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分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k78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囚绿记》是陆蠡写于1940年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为散文中的经典篇目,被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收入。本文选择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这三种教材的收入情况:课文在教材中学段的编排情况、单元编排情况及课后习题。通过对教材编排情况做整体分析,从教材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以期给一线教师教学带来启示。
  关键词: 《囚绿记》 语文教材 教学价值
  一、学段编排情况
  本文以“我”和常春藤的交往为主要叙事对象,主要讲了“我”在困苦的处境下于北平的某寓所邂逅一株常春藤,对它由爱而占有最后离开还它自由。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歌颂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从上表可知,沪教版和苏教版语文教材都将《囚绿记》放在初中阶段,但二者在年级安置上存在差异。结合学情可知初中生语文知识素养比较低,对课文的理解不能深入,但放在初中阶段这一编排说明沪教版和苏教版的教材编者在对学生理解文章的程度上要求比人教版高。人教版则把这篇文章放在高一下学期,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学了前两课的基础上深化。高中生的知识积累和文本解读能力比初中生要好,因此编者在本文的理解上对学生要求也较高。
  从学生的角度看,《囚绿记》讲的是1937年的事,事情发生的年代距離现阶段的学生比较远,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难以理解,对“我”的选择简陋房间仅仅因为一抹“绿”,对我喜欢“绿”近乎变态等行为理解困难。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年龄层次,知识储备、理解水平都存在差异。学习散文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各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知识能力,高中生的整体知识能力比初中生强,而且高中生在三年的初中学习之后,对散文中独特的言说对象和个性化的言说方式及情感体验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对散文教学也比较熟。所以,笔者认为这篇文章应放在高中阶段。其次是学生的文化背景,由于每个人所在的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都存在差异,这就导致每个人看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但无论将这篇文章放在哪个阶段,学生都会本能地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理解作品,这样就会出现各种所谓个性化解读。
  此外,虽然本文在人教版和沪教版都是自读课文,但笔者认为还是值得拿来探讨的。之所以把它较多地纳入自读篇目,一是因为它纳入教材的时间相比较同单元的其他课文而言较晚,二是探讨的价值也没有其他几篇的大,另外就是编者个人的喜好。但在笔者看来,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材的编排进行教学,而应主动挖掘文本的价值,根据需要教学。
  二、单元编排情况及分析
  从课文在教材中的单元编排可以给这篇课文进行基本的价值定位,因此同一篇课文在不同教材中单元编排不同,其教学价值就会存在差异。本节通过分析《囚绿记》在三套教材的单元编排情况,从而进行价值定位。
  (一)人教版单元
  人教版将《囚绿记》安排在高一下第一单元第三课,和《囚绿记》一起编入这个单元的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个单元没有标题,但是不难发现这三篇文章都是写景状物散文,都是力求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首先是单元导语,“这些中外散文名篇,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阅读这一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不妨做一些圈点批注,写下你的心得;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导语包含三层意思,首先关注写景状物散文的独特构思和优美隽秀的语言,从中领略山川大地的美。其次关注作者在写景状物过程中表达的对人生的感受和深刻思考。最后是学习方法,如调动想象力、反复朗读等由此逐步增强鉴赏散文的能力。
  其次从单元课文安排看,将《囚绿记》安排在了第三课,是在学习《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后的自读课文,这对学生要求很高,要求他们在学习前两篇文章后鉴赏与总结。但一些老师将本课处理成教读课文,这就说明在文学史上,《囚绿记》的地位也许不如另外两篇课文,但在审美价值上还是能与之抗衡的。编者把这三篇文章放在同一单元,意在关注文章独具匠心的结构和语言艺术,在品读、赏析和比较中,感受异彩粉尘的自然美、感情美,从而提高鉴赏力。
  总之,这三篇都是散文中抒情状物的精品,学习关注风景美物,要求在领略自然中品味作者的独特经验与情思。《囚绿记》作为其中一篇,具有总结性,如何欣赏那抹“绿”,“我”对“绿”的真情表达的人生感受是编者在单元编排上所给出的教学价值定位。
  (二)沪教版语文单元
  在沪教版教材中,《囚绿记》出现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课。这个单元以“亲近自然”为主题,《山中访友》、《溪水》和《你一定会听见的》一起被编入这个单元。
  首先,本单元没有导语,但从单元主题和其他篇目可看出,这个单元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意在让学生通过这个单元的几篇文章感受大自然之美的同时窥探描写自然山川的手法。“亲近自然,发现美;走进课文,感受美;品读课文,描绘美”就是编者对这个单元的价值定位。
  其次,从单元课文安排看,与之处同一单元的有《山中访友》、《溪水》和《你一定会听见的》。其中《溪水》和《囚绿记》是自读课文,其他两篇都是教读课文。从这一安排看,编者旨在让我们感受“绿”的美,不论是《山中访友》的山林之美还是《溪水》和《你一定会听见的》中溪水、蒲公英的“美”,都体现了自然风物的独特情姿。
  由上可以看出,沪教版的语文教材这一单元除了要求学生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美”外,还注重教会学生欣赏和描绘“美”,要求展示出事情的个性特征。《囚绿记》作为其中之一,关注文中对“绿”的刻画,其描写手法及“绿”的自然美和人格美更是编者在这个单元给出的价值定位。   (三)苏教版单元
  在苏教版教材中,《囚绿记》位于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六课,本单元其他课文是朱自清的《绿》、《环球城市·风行绿墙》和《一双手》,《囚绿记》与朱自清的《绿》是教读课文,另外两篇则是自读课文。
  首先这个单元是自由读写单元,没有标题,单元导语是:“读书动笔……图点和评论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完成的,是思考和感悟的结果。”这里意在说明此单元意在教会学生读书动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图点,即读到令人思考处就进行圈注点画;二是评论,即在图点过程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感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读书过程中的图点和评论,既是读书的方法,又是思考感悟的结果。
  其次是单元安排,《囚绿记》位于第六单元第二课。和朱自清的《绿》编在一起,后者是一篇游记散文,以热情笔调对梅雨潭水的“绿”进行细致的描写。宋淑运的《环球城市·风行绿墙》通过对各国城市“绿墙”的创意和价值的介绍,呼吁人民以绿墙替代砖墙,保护生态环境。姜梦之的《一双手》则是通过对林业工人张迎善双手的细致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人民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这几篇文章都跟“绿”有关,文中对“绿”的描写都值得我们品读,从而探寻“绿”的独特意蕴。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编者将品味语言,感知“绿”的魅力作为本单元的教学价值导向。
  总之,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这一单元除了要求学生会运用图画、评论的读书方法外,还注重文章的篇章结构及细腻的描写手法。《囚绿记》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文中作者对“绿”的刻画,独特的构思及细腻的描写更是编者在这个单元给出的价值定位。
  三、课后习题编排情况及分析
  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编者对课文教学价值的直接指向,“承担着指要功能,即以问题的形式指出课文隐含的思想和语文知识要点”[1]。本节将对三套教材中《囚绿记》的课后习题做评析,在此基础上对三套教材中本课的教学价值做简要分析。
  (一)人教版习题
  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课后习题共有三大题:
  其一,作者为何喜欢绿?“囚绿”之后何又放绿?放绿为何又怀绿?探讨文章的深刻内涵。
  其二,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化。
  3.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其三,这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从这三个问题可以看出,因为人教版是将其编排在高一下册,学生的语文能力处于较高水平,所以编者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理解主旨、品味语言及学会写作手法。在写作手法方面,不仅要体会课文突出手法的运用效果还要学以致用,在运用中感受其艺术效果。
  第一题是从“我”和“绿”的之间的关系出发,思考“我”对“绿”的态度转变背后深层原因从而了解文章的主旨。此题重在让学生读懂课文,深入领会文本内涵;第二题让学生结合语境感知文章中遣词造句的作用。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及联系上下文语境,抓住句子的独具匠心处就能体会作者语言的魅力,做到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第三题是读写结合,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并能把这种手法运用到写作中。以读促写是新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题型较好,它既促进了学生理解文章,又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二)沪教版习题
  沪教版的语文教材课后共有三道题:
  其一,比较课文中自然的绿和“幽囚”的绿有什么不同。作者称常春藤为“绿友”、“绿囚”,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其二,文章取名“囚绿记”有什么含义?
  其三,阅读下列句子,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2.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3.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从这三大题的设置可以看出既有指向作者的情感,又有对文章语言的品味,分析语言含义及所体现的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态度和“绿”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个性”特征。
  第一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比自然中绿和作者笔下的“绿”,抓住文中“绿”的独特性。此外,还要通过“我”对“绿”的称呼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第二题是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引导学生探究其含义,窥探全文的面貌、作者的情思;第三题是让学生整体品味语言,体会“我”对“绿”的情感态度,体会“绿”的鲜活形象,以及领会“绿”身上的美好品质,感知写作主旨。笔者认为这个大题设置得比较好,不但锻炼学生品读、欣赏文中的语言美的能力,还将作者的情感态度问题贯穿教材习题的始终,使学生较深入地体悟作者的情意。
  (三)苏教版练习题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一共设置了四个问题:
  其一,课文细致地描绘了常春藤在自由环境活泼可爱的情貌和被囚禁后的反抗精神,从而显现出其令人敬仰的品格。课外查阅资料或请教老师,了解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处的环境,从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其二,课文除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外,还运用直接抒情的手法。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画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圈点批注。
  其三,读书要读出文字的内涵,下面这段话,隐含着怎样的矛盾,你能说说吗?
  全文中这样的语句还有不少,再找出一两处品味一番。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的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其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几段文字。
  从这四个问题的设置看,编者除了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的写作意图外,还在于让学生掌握抒情方法和品味语言,做到独立阅读情况下,能欣赏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
  第一题要求学生调动主观能动性,做到知人论文,从写作的大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出发解读文本的主旨。这个题调动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勇于好问的精神,而题干部分也给学生探究文中的主旨指明了方向,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第二题是对文中抒情手法的考查,通过让学生关注文中的抒情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加深他们对作者感情的直观体验,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笔者认为三四题的设置体现了同一個目的:关注语言描写。只不过第三题侧重于弄清语言的内涵,第四题重在感受语言所传达的作者情感。
  综上所述可知三套教材的教学价值都指向语言品味,同时都包含了对写作手法、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的理解。但在三套教材中其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人教版教材是三本教材中唯一关注到读写结合,以写促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沪教版教材中关注的是文章中“我”与“绿”的相处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以及文中作者对“绿”的独特描写所展现出来的“我”的态度变化,并且沪教版特别关注“我”对“绿”的情感态度问题,三道课后习题均有涉及,虽然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苏教版教材指向文中的描写,作者是如何对“绿”展开描写的,其抒情方式是如何展开的。苏教版还是三版教材中唯一提到文章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环境”的教材,这能让学生通过“知人论世”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参考文献:
  [1]郑桂华.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建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 进入21世纪,新媒体教育更加丰富多彩,使用更加便捷,内容更加个性,受众高速增长,效率提升明显。这种技术推动的变革,必将和传统教育互补共生,推动终身学习、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交互式学习的进化完善。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和被教育者的学生都要积极适应,主动拥抱新媒体教育,将传统课堂内容新媒体化重塑,通过新媒体扩大受众面,增强互动性,推动教育2.0的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 英语教育 喜马拉雅听
摘 要: 隨着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高校英语外籍教师增多。虽然外籍教师在英语教学上有独特的优势,为英语教学带来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他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亟须对英语外籍教师教学工作建立常态化的评估和考核制度。本文探讨建立英语外教教学评估体系的必要性和具体方式,以科学、合理地管理外籍教师队伍,实现外籍教师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 外籍教师 英语教学 教学评估  一、引言  自20世
摘 要: 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本文以西安科技大学的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为例,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总结其工作经验,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 教职工思想政治 工作
摘 要: 本文对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三所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要求、课程设置特色等方面考察了各校培养方案间的异同,并提出了制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培养方案 比较研究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学习热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逐渐在国内众多高校建设起来,并受到重视。截至2016年,国内设立汉语国际教育本
摘 要: 我国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经过近20年的建设发展,其应用成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对长沙理工大学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做个案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长沙理工大学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访问量偏低,应用效果一般;平台教学内容较全面,但总体单薄且结构不平衡;教学资源上传与下载、教学任务发布与提交两个功能发挥较充分,而师生在线互动功能很弱;平台应用开发深度不够。平台应用成效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实现二者之间的联动、融合及协同,能够有效推动高校发展,同时实现高校教育与育人的根本目标。本文从定向、引领、保障三个方面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并系统地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育人模式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创新创业 协同育人  人才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提升人才培养速度是保证
摘 要: 在当前纪委深化三转、回歸监督执纪问责的本位的大背景下,应当注重充分发挥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的监督作用,以此强化高校党内监督。本文基于“把纪律挺在前面”的视角,在梳理高校党内监督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增强责任意识,形成反腐合力;加强法制建设,正确理解党纪与国法的关系;准确把握纪法衔接条款的内涵;加强纪检监察队伍监督执纪问责的能力建设。  关键词: 高校党内监督机制 “把纪律挺在前
摘 要: 李康美的散文《两棵奇树》写了一棵松树和一棵古槐,作者在写出它们有异于同类树种特征的同时,还着重评述了它们奇妙得不够深刻,奇妙得没有达到极致。本文认为李康美之所以有如此矛盾的心理,是因为这两棵树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景物,而是作者心灵的投射,作者通过这两棵树的意象对以往的文学人生进行隐喻性的思考,突破60岁人生节点上的困扰,确立新的创作目标。  关键词: 李康美散文 《两棵奇树》 心灵投射 解读
摘 要: 湖南省宁远县第三中学在诵读校园的建设上探索出了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径。基于学校的现状与发展,学校从打造创建“说好普通话”的示范校园、建设传承传统文化的诵读校园、打造基于舜德地域文化的校本特色课程、强化形成主动发展的评价体系等四個方面建成特色鲜明的诵读校园。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诵读 校园文化 文化传承  近年来,诵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问题。但现今,中小学学生的
摘 要: 交往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非常重视,要求教师对待学生保持开放、平等与尊重的心态,同学生进行言语及心灵上的沟通,不仅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充当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还创造机会让学生沟通交流,让课堂活起来,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进步。为深入推进交往性学习,本文将郑杰教授提供的材料和语文学科在推进过程中总结的有效经验进行融合,形成有关交往性学习及训练的初步策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