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屋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hu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去,拐角的拐角便是先生屋了。老太指着一条弄堂对我说。
  道了声谢,我走进弄堂。拐角的拐角,一间小屋赫然出现在眼前,屋檐下方的一块匾上工整地写着三个大字:先生屋。还没进屋,就听到里面有说笑的声音。听声音,像是一个女子在和一个老人寒暄。
  不用敲门,门是敞开着的。
  我跨进门槛,问道,这就是先生屋吗?
  屋内说话的女子侧过身来,说,是的,你来做头发?
  我有点尴尬地摸了摸头,说,不是,我只是来看看的。哪位是先生呢?我所指的先生自然是这屋的主人。
  哦,先生是我的父亲,他一年前过世了。女子说着回过身去,继续给老人理发。
  我环视下四周:白墙,木窗,地面铺的是市面上已经少见的大方砖。瞧瞧,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理发屋子实在有点寒酸,无论是理发坐的椅子还是理发用的器具,都有点过时了,甚至那块最最显眼的大镜子,似乎也透着陈旧的气息。可是,我一点也不觉得这里不好,这就是先生屋,仿佛先生屋就应该是这样的。
  你坐吧。女子在镜子里看着我,客气地笑了笑,这里是不是很土?父亲死后也没整修,我觉得还是保持他在时的样子吧,这样也蛮好。
  是的。我坐下来,说,真抱歉,不知道先生去世了。
  女子说,是很意外的,老人家的身体一向很好。这一年,有许多来找他上门去剃头的客人,你也是吧?
  我说,是呀,我爷爷最喜欢先生的手艺,如今他年纪大了,他说最后一个头还是要先生帮他剃的。
  女子微微笑着,说,你先等会。她的手在熟练地操作着,女子看上去50多岁,慈眉善目,我听说过先生没有儿女,收养了一个女儿,都说这个女儿比亲生的还好。
  先生是理发的,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背着包在乡下四处讨生活,所以,附近许多村子里的人都很熟悉他。先生跟别的理发师不同,到了一个村子,他会选好一个地方,等人过来理发,没人的时候就静静地看书,不像别的理发师那样到处走动,还四处拉家常。先生很少说话,但一说起来可是句句在理,乡亲们都服他,说,到底是读书人呀。于是叫他先生的比叫他师傅的多,到了后来,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唤他先生了。
  先生人善,有的理發师傅是不肯做死人生意的,说是晦气,但先生一样做,甚至见哪户人家贫困都不收钱,先生的好名声便这么出来了。据说,先生的老婆也是他帮死者剃头得来的。那年,先生去给一个死者剃头,见那户人家实在太穷酸,先生不但没收剃头钱,还掏钱给了人家办丧事。事后,人家闺女就死活要跟着他,先生先是谢绝,他可没这个心思,但人家闺女说非他不嫁。如此死心塌地,先生不敢再拒。夫妻俩虽然没有生育,但一生相亲相爱,收养的女儿也如亲生,许多人都说,那是先生为善积的福。
  后来,许多做生意的人都不跑乡下了,在镇上选个地方做起了安定的生意。先生没钱,也租不到像样的门面,就在老街的弄堂里租了一间屋子,先生真不愧是先生,没写什么醒目的名字,只用毛笔潇潇洒洒地写了“先生屋”三字。于是,这么别致的名字,即使店面再偏僻,在老街上一问就知道了。
  女子为老人剃好了头,送他出了门,然后对我说,走吧,我跟你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惊讶地问,你去给我爷爷剃?他,他怕活不久了呢。
  没事,我父亲说给死者剃头也是积德呢!女子说着,利索地整理着随身要带的用品。
  我一下子竟不知该如何感谢才好了,只是一再地说,真谢谢了,太感谢了……
  临走,我看着女子关门。我高高地仰起头,再次望了望“先生屋”三个大字。
  弓雨:原名张雪芳,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
其他文献
咕卟咕卟植物羊  阿玛抓回来一只植物羊。  植物羊其实是一种植物,村里人都叫它野草果。它叶片宽大,枝干像铅笔一样挺直,但没有铅笔那样瘦;植根上长着密密的胡须,有凹凸的皱纹。你仔细看,就像一张羊的脸,有角,有眼睛、鼻子和耳朵。把植株倒立起来看,俨然就是一只仰着头的山羊,阿朵就给这种植物取了个名字——植物羊。  阿玛把植物羊放在堂屋的夹层下,告诉阿朵,植物羊会唱歌,会跳舞。阿朵不信。  第二天,阿朵起
期刊
机器妈妈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铝盆姑娘。这姑娘长得百里挑一,谁见谁夸,尤其是那张银光闪闪的脸盘,就像十五的圆月。不,按她自己的说法,比十五的圆月还要明亮光洁。   女儿总不能守着妈妈过一辈子。这天下午,铝品厂的工人阿姨为铝盆姑娘打扮了一番,然后把她和许多铝盆姐妹放在一起,说是要运往商店,卖给用户。是呀,既然来到世上,就得有所价值。铝盆姑娘心里很高兴。  可是,她刚出世,如何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她丝
期刊
五一假期里,家人一起看了B站发布的五四青年节演讲视频《我不想做这样的人》。  儿子问我感受如何。  坦率地说,这些十四五岁的少年,生长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对人生的初步思考,与我们出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样板戏引导下形成的“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的标准模板,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重返十四五岁,你会不会后悔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希望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儿子的第二问,让我一时不知如何对答。  “人生轨迹”
期刊
叶弥,本名周洁。1964年6月生,苏州人,祖籍无锡。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4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成名作《成长如蜕》。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天鹅绒》《亲人》《钱币的正反两面》《桃花渡》等,长篇小说《风流图卷》《美哉少年》。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小说《天鹅绒》改编成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所著作品译介至美、英、德、法、日、韩、俄罗斯等国。现居苏州太湖边。  
期刊
背着背包,甩着短发,她哼着《彩云追月》,就这么一路从昆明到贵阳,又从贵阳搭上去皖南的卡车。作为西南联大医科的学生,在国家危亡之际,她是多么向往去延安或者皖南参加新四军,现在,梦想终于成真。  她踏上了皖南的土地,站在了新四军政治部的门前,蹦蹦跳跳地来到了军政治部文化组办公室,站到了一位拉着小提琴的军人面前。  会跳舞吗?不大会。  会拉琴吗?也不大会。  那你会什么?停下拨琴弦的手,军人皱起了眉,
期刊
毛毛从四年级开始,从学校带回的家庭作业,就令我一筹莫展——  算术:很难,我读不懂题意;  美术:有趣,像是看展,我们小时候学的是图画入门;  语文:能懂,但,一做就错……  偶尔我自信心作祟,对毛毛的周记提个建议,次日一定得到最低分。我是在老家的村小学开的蒙,高中偏科,念了个大专,靠运气在写字楼里上班。如果让我退回去再做一次小孩,我可能连小学都毕不了业的。  我预感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经不起推敲,对
期刊
亲爱的施江熠:  展信安!  当你看到这封信时,已经是2035年了,可能你是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的这封积满了灰的信,纸张已经泛黄,字迹也开始模糊不清了,但幸运的是,你还是找到了它,与14年前的自己会面。  此刻,你那里是阳光明媚的午后,还是繁星满天的深夜?我写这封信的时候,窗外下起了雨,伴随着阵阵雷声,我坐在北窗前,遥想2035年的你。  不知此刻的你,过着怎样的生活?你知道的,自从上了高中,我
期刊
天刚黑,农家的灶头做饭烧稻草,小风中刮过来一阵阵焚烧干稻草的香味,这是此地傍晚特有的味道,每次闻到这香味,对于生的爱恋便又增加几分。于是忽然起念,要去外面看看月亮底下的风是什么样的。  关上门,走出院子,回头看一眼院中的花、树和菜。半生搬家二十多次,唯有在这里是住得最久的,再有三个月就满整十年了。十年的缓慢生活是一笔财富,漫长清静的日常生活收获颇多,给了我生命感动的,就有小院中的这一小块土地。当初
期刊
我是一个只需要很少很少爱的人。  幼年时托给舅妈照管,舅妈喜出望外:“用两个被子夹在中间,放在床上,她一动都不会动,头上帽子歪了掉下来也不用管,这样的小孩我可以带一百个!”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我的鼓励,舅妈后来开了一个幼儿园。  后来大了,寒暑假负责照管我的小姨也很满意:“那个书呆子在走廊藤椅上半天没动了,我妈给了她一本书。”  前段时间几个人聊开车,说到犯困时需不需要补充能量或者休息,王董来劲了:“
期刊
1  马陵山西麓,起伏的丘陵锻打了它的血气;骆马湖东畔,悠悠的碧波冶炼了它的性格。山水的情怀让棋盘坚强而又柔韧,让167平方公里的土地,自展风流。  我们和棋盘,是一个城市里比邻而居的两个小镇,是一个汉字的左撇右捺,是一家子各自生活的兄弟。像我们共同种植的庄稼,一不留神就会把根须扎进彼此的身体;像我们平时闲聊的家常,一个共同的话题,就让我们越过了对方的地界,却丝毫不知。  我们一衣带水,我们手足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