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增添初中语文教学活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n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最为基本的特点。”这是对中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全面、最新的认识。近几年来,中学的语文教育教学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不断的成熟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晴雨表,反映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和最新成果。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在语文教学过程存在的主要弊端,比如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母语教育的人文精神和民族个性;汉语文教育远离了生活;以教条式的“标准答案”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诸多的语文教学模式,都各有特色,独具匠心,它们反映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入探索和尝试,从不同角度揭示和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它们的产生和广泛运用,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
  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人得到发展。母语教育具的鲜明的人文性和民族性。母语教育必须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继承民族文化,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语文不仅仅只是学习的工具,它也是实际生活的工具。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两者是相等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跨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觉应该把语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结合起来,把语文和育人相结合,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
  一、科学施教,素质先行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与老师辛勤的教导和采取可行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法是分不开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十分重视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力求让课课都有新鲜感,堂堂都有诱惑力:首先,不同文体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有时同一文体的不同课文也采用不同的教法。其次,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其教法也不完全一样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一定要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此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为了更好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充分的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余的时间向学生推荐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好笔记,经常翻阅、朗读,并且积极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去。鼓励学生经常练笔、投稿,感受创作的兴奋和喜悦,激发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并通过优秀作业展览,手抄报比赛(班级内)等,激励学生养成坚持练字、认认真真书写的良好习惯。此外為注重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情感体验。要多组织学生办奥运相关的手抄报、安排综合性实践作业一~献给母亲的歌。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实际行动过程中学习书本之外的知识,丰富并且完善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常识,打好基础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能力的提升则是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的。具体到语文教育教学上来说,生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就要打下坚实的语文素质基础——学好语文知识。因此,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落实各项语文知识,以便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好基础。
  语文课程还应该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写作、阅读、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尤其注重对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常常把课堂教学组织得热热闹闹,教学形式也变化多样,可就是缺乏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也没有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更没有安排必要的训练。
  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三、培养能力,体现目标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基于此,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着重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并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良好环境。让会说的人更会说,并且以说带动其他的人;让会写的人越写越好,并且促进其能力的发展。
  为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课文,我会先让学生自己研读,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让学生代表分析评赏课文,其他学生可补充、听讲、做笔记,最后教师总结补充。这样上课,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一个引导者,帮助者,教学收效很大。
  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学中不断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多鼓励学生,使学生在识字教学中获得成功和喜悦。我们还要不断的去探索,教学永远无止境。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讲:“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紧要的训练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从古到今,语文教育学家一致认为: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是语文课上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今教研教改的热门话题。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逐步形成的比较直接地、迅速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新课标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书时得出的经验,有着深刻的道理。但是现今的语文课堂很多已失去了学生的琅琅书声,却充斥着教师繁琐冗长的理性分析,学生朗读的机会大大减少,有时只能是走马观花,无法真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大力倡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从不同角度去触摸语言文字,这对学生感悟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形成语文素养是大有益处的。  一、
期刊
目的:观察和探讨不同羟乙基淀粉贺斯和万汶对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肾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选择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例。Ⅰ组为
《语文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以情感人、以美育心的独特作用。然而如今应试教育下学生亲密感受到的材料,获得的独特感受却要在应试这根指挥棒下,按照一定的模式规则来表现,这使得语文教学成为了一种枯燥、乏味、单调、甚至令学生生厌的一门学科。语文的课堂也只是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的场所,而很少关注学生在阅读文本后的表达欲望与内心真正的阅读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语感,提高理解、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和积累。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词汇、夯实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具体实施这一教学手段?笔者认为,在小语课堂教学中“读”很重要,主要表现在:  表演读。表演读实际上是在读的基础上辅以体
期刊
高中语文选修课怎么上,这是高中新课改后摆在高中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教学的要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的发展,求职、开会、演讲、答辩、交流等,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舌战群儒”的外交艺术魅力令人赞叹,主持人的侃侃而谈,律师的能言善辩,演讲家的精彩演说,相声的幽默诙谐,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当前,受多种原因的制约和影响,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现状令人担忧,也就是说在口语方面存在普遍问题,想说的不敢说,敢说的却不能说,
期刊
散文是一种最讲究构思,最注重文脉的艺术。它“形散”而必须“神聚”。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征理解在《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上的表述是:散文的“形”指的是散文的外在形式: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技巧等因素,是比较具体的。散文的“神”指的是散文的主题,也就是蕴含于“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散文无论内容多么广泛,形式多么自由,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明确的,集中的。即使“意在不言之中”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逐渐形成的,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是语文能力的具体体现。叶圣陶先生说:“文学语言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语言学家吕淑湘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课程标准也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