才能,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应该而且必须全面审视在落实美育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在思索的沙漠中开垦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审美的绿洲。
其他文献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面对课改新形势,面对个性纷呈的中学生,我感到的不是驾轻就熟,而是更多的心虚胆怯。在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改革标准》、阅读了大量的素质教育文献后,我再三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终于发现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我想,也许许多语文教师都普遍面临如此现状吧。    一、缺乏学生主动思考的体验    课堂一直是展示我个人才情的舞台。我悉心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自认为自己的课讲得很精彩,
期刊
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初步培养学生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这一阶段在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初步掌握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的方法,就为进一步学习解答稍复杂的应用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开始教学生解答两步应用题比较困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⑴学生不能解答两步应用题与还没学会解答一步应用题有密切联系。⑵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有不同的结构,因此解答
期刊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必须改革。教学文言文时,要抓住“情感介入”、“互动互联”、“实际运用”三个环节。    一、情感介入    “情感介入”是学生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1、文言文中首要的是要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分步骤地复述。这样,学生就会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读起文章来就会有重点,
期刊
一、让学生确定学期学习目标    我们做每件工作都应有适度的目标,才知奋斗的方向。目标适度,一是指难易上的适度,即“跳起可以摘到苹果”的度,制定目标过多,会“贪多嚼不烂”;二是指适合学生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教材的实际。    二、抓住课堂,授之方法    1、贴近学生,不好高鹜远  许多初中生语文的基础不好,听说读写能力普遍低下。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切忌好高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在信息社会,在提倡创新、张扬个性的今天,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从中识别、区分、筛选,组合信息,这种实用性的阅读技能越来越重要。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这种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    一、自主阅读,搜集信息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
期刊
学生写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当我们煞费苦心、面面倶到地指导完一篇学生习作后,结果看到的学生习作或大同小异,或似曾相识,或依葫芦画瓢,缺乏新意。那么,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写出新颖别致、与众不同的习作呢?笔者认为,必须在习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习作不断闪烁创新的火花。    一、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写作文离不开观察,但观察要讲究方法,要有序,这个序就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然而,
期刊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就是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它依靠直觉思维,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  新课标明确规定:“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感受能力。”这里的语言感受能力就是指语感能力。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敏锐感知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
期刊
【摘要】诗歌的无穷魅力来源于诗歌语义的丰富性。诗歌语义的丰富性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双关;二是文化的积淀;三是象征;四是言外之意。  【关键词】诗歌 语义 丰富性    “诗无达诂”说的就是诗歌的理解的多样性。读诗的时候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因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心理气质不同、文化素养不同、思想观念不同,对同一句诗或同一个词语的意义,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觉。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
期刊
【摘要】高中英语Reading部分既体现阅读技巧又体现本单元的主要语言点,既可作快速阅读理解训练又可作精读讲解,以何种形式上好Reading部分正是每位高中英语教师要去反复研究、不断创新的课题。  【关键词】阅读训练 讲解语言点    高中英语的课本结构分为Warming-up(热身)、 Listening(听力)、 Speaking(说)、Reading(阅读)、Word study(单词学习)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课堂拓展。课堂拓展必须立足课本。课堂拓展的基本方法有:以作家为联系点进行拓展;从题材的角度进行拓展;联系社会,沟通生活,引起共鸣。  【关键词】课堂 拓展 基本 认识    语文和自然学科的最大分别是:自然学科注重的是逻辑思维,语文注重的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讲究的是举一反三,而形象思维则形成于厚积薄发。新课程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沟通生活,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