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作为学生身心的塑造者之一,不仅体现在教学课堂里,更体现在日常师生活动、言传身教中。本文就是从这样的角度——生活教育——来探讨作者认为成功的一位教师,并进一步从社会角色理论来分析其扮演的角色,最后阐述其成功的原因。希望这样探讨,能够让我们及社会大众对教师这个职业有新的认识。
关键词:教师;生活教育;社会角色
一、描述一个普通而不平凡的教师
他,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教师,一位可亲可爱而让人敬畏的教师。他的名字叫曾湘波,从一升进高中就当我班主任,直到毕业,并一直教我历史课程。
他,当时三十岁左右,身材较小,略显微胖,长期保持平头发型,着朴素的衣着;但其在历史课堂上,上课振振有词,关注历史基本事实,又注重历史事实之间的逻辑,并时而讲一些历史小故事,给高中压抑的历史课堂带来一股股笑声。
他,碰到上天命运不公的“眷顾”,幼年不幸遭遇小儿麻痹症,医治无效,至今仍然右手与右脚行动不便,上课时不得已用左手写粉笔字,连走路都一拐一拐的,就是在这种情境下,生活了几十年,不服上天命运安排的他,相信天道酬勤,于是发奋读书,高考第一次没考上,第二次没考上,第三次终于考上了当地的当时的一个醴陵师专,毕业以后辗转到我所读的高中,那年我也开始升入高中,就这样,我就成为了他的第一届学生。
他,一开始,进入校园,进入课堂,看到这仪表(走路都一瘸一拐的),其他老师诧异,学生更是茫然,我也不知怎么回事。但在毕业时,却让老师、学生刮目相看,我们班11人考上本科,居全校文科班第一(我们学校非县级重点,也没有分重点班之类,当时有两个班连一个考上本科的都没有)。
他,严于律己,对我们也很严格,有时碰到个别学生学习不认真、课堂上讲话等不集中精力学习的人,叫到办公室进行训斥,我也不例外;但是在毕业时,就是在现在毕业好几年,大家却对他印象深刻,回家时还经常回学校看看他,过年过节还短信、电话不断,表示感谢等。
他就是这样一位老师,普通而不平凡,现在仍然在那岗位上默默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二、借助生活教育、社会角色理论来界定及分析其扮演的角色
1.理论基础
(1)生活教育理论。作为美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开启了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新时代;而杜威的学生陶行知,却提出了“生活即教育”,丰富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将两者综合之为“生活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生活教育的观点看来,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如强调教学动机的生活化,优秀的教师常常从身边的生活故事引入教学内容,虽然表面上为增加气氛,但已为教育内容作好了铺垫等。总之,把教育与生活看成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符合人的本性,引导出人本有的灵魂倾向与潜能,不是重新注入某种思想或知识,而是引发学生自身自动完成;“生活即教育”强调的是教育不仅仅是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而是要从生活中、实践中获得教育,如陶行知说的“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2)社会角色理论。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最早由社会学家米德提出,米德从社会化的角度分析角色扮演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认为儿童的各种游戏——一般的玩或“过家家”都是在扮演他人的角色,这有利于儿童自我的形成。社会作为一个大舞台,任何社会成员都有其角色扮演的问题,人们每承担一种角色就会以某种形式去扮演。这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也是他们获得应有的权利、履行应尽的义务的机会,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社会学上,角色也称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当然,在角色的扮演过程中,有人扮演成功充实,也有人角色扮演冲突甚至扮演失败。
2.界定及分析其扮演的角色
(1)师者角色,即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曾老师是我高中三年的历史老师,在我的印象里,他上课声音洪亮,肢体语言丰富,由于用左手写粉笔字常常导致字迹不清的情形,但每节课的课程大纲清晰,逻辑严密,历史事实的顺序及内容联系揭示得一清二楚。他常常就某个历史专题进行归纳疏导,不仅进行当时国外与国内的历史事实的横向比较,而且进行古代与近现代的与这一专题相关历史的纵向总结。这种专题的学习往往给我们很多启示,通过学习这种方法,我可以自己发现其他的历史专题,自己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对成绩的进步发挥了很大作用。
(2)模范者角色,即为人师表、励志的角色。曾老师受他自己人生经历的影响,始终严于律己,相信天道酬勤、积极进取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与价值。据我了解,他从中学开始就形成了清晨跑步的锻炼习惯,就算现在工作了,依然数十年如一日般每天早上跑步,不管冬夏,即使早晨下雨,也坚持原地跑步。受曾老师这种行为激励,我和几个同学断断续续地坚持了一段时间,尤其在高考前。还有一件让我铭记在心的事情,那是我从初中升入高中的第一次师生见面上,曾老师深情地说了一个关于柏拉图的故事:当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要求学生每天坚持举手臂(手臂上下摆动),一个星期后,苏格拉底说这个星期坚持每天举手臂的人举手,结果有很多个人举手;三个月后,苏格拉底又问同样的问题,这时只有柏拉图一个人举手,表示三个月每天都坚持举手臂。这个故事给我上了一节极其重要的课,告诉我“伟人往往需要有恒心,想成功,实现自身价值的学生也要有恒心”。在其后的三年里,也给我们讲述了另外“两心”——信心与平常心。这“三心”——信心、恒心与平常心,虽然当时幼稚的我不能深刻地明白这三心的真正意义,但我还是坚持这样伴随着高考的结束。直到现在,在经历不多的人生事情里,尤其在遭遇一些变故、挫折时,依然相信曾老师所说的这“三心”,把这“三心”当作自己一生的修炼目标,激励与鞭策着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
(3)心理咨询师角色,即了解学生心事并进行积极疏导的角色。曾老师善于察觉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上的心事,并进行积极疏导。曾老师有时通过观察课堂上学生学习情绪,有时通过学生常规模拟考试的情况,有时通过在查宿舍时和其他同学的交流,有时通过与家长、学生班委的沟通,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事,并进行鼓励与疏导。记得有一次,那是高二上学期文理分科考试,很多学生与家长依据这次成绩来决定自己选择文科或理科,我当时的物理仅仅得了四十来分,就连自己平时最擅长的化学科目(曾经被选拔进化学奥赛组)也仅仅得了七十来分,自己心情十分低迷,到底是选自己喜欢的理科,还是去选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文科?很多天都不知道怎么办,就在那段时间的有一天,曾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把物理试卷、化学试卷拿到我面前,我一看到那分数,控制不住伤心感情,眼泪不禁流出,旁边的曾老师说了很多文理科的利弊,让我自己再好好想想。最后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心理挣扎,选了文科,后面也慢慢喜欢上了文科,直到现在学的大部分知识依然是文科。 (4)学习者角色,即学习教育理论及教育方法的角色。曾老师为追求卓越的历史上课效果,不仅研究历史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还不断阅读中国历史通史、世界历史通史,而且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相关理论。记得在读高中时候,就看曾老师办公桌上摆着《史记》《资治通鉴》《中国通史》等历史著作,有时从办公室经过看到他在看这些书籍。就在2011年暑假,他还托已高中毕业现在在湖南师范大学读书的学生,买了几本教育教学理论的著作。
(5)亦友亦家长角色,即真诚交谈及严格批评的角色。曾老师平时跟同学相处很好,但一旦有学生犯了错误,会严厉地进行批评。在我回忆里,每当同学生日时,他会写着生日贺卡,祝福同学生日快乐,并激励同学发奋读书。有时,叫我们一些同学去他家吃饭,开开玩笑,大家过得很开心。当然,一旦犯错误,也会严厉批评。记得那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季的早晨,天依然没亮,外面刮着刺骨的冷风,我和另外几个同学可能起床有点晚了,刚出宿舍铃声就响了,暗想迟到了,匆匆忙忙跑往教室上早自习,刚跑到教室门口,惊呆了,曾老师就站在门口,斥责地说:“你们几个迟到的给我去外面跑5圈,并写篇反思检讨书给我!”当时,我是很不理解,就差那么几分钟,用得着这样吗?现在才明白曾老师的良苦用心。
三、阐述成功扮演上述角色的原因
1.积极、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
态度决定高度。曾老师从他自己的艰辛人生经历得到了一笔最宝贵的财富——积极、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正如他经常提到的路遥《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所说的“苦难是笔财富”。正是这种坚定的人生态度,驱使着曾老师追求卓越、面对挫折亦积极奋斗,极大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也决定他成功地扮演了上述角色。
2.严于律己,恪守教师职业道德
职业素质固然重要,但作为天天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其职业道德比一般工业分工的职业道德往往来得更重要。假如教师具有对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教师会接纳并采用学生对教师上课的建议、意见,并且指出学生在学习或生活方面的错误并帮助其改正,而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教师职业素质提升的过程,从而顺利实现教师在教学或学生生活中的角色。我想,曾老师就具有这种强烈的责任心的教师职业道德,表现在当学生有心事时,能帮助学生解决;当学生上课感觉有些不理解,会对曾老师提出种种建议与意见时,曾老师会认真思考并不断改进教学等。
3.班级管理的技巧与艺术
现代教育是组织化的,体现在组织化的学校,组织化的班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班级这个组织的重要角色,教师的组织管理技巧与艺术决定着基本班级上课活动是否能正常开展,决定着班级同学的相处以及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等。教师拥有一定的班级管理的技巧与艺术,会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适宜地指正学生的错误,活跃班级的学习气氛,促进班级同学间的正常竞争并构建合理、协调、团结的班集体,帮助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也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充实。如曾老师给同学送生日贺卡,并在贺卡上写着祝福,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等。
关键词:教师;生活教育;社会角色
一、描述一个普通而不平凡的教师
他,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教师,一位可亲可爱而让人敬畏的教师。他的名字叫曾湘波,从一升进高中就当我班主任,直到毕业,并一直教我历史课程。
他,当时三十岁左右,身材较小,略显微胖,长期保持平头发型,着朴素的衣着;但其在历史课堂上,上课振振有词,关注历史基本事实,又注重历史事实之间的逻辑,并时而讲一些历史小故事,给高中压抑的历史课堂带来一股股笑声。
他,碰到上天命运不公的“眷顾”,幼年不幸遭遇小儿麻痹症,医治无效,至今仍然右手与右脚行动不便,上课时不得已用左手写粉笔字,连走路都一拐一拐的,就是在这种情境下,生活了几十年,不服上天命运安排的他,相信天道酬勤,于是发奋读书,高考第一次没考上,第二次没考上,第三次终于考上了当地的当时的一个醴陵师专,毕业以后辗转到我所读的高中,那年我也开始升入高中,就这样,我就成为了他的第一届学生。
他,一开始,进入校园,进入课堂,看到这仪表(走路都一瘸一拐的),其他老师诧异,学生更是茫然,我也不知怎么回事。但在毕业时,却让老师、学生刮目相看,我们班11人考上本科,居全校文科班第一(我们学校非县级重点,也没有分重点班之类,当时有两个班连一个考上本科的都没有)。
他,严于律己,对我们也很严格,有时碰到个别学生学习不认真、课堂上讲话等不集中精力学习的人,叫到办公室进行训斥,我也不例外;但是在毕业时,就是在现在毕业好几年,大家却对他印象深刻,回家时还经常回学校看看他,过年过节还短信、电话不断,表示感谢等。
他就是这样一位老师,普通而不平凡,现在仍然在那岗位上默默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二、借助生活教育、社会角色理论来界定及分析其扮演的角色
1.理论基础
(1)生活教育理论。作为美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开启了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新时代;而杜威的学生陶行知,却提出了“生活即教育”,丰富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将两者综合之为“生活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生活教育的观点看来,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如强调教学动机的生活化,优秀的教师常常从身边的生活故事引入教学内容,虽然表面上为增加气氛,但已为教育内容作好了铺垫等。总之,把教育与生活看成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符合人的本性,引导出人本有的灵魂倾向与潜能,不是重新注入某种思想或知识,而是引发学生自身自动完成;“生活即教育”强调的是教育不仅仅是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而是要从生活中、实践中获得教育,如陶行知说的“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2)社会角色理论。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最早由社会学家米德提出,米德从社会化的角度分析角色扮演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认为儿童的各种游戏——一般的玩或“过家家”都是在扮演他人的角色,这有利于儿童自我的形成。社会作为一个大舞台,任何社会成员都有其角色扮演的问题,人们每承担一种角色就会以某种形式去扮演。这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也是他们获得应有的权利、履行应尽的义务的机会,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社会学上,角色也称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当然,在角色的扮演过程中,有人扮演成功充实,也有人角色扮演冲突甚至扮演失败。
2.界定及分析其扮演的角色
(1)师者角色,即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曾老师是我高中三年的历史老师,在我的印象里,他上课声音洪亮,肢体语言丰富,由于用左手写粉笔字常常导致字迹不清的情形,但每节课的课程大纲清晰,逻辑严密,历史事实的顺序及内容联系揭示得一清二楚。他常常就某个历史专题进行归纳疏导,不仅进行当时国外与国内的历史事实的横向比较,而且进行古代与近现代的与这一专题相关历史的纵向总结。这种专题的学习往往给我们很多启示,通过学习这种方法,我可以自己发现其他的历史专题,自己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对成绩的进步发挥了很大作用。
(2)模范者角色,即为人师表、励志的角色。曾老师受他自己人生经历的影响,始终严于律己,相信天道酬勤、积极进取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与价值。据我了解,他从中学开始就形成了清晨跑步的锻炼习惯,就算现在工作了,依然数十年如一日般每天早上跑步,不管冬夏,即使早晨下雨,也坚持原地跑步。受曾老师这种行为激励,我和几个同学断断续续地坚持了一段时间,尤其在高考前。还有一件让我铭记在心的事情,那是我从初中升入高中的第一次师生见面上,曾老师深情地说了一个关于柏拉图的故事:当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要求学生每天坚持举手臂(手臂上下摆动),一个星期后,苏格拉底说这个星期坚持每天举手臂的人举手,结果有很多个人举手;三个月后,苏格拉底又问同样的问题,这时只有柏拉图一个人举手,表示三个月每天都坚持举手臂。这个故事给我上了一节极其重要的课,告诉我“伟人往往需要有恒心,想成功,实现自身价值的学生也要有恒心”。在其后的三年里,也给我们讲述了另外“两心”——信心与平常心。这“三心”——信心、恒心与平常心,虽然当时幼稚的我不能深刻地明白这三心的真正意义,但我还是坚持这样伴随着高考的结束。直到现在,在经历不多的人生事情里,尤其在遭遇一些变故、挫折时,依然相信曾老师所说的这“三心”,把这“三心”当作自己一生的修炼目标,激励与鞭策着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
(3)心理咨询师角色,即了解学生心事并进行积极疏导的角色。曾老师善于察觉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上的心事,并进行积极疏导。曾老师有时通过观察课堂上学生学习情绪,有时通过学生常规模拟考试的情况,有时通过在查宿舍时和其他同学的交流,有时通过与家长、学生班委的沟通,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事,并进行鼓励与疏导。记得有一次,那是高二上学期文理分科考试,很多学生与家长依据这次成绩来决定自己选择文科或理科,我当时的物理仅仅得了四十来分,就连自己平时最擅长的化学科目(曾经被选拔进化学奥赛组)也仅仅得了七十来分,自己心情十分低迷,到底是选自己喜欢的理科,还是去选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文科?很多天都不知道怎么办,就在那段时间的有一天,曾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把物理试卷、化学试卷拿到我面前,我一看到那分数,控制不住伤心感情,眼泪不禁流出,旁边的曾老师说了很多文理科的利弊,让我自己再好好想想。最后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心理挣扎,选了文科,后面也慢慢喜欢上了文科,直到现在学的大部分知识依然是文科。 (4)学习者角色,即学习教育理论及教育方法的角色。曾老师为追求卓越的历史上课效果,不仅研究历史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还不断阅读中国历史通史、世界历史通史,而且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相关理论。记得在读高中时候,就看曾老师办公桌上摆着《史记》《资治通鉴》《中国通史》等历史著作,有时从办公室经过看到他在看这些书籍。就在2011年暑假,他还托已高中毕业现在在湖南师范大学读书的学生,买了几本教育教学理论的著作。
(5)亦友亦家长角色,即真诚交谈及严格批评的角色。曾老师平时跟同学相处很好,但一旦有学生犯了错误,会严厉地进行批评。在我回忆里,每当同学生日时,他会写着生日贺卡,祝福同学生日快乐,并激励同学发奋读书。有时,叫我们一些同学去他家吃饭,开开玩笑,大家过得很开心。当然,一旦犯错误,也会严厉批评。记得那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季的早晨,天依然没亮,外面刮着刺骨的冷风,我和另外几个同学可能起床有点晚了,刚出宿舍铃声就响了,暗想迟到了,匆匆忙忙跑往教室上早自习,刚跑到教室门口,惊呆了,曾老师就站在门口,斥责地说:“你们几个迟到的给我去外面跑5圈,并写篇反思检讨书给我!”当时,我是很不理解,就差那么几分钟,用得着这样吗?现在才明白曾老师的良苦用心。
三、阐述成功扮演上述角色的原因
1.积极、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
态度决定高度。曾老师从他自己的艰辛人生经历得到了一笔最宝贵的财富——积极、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正如他经常提到的路遥《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所说的“苦难是笔财富”。正是这种坚定的人生态度,驱使着曾老师追求卓越、面对挫折亦积极奋斗,极大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也决定他成功地扮演了上述角色。
2.严于律己,恪守教师职业道德
职业素质固然重要,但作为天天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其职业道德比一般工业分工的职业道德往往来得更重要。假如教师具有对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教师会接纳并采用学生对教师上课的建议、意见,并且指出学生在学习或生活方面的错误并帮助其改正,而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教师职业素质提升的过程,从而顺利实现教师在教学或学生生活中的角色。我想,曾老师就具有这种强烈的责任心的教师职业道德,表现在当学生有心事时,能帮助学生解决;当学生上课感觉有些不理解,会对曾老师提出种种建议与意见时,曾老师会认真思考并不断改进教学等。
3.班级管理的技巧与艺术
现代教育是组织化的,体现在组织化的学校,组织化的班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班级这个组织的重要角色,教师的组织管理技巧与艺术决定着基本班级上课活动是否能正常开展,决定着班级同学的相处以及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等。教师拥有一定的班级管理的技巧与艺术,会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适宜地指正学生的错误,活跃班级的学习气氛,促进班级同学间的正常竞争并构建合理、协调、团结的班集体,帮助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也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充实。如曾老师给同学送生日贺卡,并在贺卡上写着祝福,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