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和生命恢复敬意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zdw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护生画集》中,有一幅喂猪的画,题为“间接的自喂”。试问:“二恶英”污染饲料养大的鸡,你还敢大快朵颐吗牽据说,英国的“疯牛病”,与农场主为了增加产量“强迫”牛们吃拌了羊杂碎的饲料有关。据作者披露,今天亚马逊河流域某些鸡的集中营里,人们给鸡食用的是从欧共体进口的奶粉……人类的自以为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登峰造极牎人类有能力去做的,都应该去做吗牽这已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了,而是该不该的问题,是关于人类如何对待自然、生命的伦理道德的严肃话题了。
  何塞·卢岑贝格这本不足八万字的小册子,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生态农业的观点,并对依靠片面性的技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现代经济思想,从生态学和社会正义的角度予以严厉批判,得出“知识和智慧必须重新获得统一”的结论。卢岑贝格以其在世界各地的大量科学考察和广闻博见认为:现代人对单纯技术的崇拜已迹近宗教般狂热,真正充满智慧的科学已被片面性的技术所取代,其根源在于“所有的高等院校今天存在的意义究其实质就是培养专业傻瓜”。据说,美国的某些大学开设的专业已高达700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老死不相往来”,大多数自然科学家对与伦理学相关事物的轻蔑,科学与哲学的疏离,不仅使所谓的专家目光狭隘、一叶障目,而且使“技术变得野心勃勃”。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上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道德的没落。在技术主宰一切的现代社会,人类不仅失落了认知,而且变得越来越具有破坏性。
  那么,这种越来越依靠技术建立起来的现代经济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呢牽这基本是把地球当作免费仓库、极端藐视生态的经济。卢岑贝格惊讶地发现:国民生产总值,只反映了货币流程的累加,只体现了货币交易量的递加。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并没有反映出资源耗费,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因此,他称这种行为是对子孙资源的“扒窃”,依靠消费自然,创造财富。比如说,一间建在河边的污染严重的工厂,业主并没有采取环保措施,结果废水污染了河流,鱼虾大量死亡甚至灭绝,使下游的渔民受损。那么,工厂的利润中就包含了危害环境的代价,以及渔民减少的收入,因此,必须将这一部分扣除,这就是生态学的社会正义。欧洲某些国家倡导生态保护的“绿党”已经登上了政治舞台。
  真正的科学应该是谦恭、深沉并对自然和生命充满敬意的,而大多以科学为幌子的技术开发正方兴未艾且日益显示出咄咄逼人的态势,成片的森林成为家具制造业的牺牲品,野生动物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河流被污染了,海洋成了最大的垃圾场,空气变得污浊,南极上空的臭氧洞越来越大……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上,每天数十种甚至上百种生物物种在我们尚未来得及认识它们之前,就已经消失了。而世界范围内的基因技术,已将掠夺的魔爪伸向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资源——基因。古老落后的印第安人对自以为高度文明的白人所说的一句话极具警示意味:“当你砍倒了最后一棵树,杀死了最后一个动物,捉去了最后一条鱼,当你污染了所有的河流和海洋,你能靠吃钱活下去吗牽”
  人类是从数十亿种物种中进化成智慧生物,是造物的钟爱,那么我们就不能辜负了“智慧”二字。让我们对自然和生命恢复敬意,并体现在行动上,否则,无可选择的将是这样一个结局:毁灭人类的,正是自以为是的人类自己。
  (《自然不可改良》,三联书店1999年版)
其他文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句可真顶万句。古今多少诗人、艺人、文人、文化人,多宗此旨,力行此境,乃得或写或绘或歌或演成“万”。今之电视人张子扬得此万万。  我何能论张子扬于万一?只因我老伴从事艺教多年,“文革”后再蹒跚上岗于影、剧学院领导一席,我乃常被称或自称“师娘”。(我素喜祝英台的师娘那一句唱:“师母为你做大媒!”)  “文革”后高考恢复的头几班,多出奇才。我决不归功于“文革”措施的“上山下乡
期刊
不同的图景    我们是有限的、易犯错误的、脆弱的宇宙片断。但由于我们具有寻求意义的内在需求,所以我们或者根据有意采纳的或者根据无意预设的宇宙特征的观念——大图景——而生活。在这样做时,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总是在凭信仰生活,亦即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我们在其中没有确定的知识,也无法避免犯严重的错误的风险。  对我们大多数身处高科技的西方文化中的人来说,似乎已开始自明的是,科学对任何事
期刊
在新千年里,“新经济”、“网络经济”已逐渐成为普通中国人挂在口边的时髦话题。风险投资、纳斯达克、CEO、微软公司、比尔·盖茨更成为最能折射“新经济”耀眼光泽的热点词汇。然而,在这场风靡全国的网络经济热潮当中,人们更多地追求的是时尚,是“概念”,是各种情绪化的思想观念:忽而“数字化生存”,忽而“挑战微软霸权”,忽而“知本家风暴”……。盛极必衰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微软被推上被告席,最终必须面临被肢解
期刊
世所公知,陈寅恪系出名门世家。祖父陈宝箴(右铭),父陈三立(伯严)在晚清迄民初的政坛、学界享有清誉。陈宝箴出任湘抚,一开湖南近代新风;陈三立是“清末四大公子”之一,同光体诗派的魁杰。书香世家的趋庭承教、启蒙先开,以及与当时清通练要之士的酬唱往还,给陈寅恪的印象是深刻的。胡适曾说,陈寅恪有“遗少”气,这话应该是不错的,但似乎太表面化了。与其说陈具“遗少”气,不如说他身上有着浓厚而深刻的“世家子”情结
期刊
大学同窗、挚友郑平赠我《国靖的画》一册。这是他为纪念亡妻而印制的。她在生前为画册写下的话:“风风雨雨走了几十年。每一场风雨都是一次劫难,一次心力交瘁的拼搏,走得很累很累。但我胸怀坦荡,每经历一次苦难,也就增加了一份坚强,一份清醒。”她退休后钟情于作画,“谢绝一切名利的诱惑”,徜徉于壮丽河山之间,“回归自由的艺术殿堂”。结集的幅幅山水风景,即是她灵魂的寄托。  我对画外行,引起注意的是画册末页的作者
期刊
〔编者的话〕:为李书女士回忆其父李长之先生文章配发的“编者的话”,写得这么长,还排在其文前面,真是有些喧宾夺主。然而,我们竟然这样做了,这恐怕是一种到了我们这个年纪不应有的冲动了。这恐怕也是没有经过那个不让你说什么,而又非得你说些什么的那个时代的人,不大能理解的冲动!  首先要告知读者的是,此文的标题原来是《作协会员证上的照片和》,现在的标题是编者改过的。最初我们想把标题改为“绝不应让比司马迁更悲
期刊
顾颉刚先生离我们而去已二十个年头了。近读《西北考察日记》,有感先生一言一行,目随思到,处处动心,民国甘肃之现状恍然在目,又一次被先生伟大的人格、对下层民众博大的同情心和深切的关怀所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以怀念先生为甘肃人民作出的卓越的贡献。顾先生与甘肃结缘有两次,第一次是应中英庚款委员会之邀,来甘肃考察西北教育现状(1937年9月~1938年9月);第二次是1946年受兰州大学校长辛树帜之
期刊
读过了梅娘写的“一代故人”(2000年《博览群书》9月号),令我惊奇。我是梅娘文中提到的那个加拿大温哥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诺尔曼·司密斯。我研究东北后沦陷期(1923—1945)妇女作家:左蒂(1920—1976)、朱(1923— )、杨絮(1918— )、吴瑛(1915—61)、但娣(1916—1992)、梅娘(1920— )和蓝苓(1918— )。去年我给梅娘写过信,问她关于当时那些妇
期刊
企业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现在我们常说“两个转变”:经济体制转变和增长方式转变。其实对于企业来讲,实现这两个转变的关键,又在第三个转变,就是观念的转变。这是陈惠湘的《中国企业批判》要告诉我们的。他采取对照的方法,以犀利的剖析指出了我国现今的企业与美国、日本等国家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交织在众多的表象之中,深藏在企业深处,人们不易觉察。阅读此书,有这样一个感觉,与其说是作者在向你宣传某种结论,毋
期刊
10月9日中央文史馆、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新世界出版社联合主办:纪念萧乾创办《中国简报》七十周年暨《少年萧乾》出版首发式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协(友谊馆)隆重召开,首都各界知名人士80余人出席。  萧乾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民盟中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长篇传记小说《少年萧乾》问世了,此书由新世界出版社隆重推出,爱国主义主旋律贯穿书的始终。此书第一页是朱镕基总理写给萧乾的亲笔信。书名由国家图书馆馆长任
期刊