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纲领,他的关于实践观的阐述、关于认识论的阐述、关于人与环境和教育关系的阐述、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对于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拟从这四个角度讨论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一篇具有里程碑地位的著作。他的挚友恩格斯在为他整理笔记的时候发现了这个提纲并将其发表。恩格斯将这篇《提纲》评价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这是因为马克思在《提纲》中阐明了一种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在人们实践基础上的新的世界观,为我们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的实践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提纲中关于实践观的论述
实践是贯穿《提纲》的一个核心概念。人们将《提纲》大致分为三个部分,1~2条为总论,3~9条为分论,10~11条为结论。总论中马克思从总的方面指出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首次将实践的观点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界线,从正面确立了自己的哲学路径——实践。在分论中马克思将实践观应用到社会历史的研究中去,非常有针对性地指出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不了解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而陷入了唯心史观。结论中马克思又指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由此可见,实践观是马克思所要论证的一个核心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马克思的实践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方法
实践观是指导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其研究的资料直接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并通过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归纳,反过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种理论必须以各种实践活动为载体,高校要注重将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积极引导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马克思的认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提纲中关于认识论的论述
马克思在《提纲》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把人对客体的反映当作是照镜子式的直观反映,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人是认识的主体,现实世界是认识的客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同时他又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白己思维的此案性。”这句话中马克思提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即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从社会性、实践性、辩证性统一起来建立了科学的革命的能动的认识论。
(二)马克思的认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高校教育和引导学生既要重视理论学习,更要重视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主现认识和客观实践保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同时更应该看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将僵化死板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认识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提纲中关于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三条作出了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相关表述。他首先批判了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形而上学观点,这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是靠天才、伟人、统治者的理性来决定的,人民群众对此无能为力。这种学说没有看到人对环境和教育的反作用,而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说明人在实践中既改造了环境,又改造了自身。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而统一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
(二)马克思的关于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理论有助于高校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
按照马克思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的观点,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造、利用环境;环境又可以潜移默化地感染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因此,高校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注重营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提高和改善环境的质量,形成优良的育人氛围,促进优秀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充分强调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者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努力提高自觉辨别和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
四、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首先以“人”为出发点,强调把人看作是从事现实活动的人,人的本质属于社会性。他在《提纲》第六条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这种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理解,才使得马克思在社会历史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方向。马克思视野中的人成了客观现实中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本质的活动。人的社会性本质告诉我们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诸多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实现。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和集体而单个存在。
(二)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价值追求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为我们正确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提供了科学指导。人的本质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因此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的本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本质无疑表现出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学说为指导,才有可能科学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价值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要紧紧围绕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发展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的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百七十多年过去了,《提纲》这个“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仍然闪现着它的光辉。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观点、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的观点、人的本质的观点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增强了它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胡传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导读》,安徽出版社,2004.
[4]莫秀风《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问题的理解》[J].甘肃农业,2006(5).
[5]陈君峰《浅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网络财富,2009(13).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一篇具有里程碑地位的著作。他的挚友恩格斯在为他整理笔记的时候发现了这个提纲并将其发表。恩格斯将这篇《提纲》评价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这是因为马克思在《提纲》中阐明了一种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在人们实践基础上的新的世界观,为我们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的实践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提纲中关于实践观的论述
实践是贯穿《提纲》的一个核心概念。人们将《提纲》大致分为三个部分,1~2条为总论,3~9条为分论,10~11条为结论。总论中马克思从总的方面指出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首次将实践的观点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界线,从正面确立了自己的哲学路径——实践。在分论中马克思将实践观应用到社会历史的研究中去,非常有针对性地指出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不了解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而陷入了唯心史观。结论中马克思又指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由此可见,实践观是马克思所要论证的一个核心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马克思的实践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方法
实践观是指导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其研究的资料直接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并通过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归纳,反过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种理论必须以各种实践活动为载体,高校要注重将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积极引导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马克思的认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提纲中关于认识论的论述
马克思在《提纲》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把人对客体的反映当作是照镜子式的直观反映,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人是认识的主体,现实世界是认识的客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同时他又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白己思维的此案性。”这句话中马克思提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即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从社会性、实践性、辩证性统一起来建立了科学的革命的能动的认识论。
(二)马克思的认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高校教育和引导学生既要重视理论学习,更要重视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主现认识和客观实践保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同时更应该看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将僵化死板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认识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提纲中关于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三条作出了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相关表述。他首先批判了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形而上学观点,这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是靠天才、伟人、统治者的理性来决定的,人民群众对此无能为力。这种学说没有看到人对环境和教育的反作用,而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说明人在实践中既改造了环境,又改造了自身。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而统一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
(二)马克思的关于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理论有助于高校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
按照马克思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的观点,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造、利用环境;环境又可以潜移默化地感染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因此,高校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注重营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提高和改善环境的质量,形成优良的育人氛围,促进优秀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充分强调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者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努力提高自觉辨别和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
四、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首先以“人”为出发点,强调把人看作是从事现实活动的人,人的本质属于社会性。他在《提纲》第六条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这种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理解,才使得马克思在社会历史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方向。马克思视野中的人成了客观现实中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本质的活动。人的社会性本质告诉我们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诸多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实现。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和集体而单个存在。
(二)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价值追求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为我们正确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提供了科学指导。人的本质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因此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的本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本质无疑表现出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学说为指导,才有可能科学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价值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要紧紧围绕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发展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的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百七十多年过去了,《提纲》这个“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仍然闪现着它的光辉。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观点、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的观点、人的本质的观点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增强了它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胡传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导读》,安徽出版社,2004.
[4]莫秀风《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问题的理解》[J].甘肃农业,2006(5).
[5]陈君峰《浅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网络财富,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